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_证明举例(4)
_沪教版(上海)八年级数学 知识点梳理(最新最全)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16.1 二次根式1. 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0。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0()0(2a a a a a a ; ②)0()(2≥=a a a ③)0,0(≥≥⋅=b a b a ab ; ④)0,0(>≥=b a ba b a 16.2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1.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2.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2.二次根式的乘法: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即 ).0,0(≥≥=⋅b a ab b a3.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4.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0)).0,0(≥≥=⋅b a ab b a=a ≥0,b>0)n =≥0)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般形式y=ax ²+bx+c (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 叫做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3.求根公式2b x a -±=:1222b b x x a a---= , = ; △=24b ac -≥017.3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1.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一般来说,如果二次三项式2ax bx c ++(0a ≠)通过因式分解得2ax bx c ++=12()()a x x x x --;1x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如果24b ac -≥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如果24b ac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18.1.函数的概念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 和y ,如果在变量x 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y 随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是自称为函数解析式()y f x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之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y 是自变量x 的函数,那么对于x 在定义域内去顶的一个值a ,变量y 的对应值叫做当x=a 时的函数值18.2 正比例函数1. 如果两个变量每一组对应值的比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2.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kx (k 是不等于零的常数)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气质常数k 叫做比例系数;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3.对于一个函数()y f x =,如果一个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关系式()y f x =,同时以这个函数解析式所确定的x 与y 的任意一组对应值为坐标的点都在图形上,那么这个图形叫做函数()y f x =的图像4.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 kx =(0)k k ≠是常数且的图像时经过原点O (0,0)和点(1,k )的一条直线,我们把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像叫做直线y kx =18.3 反比例函数1.如果两个变量的每一组对应值的乘积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2.解析式形如(0)k y k k x=≠是常数,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k 也叫做反比例系数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18.4函数的表示法1.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数学式子来表达------解析法2.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图像来表示------图像法3.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表格来表示------列表法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19.1 命题和证明1.我们现在学习的证明方式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2.能界定某个对象含义的句子叫做定义3.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其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其判断为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4.数学命题通常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5.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是题设,那么后是结论19.2 证明举例1.平行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9.3 逆命题和逆定理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2.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理19.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8.2_证明举例(5)

资源信息表18.2(5)证明举例(5)上海市尚文中学 王超教学目标1、通过证明举例的学习和实践,懂得演绎推理的一般规则,初步掌握规范的表达格式;了解证明之前进行分析的基本思路;2、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有关线段相等、角相等的简单问题;3、了解添置辅助线的基本方法,会添置常见的辅助线;4、了解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种数学语言形态.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分析基本思路,掌握规范的表达格式.难点:辅助线的添加.教学用具准备黑板、粉笔、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1. 例题讲解例题9 已知:如图,在△ABC 与△A ’B ’C ’中, AB=A ’B ’,BC= B ’C ’,CA=C ’A ’.求证: △ABC ≌△A ’B ’C ’.证明:设边BC最长.如图,把△ABC与△A’B’C’拼在一起,使边BC与B’C’重合,并使点A、A’在B’C’的两侧;再联结A’A.∵AB=A’B’,AC=A’C’(已知),∴∠1=∠2, ∠3=∠4(等边对等角).∴∠1+∠3=∠2+∠4(等式性质).即∠B’A’C’=∠BAC.在△ABC与△A’B’ C’中,AB=A’B’(已知)∠B’A’C’=∠BAC(已证)AC=A’C’(已知),∴△ABC≌△A’B’C’(S.A.S).【说明】本例是补证“边边边”定理,证明的思路是通过图形的运动把一些分散的元素集中在一个图形中,然后利用已有的“边角边”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这种利用图形的运动的方法,学生以前从未遇到,在后面的例题11中还会用到,要注意分析和引导.例题10 已知:如图17-14,四边形ABCD中,AB=DC, ∠B=∠C.求证: ∠A=∠D.证明:分别联结AC、DB(如图17-15).在△ABC与△DCB中,AB=DC(已知)∠ABC=∠DCB(已证)BC=CB(已知),∴△ABC≌△DCB(S.A.S)得AC=D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在△ABD与△DCA中,DB=AC(已知)AB=DC(已知)AD=DA(公共边),∴△ABD≌△DCA(S.S.S)∴∠BAD=∠CD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说明】本例是证明两个角相等,比较自然地会想到利用三角形全等.但通过分析,发现需要证两次三角形全等,有一定难度.对本例还介绍了通过构造等腰三角形来进行证明的第二种方法.两种方法都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第一种方法的证明过程相对复杂些,但较第二种方法容易想到.怎样添置辅助线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实践、探索、领悟,要重视图形的运动对添线的启示,而构造基本图形以及补全图形是常用的添线方法.2.反馈练习,巩固知识(1)已知: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且AC=BD,AD=BC.求证:OA=OB.(2)已知:如图,点D 、E 在BC 上,AB =AC ,AD =AE . 求证:BD =CE .3、课堂小结你能讲一讲,证明角相等,一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吗?4、布置作业练习册.B D EC (第1题) (第2题)。
沪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六年级上册第一章数的整除第一节整数和整除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1.2因数和倍数1.3能被2、5整除的数第二节分解质因数1.4素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1.5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1.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第二章分数第一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1分数与除法2.2分数的基本性质2.3分数的大小比较第二节分数的运算2.4分数的加减法2.5分数的乘法2.6分数的除法2.7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第三章比和比例第一节比和比例3.1比的意义3.2比的基本性质3.3比例第二节百分比3.4百分比的意义3.5百分比的应用3.6等可能事件第四章圆和扇形第一节圆的周长和弧长4.1圆的周长4.2弧长第二节圆和扇形的面积4.3圆的面积4.4扇形的面积六年级下册第五章有理数第一节有理数5.1有理数的意义5.2数轴5.3绝对值第二节有理数的运算5.4有理数的加法5.5有理数的减法5.6有理数的乘法5.7有理数的除法5.8有理数的乘方5.9有理数的混合运算5.10科学记数法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第一节方程与方程的解6.1列方程6.2方程的解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6.3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6.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三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5不等式及其性质6.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6.7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四节一次方程组6.8二元一次方程6.9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6.10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6.11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七章线段与角的画法第一节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7.1线段的大小的比较7.2画线段的和、差、倍第二节角7.3角的概念与表示7.4角的大小的比较、画相等的角7.5画角的和、差、倍7.6余角、补角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第一节长方体的元素第二节长方体直观图的画法第三节长方体中棱与棱的位置关系第四节长方体中棱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五节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七年级上册第九章整式第一节整式的概念9.1字母表示数9.2代数式9.3代数式的值9.4整式第二节整式的加减9.5合并同类项9.6整式的加减第三节整式的乘法9.7同底数幂的乘法9.8积的乘方9.9幂的乘方9.10整式的乘法第四节乘法公式9.11平方差公式9.12完全平方公式第五节因式分解9.13提取公因式法9.14公式法9.15十字相乘法9.16分组分解法第六节整式的除法9.17单项式除以单项式9.18同底数幂的除法9.19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第十章分式第一节分式10.1分式的意义10.2分式的基本性质第二节分式的运算10.3分式的乘除10.4分式的加减10.5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0.6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第十一章图形的运动第一节图形的平移11.1平移第二节图形的旋转11.2旋转11.3旋转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11.4中心对称第三节图形的翻折11.5翻折与轴对称图形11.6轴对称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实数第一节实数的概念12.1实数的概念第二节数的开方12.2平方根和开平方12.3立方根和开立方12.4n次方根第三节实数的运算12.5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12.6实数的运算第四节分数指数幂12.7分数指数幂第十三章相交线平行线第一节相交线13.1邻补角、对顶角13.2垂线13.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第二节平行线13.4平行线的判定13.5平行线的性质第十四章三角形第一节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性质14.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4.2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二节全等三角形14.3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14.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三节等腰三角形14.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4.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4.7等边三角形第十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节平面直角坐标系15.1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二节直角坐标平面内点运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运动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二次根式第一节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15.2二次根式15.3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第二节二次根式的运算15.4二次根式的运算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7.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第二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3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第三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7.4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第一节正比例函数18.1函数的概念18.2正比例函数第二节反比例函数18.3反比例函数第三节函数的表示法18.4函数的表示法第十九章几何证明第一节几何证明19.1命题和证明19.2证明举例第二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19.3逆命题和逆定理19.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9.5角的平分线19.6轨迹第三节直角三角形19.7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9.8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9.9勾股定理19.10两点的距离公式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一次函数第一节一次函数的概念20.1一次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0.2一次函数的图像20.3一次函数的性质第三节一次函数的应用20.4一次函数的应用阅读材料直线型经验公式第二十一章代数方程第一节整式方程21.1一元整式方程21.2二项方程第二节分式方程21.3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第三节无理方程21.4无理方程第四节二元二次方程组21.5二元二次方程和方程组21.6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五节列方程(组)解应用题21.7列方程(组)解应用题阅读材料一些特殊的一元高次方程的解法第二十二章四边形第一节多边形22.1多边形第二节平行四边形22.2平行四边形22.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第三节梯形22.4梯形22.5等腰梯形22.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四节平面向量及其加减运算22.7平面向量22.8平面向量的加法22.9平面向量的减法阅读材料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第二十三章概率初步第一节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23.1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23.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二节事件的概率23.3事件的概率23.4概率计算举例探究活动杨辉三角与路径问题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相似三角形第一节相似形24.1放缩与相似形第二节比例线段24.2比例线段24.3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第三节相似三角形24.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4.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四节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4.6实数与向量相乘24.7平面向量的分解第二十五章锐角的三角比第一节锐角的三角比25.1锐角的三角比的意义25.2求锐角的三角比的值第二节解直角三角形25.3解直角三角形25.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第一节二次函数的概念26.1二次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二次函数的图像26.2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26.3二次函数J=a(x+m)2+k的图像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圆与正多边形第一节圆的基本性质27.1圆的确定27.2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27.3垂径定理第二节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7.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7.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三节正多边形与圆27.6正多边形与圆第二十八章统计初步第一节统计的意义28.1数据整理与表示28.2统计的意义第二节基本的统计量28.3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量28.4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28.5表示一组数据发布的量28.6统计实习。
八年级上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 ④ a 把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16.1 二次根式1. 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 a (a ≥ 0)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 0。
2. 二次根式的性质① a 2 = a =⎨a(a ≥ 0) ⎩ - a(a ≤ 0);② ( a ) 2 = a(a ≥ 0)③ ab = a ⋅ b (a ≥ 0, b ≥ 0) ;a = (a ≥ 0,b > 0)bb 16.2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1. (1)被开方数中因式的指数都为 1;(2)被开方数不含有分母。
被开方数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作最简二次根式。
2.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分别合并.2.二次根式的乘法:两个二次根式相乘,被开方数相乘,根指数不变。
即a ⋅b = ab (a ≥ 0, b ≥ 0).3.二次根式的除法:两个二次根式相除,被开方数相除,根指数不变。
4.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 分 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a c +bc =(a+b)c (c ≥ 0)a ⋅b = ab (a ≥ 0, b ≥ 0).aa =b b (a ≥ 0,b>0)( a )n = a n ( a ≥ 0)5.混合运算: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非零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有二次根式,我们 就说这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非零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2a 2a 2a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 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般形式 y=ax ²+b x +c (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 2叫做二次项,a 是二次项 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b ± b 2 - 4ac -b + b 2 - 4ac -b - b 2 - 4ac 3.求根公式 x = : x = , x = ; 1 2△= b 2 - 4ac ≥017.3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1.一元二次方程 ax 2 + bx + c = 0(a ≠ 0) :△>0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 . 一 般 来 说 , 如 果 二 次 三 项 式 ax2 + bx + c ( a ≠ 0 ) 通 过 因 式 分 解 得ax 2 + bx + c = a( x - x )( x - x ) ; x 、 x 是一元二次方程 ax 2 + bx + c = 0(a ≠ 0) 的根 1 2 1 2 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如果 b 2 - 4ac ≥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如果 b 2 - 4ac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3. 实际问题:设,列,解,答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18.1.函数的概念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 x 和 y ,如果在变量 x 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 y 随变量 x 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 y 叫做变量 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式子称为函数解析式 y = f ( x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 y 是自变量 x 的函数, 那么对于 x 在定义域内取定的一个值 a ,变量 y 的对应值叫做当 x=a 时的函数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8.2.4 菱形的判定》教学讲解课件

∴□ABCD 是菱形.
(来自《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讲解课件
总结
知1-讲
证明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的方法: 若已知要证的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要
考虑证明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讲解课件
知2-练
因为62+( 3 5 )2=92,即OB2+OA2=AB2,
所以△AOB是直角三角形,
所以AO⊥BO,即AC⊥BD,
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
S菱形ABC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2
AC·BD=
1 ×6 2
5 ×12=36
5
.
(来自《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讲解课件
知2-练
2 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互相垂直, 则下列条件能判定四边形ABCD为菱形的是( B ) A.BA=BC B.AC,BD互相平分 C.AC=BD D.AB∥CD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讲解课件
知2-练
5 如图,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DE∥AC交 AB于点E,DF∥AB交AC于点F.如果AE=4 cm, 那么四边形AEDF的周长为( B ) A.12 cm B.16 cm C.20 cm D.22 cm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讲解课件
知2-练
6 如图,分别以Rt△ABC的斜边AB和直角边AC为边
向△ABC外作等边三角形ABD和等边三角形ACE,
F为AB的中点,DE与AB交于点G,EF与AC交于点
H,∠BAC=30°.给出以下结论:
沪教版初中数学课程目录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二十五章
阅读材料一
阅读材料二
探究活动
锐角的三角比
第一节
第二节
实践活动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第一节
第二节
阅读材料
第二十七章 圆与正多边形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十八章 统计初步
第一节
比例线段 24.2 比例线段 24.3 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
相似三角形 24.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数字世界一个“平方和”等式宝塔的构建
正比例函数 18.1 函数的概念 18.2 正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18.3 反比例函数
函数的表示法 18.4 函数的表示法
生活中的函数
几何证明 19.1 命题和证明 19.2 证明举例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 19.3 逆命题和逆定理 19.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 19.5 角的平分线 19.6 轨迹
第六节
第十章
探究活动一 探究活动二 阅读材料 拓展
分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一章
探究活动
图形的运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十二章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
实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整式的除法 9.17 同底数幂的除法 9.18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9.19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一组平方数规律的探究 探究能被3、9整除的数的规律 贾宪三角 多项式除以多项式——长除法
求三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素数表的制作 利用素因数找因数
上海初中数学目录(沪教版)

第一节几何证明
19.1命题和证明
19.2证明举例
第二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
19.3逆命题和逆定理
19.4线的垂直平分线
19.5角的平分线
19.6轨迹
第三节直角三角形
19.7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9.8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9.9勾股定理
19.10两点的距离公式
八年级第二学期
第二十章一次函数
17。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第二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7.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7.3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第三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7.4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第一节正比例函数
18.1函数的概念
18.2正比例函数
第二节反比例函数
18。3反比例函数
第三节函数的表示法
18。4函数的表示法
上海初中数学目录
六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章数的整除
第一节整数和整除
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2因数和倍数
1.3能被2,5整除的数
第二节分解质因数
1。4素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
1.5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第二章 分数
第一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1分数与除数
2.2分数的基本性质
2.3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二节 分数的运算
2.4分数的加减法
2.5分数的乘法
2。6分数的除法
2.7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8分数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9分数运算的应用
第三章 比和比例
第一节比和比例
3.1比的意义
3。2比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18.2.2菱形性质应用》公开课 课件(共13张PPT)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7/272021/7/272021/7/277/27/2021 11:17:23 PM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2021/7/272021/7/272021/7/27Jul-2127-Jul-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7/272021/7/272021/7/27Tuesday, July 27, 2021
证明:不论E、F怎样移动,三角形BEF总是正
三角形。
D
F
C
E
A
B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
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
求:(1).对角线AC的长度; (2).菱形的面积
解:(1)∵四边形ABCD是菱形,
∴∠AED=900, DE 1 BD 1 10 5cm.
A
2
2
AE AD 2 DE 2 132 52 12cm.
D
C
变式题(1):菱形ABCD ,E、F分别ABCD 的中点,求证:CE=CF.
(2)如果上题中还有CE⊥AB, CF⊥AD,求各内角的度数
例3:如果菱形的一个角是1200,那么这 个角的顶点向两条对边所引的两条垂线分别 平分两边。
A
D
F
B
E
C
A D
B E
F C
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 上的点,且∠B= ∠ EAF=60 , ∠ BAE=18, 求∠ CEF的度数.
•
例1: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4cm, ∠BAD=2 ∠A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 O,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