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研究方法初探

合集下载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正文]一、引言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重要和最紧迫的环境挑战之一。

它对各个行业和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农业。

本报告旨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适应性措施。

二、现状分析1.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迅速增加,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过去几十年来,全球的气温、降水模式和极端天气事件发生了显著变化。

例如,极端高温和干旱现象增加,暴雨和洪水频发,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巨大挑战。

2. 农业生产受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多重影响。

温度上升导致冻土融化以及生物体的生长周期缩短,这对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造成了影响。

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导致农田灌溉和排水困难,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气候变暖还导致了病虫害的传播范围扩大,农作物的抗病能力下降。

这些问题使得农民的收益降低,农业生产面临巨大的挑战。

3. 农产品价格波动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变化和产量的减少导致了粮食供应的紧张,使得粮食价格不稳定。

气候灾害频发也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的稀缺性进一步推高了价格。

这对低收入国家的贫困人口和粮食进口国家的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存在问题1. 缺乏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知识农民缺乏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和知识,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缺乏适应性措施的农业生产容易受到气候灾害的直接冲击,从而造成农作物减产和经济损失。

2.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缺乏或不完善使得农业生产更加脆弱。

例如,缺乏灌溉设施和排水系统使得农田在干旱和洪涝时期无法正常运作,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和质量下降。

3. 缺乏气候变化和国际合作许多国家缺乏明确的气候变化和规划,导致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无力推进。

缺乏国际合作和资源共享使得各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缺乏有效协作和合作机制。

这加大了各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并限制了有效的适应性措施的实施。

气候变化脆弱性概念及评价方法研究

气候变化脆弱性概念及评价方法研究

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相关理论及方法研究一、气候变化脆弱性相关理论研究1、气候变化脆弱性的概念体系脆弱性一词最早出现于地学领域的风险和灾害方面的文献中,但是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刘燕华,李秀彬,2001)。

1979年,联合国救减组织(UNDRO)将脆弱性定义为:脆弱性表示灾害(自然事件,包括它们的强度、力量和持续时间)和风险(暴露在灾害事件中的概率)之间的关系(Wilhelmi,2001)。

美国农业部的Reilly(1996),针对局地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将脆弱性定义为:在一定地区,很难通过适应措施改变的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脆弱性定义为:存在可能导致地方居民出现食物安全问题或营养不良的因素(Reilly J,1996)。

Chambers(1983)认为,脆弱性包含两个方面:外在表现为风险、打击和胁迫等对易于受害的个人或家庭的影响;内在表现为无抵抗能力,即缺乏暂时应对灾害的能力。

Downing T E,(1993)针对脆弱性的不同理解,总结了1985-1992年间许多科学家有关脆弱性问题的研究成果,认为脆弱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脆弱性应作为一个结果而不是一种原因来研究;其次,针对其它不敏感因子而言,其影响是负面;最后,脆弱性是一个区别于社会经济集团或地区的相对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损害程度的度量单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脆弱性概念开始引入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和评估当中,随后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1988年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并于1990年出版第一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进行初步的论述,脆弱性问题开始受到普遍关注。

IPCC在1996年的第二次评估报告就将脆弱性定义为气候变化对系统损伤或危害的程度,并指出脆弱性不仅取决于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系统对给定气候变化情景的反映,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影响),还与系统对新的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在一定气候变化情景下,通过实践、过程或结构上的调整措施能够减缓或弥补潜在危害或可利用机会的程度)有关(IPCC,1996)。

盘锦农业生产气候的脆弱性分析

盘锦农业生产气候的脆弱性分析

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盘山相对要重一些。
表 6 盘锦地区气候脆弱性比较
地区
盘山 大洼
敏感性程度 (%) 61.2 59.8
适应性程度 (%) 76.4 75.2
脆弱性比较
100 域,所以只能对
计算出的结果作以相互的比较和客观定性的分析,但当因 子的样本容量较大时,将会得到比较良好的评价效果,但是 该评价结果具有相对性,从全国范围来看盘锦地区属于生 态环境较好、经济条件较发达的地区,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 的影响,相对于西部内陆、经济落后地区要小得多,这一点 可以从敏感程度和适应程度数值得到一定的体现。
农业生产的气候的脆弱性指某一地区农业生产过程对 气候变化的各种敏感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生产条件和 生态环境等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可能适应能力。盘锦市属于 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季风的强弱、进退异常 及相应的气候变化异常导致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的频繁 发生,气候极端事件近年来还呈加剧的趋势,农业生产对气 候变化的反应也越来越敏感,气候变化可能会冲击盘锦市 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降水分级
特多 偏多 正常 偏少 特少
表 2 降水量年际变化统计
距平百分率
△R >20 10<△R ≤20 - 10≤△R ≤10 - 20≤△R <- 10
△R <- 20
出现年份 (a) 6 8 13 5 10
出现频率 (%) 14 19 31 12 24
2 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评估方案
在确定各种敏感因子和适应因子权重系数的基础上, 根据各自的分级方案进一步确定各自的适应程度,然后综 合考虑敏感性程度和适应性程度的效应,确定气候脆弱性 的程度。 2.1 脆弱性评估体系及权重
时间(年) 1961~1970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激 因素影 响的程 度 ,包括不 利和 有利影 响 ;适 应能
中 国对于 气候 变化 脆弱性 评价研 究相 对于 国外 起 步较 晚 ,研究 领域集 中于 诸如 自然生态 系统 、农 业 ( 食 )生产 、水资 源等领 域 [- 】 年来 ,许 粮 1 1。近 25
多学者 在脆 弱性 知识梳 理和研 究评 价方面 做 了很 多 工作 。如 方一平 等 【I 述 了国外 气候变化 脆弱性 的 1 6 综 研 究进 展 。
相互 比较 的概念 [ 。 1 根据 I C 评 估报 告 中给 出的 气 9 1 PC
候脆 弱性 定义 ,农业 对气 候变 化的 脆弱性 是 农业对
B s i e y t 模 型综合 评价 世界粮 食对气候 ai Ln dS s m) c k e
变化 的脆 弱性 。
气候 变化 的敏 感性和 适应 能 力的综 合体现 _ ,并随 2 着地 理位 置 、时 间以 及社 会经 济和 环境而 变化 。农 业对 气候 变化 的脆弱性 是 农业 系统 内的 气候变 率特
模型 已经 出现 在气候 变化领 域 中 。 d e[ 结 了 A gr 总 脆 弱性 研 究的进 程 ( 1 。S t 表 ) mi 等 评 述 了人类群 落适应 全球 变化 ( 尤其 气候 变化 )的状 况以 及在这 种背景 下 的脆弱 性和适 应能 力 。 h 等 … 利 用生计 Han 脆弱性 指数评 估 了莫桑 比克 ( zmbq e Moa iu )部分 区
力是指 自然 和人 为系统 对于 实 际的或预 期的 气候刺
激 因素 及其 影响所 做 出的趋 利避 害的 反应能 力 。脆
弱性是 指 系统容 易遭 受和是 否有 能力应 对 气候 变化
2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 弱性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地带,面积约为220万平方公里。

它的高海拔、严寒气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片高原成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当地农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对农业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这导致了高山农田的冻土融解时间提前,缩短了种植期。

寒冷条件下的高山作物,如高原大蒜和青稞,也受到了威胁。

此外,气温升高还导致冰川融化加快,可能会引发山洪暴发和洪涝灾害,给农田带来更大的风险。

其次,降水变化也是青藏高原农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近年来,青藏高原的降水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常年的积雪减少,降雨的季节和强度也发生了改变。

降水量的减少对于高山农田来说,缺乏水资源可能会导致干旱灾害,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

同时,降雨的不规律和猛烈降雨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对农田造成破坏。

此外,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还对牧区的畜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气温升高,高寒草原的生长季节变长,牧草产量增加。

然而,随着降水不规律和气温升高,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加大。

牲畜需要更多的水源和牧草来满足需求,但由于降水减少和过度放牧等原因,牧场的承载力可能受到限制。

这可能导致放牧资源不足,牲畜的饲养受到限制,对牧民生计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应采取相应的适应策略来减轻农业的负面影响。

首先,可以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管理,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确保作物得到足够的水源。

其次,应加强农田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风险。

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如农田轮作、种草保持等,保持和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此外,科研机构和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变化带来的挑战。

总之,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盘锦农业生产气候的脆弱性分析

盘锦农业生产气候的脆弱性分析
11 气 温 . 收 稿 日期 :0 6 0 — 0 2o — 1 1 作 者 简 介 : 俊 和 (9 8 )男 , 理 工 程 师 。 李 16 一 , 助
根 据各 自的 分级 方 案 进 一 步 确 定 各 自的 适应 程度 ,然 后 综
合 考虑 敏 感 性 程 度 和 适 应 性 程 度 的 效 应 ,确 定 气 候 脆 弱 性
2 农 业生 产气 候脆 弱性 评估 方案
在 确 定 各 种 敏 感 因 子 和 适 应 因 子 权 重 系数 的 基 础 上 ,
l 盘锦 市气候 变 化分 析
选 取 大 洼 县 和 盘 山 县 气 象 局 l6 年 ~ 0 2年 的 共 计 91 20 4 2 a的气 温 和 降 水 资 料 作 以 分 析 , 出 盘 锦 市气 候 变 化 的 得 总 的趋 势 是 : 温 升 高 , 水 增 加 。 气 降
的程度。 2 1 脆 弱 性评 估 体 系及 权 重 .
盘锦 农 业 生产 气候 的脆 弱性 分 析
李 俊 和 , 陈洪 利 ,高 井 宝
( 大洼 县 气 象 局 , 宁 盘 锦 1 4 00) 辽 22

要 : 析 了盘 锦 市 16 - 0 0年 的 气候 变化 情 况 , 合 敏 感 性 程 度 和 适 应 性 程 度 , 农 业 生 产 气候 分 9120 综 对
农 业 生 产 的 气 候 的 脆 弱性 指 某 一 地 区农 业生 产过 程 对 气 候 变 化 的各 种 敏 感 反 应 , 以及 当地 社 会 经 济 、 产 条 件 和 生
年 降水 量呈 波动 增 长 趋 势 , 降水 年际 变 化 明 显 , 空 但 时 分布不均 。 过去的 4 在 2a内 , 水 偏 多 、 少 和 正 常 的 年 份 降 偏 各 占 1 , 比之 下 出现 少 雨 干 旱 的 频 率 大 。从 降 水 的 季 节 / 相 3 特征来 看 , 季 多干旱 , 春 夏季 涝 多 旱 少 , 季 发 生 的秋 吊 的 秋

《2024年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范文

《2024年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范文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生产造成了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浙江省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份,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使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策略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使得农作物生长条件优越。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浙江省的气候变化特征日趋明显,表现为气温上升、降水分布不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这些变化不仅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浙江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了解浙江省农作物生产的历史与现状、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及趋势。

其次,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浙江省近十年的气象数据、农业生产和作物产量等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和趋势分析来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具体影响。

四、气候变化对浙江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分析1. 气温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浙江省的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这种气温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种植结构以及病虫害发生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

例如,温度升高使得一些喜温作物如水稻、玉米等的生长周期缩短,但同时也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滋生和扩散。

2. 降水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降水分布的不均衡加剧了浙江地区农业生产的脆弱性。

连续的干旱或持续的阴雨天气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如某地区持续干旱会导致农田缺水,影响作物生长;而连续的阴雨天气则可能导致农田积水,影响作物呼吸和光合作用。

3. 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作物的影响近年来,浙江省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台风、暴雨、干旱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不仅会直接导致农田受灾、作物受损,还会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农业旱灾脆弱性及其风险管理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为例

农业旱灾脆弱性及其风险管理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为例

农业旱灾脆弱性及其风险管理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为例引言:孝感市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该地区旱灾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因此,研究农业旱灾脆弱性及其风险管理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湖北省孝感市为例,探讨农业旱灾脆弱性及其风险管理的问题。

一、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农业旱灾脆弱性是指农业系统在面临旱灾风险时抵御、适应和恢复的能力。

该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旱灾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土地利用方式、灌溉设施和农民的经济能力等。

在孝感市这样一个农业主导型地区,农业旱灾脆弱性主要表现为农田土壤水分严重不足、作物减产或歉收、农村居民生计受损等。

二、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估方法与结果为了评估孝感市的农业旱灾脆弱性,我们综合运用了指标法与模型法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选择了几个关键指标,如农田灌溉率、灌溉设施覆盖率、农民收入等,作为评估的依据。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并对比历史资料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孝感市的农业旱灾脆弱性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与长期来说该地区的干旱情况有关。

三、农业旱灾风险管理措施在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估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以降低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首先,加强旱灾监测与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掌握旱情变化趋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其次,改善灌溉设施,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水分损失。

同时,推广抗旱品种,增加农作物对旱灾的适应能力。

此外,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保障。

四、案例分析:孝感市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实践为了验证农业旱灾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我们对孝感市的一些农业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那些进行了灌溉设施改造、推广抗旱品种和参与农业保险的企业,在面对旱灾时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损失相对较小。

这表明农业旱灾风险管理措施在实践中是可行和有效的。

结论:本研究采用湖北省孝感市农业旱灾脆弱性及风险管理为例,对该地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2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Vol.25No.2 2002年4月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M eteoro logy Apr.2002 文章编号:1000-2022(2002)02-0214-07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研究方法初探刘文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摘 要:在总结脆弱性的定义与介绍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的初步定义、研究思路、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并讨论了区域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对策应遵循的有关原则。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脆弱性;黄土高原中图分类号:S162.5 文献标识码:A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观测事实和研究结论表明全球年平均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含量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不断加强,某些极端天气现象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人们对未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也越来越担心。

近十多年来,全世界不同国家数十个GCM模型对未来30~100a的气候变化情景进行了模拟和预测,虽然结果差异较大,但预测的大体趋势比较一致。

根据IPCC2001年公布的最新报告[1],平均预测结果是,到2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海平面将上升9~88cm。

随着气候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但由于气候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人们目前对气候系统本身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还不够,气候模式只能是实际气候系统的简化模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受到限制。

对国家和地区决策者来说,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适应对策进行远期规划和防御气候变化的危害就比较困难。

同时,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未来气候变化对本国或本地区的潜在影响以及在什么方面或什么地区对气候变化是脆弱的,如何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在制定政策和适应对策时优先考虑。

因此在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脆弱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研究价值。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处于东南季风气候与西北内陆性气候交汇地带,农业生产上则是农牧交错带,受气候因素的限制比较大,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敏感;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防御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力比较弱,因而关注和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脆弱性定义及研究进展脆弱性(Vulner ability)问题最初来源于流行病学领域,脆弱性描述的是哪些地区更容易 收稿日期:2001-06-11;改回日期:2002-01-14 作者简介:刘文泉(1969-),男,陕西富平人,助研,硕士生,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研究.发生流行病或易被流行病所感染。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气候变暖问题的提出,一些科学家开始关注世界粮食生产状况,研究世界上有哪些地区和人群对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饥荒是脆弱的,即哪些地方和人群受到饥荒发生发展的不利影响,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Do wning [2]总结了1985—1992年间许多科学家有关脆弱性问题研究的成果,将脆弱性的概念初步明确了下来,他提出脆弱性主要在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是作为一种结果(如食品短缺、饥荒等)而不是作为一种原因(如干旱或气候变化)来研究的,并指出如在肯尼亚半干旱区的家庭对食物短缺是脆弱的;其次针对其他不敏感因子而言,其影响是负面的,如玉米产量对干旱是脆弱的;最后脆弱性是一个区别于社会经济集团或地区的相对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损害程度的度量单位。

同时指出,统计学家或决策者必须制定或分配反映不同系统的特殊的脆弱性阈值。

总之,脆弱性是许多因素对某一方面问题综合影响的度量。

美国农业部的Reiley [3]指出,脆弱性代表了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影响的大小与程度。

他针对局地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的定义为:对那些很难通过适应措施改变的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在一定地区可能发生的程度,他不是预测这种影响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是指出一地发生的可能性比另一地大或后果严重。

并且提出通过损失函数来定量表示单项指标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大小。

从1990年IPCC 第一次报告公布之后,IPCC 对脆弱性问题一直比较关注[4]。

随后在文献[5]中给出了比较具体的定义:脆弱性是指气候变化可能危害或伤害一个系统的范围或程度,它是气候敏感性和对新状态适应能力的函数。

即脆弱性是一个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系统对给定气候变化情景的反映,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影响)和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在一定气候变化情景下,通过实践、过程或结构上的调整措施能够减缓或弥补潜在危害或可利用机会的程度)的函数。

随着脆弱性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普及,IPCC 于1997年底发布特别报告,文献[6]较全面总结了全球十大地区生态、水资源等五大领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研究成果,并总结出较为简洁的定义:脆弱性是一个自然的或社会的系统容易遭到来自气候变化的持续危害的范围或程度。

2001年,又在文献[1]中分别给出了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适应性和脆弱性定义:敏感性是指系统受与气候有关的刺激因素影响的程度,包括不利和有利影响。

所谓刺激因素是指所有的气候变化因素,包括平均气候状况、气候变率和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影响是直接的(如由于平均温度、温度范围或温度变率的变化而造成作物产量的变化)或间接的(由于海平面上升造成沿海地带洪水频率增加引起的灾害)。

适应能力是指系统适应(包括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减轻潜在损失、利用机会或对付气候变化后果的能力。

脆弱性是指系统容易遭受和是否有能力对付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主要是不利影响)的程度,是系统内的气候变率特征、幅度和变化速率及其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函数。

另外,文献[7]中指出,脆弱性(该报告称为易受害性)是指人们处于粮食不安全的各种风险,个人、家庭或人群的脆弱程度取决于其遇到的风险因素及其应付或承受压力的能力。

目前世界粮农组织(FA O)有关机构正致力于国家级《粮食不安全及脆弱性信息绘图系统》的推广。

在我国,已有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脆弱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很好的研究成果。

至此,可以看出,脆弱性问题的定义并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研究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的。

即脆弱性始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由此可见,脆弱性对某一地区特定系统而言,其受到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比其他地方相对要大,即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侵害。

同时脆弱性更关心的是可能受到侵害的结果而非原因,所以更重视适应对策和调整措施,更注重215 第2期 刘文泉: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研究方法初探216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第25卷 采取什么样的适应措施以减缓或消除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潜在危害。

2 脆弱性问题的研究方法2.1 定性的研究方法根据某地或某国的自然、气候状况,分别分析其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水资源等多方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并给出一定的适应对策。

如Dow ning[2],Watso n等[6],蔡运龙等[8]均定性的讨论局地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其重大改进之一就是研究范围从全球或半球转向了大陆或次大陆尺度,乃至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这些研究中,多是采取已有的气候变化模拟结果和前期的影响研究成果,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经济、水资源分布等情况分别做出定性分析,通过比较得出各地在哪些方面对怎样的气候变化的可能危害是脆弱的,并进一步给出具体的政策和适应措施建议。

这些研究相对以前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一大进步就是能够根据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分析,例如Dow ning[2]在其报告中分别分析了津巴布韦、肯尼亚、塞内加尔和智利等国家由于气候变化、资源限制、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引起的对食品缺乏的脆弱性。

蔡运龙等[8]讨论了我国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问题,定性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农业系统脆弱性,并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但未对研究方法等进行深入阐述。

2.2 定量的研究方法2.2.1 单一指标函数法。

Reilly[3]提出的损失函数表示法思路是:首先考虑将气候因素描述为一个单独的变量C,虽然不能肯定C的具体变化,但可以估计C变化的可能性p,即有p=f(C)。

而农业因子A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可以用g(C)表示,因此可以定义损失函数L(C)为L(C)=f(C)×g(C)。

当一个地区灾害发生时的L(C)大于相比较地区的L(C)时,即认为该地区更脆弱。

同时为了更好地表述脆弱性,作者利用二次曲线和对数曲线描述温度的分布、变化的可能性以及潜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状况等。

2.2.2 综合指标分析法。

该方法多用于全面考虑生态系统和农业系统等脆弱性的研究。

赵名茶[9]、赵跃龙等[10]在脆弱环境和生态系统分析研究中,提出通过选取多种影响敏感因子,确定不同因子的权重来计算脆弱度的方法。

前者通过分析与生态环境脆弱性有关的地质、地貌、水文和气候等多方面的因子,标准化后分别赋以权重,通过下式计算脆弱度:CR=( f i×M i)/ m i。

(1)其中f i为影响因子i,m i为第i因子权重。

后者则将引起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分为成因指标(包括水资源、热量资源、干燥度、人均耕地面积等)、结果表现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社会发展水平等),组合讨论地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然后根据一定的方法给各个指标赋权重,以区别其重要性,最后根据下式求得生态环境脆弱度(G),并采用此方法计算了全国各省区的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脆弱度。

G=1- p i×W i/(m ax P i×W i+m in P i×W i),(2)其中P i为各指标初值化之值,W i为各指标权重。

此类方法的困难之处在于选择合理的综合指标体系并赋予合理的权重,但该方法的好处之一就是将不同类别的影响因子统一了起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不太合理,但是向定量研究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在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研究方面,Lin [11]曾采用5个指标的组合计算了中国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区分布,因为指标取值是在省区级,数据收集相对容易,但对地方决策部门的对策建议不太具体,具体应用比较困难。

另外,类似的研究也可见于水资源脆弱性和区域承灾力的研究。

如唐国平等[12]根据已有的水资源评价方法,结合一定的指标组合在有关模式输出的基础上得到流域水资源平衡的计算方法及水资源供需脆弱性的评价指标。

2.3 综合模型方法目前已有多个综合模式(如荷兰IMA GE 模型、日本的AIM 模型)可以进行区域尺度的气候变化脆弱性研究,但多是和有关的GCM 模式、区域水文平衡模式、海平面上升模式、经济影响模式等相互嵌套,结合一定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以预测和评估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和脆弱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