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7中考语文第二部分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课时复习课件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课题二文言文阅读课件

2012-2021年河北中考命题分析
考考点点综综述述
年份
选文
选材 特点
实词 虚词
句子 内容 翻译 理解
常见考点 断句( 加标点
情感、 或划分
态度 朗读节 奏)
形象 分析
语言、 写法 赏析
课外 结合 课内 阅读
拓展 延伸
“蔡元定八岁能
10,
2021考情诗…预…测”+“王公 叙事 8,2分 8,1分 9,4分 3分;
9,3分 — 12,3分 11,3分
—
续表
课外
语言、
形象
结合
写法
分析
课内
赏析
阅读
拓展 延伸
—
—
—
11,3 分
《出师表》+“鲁宗 2014
道为谕德时……”
游记+ 议论
11,3分
10, 3分
12,4分 13,3分
—
9,2分
————
“廿二日稍
2013 和……”+“我辈作
游记+ 说理
—
12, 2分
13,4分 14,3分 11,4分
—
11,2 分
—
—
—
8,4分 7,4分
— 10,4分 — 11,4分 9,2分 — 9,4分 10,3分 — 8,2分
————
—
—
11,2 分
—
年份 2015
选文
选材 特点
“归钺,早丧母……” 写人类
实词 8,2分; 10,4分
虚词
句子翻 内容
译
理解
常见考点 断句(加
情感、 标点或 态度 划分朗 读节奏)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7下10.陋室铭(共41张PPT)

(2)吾视其辙乱(形容词,混乱)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下10. 陋室铭( 共41张 PPT)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名词,战上一乱页 )下一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下10. 陋室铭( 共41张 PPT)
古今异义 (1)斯是陋室(斯—古义:这。今义:常作音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十、陋室铭(刘禹锡)
十、陋室铭(刘禹锡)
山高水深不如有神灵 地大屋华难及好德性
文本对译
思维导图
基础知识
课文理解
优化训练
上一页 下一页
文本对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 一定要深,有了龙(盘踞)就会灵验。这是简陋的 屋舍, 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下10. 陋室铭( 共41张 PPT)
理解默写 (1)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
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 鸿儒,往来无白丁。
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
异) (3)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到扰乱) (4)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感到劳累)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下10. 陋室铭( 共41张 PPT)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下10. 陋室铭( 共41张 PPT)
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第5节 文言句子翻译和断句课件

(1)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
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 “近臣”。
附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1)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
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
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 (2)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
他丝绢?
参考译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 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 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 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
(1) 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
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 (2)我听说,君பைடு நூலகம்救人于患难,必须同甘共苦。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课件分解

(2)以下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群丐的 “侠义 ” 和来懋斋先生 “ 品性” 的一组是 “中心条件”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别 群丐 “侠义” ① 以下各组语句中, 表现 的 和 附加条件 所属条件 中心条件
来懋斋先生“品性” 的一组是 所属条件 中心条件
2.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 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3.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 错误。 4.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 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二)答题步骤 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不论做哪一类题,首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个整体了解和认 识,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 词句、文章的主旨观点、作者的立场态度等等。 对于人物传记,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故事的来 龙去脉;对于游记,则要注意游览的顺序和时间,写了哪些景物,表 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等等。 另外,在阅读时不能贪快,不能急于下手而跳读、漏读。同时, 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以应付隐秘而细小的错误点。
例
全都间接 龙洞 艰险 下列四组中, 表现 的一组是 附加条件 所属条件 中心条件
在这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当属“中心条件”。它一般用最准
确而简明的语言表述,有时直接用文中的词语。这时一定要理解透 彻关键词语的内涵。
审题小练
读读下面的题干,画出 “所属条件”“中心条件”“附加
条件”的内容(在题干下面直接画出),并说明“中心条件”的内涵。
3.仔细比对,反复推敲 内容分析概括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 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 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 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 句。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 下文语境仔细推敲。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 是不难的。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2讲考点突破学案文言断句课件新人教版

7.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 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附【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任正员外郎,
兼散骑常侍。谢贞幼年聪慧敏捷,性情纯厚。祖母阮氏起先苦于风眩病,每每发 作便一二天不能饮食。谢贞当时才七岁,祖母不食,他也不食,亲族都觉得他与众 不同。母亲王氏,给谢贞讲《论语》《孝经》,他读完便能背诵。八岁时,曾写 《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对他的诗赋有美好情趣感到惊奇,对亲近的 人说:“此儿将来可成大器,至于‘风定花犹落’一句,可以和谢惠连媲美了。” 十三岁时,(谢贞)略通《五经》大意,尤其熟悉《左氏传》,又擅长草书、隶书、 虫篆书。十四岁时,父亲离世,他顿首痛哭,数次哭得死去活来。父亲谢蔺遭逢
附【参考译文】 后世的学习,大概比先王那时候要更加兴盛。居处的安逸,饮食的丰盛,规矩约
束的严苛,先王那时候也不一定具备;但是学习就只为学习,施政者就只为施政。人 们聚集住在一起终年玩乐,有上进心的人只不过通晓经书,写写文章,以考取功名,已 经考取功名做了官,先前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忘记并荒废了。一看文书记载的相 关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的事,就说:“我刚刚从政,哪里懂这些?”唉!后代说治理 国家的人常常赶不上先王的时代,就是治学与为政分开的缘故吧!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通经缉文”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应断开,且“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各自独立,二者中间应断开,排除该选项。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结合前面选项的分析,应是“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则昔 之所习者”,选项所断皆不准确,排除该选项。 答案:B
广东省广州市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文言文阅读(虚词部分)02 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虚词部分)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
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
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
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
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
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
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
甲申,至怀来。
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
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
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宋忠大败,奔入城。
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
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
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
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黄《后鉴录》卷下,有删改)【注】①上:皇上,指朱棣.【参考译文】丁丑年,俞瑱在居庸关大肆抢掠,在当地居住的百姓偷偷地前来报信.皇上说:“通往居庸关的山路地势险要,高峰林立,是北方边境通往北平的咽喉,如果有一百个人(在这个地方),那么有一万个人窥视中原。
据守此地就可以不用担心北面的忧患。
现在,俞瑱占领了这个地方,这种地理上的便利被他所占有,我们势必要把它夺回来。
通用版中考语语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第1篇 河中石兽课件

(4)为人谋而不忠乎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三十而立
忠[F]:
竭尽全力 ____________________
真诚,诚实 信:____________________
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 立:____________________ 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棹数小舟 原意为船桨,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 划船 (2)动词用作名词
岂能为暴涨[F]携之去
原意为水位急剧上升,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洪水,大水
4.重点实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靠近 临[F]:___________________ 倒塌 圮: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起 并: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
饭疏食饮水 古义:_____ 今义: 冷 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 水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饭疏食饮水 吃 原意为煮熟的谷类食品,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 饭 (2)动词作名词 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 原意为传授,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 识
凡是 凡[F]:____________________ 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停止 于是 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溯: 依照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臆断: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地判断
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教材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二)一词多义(共21张PPT)

【同类比较】
梅晓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侍读学士询从子①也,工为诗,以深远古 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用询荫为河南主簿,钱惟演留守 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唱,一府尽倾。欧阳修与为诗友,自 以为不及。尧臣益刻厉,精思苦学,由知名于时。宋兴,以诗名家为 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尝语人曰:“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 道者,斯为善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 后为至也。”世以为知言。历②德兴县令,知建德,襄城县,监湖州 税,签书忠武,镇安判官,监永丰仓。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召试,赐进士 出身。 宝元、嘉佑中,仁宗有事郊庙,尧臣预祭,辄献歌诗,又尝上书言兵。 注《孙子》十三篇,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 《宛陵集》四十卷。 尧臣家贫,喜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时载酒过门,善谈笑,与物无忤, 诙嘲刺讥托于诗,晚益工。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织文乃尧臣诗 也。名重于时如此。 【注】 ①从子:侄子。②历:历任。
字 词
例句
出处
解释
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 屏人间语曰。
《信陵君窃符 救赵》
①
秘密,暗中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 ② 从小路,悄悄地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 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促织》
③ 一会儿
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 纳谏》
④
间或,断断续续
得间奔真州。
《<指南录>后 序》
⑤
泛指缝隙;空隙; 机会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鬻此,足以资读书 鬻:做
B.殊伟
殊:甚,很
C.客有诮之曰
诮:讥讽
D.吾窃耻焉
窃:私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留。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 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 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①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 “心”、“笔”、“墨”、“山”、“水”、“牛”、“羊”、 “田”、“大”、“小”、“长”、“短”等。②古代的专有名词, 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 的名称等。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 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2)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 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 为今语。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如:①媵 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汤”应翻译为“热水”。 ②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应翻译为“案件”。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 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 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惊奇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 (3)欣然规往( 计划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率领妻子和儿女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一一向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的见闻,村里人听了都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叹、惋惜。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一课时
☞考纲说明
☞命题方向 ☞回眸中考
☞备考秘诀
☞考纲说明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命题方向读的 新变化:分值由原来的12分调整为10分,题量由原来 的4小题调整为3小题,选择题由2道调整为1道,文言 多义词的选择题改为直接解释词语,三个词语,分值 3分,综合分析选择题仍保留。考纲规定考查的24篇 文言文篇目不变。从近十年的考题来看,对课内文言 文阅读篇目的考查一般五年内未见重复,主要考查文 言词语、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 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如“吾义固不杀 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坚守 道义”。“固”是“本来”的意思,引申为“坚决”。译 为:“我坚守道义,决不杀人。”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 “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3)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 优美。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的 “良田美池”可以直接保留,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塘”,就会形象生动许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 的生活环境展现出来,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 (2)以其境过清( 凄清、冷清 ) 留、停留 ) (3)不可久居(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听到水声,像玉珮、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隐时现。
2.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 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 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 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 现在多指菜汤。 (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 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 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 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
3.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 本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 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正确的字应是“悦”, “高兴”的意思。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 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 以便归纳记忆。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 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 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 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 又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本是形容词, 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 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代 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 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1.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词诸多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其 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词义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 借义。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 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 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 文中,“亡”通“无”,读作 wú,解释为“没有”,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 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 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2.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3.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扩”、“换”、“留”、“删”、 “补”、“调”六字,即六字诀。 (1)扩。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单 音节词与另一个字组合,扩充为双音节词,或者直接用对应其意义 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 莲说》),译为:晋朝的陶渊明偏偏喜爱菊花。另外,要特别注意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 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 “可以”、“卑鄙”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3分)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 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 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 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 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
二、(2015·广东中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回眸中考
一、(2016·广东中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 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删。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 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 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 出。如: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战斗, 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②孔子云: “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 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对于有 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如: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 诧异。“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象,有实在 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 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 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 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 —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 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 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 自然、避世退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