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标内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够从史料和历史信息中发现问题,但在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认识上相对肤浅,再加上以前固有的汉族中心论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几种不同的途径。
一是民族迁徙。
二是战争与交往。
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四是友好往来。
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
并且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而且,双方议和以后,在边境设置榷场,物质交流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学生看图片展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交流,选代表回答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学生进行合作探讨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直观了解
锻炼学生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西夏与宋议和作出整体感知
全面看待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议和
(4)出示西夏王陵图并做简单介绍,进入对党项族的学习,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5)总结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治国措施
(6)列表归纳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基础知识。
4.学习第二部分:辽与北宋的和战
(1以图片展示的形式分析澶州之战的原因及过程(2)思考:有关澶州之战的知识点
(3)看视频:澶渊之盟
(4)对澶渊之盟作出正确评价
课堂小结
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并立,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此时的民族关系主流:民族之间友好交往,
民族交融是主流。
板书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兴起及与北宋的和战
兴起: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契丹),上京临横府
和战:澶渊之盟后,维持和平局面
二、西夏建立及与北宋的关系
兴起:11世纪前期,元昊(党项族),兴庆府
5.学习第三部分: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6.巩固提升: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学习目节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认识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认识。
但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国家关系,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关系,探讨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的图片、地图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国家并立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我国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特点和民族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西夏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和和平相处,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教师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相关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课件。
2.图片、地图:收集与辽、西夏、北宋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3.音频、视频资料: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音频、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介绍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生生互议
检查每一小组学生核对填空题答案的情况。关注各小组的讨论进度,对于深入学习部分答题思路不明确或跑偏的小组,及时予以点拨;对于答题思路清晰且准确的小组,让其组织答案。同时对各小组在基础感知和深入学习部分出现的共性问题心中有数。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D.北宋送给辽夏一定数量的钱财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合格[ ]不合格[ ]
组长(签字):检查日期:年月日
课题名称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七年级
课时
1课时
课程标准描述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考试大纲描述
1.掌握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由战到和关系的演变;3.认识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第一子目与第二和第三子目呈递进关系,第二和第三子目是并列关系。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有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四种不同的途径:一是民族迁徙,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二是战争与交往,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与兼并战以及人员往来促成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四是友好往来,如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民族实行联姻、册封、羁縻等统治手段,加强了民族间的交融。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长期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对少数民族政权来说,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汉族政权来说,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在北方交汇融合,同时江南地区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经济重心继续南移。讲述第一子目时,教师可对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概况作简要介绍:在契丹与党项建立政权以前,二者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正式建立政权后,标志二者步入奴隶制社会;随着不断吸收汉族文化和制度,辽和西夏逐步确立封建政治和经济制度。学生虽不要求识记辽、西夏建立的准确时间,但辽、北宋、西夏这一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学生必须掌握。宋辽与宋夏关系有相似之处,教师重点讲述宋辽关系,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虽是一项屈辱性和约,但客观上促成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局面,增进了宋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推动了辽朝社会的汉化。教师可略讲宋夏关系,对比澶渊之盟与庆历和议的异同。此外,教师需纠正学生的一个误区,即辽、西夏对北宋的战争尽管是非正义的,但并非侵略战争,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 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学生课前活动】搜集北宋、辽、西夏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天龙八部》,相关人物的不同身世,引出北宋、辽、西夏、吐蕃、大理政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三)自主预习与讲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阅读教材(P33、34),思考下面问题,在教材中找出1.契丹(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2.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学生基本都可以找到答案,注意古今地名。
然后分别简单讲述契丹族和西夏族的兴起。
明确地理位置和兴起时间。
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辽、北宋、西夏分别的民族、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限时记忆,找学生来黑板完成表格。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完成表格(不同时期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学生基本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注意宋真宗时期是先战后和。
然后分别讲述每一阶段宋辽之间的关系。
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需要重点分析。
补充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对澶渊之盟的不同看法,注意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阅读课文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找到答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案
(无答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
【自主学习】
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哦!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唐朝末年,()纷纷避乱,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1O世纪初,契丹族()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不断发展经济,国力强盛。
2,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与中原不断接触,社会生产有了发展。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称帝,定都兴庆府,史称()。
他们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3,辽太宗时,辽占领燕云十六州。
宋真宗时,()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chan2州城下,宰相()力劝皇帝亲征,打退了辽军。
之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
这个盟约称为“()”。
宋辽之间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平。
4,西夏的()称帝后,多次率军攻北宋,宋军节节败退。
但西夏虽然获胜,西夏也损失很大,双方和谈,元昊向宋(),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贸易兴旺。
【课中交流】爱动脑筋让你变得更聪明!
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第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
编》
材料二“……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
……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
……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
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2)材料一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
(3)链接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目标检测】有目标才能成功!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选择题:
第1题辽是中国古代北方一个重要的政权。
它是哪一民族建立的( )
A.党项族
B.契丹族
C.匈奴族
D.蒙古族
第2题右图是我国古代契丹政权的开国皇都——上京的遗址。
据文献记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
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元昊
B.阿保机
C.阿骨打
D.赵匡胤
第3题贺兰山下有一处被称为“神秘的奇迹”和“东方金字塔”的美丽圣地。
11世纪时,这里建立了一个神秘的王朝——西夏。
建立这个政权的首领是( )
A.赵匡胤
B.阿保机
C.元昊
D.赵光义
第4题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如果想一睹这一
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文化遗址,应该去的地方是( )
A.河南开封
B.北京
C.宁夏银川
D.内蒙古呼和浩特
第5题在北宋与辽的澶州之战中,力劝皇帝亲征的宋朝大臣是( )
A.赵普
B.寇准
C.岳飞
D.韩世忠
第6题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是中原政权战败的产物
B.是双方势均力敌的结果
C.带来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D.规定了“岁币”的数量
第7题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____ 向____ 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
A.元昊宋
B.阿保机宋
C.宋元昊
D.辽宋
【课后巩固】学而时习之!
自主练习第1—7题
(1)答:宋真宗;契丹族。
(2)答:岁币;澶渊之盟。
(3)答:说明澶渊之盟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发展。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隋唐的文化艺术》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1.说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认识他们诗歌的特点,知道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
黄金时代。
2.知道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的书画作品,认识他们作品的特点。
3.重点:诗歌的黄金时代及代表人物;隋唐的书法与绘画成就。
预习导学
1.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1)唐诗地位: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李白
杜甫
想一想:为什么杜甫与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有这么大的差异?
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国力强盛,政治清明。
②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
代。
他不仅经历了科举的挫折,而且饱受了战乱之苦,在失意和贫困中,杜甫看到了朝政的黑暗,体会到了人民生活的痛苦。
2.“颜筋柳骨”
(1)概况: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最有成就的名家是颜真卿、柳公权。
(2)颜真卿:①书法特点: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浑厚、纵横跌宕。
②代表作品: 《多宝塔碑》。
(3)柳公权:①书法特点:创立一种新体,风格刚健、神韵清雄,后人称为“柳体”。
②代表作品: 《玄秘塔碑》。
(4)影响: 颜真卿的书法筋力丰满、气派雍容,而柳公权的书法体势劲媚、骨力劲健,因此在书法史上有“颜筋柳骨”之称。
3.“吴带当风”
(1)吴道子:①生活时代:盛唐时期。
②尊称:被后世称为“画圣”。
(2)作品:①绘画特点:擅长画佛道人物、山水、鸟兽等。
所创作的画富有立体感。
②代表作: 《维摩诘像》等。
想一想:吴道子的绘画为什么有“吴带当风”之说?
采用状如兰叶的笔法来表现衣褶,人物衣带具有随风而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
合作探究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问题一
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昌盛,为诗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唐代政治上长期统一,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文化政策比较开放,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抒发自己的抱负
和豪迈的情怀。
③唐代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且还吸收了许多
外来文化,丰富了唐诗的内容。
④科举制度的影响和统治者的喜好。
唐朝的统治者如唐太宗、武则天等人提倡科举,选拔人才,这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尤其是
唐朝进士科以诗赋取仕,大大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⑤诗人的辛勤创作。
唐朝诗人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了辛勤的创造性劳动。
问题二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法度精密。
据说,宋朝人将他们二人的楷书用作印刷字体,称之为“宋体字”。
我们教材中,就有大量宋体字,请看它们与颜柳的书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我们教材中的宋体字与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字体都是方块字,且结构严谨,平稳端庄,大小均衡等。
问题三
隋唐时期主要的文学艺术成就有哪些?
①诗歌创作空前繁荣。
②书法艺术高度繁荣,异彩纷呈。
绘画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③大部分开凿于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艺术群,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