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
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
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
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
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答:(1)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情况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
1945年9月14日,正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指示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9月初,中共中央还电告中共广东区党委:迅速派人去广州、香港开辟宣传阵地。
①在上海,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就领导创办了《新生活报》,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上海报坛的一席之地。
在此前后,上海地下党组织还创办了一些以学生的名义出版的报刊,如党的“学委”出版的《新生代》、圣约翰大学党组织出版的《约翰呼声》等。
9月以后党在上海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
中共在上海出版的报刊中,数《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建国日报》、《文萃》周刊、《消息》半周刊、《群众》周刊的影响最大。
②在北平,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签订停战协定,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
接着,中国共产党利用在北平可以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立即筹办党的新闻事业。
2月22日,中共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解放报》创刊同日,新华社北平分社也宣告成立。
但是,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自创建第一天起就开始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钳制与破坏。
③在华南地区,战后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正报》于1945年11月13日创刊,除了在港澳和华南地区广泛发行外,还远销马来亚等地,在海外华侨中也有巨大影响,最高发行量达2万份。
(2)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意义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报刊,虽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严厉镇压,大多数出版时间不长,但是他们配合重庆《新华日报》积极宣传了和平、民主、统一的建国方针,揭露了国民党内战、独裁的阴谋,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答:“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1)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是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2)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①这一时期经济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a.在“大跃进”时期,报纸数量激增,诞生了大量的县级报纸、企业报、农民报,广播电台也遍地开花。
b.到了经济紧缩期,由于纸张紧缺,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报纸数量大减,报纸的版面、印数也随之大量削减,许多广播电台也成了哑巴。
c.从经济调整期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渡过了凋零期开始复苏,但这种复苏极其短暂,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重新跌入低谷。
①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
每一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的“左”倾路线不断加剧。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
传媒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了“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穷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些新闻报道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教训极其深刻。
②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许多可贵的探索活跃了当时的新闻界,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使新闻理论工作者与新闻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建国后的新闻传播活动成为可能。
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很多研究者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动辄得咎的形势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
③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党和政府主管宣传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一起对新闻工作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5-9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5.1结构脉络图5.2本章要点详解一、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1.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1)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2)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3)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
(4)除了“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5)和全国范围内的办报高潮相配合,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二、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控制舆论和新闻界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1)创办御用报纸。
(2)收买报纸或报人。
(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通过立法手段,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
2.报界的反袁斗争(1)1913年3月20目袁世凯唆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将宋教仁刺杀。
为了瞒天欺世,在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就向各报转发了陆军部、内务部的命令,以防止泄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
(2)同月,内务部通令各地报刊不得使用“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民贼独夫”等字样,违者从严取缔。
从此,报馆、报人被警告训斥、传讯罚款、搜查封禁、直至被捕被杀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大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遭封禁。
(3)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的经过,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表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新闻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报刊种数剧增。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②报刊销数猛增。
《中国报学史》记录,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
(2)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①旧的禁令废除。
武昌起义后,所谓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各种禁令,大多自行废弛。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界宣布:“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的内容,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如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章第6条第4款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在辛亥革命进行中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条例《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6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 5、文学改良运动
•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八大主义”:“ 一曰言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 不用典。七曰不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曰,推倒雕琢的、阿 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 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 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在职业基础上,它还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 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 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 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 度。
• 3、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
– (1)内容
• (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 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 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 益集团的宣传员;(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 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 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4)他 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 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 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 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 制。
• 葛红兵:五四之前,传统中国文化以理性为本位,以人伦关系的秩 序有度为基础,我将之称为“群体伦理本位文化”,我所定义的 群体伦理本位文化在世界性范围内属前工业文化,它的天然土壤 是小农经济及其衍生物族类社会,族类意识是群体伦理本位文化 的基本纽带,它的基本的规约是整个族类的群居点必须统一在一 个一元的权力构架中,以对抗大自然的狂暴,因为族类群居的根 源在于人类在整体上处于与大自然为敌的状态,生产力的底下使 得族类劳动的收益极低,人们在青壮年时不能积蓄足够的财富来 维持自己年老力衰时的生活,这时人们生育子女是为了使自己的 老年生活得到保障。这样整个族类群居点的关注焦点就放在了老 人身上,对年老的恐惧成了社群的中心恐惧,这种恐惧使它们发 明了一整套制约方式,来制约青年人,使青年对老年俯首帖耳。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六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一批激进的新文化运动战士,由民主主义迅速转向社会主义。
他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发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掀起了共产主义运动。
1920年8月,陈独秀等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接着,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也相继成立。
这一切,为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新闻舆论工具。
为此,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一批报刊、通讯社,宜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
在组织领导方面,中共发起组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实际主持编辑部的工作,在印刷发行上也解除了原来与上海群益书店的关系,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刷发行。
在宣传内容方面,《新青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称该刊已抛弃了先前崇仰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治思想,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自第8卷第1号起,《新青年》增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出至第9卷第3号止,共发表36篇文章,绝大部分译自美、英,法、日等报刊所载有关苏俄的情况以及各方面的政策,关于列宁生平及其著作的介绍和资料,其中注明译自纽约进步刊物《苏俄》周报的最多。
这一专栏的设置,为中国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提供了丰富材料。
在言论上,《新青年》刷新论说、通信、随感录等栏目,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方向来引导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6.1 结构脉络图
6.2 本章要点详解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1.《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本名,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
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
1917年初,陈独秀应聘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
②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
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主编者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主要编撰人有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王星拱、陈大齐、张申府等,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统一战线。
③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2)陈独秀(1879—1942)
陈独秀早年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向寻求西方新学,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并在国内外组织进步团体和报刊书社。
1903年,陈独秀协助章士钊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
1904年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并任主编。
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并在报刊上发表时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1915年夏,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一共撰写了100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
其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
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在主持《新青年》的七年中,一次被捕入狱,两次被抄家罚款,来自社会封建顽旧势力的咒骂与人身攻击更是不计其数。
2.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新青年》一创刊,就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它的主要宣传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学革命运动。
3.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一页
(1)李大钊(1889—1927)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
“五四”时期,他曾广泛从事报刊活动,撰写大量政论。
1916年春,他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
1916年4月回国后,李大钊担任《新青年》特约撰稿人,1918年初被聘为北大图书馆主任,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工作。
李大钊最早、最热情地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
1918年,李大钊在报刊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政论,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赞扬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
(2)《新青年》日益倾向社会主义。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夕开始改变怀疑观望态度转而同情十月革命,谈论社会主义。
1920年初,陈独秀由北京出走到已是新文化运动中心的上海。
《新青年》从第7卷第4号
起由他在上海主编出版。
他在筹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过程中,把第7卷第6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
这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新的集合点”。
这表明《新青年》同人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向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促使《新青年》的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
这为《新青年》后期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打下了基础。
二、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1.《每周评论》的创办
(1)《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为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2)《每周评论》与《新青年》一样,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但《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每周评论》则“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3)《每周评论》加强对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的报道评述,把报道和评论结合
起来。
1919年8月31日,该刊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共出37期。
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
自第26期起,由胡适接编,开展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2.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
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上的屈辱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五四运动爆发。
全国报刊,包括向来保守的报刊,都积极报道和支持这个爱国运动。
(1)北京各报,在5月5日都突出报道了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
天津《大公报》的胡政之采访了巴黎和会,他的“巴黎来电”一时成为人们争相阅读、关注的内容。
上海各报也作了集中的报道。
(2)五四运动期间,《每周评论》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
①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著文痛斥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
②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对运动作了连续的系统报道,及时评论,给予支持与引导。
③它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在关系中国民族危亡的时候所表现的“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精神。
(3)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报界出现团结一致的局面。
1919年4月15日,上海《民国日报》、北京《晨报》等83家报纸,在上海成立了中华全国报界联合会,并宣布它将“外为和会专使的后盾,内作南北代表的指导”。
3.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
五四运动前后,进步学生报刊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湘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