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新诗_诗质_论和_诗形_论的矛盾性

合集下载

政治理性与美学理念的矛盾交织——对于闻一多编选《现代诗钞》的辩诘

政治理性与美学理念的矛盾交织——对于闻一多编选《现代诗钞》的辩诘

注 目” ② ; 今人则多半视之为经典 。 这大致不错 , ③ 但 从“ 选本” “ 典 ” 其 问仍 多有 可待 辨诘之处 , 到 经 , 鲁
迅 曾言 , 选本 所显 示 的 , 往并 非作 者 的特色 , “ 往 倒
是选者 的眼光 ” ④不妨 就 回到具 体历史语 境 , 着 , 顺 作者 的“ 眼光” 来探究其问复杂的历史纠 葛。
特别 叮嘱 : 信 中所 谈 的请不 要发表 , 些话只好对 “ 这 你 个人谈谈而 已。千万 千万” ⑤ 这样一种 心理 , 。 坊 间流传 的相关传记基本均未涉及 。
时 已久不做 新诗 了 ; 之前 他 虽笺 辑 过诗 集 如《 府 乐
范 大学 出版 社 ,0 0年 , 3 8— 4 20 第 4 3 9页 。
④ 鲁迅 : “ 《 题未定 ” ( 草 六至九) 《 迅全集》( , 民文 》,鲁 6) 人
学 出 版社 ,9 1年 , 4 1— 2 18 第 2 4 2页 。
关 国防建设课程时 , 曾参加讲 授 ; 受聘外 文系 , 他 后 教授“ 西洋文学 ” “ 、 现代 英诗 ” 等课 程。其 间, 白英
① 孙玉石 : 中国现 代 主 义诗 潮 史论 》 北 京 大学 出版 社 , 《 ,
19 9 9年 , 3 3—36页 。 第 0 0

② 《 现代诗钞》 正式面世是附着子 14 年开明版 4 98 卷本《 闻 多全集 》, 语 见 于 天 津 版 《 公 报 ・图 书 评 论》第 6 评 大 3期
关键词 闻一多 《 现代诗钞》 矛 盾 经典
[ 中图分类号 ]2 6 6章编号 34 7— 6 X(0 1 O 一O0 0 04 6 2 2 1 ) 2 16— 6

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点

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点

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点
1.严谨的艺术追求:闻一多追求艺术上的严谨,他的诗歌大多具有浪漫气息的
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2.独特的风格:闻一多的诗歌风格独特,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
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他的诗歌语言精炼、意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3.新格律诗的倡导者:闻一多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诗歌要有严谨的形式和韵律,
以实现音乐美和视觉美的完美结合。

他的诗歌在形式上注重对称和音韵的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4.强烈的爱国热情:闻一多的诗歌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也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探索和追求。

5.丰富的文化内涵:闻一多的诗歌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具有丰富
的文化内涵。

他的诗歌中常常融入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精髓,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诗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6.实验性和创新性:闻一多的诗歌具有实验性和创新性。

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断
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使得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闻一多唐诗杂论

闻一多唐诗杂论

闻一多唐诗杂论
闻一多,原名闻人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文论家。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有着独到文论见解的学者。

他的《唐诗杂论》是他对唐诗的独特解读和评价,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唐诗杂论》中,闻一多主要从唐诗的艺术特点、创作手法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价。

他认为,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它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他赞美唐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认为这是唐诗独特的魅力所在。

他特别强调了唐诗的言简意赅和意蕴深远,认为这是唐诗最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

闻一多还对唐诗的创作手法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唐诗家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以表现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赞美了唐诗家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技巧,认为他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抒发,使诗歌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他还强调了唐诗的意象和象征的运用,认为这是唐诗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此外,闻一多还从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唐诗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他认为,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了唐诗的文化内涵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认为唐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具
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是对唐诗的全面评价和解读,不仅从艺术特点、创作手法,还从文化角度出发,探讨了唐诗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他对唐诗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使得《唐诗杂论》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和欣赏唐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及其评价

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及其评价

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及其评价
闻一多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他提出了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并作出了深入研究和评价。

新格律诗三美诗论是对唐宋格律诗文化传统的发扬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强调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闻一多认为,诗歌要追求音韵和谐、字句优美,同时注重形象的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这种注重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特点,使得新格律诗在表达情感和思想内涵上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贴近读者的感受。

其次,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评价是积极的。

他认为新格律诗在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自由的诗歌形式,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

同时,新格律诗能够通过形象和音韵的运用,表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评价肯定了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推动和发展的作用。

然而,对于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三美诗论也存在一些质疑和批评。

有人认为,新格律诗在强调音韵美和形象美的同时,可能过于注重了技巧和形式,使诗歌的表达变得繁琐和复杂。

另外,一些人也指出,新格律诗在追求个性和创新的同时,可能忽视了传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规律,导致诗歌的整体效果不够协调。

总结而言,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强调了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推动了诗歌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尽管存在一些质疑和批评,但新格律诗通过注重个性和创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闻一多诗的格律

闻一多诗的格律

闻一多诗的格律
闻一多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他的诗歌以其高峰、圆润的风格,清新的感性,唯美的意蕴和独特的才华而闻名。

他的诗歌风格糅合了传统诗学的韵律美和现代派的自由意识,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格律。

在闻一多的诗歌中,他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格律,如五言、七言诗和律诗等等。

他的五言和七言诗作品都注重押韵和对仗的使用,尤其是五言古诗,仍然强调了严格的平仄和韵律。

律诗则要求更高的技巧和功底,但他在律诗方面的造诣也相当深厚,且在音韵等方面更加严格,除了韵律最为关键外,律诗首尾相连的形式也给了诗人一种更大限制的挑战空间,却在限制中发掘自己的灵性更大的释放。

除了传统的格律外,闻一多还引入了一些新的格律元素在他的诗歌中,使其更具现代感和独特性。

他经常使用琵琶行,琵琶句和绕口令等修辞,通过这些手法让他的诗歌焕然一新,无论是对于他自身的风格和特点,还是对于整个现代诗歌的影响都很大。

可以说,闻一多的格律非常多样化,他既善于运用传统的格律,又具有创新和突破传统的特点,这种多样化的格律为他的诗歌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

总的来说,闻一多的格律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更运用了现代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格律更具多样化,丰富而深刻,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在中国现代诗歌的长河中,闻一多和徐志摩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星。

他们以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结合他们的作品,对闻一多和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闻一多的诗歌风格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的诗作常常具有雄浑、刚健的气质,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在《死水》中,他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样的诗句,强烈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他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和犀利的讽刺,将死水的丑恶与美好的理想形成强烈的反差,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冲击。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毫不留情的批判,展现了闻一多诗歌的犀利和厚重。

而徐志摩的诗歌则更多地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他的诗作风格通常轻盈、优美,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再别康桥》是其代表作之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中那轻柔的笔触、优美的意象以及含蓄的情感,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徐志摩善于运用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意境,让读者沉浸在他所创造的浪漫世界中。

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方面来看,闻一多强调诗歌的格律和形式美。

他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在《死水》中,诗句的节奏整齐,押韵严谨,给人以强烈的音乐感。

同时,诗中丰富的色彩和形象的描绘,又体现了绘画美。

而诗歌的结构严谨,章节分明,则展现了建筑美。

徐志摩的诗歌在韵律和节奏上则相对更加自由灵活。

他注重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而非严格的格律束缚。

在《再别康桥》中,诗句的长短错落有致,韵律自然流畅,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却又充满了音乐的韵味。

在诗歌的意象运用上,闻一多常常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达深刻的思想。

比如《红烛》中的“红烛”,它既是诗人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也是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

论闻一多的“三美”诗论对新诗格律化的贡献

论闻一多的“三美”诗论对新诗格律化的贡献

成 大家 。这 一过程 ,不 仅是 其心 路历程 的转 变 ,亦是 二十 世 纪初文 化 转型之 表征 。 闻一多 的艺 术历程 可 以概括 为 :当 自身创作 倾 向偏 于 感 性时 ,便在 古 典主义 和浪 漫主 义 中寻求栖 息之 地 :当理 性 的光 辉照 入反 思之 时 ,便 朝现 实主 义 的方 向奋 进 。既表

常对 话 如 何 进 行 ,诗 歌 就 如 何创 作 。这 固然 将 高 高在 上 的“ 诗 规 ”请下 神坛 ,激 发 了普 罗大 众 的创作欲 ,却也 带 来 了对 某一 种文 体遭 受破坏 的忧 虑 。彼 时,诗坛 出现 了大 量 “ 以无韵 为韵 , 以随意为 意 ”的新 体诗 ,有些 略近 于散 文格 式 ,有 些仅 是情 感的 直 白宣泄 。按今 语 ,新 诗创 作流 于一 种过 度 的 “ 行 为艺 术 ” , 其 中包蕴 着 的艺 术 自律 和 审 美规 范 ,却逐渐 不知 所踪 了 。对 于此 风 ,文坛 亦有 不 同意 见 ,如李 思 纯撰 文 批 评道 :“ 不 希 望诗 体 的 改革 ,永 远为 幼稚 单 调 粗 浅 的新 诗 , 而希 望 其 成 为 深 博复 杂 美 妙 的新 诗。 ”拉 开 了对 新 诗未 来 走 向之 思 考 的序幕 。口 对 构 筑新
少有 一半是 要用 眼睛传 达 的。原来 文学 本是 占时 间又 占空 间 的 一种 艺 术 。既 然 占了 空 间, 却又 不 能在 视 觉 上 引 起 种 具体 的印 象 ,这 是 欧洲 文 字 的 一个 遗 憾 。我 们 的 文 字 有 了 引起 这 种 印 象 的可 能 ,若 不 去利 用 它 ,真 是 可 惜 了。 ” 】 这种 看法 具 有 相 当的 预见 性 ,甚 至包 含 了 西方 符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所倡导的新格律诗与旧体格律诗有哪些不同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所倡导的新格律诗与旧体格律诗有哪些不同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谈到艺术的本质,英国人贝尔认为,伟大的艺术都是“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创作并不就是把生活复现出来,最根本的是将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形式化。

早期新诗剑作忽视形式、滥用“自由”随意而作的痼疾成了闻一多新诗理论中批判最多的内容之一,在《泰戈尔批判》里,闻一多指出:“于今我们的新诗已经够空虚,够纤弱,够偏重理智,够缺乏形式的了。

”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中,闻一多借用鲁品提(Rossetti)的名言来表达自己的诗学主张:“美的灵魂若不附丽于美的形体,便失去了他的美了。

”早期诗人都强调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认为是“写”的,不是“做”的,针对这一创作理念,闻一多多次提出自己的异议,主张诗需要“做”,而不是“写”。

在《〈冬夜〉评论》里,闻一多谈到艺术加工的必要性:“一切的艺术应该以自然作原料,而参以人工,一以修饰自然的粗率相,二以渗渍人性,使之更接近于吾人,然后易于把捉而契合之。

”在《诗的格律》中,闻一多对胡适“有什么话,做什么诗”的诗歌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说:“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了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语就是诗,便要打破诗的音节,要它变得和言语一样一这真是诗的自杀政策了。

”并进而解释道:“我并不反对用土白做诗,我并且相信土白是我们新诗的领域里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我们现在要注意的只是土白可以‘做’诗:这‘做’字便说明了土白须要经过一番锻炼选择的工作然后才能成诗。

”当然,要想“做”诗变成现实,就得建立一套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美学规范,这或许就是闻一多提出诗的“三美”主张的初衷。

如果说早期缺乏形式规约的中国新诗创作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中的话,那么,在闻一多明确提出诗歌建设的“三美”主张以后,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讲究规范化的自觉时代。

闻一多对诗歌形式的强调,对诗歌创作需要修饰和打磨的必要性的阐述,标志着中国新诗在创作理念上的某种成熟,体现着诗学的现代性特征。

(节选自李乐平《闻一多对中国新诗理论的贡献》)材料二:从表面上看来,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属于视觉方面的;(二)属于听觉方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 力量 , 来建立新的认知世 界的方式和理性批判精神 , 来 建立诗与现实的联系 。 闻一多以 时代精 神 为 新诗 诗质 的核 心 , 固然 抓住 了 新诗与古典诗歌相 区别的 诗质的 核心问 题。但讲 求诗歌 的 时代性 , 是古已有之的文 学观念 , 也是 文学生 命更 迭延续 的 基本方式。文学从她诞生的那 一天起就是时代的产物 , 又因 为时间的不可逆性 , 文学 从来都 属于它 所产生 的那 个时代 , 即使是复古守旧的文 学也不例外。即使闻一多的诗歌 时代 精神论 融入了文学进 化论的 观念 , 融入了 反 抗 科学 、 开放的意识、 世界的眼 光、 现 代的 情感、 想象、 意 象、 意境、 现 实批判精神、 机械时代的 感觉力 量和理 性精神 , 就 诗歌理 论 本身而言 , 并不是富有 新意和 价值的 理论建 构。尽 管如此 , 闻一多与时代 切合的 新诗 时 代精神 论 , 无疑 对当 时诗 人
诗是人类生命意义的根柢 之所在 , 诗歌是人类本心 的语 言呈现 , 是人类唤醒自我、 确认自我的灵 音。诗即 人的本质 , 诗的意义远远超出文 学之外 , 因此 , 真正的诗体 , 不仅应 有呈 现诗的能力 , 更应有呼唤 诗的能 力 , 也 就是说 真正 的诗体 应 该有力量让每一个 有文字 能力的 人成为 诗人。从 这个角 度 说 , 似乎只有中国古典时 代的格 律诗才 是最成 功的 诗歌 , 这 和年轻的诗体建设及 尚在进行中的新诗形成鲜明的对照。 闻一多是新诗文体建设的 关键性的人物 , 在寻找新 诗质 与现代汉语的最佳 契合点 , 确立 新诗的 审美规 范方 面 , 有 着 至今依然无法逾越的 重要地位。尽管 闻一多 的 三 美 诗论 没能建立起新的成 功的诗 体规范 , 但回 望闻一 多 , 我们还 是 发现 , 在闻一多和我们之 间的时 间通道 里 , 在 时间 敞开看 似 不断增值的新诗空 间里 , 我们对 新诗的 认知 , 其实 并不比 闻 一多多多少。因此 , 温故闻 一多 , 在闻 一多的 诗论 里体会 挣 扎在诗形与诗质、 传统与 现代、 个体与 群体之 间诗 体建设 的 巨大困难 , 对我们认读新诗的基因密码 , 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新诗之产生 , 既来自西方工商文明对中国农耕文明 的入 侵 , 也来自中国知识分子呼唤现代文明引发的语言革 命。当 机器的轰鸣彻底打破山水田园 的宁静 , 机械时代的碧水 青山 不复往日的明媚妍媸 , 当文言与时代脱节无法有效传递 新的 信息 , 当封闭保守的农耕文明被视为必将逝去的落后而 科学 民主的工商文明被看成是必将 到来的进化时 , 旧士人和 新知 识分子的内心在新 旧矛盾 之间挣扎 , 不 仅旧诗 境不 复存在 , 旧诗心亦不复存在。 世界变 了 , 变 得更接 近散 文而 不是诗 ; 功利心重了 , 重得许多 人远离 诗心。时世 变易 面前 , 旧体 诗 自然不仅变得日渐矫情和力不 从心 , 而且还成了文化革 命者 收稿日期 : 2009- 12- 05
我总以为新诗迳直是 !新 ∀ 的 , 不但 新于中 国固有 的诗 , 而 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 。 换言之 , 他不要作纯粹的本地诗 , 但还要 保存本地的色彩 ; 他不要做纯粹的外洋诗 , 但又尽量的吸收外洋
[ 1] 361 诗的长处 , 他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
一、 与时代相切合直指新诗本性的 诗质 论
[ 3] 是诗的致命伤。
白、 苏轼所处的山青水碧的农耕时代不同 , 又离济慈、 王 尔德 烟尘弥散大地的工业西方甚远 , 如何能使从他们那里借 来的 词 相互融会并与闻一多感受到的 物 对应起来呢 ? 对于 中西诗歌修辞如何融 会 , 闻一多没有专门论述 , 然而 , 他 有关 新诗 诗质 诗形 的论述和煌煌诗作似乎给了我们答案。 闻一多的新诗 诗质 论的 关键 词是 时 代 精神 , 认为 新 诗与旧诗不同在于新 诗的时代性。在 评郭沫 若诗集 ∃女神 % 的时候 , 他这样说道 : 若讲新诗 , 郭沫若君的诗才配 称新呢 , 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 相去最远 , 最要紧的是他 的精 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 。有人讲文 艺作品 是时代 的产儿 , ∃女 神 % 真不 愧 为 时代 底 肖 子。 动 反抗 时代精神 。 闻一多认为新 诗的 时 代精 神 , 还在 于诗 歌要 有现 代 的情感、 想象、 意象、 意境 , 他认为五四早期新诗的 陈词滥调 , 固然是拘泥于词曲的音节 , 更在于缺乏与新时代相应的 想象 力 , 缺乏当代的生命意识 , 因此 不能产生 浓丽繁密而且具体 的意象
我们谈到艺术的时候 , 应该把 脑筋里原 有的一个 旧艺术底 印象扫去 , 换上一个新的 、 理想的 艺术底想 像 , 这个艺 术不是西 方现有的艺术, 更不是中国的偏枯腐朽的艺术底僵尸 , 乃是熔合
[ 2] 15 两派底精华底结晶体 。
这种进化论的诗歌观念似乎更多的来自想象而非 实证。 因为中西诗歌艺术生长 的文化 语境不 同 , 社 会环 境迥异 , 语 言和思维方式天差地别 , 许多似是而非的诗歌元素 , 如 直觉、 幻象、 意象、 象征、 暗示 , 看似 东西 诗艺 兼有 , 实则 一古一 今 , 一中一西 , 无论是形式还 是内质 , 都大不相同 , 并非中西诗艺 兼有的会通因素。且闻一多所处的时代 , 一脚踩在旧时代的 泥泞里 , 另一只脚却 在走向 未知的现 代 , 其时代 环境 既与李
[ 1] 315 [ 1] 356
他 认 为 郭 沫 若 ∃女 神 % 的
科学 的精神和 开放的 意识、 世界 性的眼 光即

闻一多认为批判 现实也是 时代精神 的 体现。认 为诗 歌应该关注现实 , 批判 现实 , 写生活 的血 和泪。他 在给臧 克 家诗集 ∃烙印 % 的序中 极为 欣赏臧 克家 嚼 着苦 汁营 生 显示出来 生活的意义
在这新时代的文学动向中 , 最值得揣 摩的 , 是新 诗的前途 。 但新诗 && & 这几乎是 完全 重新再 做起 的新 诗 , 也 没有 生命吗 ? 对了 , 除非它真能放弃传统意 识 , 完全洗 心革面 , 重 新做起 。 但 那差不多等于说 , 要把诗做得 不像诗了 。 也对 , 说得 更确点 , 不 像诗 , 而像小说戏剧 , 至少让它 多像点小 说戏剧 , 少 像点诗 。 太 多 诗 的诗 , 和所谓的 纯诗 者 , 将来恐怕 只能以一 种类似解 嘲与抱歉的姿态 , 为极少数人存在着 。 在一个小说戏剧的时代 , 诗得尽量采取小说戏剧的态度 , 利用小说戏剧的技巧 , 才能获得 广大的读众 。 ∋ ∋这是新 诗之所 以为 新 的第 一个也 是最主 要的理由 。 其他在态度上 , 在技巧上的种种进一步的试验 , 也正 在进行着。 请放心 , 历史上常常 有人把诗 写得不像 诗 , 如阮籍 , 陈子昂 , 孟郊, 如 华茨渥斯 ( W ordsw orth) , 惠 特曼 ( W h itm en) , 而 转瞬间便是最真实的诗了 。 诗这东西的长处就在有无限度的弹 性 , 变得出无穷的花样 , 装得进无限的内容 。 只有固执与狭隘才
( 江汉大学 语言文学研 究所 , 武汉 430056) 摘 要 : 闻一多的新诗 时代精神论 和 新诗无边界论 的 诗质 论直指 新诗本性 , 使新诗 与旧诗相区 别 , 是 音乐美 违背了 白话内 在的韵律 特点 , 绘
至今仍极有价值的论说 。闻一多 的 三美 论有相当强 的 复 古 意味 ,
画美 重走新诗初创期弱化诗质文白夹杂的老路 , 建筑美 背离了新诗自由的天 性 。闻一 多 三美 的 诗形 论是 不成熟的理论建构 , 且与他的 诗质 论相冲突 , 这种欠缺和冲突 , 也恰恰反映了闻一多对新诗文体的深刻认知 。 关键词 : 闻一多 ; 诗质 ; 诗形 ; 时代精神 ; 三美 中图分类号 : I207. 2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 6152( 2010) 02 0018 04 眼里必须革除的阻碍历史进步、 象 征旧士人文化心态和特权 的意识形态。因此 , 胡适在西方诗 歌的启悟下写出第一首残 留着文言痕迹的白话新诗 , 是新知 识分子试图以一己之力推 动历史前行的必然 , 是散文 时代诗歌 因时而 变的 一种必 然 , 这其中的意义显然是 远超出文 学之外 的。因为 新诗 先驱们 急于用白话将人性和诗歌从旧格律中解放出来 , 并没有完整 的有关新诗修辞和新诗 文体的 深刻认 知 , 于 是 , 刚出 生的新 诗 , 是诗人们喉咙里 发出的 分行排列 的大白 话、 旧诗 词曲的 白话新说和欧美式呐喊的交响 , 它 不成熟的内质和外形让人 无法理直气壮地把它当成诗歌在新时代生命的延续。 正因为如此 , 闻一多 才试图 重整 新诗的 文体 规范 , 以使 新诗能够真正拥有自足的审美修辞。 闻一多的新诗观念来 自于熔 中西诗艺 于一 炉重 铸新诗 的进化论的乌托邦想象 :
[ 1] 389

。然 而诗 歌的现 实性 并不是 对
生活经验的复写 , 而 应 以自然 作原料 , 而参 以人工 , 一 以修 饰自然的粗率 , 二以渗渍人性 , 使之更接近吾人 , 然后易 于把 捉而契合之
[ 1] 307
在闻一多看来 , 新诗 还应 该具 有 无边 界 的 开放 自由 的精神 , 尽管这种诗歌作风是中国 古代诗人诗歌无边界作风 的现代延续和外国诗人诗歌无边界风格的中国借用。 闻一多的 新诗时代精神论 固然就诗论本身而言并非 新的理论建树 , 闻一多 的 新诗 文体 无边 界论 固 然依 然是 在从古代和外国某些诗人那里发现合理性的依据 , 但在时间 流动远快于过去的现代 , 在 艺术和非 艺术的 边界、 诗 与非诗 的边界日益模糊的现代 , 仍然是因 切合新的时代而直指新诗 本性 , 使新诗与旧诗区别开来的至 今仍极有价值的新诗基石 之论。
第 29卷 第 2 期 2010 年 4 月
江汉大学学报 ( 人文科学版 )
Jou rnal of Jianghan U n ivers ity( H u m an it ies Scienc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