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血液 (28)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2017 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一、A11、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B、表面积C、数量D、比重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2、凝血第一阶段内源性途径涉及的凝血因子是()。
A、因子ⅡB、因子Ⅰ,ⅩⅢC、Ⅻ,PK,HMWKD、Ⅲ,Ⅶ,ⅤE、Ⅹ.Ⅻ3、属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因子是()。
A、FⅧB、FⅪC、FⅨD、FⅦE、FⅫ4、蛋白C系统不包括()。
A、蛋白CB、蛋白SC、血栓调节蛋白D、凝血酶敏感蛋白E、活化蛋白C抑制物5、正常内源凝血途径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因子Ⅸa,Ⅷ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B、因子Ⅲ,Ⅶa,钙离子形成复合物C、因子Ⅹa,Ⅴa磷脂,钙离子形成复合物D、因子Ⅸ,Ⅷ,Ⅱ,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E、因子Ⅻa,Ⅸ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6、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的因子是()。
A、钙离子B、组织凝血活酶C、因子ⅩD、接触因子E、凝血酶7、下列哪项是外源凝血途径()。
A、因子Ⅻ被激活到因子Ⅹa形成过程B、因子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C、因子Ⅶ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D、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E、因子Ⅱ被激活到Ⅹa形成过程8、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B、红细胞数量C、白细胞数量D、红细胞的叠连E、NaCl的浓度9、下列哪些不是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
A、因子ⅠB、因子ⅢC、因子ⅤD、因子ⅦE、因子Ⅸ10、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
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B、切变率降低C、纤维蛋白原减低D、温度增高E、中度贫血11、内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反应首先是()。
A、Ⅻ因子被激活B、组织因子(Ⅲ因子)激活C、Ⅷ因子被激活D、Ⅹ因子被激活E、Ⅶ因子被激活12、蛋白C在下列哪一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C()。
A、凝血酶B、膜蛋白酶C、糜蛋白酶D、纤溶酶E、α1抗胰蛋白酶13、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起动因子()。
A、Ⅺ因子B、Ⅴ因子C、Ⅲ因子D、Ⅱ因子E、Ⅻ因子14、正常共同凝血途径中,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临床检验 血液常规检查(健康评估课件)

嗜碱性 粒细胞
其他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侧向散射光(SSC)
血常规检查报告单(血液分析三分群)
白细胞参数 红细胞和血 红蛋白参数 血小板参数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
男性: 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血红蛋白
男性: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白细胞计数
成人: 4~10×109/L
6月-2岁: 11~12×109/L 新生儿: 15~20×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50~70 % 嗜酸性粒细胞:0.5~5 % 嗜碱性粒细胞:0.5~5 % 淋巴细胞:20~40 % 单核细胞:3~8 %
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
成熟红细胞:双凹圆盘状结构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 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胞质内含粉红色 的中性颗粒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胞质内含粗大反光桔 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
胞质中含少量粗大但 大小不一、分布不均 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血小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概念
血液常规检查
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
数量 质量
红细胞、血红蛋白、 白细胞和血小板参数
形态变化是否符合细 胞生长规律
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三分群
临床血液学检验

(3)Cabot (卡波 ) 环:曾被认为是核膜的残留物, 现认为可能是纺缍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 所致。常与Howell-Jolly小体同时出现,见于溶血性贫 血、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后或中毒等。
(4)有核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均 存在于骨髓中。 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 属病理现象。可见于:
(二)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RBC) 、血红蛋白量 (Hgb)及血细胞比容 (Hct) 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 贫血。
引起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原因可概括为两类: 1.生理性减少 2.病理性减少
病理性减少
(三)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对帮助推断贫血的病因具有一 定的意义。因此,在贫血病例的诊断中,不仅要进行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测定,还必须仔细观察红细 胞的形态有无改变。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这种细胞的体积较 大,核分叶常在 5 叶以上,甚至在10 叶以上,核染质 疏松。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Auer小体): 在白细胞胞质中出 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一条或数条 不定,称为棒状小体。棒状小体只出现在急性白血 病的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就可确诊为急 性白血病。
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 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 髓增殖性疾病。前者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细胞 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 (如白血病细胞)。
反应性增多可见于: 1) 急性感染或炎性 2)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3) 急性溶血 4) 急性失血 5) 急性中毒 6) 恶性肿瘤 7) 其他
血红蛋白 120~160g/L 110~150 g/L 170~200 g/L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医学PPT课件

5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tics)的任务是 将检验的结果,结合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 以及影象检查/病理检查等,对病人作出正确的 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检验 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 诊断/鉴别诊断
影象诊断/病理诊断
6
绪论
二、发展简史 1673年,Leeuwenhook发明显微镜,此后使血液 形态学有了革命性发展。 1855年,血细胞计数测定 1878~1895年,血红蛋白测定 1877~1912年,细胞分类技术 1953年,Coulter血细胞自动计数仪 上世纪80年代后,自动化仪器发展迅速
24
实验的系统评价(举例DIC)
诊断DIC的效能 Sen% Spe% Acc% Ppv% Npv% 95%CI
PLT 82.7 PT 75.6 APTT 68.5 Fg 38.0 3P 37.2 D-D 80.0 43.9 58.3 65.8 77.0 85.7 70.6 59.5 65.0 66.9 60.19 65.9 75.1 49.7 53.4 58.4 55.6 64.3 69.7 79.1 79.1 74.9 62.1 66.4 81.8 2.36,8.18 4.66,13.38 1.95,11.16 0.75,6.96 1.53,14.56 7.11,34.07
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 无出血症状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症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症 因子XII、激肽释放酶原、高 分子量激肽原缺乏 (遗传性、获得性)
因子X、V、II、I 缺陷症
26
(遗传性、获得性)
近年,上海瑞金医院用这2项筛选试验的优化组合;再 结合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和抗原含量测定作表型诊断;然 后用RFLP/AS-PCR验证突变作基因诊断;再用真核细 胞培养,检测相关因子的抗原和活性、Western印迹、 免疫荧光染色、生物代谢标记及PCR等方法判断突变基 因异常蛋白的合成和功能。用这一优化组合的技术平台 对11种遗传性出血病,143个家系,155例患者和543名 家族成员作检验诊断,准确率达100%,无漏诊和误诊 现象。
临床血液学检验参考区间

内生肌酐清除率测 定
尿激酶-过氧化物酶 男:208~428 µmol/L 偶联法 女:155~357 µmol/L 18 血清尿酸 测定 磷钨酸还原法 男:208~428 µmol/L(4.4~ 7.6 mg/dl) 女:155~357 µmol/L(2.3~ 6.6 mg/dl) 理想范围:<5.2 mmol/L(<200 mg/dl) 边缘升高:<5.23~5.69 mmol/L(<201~219 mg/dl) 升高:≥5.72 mmol/L(≥220 mg/dl) 理想范围:<1.7 mmol/L(<150 mg/dl) 边缘升高:<1.7 mmol/L(<150 mg/dl) 升高:>1.7 mmol/L(>150 mg/dl)
1球蛋白 2球蛋白 球蛋白 球蛋白
7
8
第 4 页,共 6 页
常用临床检验参考区间
成人:2.08~2.60 mmol/L(8.3 ~10.4mg/dl) 儿童:2.23~2.80 mmol/L(8.9 ~11.2mg/dl) 成人:2.03~2.54 血清总钙 邻-加酚酞络合酮比 mmol/L(8.11~10.15mg/dl) 测定 色法 儿童:2.25~2.67 mmol/L(8.98~10.78mg/dl) 成人:2.25~2.75 mmol/L(9~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11mg/dl) 滴定法 儿童:2.5~3.0 mmol/L(10~ 12mg/dl) 血清离子钙测定 1.10~1.34 mmol/L 血清丙氨酸 速率法(不含P5P‘) 男:5~40 U/L,女:5~35 甲基麝香草酚蓝比 色法
男59~104 µmol/L,女45~84 µmol/L
男:62~115 µmol/L(0.7~1.3 mg/dl) 女:53~97 µmol/L(0.6~1.1 mg/dl)
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临床化学)28

[模拟] 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临床化学)28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急性肝炎早期诊断的最好指标是A.ALPB.GGTC.ALTD.ASTE.AMY参考答案:C第2题: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不正确的是A.最佳标本是动脉血B.应处于隔绝空气状态C.宜在30分钟内检测D.采血前应让病人在安定舒适状态E.如30分钟内不能检测,可放冰箱中长期保存参考答案:E第3题:下列关于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原理错误的是A.在碱性环境下B.ALP催化4-NNP水解C.产生游离的对硝基酚D.对硝基酚在碱性溶液中转变成黄色E.测定波长为340nm参考答案:E第4题: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HCO<sub>3</sub><sup>-</sup>/H<sub>2</sub>CO<sub>3</sub><20/1,原发性HCO<sub>3</sub>↑B.HCO<sub>3</sub><sup>-</sup>/H<sub>2</sub>CO<sub>3</sub>>20/1,原发性HCO<sub>3</sub>↑C.HCO<sub>3</sub><sup>-</sup>/H<sub>2</sub>CO<sub>3</sub>>20/1,原发性HCO<sub>3</sub>↓D.HCO<sub>3</sub><sup>-</sup>/H<sub>2</sub>CO<sub>3</sub><20/1,原发性HCO<sub>3</sub>↓E.HCO<sub>3</sub><sup>-</sup>/H<sub>3</sub>2CO<sub>3</sub>>20/1,继发性HCO<sub>3</sub>↓参考答案:D第5题:呼吸性酸中毒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NaHCO<sub>3</sub>/H<sub>2</sub>CO<sub>3</sub><20/1,原发性H<sub>2</sub>CO<sub>3</sub>↑B.NaHCO<sub>3</sub>/H<sub>2</sub>CO<sub>3</sub><20/1,原发性NaHCO<sub>3</sub>↓C.NaHCO<sub>3</sub>/H<sub>2</sub>CO<sub>3</sub>>20/1,原发性H<sub>2</sub>CO<sub>3</sub>↑D.NaHCO<sub>3</sub>/H<sub>2</sub>CO<sub>3</sub>>20/1,原发性NaH-CO<sub>3</sub>↓E.NaHCO<sub>3</sub>/H<sub>2</sub>CO<sub>3</sub>>20/1,继发性H<sub>2</sub>CO<sub>3</sub>↑参考答案:A第6题:失代偿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气结果可出现A.血浆pH↓,PCO<sub>2</sub>↑,[HCO<sub>3</sub><sup>-</sup>]↓B.血浆pH↓,PCO<sub>2</sub>↓,[HCO<sub>3</sub><sup>-</sup>]↑C.血浆pH↓,PCO<sub>2</sub>↑,[HCO<sub>3</sub><sup>-</sup>]↑D.血浆pH↑,PCO<sub>2</sub>↑,[HCO<sub>3</sub><sup>-</sup>]↑E.血浆pH↑,PCO<sub>2</sub>↑,[HCO<sub>3</sub><sup>-</sup>]↓参考答案:C第7题:一般不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情况是A.肾衰竭B.哮喘C.糖尿病酮症D.严重腹泻E.严重呕吐参考答案:B第8题:溶血的样本会导致A.[K<sup>+</sup>]↑B.[Na<sup>+</sup>]↑C.[Cl<sup>+</sup>]↑D.[Na<sup>+</sup>]↓E.[K<sup>+</sup>]↓参考答案:A第9题:临床血气分析样本的要求不正确的是A.样本用全血B.最佳样本是动脉血C.不必隔绝空气D.一般用肝素抗凝E.宜在30分钟内检测参考答案:C第10题:血钾测定时样本采集和处理错误的是A.肝素锂抗凝血浆可作为钾测定的样品B.血清或血浆可冰冻保存C.测定结果明显受溶血的干扰D.全血未及时分离或冷藏均可使血钾降低E.采血前患者肌活动可使血钾上升参考答案:D第11题:尿酮阳性,血糖超过14mmol/L,血酮超过5mmol/L,血气分析显示酸中毒。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考点巩固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考点巩固1、单选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A.再生障碍性贫血B.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急性白血病D.缺铁性贫血E.病毒感染正确答案:C2、单选在粒细胞(江南博哥)成熟过程中,最先含有特异性颗粒的是()A.中幼粒细胞B.晚幼粒细胞C.早幼粒细胞D.杆状核粒细胞E.原始粒细胞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中幼粒细胞:①中性中幼粒细胞的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的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橘红色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考点】:粒细胞系统形态3、单选以下哪一项不符合早幼粒细胞的形态特征()A.胞浆中不含颗粒B.胞浆中有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C.核仁可见或消失D.胞核位于中央或偏位E.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正确答案:A4、单选关于晚幼粒细胞错误的是()A.胞体直径7~10μmB.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C.嗜酸性晚幼粒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D.嗜碱性晚幼粒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E.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正确答案:A5、单选下列符合早幼粒细胞形态特征的是()A.胞核圆或椭圆形B.核仁模糊不清或消失C.核染色质较粗糙D.胞质量多,淡蓝色,偶有少量深染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考点】:粒细胞系统形态6、单选下列哪项不符合骨髓基质细胞的特征()A.骨髓基质细胞产生调控造血的生长因子B.基质细胞与造血细胞的生长关系不大C.基质细胞由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组成D.基质细胞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E.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可以作用于基质细胞正确答案:B7、单选油镜连续观察骨髓象,要求分类计数的有核细胞数是()A.50个或100个B.800个C.1000个D.>1000个E.200~500个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骨髓涂片油镜检查时,应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算,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并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白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考点巩固真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白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考点巩固真题1、单选梅毒感染时可引起哪种细胞增多()A.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单核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①血液病:慢(江南博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霍奇金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治疗期、梅毒、恶性肿瘤、脾切除术后、痘疮、水痘、异种蛋白吸收等。
2、单选下列疾病中,哪种的中性粒细胞不增加()A.脾功能亢进B.尿毒症C.急性链球菌感染D.急性溶血E.肺吸虫病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脾功能亢进时,脾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白细胞或肿大脾脏分泌过多脾素,来激活促粒细胞生长因子。
【考点】: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3、单选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增高,同时有明显核左移时,常表示()A.造血功能衰退B.感染已近恢复期C.感染严重D.轻度感染E.预后良好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感染严重的症状:WBC明显增高可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并伴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改变。
【考点】: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4、单选嗜酸性粒细胞乙醇伊红稀释液中加入碳酸钾的作用是()A.破坏白细胞、红细胞,并促进嗜酸性颗粒着色B.保护嗜酸性粒细胞C.抗凝剂D.为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E.染料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试剂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种类繁多,虽配方不同,但作用大同小异,其中,碳酸钾、草酸铵等是用来破坏其他细胞和增强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物质。
【考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5、单选关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参考范围和生理性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人(0.05~0.5)×109/LB.<5岁:(0~0.8)×109/LC.5~15岁:(0~0.5)×109/LD.休息时低,活动后增高E.宜在早晨8时测定正确答案:D6、单选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A.病毒感染B.寄生虫感染C.化脓菌感染D.放射病E.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正确答案:A7、单选关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定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人>4×109/LB.4岁以上儿童>7.2×109/LC.4岁以下儿童>9×109/LD.老人>6×109/LE.女性>4×109/L正确答案:D8、单选关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间接法简便易行,故首选B.在临床上,百分率更有意义C.成人参考范围:(0.05~0.5)×109/LD.手工法精确性比血液分析仪好E.直接计数法不如间接法准确正确答案:C9、单选关于MPV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MPV指血小板平均容积B.MPV表示血液中血小板大小的离散度C.MPV增加常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D.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E.MPV减低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者正确答案:B10、单选通常血小板的寿命为()A.3~5dB.5~7dC.7~10dD.10~20dE.20~30d正确答案:C11、单选关于仪器法白细胞分类,以下错误的观点是()A.国产仪器主要用电阻法B.准确性肯定高于手工法C.可以对白细胞进行分类D.经溶血剂处理后的白细胞大小不完全反映真实体积E.仪器法不能完全替代镜检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2种,即三分群和五分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检验血液 (28)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考试辅导临床血液学检验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机体止血与抗凝之间的平衡示意图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要点1:血管壁的结构参与止血作用的血管主要是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和微循环血管,这些血管的功能和组织结构虽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均可分为内皮层.中膜层和外膜层三部分。
(1)内皮层:由单层内皮细胞连续排列构成。
它含有各种细胞器,其中棒管状小体(weibel-palade body)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内皮细胞可合成和贮存多种活性蛋白,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等等。
(2)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构成,起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并启动凝血过程的作用。
另外,还参与血管的舒缩功能。
(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是血管壁与组织之间的分界层。
要点2:血管壁止血功能(1)收缩反应增强当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栓烷A2(TXA2).5-HT和ET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损伤血管壁相互贴近,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凝血物质积累,局部血黏度增高,有利于止血。
(2)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损伤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致使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也有利于止血。
(3)凝血系统激活小血管损伤后,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系统。
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有利于止血。
(4)局部血黏度增高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和Ⅻ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肽,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
激肽和血管通透性因子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血流减慢,有利于止血。
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要点3:血小板的结构和生化组成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结构可分为表面结构.骨架系统.细胞器和特殊膜系统四部分。
(1)表面结构及生化组成:表面结构主要由细胞外衣(exterior coat)和细胞膜组成。
细胞外衣(糖萼,glycocalyx)覆盖于血小板的外表面,主要由糖蛋白(glycoprotein,GP)的糖链部分组成,是许多血小板受体(如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等)所在部位。
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包括糖蛋白)和脂质(包括糖脂)组成。
血小板膜糖蛋白有多种,其含量和功能见下表。
血小板质膜上还有Na+-K+-ATP酶(钠泵). Ca2+-Mg2+-ATP酶(钙泵)和其他阴离子泵,它们对维持血小板膜内外的离子梯度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血小板膜糖蛋白名称分子量(kD)主要功能 GPIa160 与GPⅡa形成复合物,是胶原的受体 GPIb165 与GPⅨ形成复合物,是vWF的受体,参与血小板黏附反应 GPIc148 与GPⅡa形成复合物,是Fn的受体GPⅡa130 与GPIa或GPIc形成复合物,是胶原和Fn的受体GPⅡb147 与GPⅢa形成复合物,是纤维蛋白原的受体,参与血小板聚集反应GPⅢa105 与GPⅡb形成复合物GPⅣ88 是TSP的受体GPⅤ82 是凝血酶的受体GPⅨ22 与GPIb形成复合物(2)骨架系统和收缩蛋白:在维持血小板的形态.释放反应和收缩中起重要作用。
(3)细胞器和内容物:电镜下血小板内有许多细胞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α颗粒.致密颗粒和溶酶体颗粒三种。
其中,α颗粒含量最多,估计每个血小板中约含100个。
三种颗粒中含有多种物质与血小板功能相关。
详见下表。
三种血小板颗粒及其内容物致密颗粒(δ颗粒)α颗粒溶酶体颗粒(λ颗粒)ADP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酸性水解酶 ATP 血小板第四因子(PF4)β-半乳糖苷酶5-HT TSP β-葡萄糖醛酸酶 Ca2+ vWF 弹性硬蛋白酶抗纤溶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胶原酶焦磷酸盐因子Ⅴ,因子Ⅺ 肝素酶因子ⅩⅢα亚基趋化因子通透因子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2巨球蛋白(α2-M) C1-抑制剂(C1-INH)血小板衍生促生长因子(PDGF)(4)血小板有两种特殊膜系统,开放管道系统和致密管道系统(dense tubular system,DTS),分别参与血小板内与血浆中物质交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和前列腺素合成。
同时是DTS Ca2+的贮存部位,通过Ca2+-Mg2+-ATP酶(钙泵)将血小板胞质中的Ca2+转送至DTS内;同样,Ca2+也可从DTS 内释放至胞质中,从而调控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活动及血小板释放反应。
要点4:血小板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AA是含有20个碳原子的不饱和脂肪酸,连接在PC.PE和PI甘油骨架的第二位碳原子上。
血小板受刺激时,胞质内Ca2+浓度升高,激活PLA2和PLC,在两者的作用下,AA从这些磷脂中游离出来。
在环氧化酶作用下,AA转变为前列腺素环内过氧化物(PGG2,PGH2)。
P GG2和PGH2在血栓烷(thromboxane,TX)合成酶作用下生成血栓烷A2(TXA2),后者极不稳定(半衰期约为30s),很快自发地转变为稳定而无活性的最终产物血栓烷B2(TXB2)。
TXA2是腺苷酸环化酶的重要抑制剂,使c生成减少,从而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
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PGG2和PGH2,在PGI2合成酶作用下转变成PGI2,后者极不稳定(半衰期约为2~3min),很快自发地转变为稳定而无活性的最终产物6-酮-PGF1α。
PGI2是腺苷酸环化酶的重要兴奋剂,使c生成增加,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
因此,TXA2和PGI2在血小板和血管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对生理作用完全相反的调控系统。
阿司匹林因其抑制了环氧化酶,从而抑制了TXA2的生成,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要点5:血小板第三因子(PF3)生成静止血小板的磷脂酰丝氨酸(PS)分布在细胞膜的内侧,当血小板被激活时,PS翻转向外侧,成为PF3。
PF3为凝血因子(因子Ⅸa.Ⅷa.Ⅴa)的活化提供磷脂催化表面。
要点6:血小板的止血功能(1)黏附功能是指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异物表面的功能。
参与的主要因素有胶原.vWF.GPⅠb/Ⅸ 复合物.GPⅠa/Ⅱa复合物。
(2)聚集功能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
参与的主要因素有诱导剂.GP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Ca2+。
诱导剂主要有ADP.胶原.凝血酶.肾上腺素.AA等。
聚集机制在Ca2+存在条件下,活化的血小板通过GPⅡb/Ⅲa复合物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发生聚集。
血小板聚集分为第一相聚集,指外源性诱导剂引起的聚集反应;第二相聚集,是由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诱导剂引起的聚集反应。
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示意图(3)释放反应在诱导剂作用下,血小板贮存颗粒中的内容物通过OCS释放到血小板外的过程称为释放(分泌)反应。
参与释放反应的因素有:诱导剂.Ca2+和完整的骨架系统。
(4)促凝功能包括PF3的促凝活性.接触产物生成活性(contact product-forming activity,CPFA).胶原诱导的凝血活性(collegen induced coagulant activity,CICA).α颗粒中凝血因子的释放等。
(5)血块收缩功能血小板具有使血凝块收缩的作用,血凝块缩小并得以加固。
血凝块的收缩,有利于伤口的缩小和愈合。
(6)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能充填受损血管内皮细胞脱落所造成的空隙,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过程,故能增强血管壁的抗力,减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
三.血液凝固机制要点7:凝血因子特性凝血因子目前包括14个,除FⅢ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
根据理化性质分为四组。
(1)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包括FⅡ.FⅦ.FⅨ和FⅩ,其共同特点是在各自分子结构的氨基末端含有数量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残基,在肝脏合成中必须依赖维生素K。
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依K因子)通过γ-羧基谷氨酸与Ca2+结合,再与磷脂结合,这是依K因子参与凝血反应的基础。
(2)接触凝血因子包括经典FⅫ.FⅪ和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径,并与激肽.纤溶和补体等系统相联系。
(3)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包括FⅠ.FⅤ.FⅧ和FⅩ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凝血酶敏感。
(4)其他因子包括FⅢ.FⅣ。
正常情况下,FⅢ不存在于血液中。
FⅣ即Ca2+。
凝血机制凝血过程示意图要点8:内源凝血途径内源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是指由FⅫ被激活到FⅨa-Ⅷ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外源凝血途径外源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是指从TF释放到TF-FⅦ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共同凝血途径共同凝血途径(mon pathway)是指由F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源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
四.抗血液凝固系统要点9:正常的抗凝血机制是由细胞和体液两方面的因素来完成的。
1.细胞抗凝作用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来完成。
2.体液抗凝作用(1)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其抗凝作用占生理抗凝作用的70%~80%。
AT-Ⅲ是肝素依赖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分子中有肝素结合位点和凝血酶结合位点。
抗凝机制肝素与AT-Ⅲ结合,引起AT-Ⅲ的构型发生改变,暴露出活性中心,后者能够与丝氨酸蛋白酶如凝血酶.FⅩa.FⅫa.FⅪa.FⅨa等以1:1的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使这些酶失去活性。
(2)蛋白C系统包括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TM)及活化蛋白C抑制物。
P C和PS均由肝脏合成,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物质。
T M则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抗凝机制凝血酶与TM以1:1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者使PC释放出小肽,生成活化蛋白C(APC)。
A PC在PS的辅助下,形成FPS-APC-磷脂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以灭活FⅤa.FⅧa;抑制FⅩa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激活纤溶系统;增强AT-Ⅲ与凝血酶的结合。
(3)其他抗凝物质包括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肝素辅因子Ⅱ(HCⅡ).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2-巨球蛋白(α2-M)和C1-抑制剂(C1-INH)。
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要点10:纤溶系统组成及特性(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t-P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t-PA激活纤溶酶原,此过程主要在纤维蛋白上进行。
(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u-PA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可以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而不需要纤维蛋白作为辅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