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封闭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_郭严

合集下载

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30例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30例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30例疗效观察
王旭慧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8(23)7
【摘要】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
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sympa theticdystrophy),是中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

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畸形等,严重影响中风病患者的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

我国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很高,其发生率为12.0%-74.1%。

笔者采用头针配合体针治疗67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653-654)
【关键词】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针刺治疗;临床观察
【作者】王旭慧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2.2;R246.6
【相关文献】
1.全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J], 尹景春;周国平;周桂华;范洪桥
2.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J], 魏红霞;李少坤;
3.利脑通络针刺法结合中频药透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J], 王磊;王凯;师会;
4.化痰通络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J], 刘要武
5.不同频率提插手法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J], 高嘉营; 海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熏洗和肩封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8例

中药熏洗和肩封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8例

适宜肩封治疗,上 肢 局 部 皮 肤 破 损 或 皮 肤 易 过 敏 不 适
宜做中药熏洗的患者; 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等严重原
发疾病者。
2 一般资料
本组 48 例患者为我院 2010 年 3 月—2011 年 6 月
住院和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中药熏洗和肩周封
闭联合) 和对照组( 单纯肩周封闭) ,治疗组 26 例,对照
与对照组相比,P < 0. 05。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 ( ACVD) 后并发 SHS 较常见,由于 疼痛等因素,使患肢活动度受到限制,可增加 ACVD 的 致残率。采用肩周封闭治疗,可减轻疼痛反应,通过神 经反馈到皮层血管运动中枢,发挥良性调节作用,从而 打破血管运动中枢受损而使患肢交感神经兴奋致血管 运动异常的恶性循环过程,缓解肩手综合征,使患肢症 状改善,封闭治疗注意事项及副反应。我们曾报道 102 例患者中 61 例均有效,肩周利多卡因和醋酸强的松龙 封闭治疗安全、可靠,早期治疗疗效满意,且治疗方法 相对简单,无明显不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4]。SHS 属 中医的“痿 证”、“痹 症 ”范 畴。 祖 国 医 学 认 为,中 风 病 机多为本虚标实证,本虚责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肾 精亏虚不能生髓充骨,肝血不足不能濡筋养络,气滞血 瘀,不通则痛,肌 肉 挛 缩 疼 痛,脾 气 不 足,水 湿 内 停,水 液泛溢肌肤,故患手肿胀; 标实多为风、痰、瘀血、郁热 相因为患。我们所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 征,取其祛风湿、理气止痛、活血通脉之法,方中黄芪健 脾益气,生川乌、生草乌能温经通络、祛湿止痛,红花活 血温经,当归、鸡血藤善补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祛风 止痛,桑枝通 经 脉,逐 痰 湿。 伸 筋 草 舒 筋 活 络,有 良 好 的解痉作用,全蝎、地龙虫类药可活血走窜、通经活络, 透骨草、威灵仙祛风止痛、理气之功效,选择的是外用 熏洗法,而非内服,所以既可获温经通脉之效,又可无

中药烫熨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烫熨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烫熨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5-02-12T13:15:31.6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8期供稿作者:李慧灵覃小芬潘玉华[导读] 肩手综合征临床上常分为早期,后期和后遗症期三期,常在中风后的1个月至3个月以后发生,但是也有特殊的在发病3天后发生。

李慧灵覃小芬潘玉华(广西柳州市融水县中医院脑病科 545300)【摘要】目的探究中药烫熨结合针灸治疗肩手综合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31例。

对照组仅采用单纯的针灸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烫熨结合针灸治疗。

结果治疗组的无效率(3.57%)明显低于对照组无效率(29.0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97%),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中药烫熨结合针灸治疗肩手综合症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量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药烫熨针灸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8-0285-02 肩手综合症的临床表现有手浮肿、疼痛、肩痛、皮温升高等,后期可出现手部肌肉萎缩,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或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症,多发生在卒中后,治疗上较为困难,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痛苦[1]。

为进一步观察分析中药烫熨结合针灸治疗肩手综合症的临床疗效,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析后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肩手综合征的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31例。

治疗组男患者30例,女患者26例,患者年龄范围为53~81岁,平均年龄为(70.35±17.35)岁。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 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 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

(缪鸿石、朱镛连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华夏出版社,1996 年)(1)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2)手指屈曲受限;(3)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4)多发生在脑血管病 1~3 月内。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凹陷疼痛,皮色晦暗,肌肤甲错,木痛或不知痛痒,身倦乏力懒动,少气懒言,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2.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沉困,按之凹陷,皮薄色多晦暗,肢体沉重懒动,局部发凉,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头身困重,口淡粘腻不渴,面色晦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3.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疼痛不移,色青,局部发凉,且疼痛较甚,常在夜间加剧,遇寒凉时更甚,喜以厚衣物裹之,畏寒喜热,舌暗色紫或有瘀斑,脉沉涩。

4.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颜色发赤,自觉有灼热感,抚摸时亦有局部发热,喜接触凉物,舌质绛或有瘀斑,脉数或细涩。

(三)肩-手综合征分期(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1.Ⅰ期(急性期):肩痛,活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关节、手指)出现红、肿、热、痛、血流增加等血管运动性反应。

内外结合序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80例临床疗效观察

内外结合序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80例临床疗效观察

内外结合序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80例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临床经验内服和外敷方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序贯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SH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中药组、针刺组、对照组。

中药组在康复理疗的基础上,按照疾病“急性期一缓解期”的发展趋势,序贯予以“痹证1号方内服+外敷1号方外用一痹证2号方内服+外敷2号方外用”。

针刺组在康复理疗的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根据经络循行相表里的特点,即对上肢相表里的太阴肺经与阳明大肠经、厥阴心包经与少阳三焦经、少阴心经与太阳小肠经进行分组针刺。

对照组仅给予康复理疗。

上述各组均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在实验干预前,三组的年龄、性别、疼痛指数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两两比较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实验干预后,中药组与对照组及针刺组比较,疼痛指数显著降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

中药组的总体疗效也明显优于针刺组以及对照组(P<0.05)。

结论内外结合序贯疗法,序贯予以“痹证1号方内服+外敷1号方外用一痹证2号方内服+外敷2号方外用”,对SHS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在缓解患肢疼痛、恢复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针刺组以及单纯康复理疗。

标签:内外结合序贯疗法;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研究;中风肩手综合征(shoulde-hand syndrome,SHS)是中风后产生偏瘫的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中风也就是祖国医学所说的脑卒中,常发生于脑卒中1~3个月后,发病率的报道差异较大,从12.5%到61%不等。

早期出现上肢特别是肩颈部疼痛,继而蔓延至手部出现水肿、肤温升高等症状,以致活动受限;后期出现进行性肌肉萎缩,严重者可出现畸形,对于患者的后期恢复及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现西医学对肩手综合征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治疗脑卒中后SHS的方法之一是使局部交感神经阻滞及切除阻断自主神经系统介入的异常反射,从而达到治疗SHS目的,但手术治疗会带来感觉异常、行动受限等副作用,而中医药由于其外治内调、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治疗、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等优势。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疗效观察王慧裕;苑丽敏;李金波【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针刺配合刺络拔罐组(简称针刺组)和肩封理疗组(简称肩封组),连续治疗14天.结果:针刺组在减轻疼痛与水肿方面显著优于肩封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刺络拔罐综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显著.【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2(028)011【总页数】2页(P18-19)【关键词】针刺;刺络拔罐;肩-手综合征【作者】王慧裕;苑丽敏;李金波【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07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07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肩 -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中风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12.5% ~27%[1],发病时间存在差异[2],SHS 依据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Ⅰ期以手部肿胀,肩、手疼痛性运动障碍为主,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发展至Ⅲ期则出现肌肉萎缩、肩关节挛缩,临床恢复将不可逆。

因此,早期治疗防止Ⅰ期患者发展至Ⅲ期至关重要。

本研究采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的方法,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于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病房患者,共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病程3天~1个月,年龄45~75岁,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针刺组和肩封组,针刺组35例,肩封组32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卒中性质、病程、病情程度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2.1 脑卒中诊断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3]确诊,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

穴位注射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穴位注射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穴位注射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何炯;易哓净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8(23)12
【摘要】肩-手综合征fshoulder-hand syndrome,SHS)2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综合征,是卒中后偏瘫侧上肢恢复期间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于卒中后1—3个月内,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痛、手肿、皮肤温度异常、出汗、及被动运动时疼痛加剧。

病变后期,皮肤、肌肉萎缩,手指关节完全挛缩,患手畸形,运动功能丧失,完全废用。

【总页数】2页(P1117-1118)
【作者】何炯;易哓净
【作者单位】无锡市中医医院中风科,江苏,无锡,214001;无锡市中医医院中风科,江苏,无锡,21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浮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2.穴位埋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3.四子散热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4.四子散热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5.头体针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5例疗效观察

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5例疗效观察

【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7 O 例患者随机
分 为穴位 注射 联合 针 刺组 ( 3 s 例) 、 单用 针刺 组( 3 5 例) 。观察 组采 用 穴位 注射联 合针 刺治 疗 , 对 照组仅 采 用与
治疗 组一 致 的针刺 治疗 , 不 用穴 位注射 , 疗程 同治疗 组 。分别 于治疗 前后 采用视 觉模 拟评 分法 ( v A S ) 对 患肢 疼 痛及水 肿进 行 评定 。采 用 F u g l - Me y e r 运动 功能 评分 法对 患肢 运动 功能 进行 评定 , 并观 察两 组患 者 的综 合 临 床疗效 。结 果 观察 组 的治愈率 和显效率 分别 为 3 4 . 2 9 %和 4 5 . 7 1 %, 明显高于对 照组 的 8 . 2 7 %和2 O . o 0 %( P < 0 . 0 5 ) 。两组治疗后 , 患者 的患肢疼 痛及 水肿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 降 , 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 明显 ; 两组 患 者 的患肢 运动 功能 评分较 治疗 前均 显 著提 高 , 观察 组较 对照 组提 高更 明显 , 两 组 比较差 异有 统计学 意义 ( P < O . 0 5 ) 。结论 穴位 注射联合针刺 治疗和单用针 刺治疗都 能明显 地缓解患肢 的疼痛 , 减轻水肿 , 改善患肢 的运 动 功能 , 但穴位 注射联合针刺优 于单用 针刺治疗 。 【 关键词 】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针刺 ; 穴位注射
【 中图分类号】 R 2 4 5 . 9 5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0 0 3 - - - 6 3 5 0 ( 2 0 1 3 ) 1 4 —2 1 4 5 —O 2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 , 常在中风 谬 、 肩贞 、 天宗 、 曲池 、 手三里 、 合谷 。 ( 2 ) 药物 : 丹参注 四川 三精 升 和制药 有 限公 司 , 国 药 准 字 后1  ̄ 3 个月内发生 , 其临床表现为偏瘫侧肩部疼痛运动 射 液 ( 功能障碍、 手浮肿和疼痛 ,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2 0 1 1 Z 5 1 0 2 1 3 0 3 , 规格 : 1 0 m歧 ) 。 ( 3 ) 操作方法 : 取一次性 年1 月至2 0 1 2 年0 8 月期间 , 笔者运用穴位注射联合针 5 n l l 注 射器 , 抽 取丹参注射液 4 ml 。患者侧卧位取 刺治疗脑卒中 后肩手综合征3 5 例, 现报道如下: 穴, 穴位皮 肤用 吉尔碘常规 消毒 , 在严 格无菌操作 下, 进针适 当深度 , 提插得气后 , 回抽无血 , 再缓慢注 1 资料 与 方法 每穴 1  ̄ 2 I n l 。出针后用无菌棉 1 . 1 一般资料 本次共观察治疗肩手综合征患 入药液。每次选两穴 , 签按 压 针孔 , 以防 出血及 药溢 。 者7 O 例, 全部病例均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人观察组 和对照组 , 每组各 3 5 例。观察组 中男性 2 2 例, 女性 1 3 1 . 3 . 1 . 2 针刺治疗 ( 1 ) 取穴: 取 患侧肩髑 、 肩 例; 年龄 4 4  ̄ 7 9 岁, 平均( 6 1 . 8 7  ̄ 9 . 0 1 ) 岁; 病程 1 5 ~ 8 1 d , 贞、 臂膈 、 极泉 、 肩醪 、 曲池 、 八邪 、 外关 、 合谷等为主 平 均( 3 9 . 5 3  ̄ 1 6 . 1 0 ) d 。对 照组 中男 性 1 9 例, 女性 1 6 穴, 每次3 ~ 4 穴, 交 替使 用 。 ( 2 ) 操作方 法: 患者侧 卧 例; 年龄 4 1  ̄ 7 8 岁, 平 均( 6 0 . 2 3  ̄ 8 . 6 9 ) 岁; 病程 1 0  ̄ 8 3 d , 位, 暴露患侧肩 、 手, 皮肤用 7 5 %酒精 常规消毒后 , 用 平均( 3 8 . 0 1  ̄ 1 6 . 2 I ) d 。两组一般资料 比较差异无统计 ( 0 . 3 x 4 0 ) mm汉医牌普通型不锈钢毫针根据具体穴 学意义( 尸 > 0 . 0 5 ) , 具有可 比性。 位位置直刺 , 之后行平补平泻手法 , 以出现酸胀麻感 1 . 2 纳入标准 脑卒 中诊断标准采用 2 0 0 5 年版 为止 。留针 3 0 r n i n 。 1 . 3 . 2 对照组 采用与治疗组一致的针刺治疗 , 《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 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肩 手综 合征 的诊 断标 准采 用 K O Z I N标 准 嘲 及 分期 标 不用穴位注射 , 疗程同治疗组。 准。只纳人 I 、 Ⅱ期患者 , 并且纳入年龄在 4 0  ̄ 8 0 岁、 1 . 4 观察 指标 与方 法 病 程在脑 卒 中发病后 3 个月 内、 生 命体征稳定 的患 1 . 4 . 1 患肢疼痛及浮肿评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 者。排除在卒 中前患有肩周炎 、 颈部疾病所致 的肩部 前 和治 疗后对 患肢疼 痛及水 肿采用视 觉模拟评 分 疼痛及功能障碍患者及对丹参过敏 、 一周内使用过止 法 ( V i s u a l a n a l o g u e s c a l e , V A S ) 进行评 定。疼痛 : 以 痛药物或 自控能力差、 不能配合治疗 的患者 。 0 - 1 0 分记 : 0 表 示无痛 ; 1 0 表示 剧痛 ; 1 ~ 9 分表示 疼 1 . 3 治疗方法 痛 由轻 到重 。水肿 : 0 分为无水 肿 ; 1 0 分 为严重 水 1 . 3 . 1 观察组 采用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 , 均 肿 ; 1  ̄ 9 分表示水肿 由轻到重 。 1 次/ d , 1 0 d 为一个疗程 , 疗程 间休息 2 d , 连续观察治 1 . 4 . 2 患肢运动功能评 定标准 分别 于治疗前 和治疗后对患肢运动功能采用 F u g l - Me y e r j  ̄ _ 动功能 疗两个疗程 。 1 . 3 . 1 . 1 穴位 注射治疗 ( 1 ) 取穴 : 患侧肩髑 、 肩 评分法 进行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偏瘫侧上肢恢复期间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于卒中后1~3个月内,是以患侧上肢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手指屈曲受限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

病变后期,皮肤、肌肉萎缩,手指关节完全挛缩,患手畸形,运动功能丧失,完全废用,成为终身残疾。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对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国内、外目前均无治疗本病的特效方法。

自1999年以来,笔者采用穴位封闭与相应的康复方法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0例患者均为本院脑血管病区住院病人,按数字表发生法随机分为治疗组(穴封+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针刺+康复组)50例。

两组病例入选时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诊断情况等资料,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病例入选时一般资料比较表性别诊断病程(d)男女脑梗死脑出血最短最长治疗组50331762.41±8.34437751对照组50311959.58±7.984649481.2诊断标准:①中医中风诊断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中风的诊断依据”,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包括中经络、中脏腑。

②西医诊断标准:依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标准,“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符合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或脑出血[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59]。

③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缪鸿石肩手综合征诊断要点[1]:患者有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手指屈曲受限;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也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穴位封闭+康复组):采取穴位封闭加相应的康复方法治疗。

2.1.1穴位封闭治疗:主穴取天宗、肩部阿是穴(压痛点)、曲池、阳池。

药物:地塞米松5mg(1ml)+2%普鲁卡因5ml+维生素B12250$g(1ml)。

操作:上述穴位常规消毒,10ml注射器装7号针头抽取药,进针得气,回抽无血,注药。

天宗、肩部阿是穴、曲池每穴注入2ml,阳池穴注入1ml。

每间隔2日治疗1次。

2.1.2康复治疗:①心理护理:着重帮助患者消除因中风合并肩手综合征的疼痛、关节功能障碍所带来的焦虑、悲观、沮丧、畏难等消极心理,恢复自信,增强信心,树立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勇气和毅力。

②康复训练:主要进行上肢和手的功能训练,从远端向近端进行。

包括主、被动运动,如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诱发手操作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同时借助器械进行训练。

每日指导患者康复训练1次(每次60min)后,嘱其家属协助自行训练每日不少于2次,每次15min。

患者除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外,其余时间均应保持偏瘫肢体的良姿位:平卧位和患侧卧位时,应使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健侧卧位时肩关节屈曲约90°,肘关节伸展,手握一毛巾卷,保持腕关节的背屈。

2.2对照组(针刺+康复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以阳明经肩、曲池、外关、合谷穴为主,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针法,留针20min。

每日1次,10次1疗程,休息2 ̄3d,行下1疗程。

康复治疗同治疗组。

两组均经45d后进行疗效评定。

2.3疗效评定标准:①参照《中国康复杂志》1998年3月第13卷第1期刊登的脑血管病偏瘫合并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评定标准[2]而制定:显效:浮肿、疼痛消失,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无手的小肌肉萎缩;有效:浮肿基本消失,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的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肌肉萎缩逐渐加重。

②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

2.4统计方法:根据研究资料的定性与定量不同,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病例的均衡性检验用%2检验;临床疗效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两样本率比较的U检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性;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统计分析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

3结果从表2可见,两组间的显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变化见表3。

从表3可见,经配对和组间t检验,两组中风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穴位封闭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郭严(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脑血管病一病区,河南安阳455000)[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封闭治疗中风后患者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影响。

方法:选择中风后有明确肩手综合征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采用穴位封闭+康复法和常规针刺+康复法治疗。

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穴位封闭+康复组)在缓解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

结论:穴位封闭方法有效地缓解了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瘀肿、关节不利,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穴位封闭疗法中图分类号:R44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0412(2006)09-1077-02组别n年龄(岁)郭严穴位封闭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1077・・吉林医学2006年9月第27卷第9期(上接1076页)呕吐的比例占93.98%,呛咳比例为18.73%。

其他不良反应的比例也较高。

压缩雾化吸入是利用压缩空气驱动喷射式雾化器将药物雾化成极细小的雾粒并输送到呼吸道内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科室,并且在支气管麻醉中也有应用[2]。

本文是利用德国Baxter提供的呼吸道表面麻醉专用喷雾器(PARITIA)雾化局麻药,雾粒平均中位直径为8.5!m,颗粒细小均匀。

在正常呼吸状态下吸入,此类颗粒只能附着于支气管以上的气道黏膜,最易于沉积在咽喉部和大气管,药物局部浓度高,局部麻醉效果非常理想。

弥补了口服麻醉药表面麻醉局限性,明显减轻因喉部受到刺激而引起呛咳、屏气及恶心、呕吐等,其他的不良感觉也有所减轻。

口服麻药能够很好地麻醉食道入口处的黏膜,雾化吸入麻醉药又将喉部及其下气管黏膜充分麻醉,降低其敏感性,两者联合应用能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患者对胃镜检查的耐受性。

观察组联合应用的麻醉药都是地卡因,此药药物毒性较大,总量不能超过50mg[3]。

但该药穿透性强,作用迅速,1~3min即生效,维持20~40min。

本组使用的剂量远不到50mg,是在安全剂量范围内;患者自行控制PARITIA压缩雾化吸入器的间断控制杆,在吸气时喷雾,呼气时停止喷雾,不仅使用方便,而且有效利用麻醉药,减少用量,麻醉快效率高,所需时间短,麻醉所需费用低。

口服和雾化吸入地卡因联合应用于胃镜表面麻醉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4参考文献[1]徐萍,何绍民,黄重发,等.异丙酚在内镜诊疗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17(6):357.[2]朱慕云,周琳.压缩雾化吸入麻醉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02;8(10):53.[3]刘长庭,张进川.现代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5.[收稿日期:2005-10-18编校:龙英丽郑英善]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

表2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比较例(%)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治疗组5019(38)①27(54)4(8)46(92)对照组5010(20)29(58)11(22)39(78)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表3两组中风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x±s)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5042.95±14.5074.86±14.90①②对照组5043.56±10.4058.31±15.70①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4讨论肩手综合征又名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中风后偏瘫侧肢体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机制可能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血管运动中枢,直接引起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出现肩胛周围和手腕部水肿、疼痛,而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由神经末梢传至脊髓,引起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3],淋巴、血液流动障碍所致。

该征可突然出现,也可呈缓慢、隐匿性发病,直至病变不可逆转时才被发现。

我们认为肩手综合征的中医病机在于中风急性期过后(因该征常发于卒中后1~3个月内),气虚血滞,脉络不畅,关节痹阻。

气虚无力行水,潴溢关节瘀肿;血滞脉络不畅,不通则痛;关节痹阻则屈伸受限。

瘀阻日久,气血津液不能濡养肢体关节,可出现肢体萎缩,关节挛缩,功能受限,严重影响康复治疗,使康复难度加大,康复疗程变长,影响康复目标的实现。

故积极治疗肩手综合征对偏瘫患者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法,国内、外医师尝试向心性加压缠绕、冰疗等多种疗法,但疗效尚不肯定。

我们采用穴位注射的方法,将针灸与药物注射有机结合起来,取手三阳经穴为主,取其“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作用,天宗穴位于肩胛骨上,总汇三阳经气,通过刺激激发患肢的经气,上达肩、颈、头、下通臂、腕、手[4],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配合肩部阿是穴,行气消肿,化瘀除滞,通经止痛;而曲池、阳池穴位急所,乃为治肩、臂、腕痛,通利关节之要穴,可通经活络,使关节屈伸转利。

地塞米松为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损伤及抗过敏作用,降低机体对各种有害物质刺激的反应性,提高机体的耐受力,减轻组织损害,使机体在不良环境中,能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

普鲁卡因为神经阻滞剂,可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活动,松弛肌肉痉挛。

药物的作用及通过腧穴产生的良性刺激可能在大脑皮层形成新的兴奋灶,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增强局部组织活力,改善局部病变组织营养状态,使毛细血管神经恢复正常功能。

同时,采用穴位封闭疗法,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又延长了对穴位刺激的时间和强度,可以更加有效地阻断疼痛的刺激传导。

通过营养神经及消炎、消肿,打断恶性循环,消除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引起的症状,有利于患侧上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