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word教案1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学习目标】契丹与西夏的兴起;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夏间的战与和。
【学习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辽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与发展: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隋唐时,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避乱,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有了农耕、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契丹(辽)政权的建立:时间:10世纪初 民族:契丹族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3)辽政权的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货币(银质货币,契丹文字,意思是“天朝万顺”)契丹夺取幽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
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
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
2、西夏的建立(1)党项族的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西夏的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民族:党项族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3)西夏的发展:【知识整合】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宋间的和与战(1)辽太宗时(战):辽占领燕云十六州,辽宋冲突加剧;(2)宋太祖晚期(和):双方互通使节,宋辽保持友好关系;(3)宋太宗时(战):向辽数战,败,转防御;(4)宋真宗时(战):辽攻宋,威胁开封,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胜。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
a.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b.你认为哪个政权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什么?
4.思维导图:绘制一张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政权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讨论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简述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
b.分析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各个政权的影响。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明确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c.列举北宋在这一时期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以及两次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通过对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和变迁及其与汉族的密切交往,认识少数民族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教学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
流程:一、学生准备⑴历史故事:收集整理有关陈桥兵变、杨家将、澶渊之战、等故事和人物史实资料;作好讲述有关故事或编演历史情景剧的准备。
⑵民族风情:收集有关契丹、党项民族社会状况和历史变迁的史实资料;做好讲述历史的准备。
⑶民族关系:收集有关北宋与辽、西夏战和关系等史实资料,并作好对战争性质和议和作用进行评价的讨论准备。
二、问题设置1、概述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2、北宋的建立?3、讲述耶律阿保机的历史贡献?4、契丹政权的建立?5、讲述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6、概述宋辽战争的发起?7、讲述宋辽议和及其内容?8、概述战争的发起?9、组织学生讲述宋夏战争经过?10、讲述宋夏议和及其内容?1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1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13、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14、怎样评价北宋与辽、夏之间的议和?15、讲述辽、西夏推行汉法的原因?16、学生概述辽夏推行汉法、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的措施?17、讲述辽、西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发展情况?《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2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坚持《历史课程标准》(20__年版)中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教师讲授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1.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议,共同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
2.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风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索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相互关系;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难点: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分析并评价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辩论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民族关系、国家统一的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攻宋,宋朝被动挨打,损失惨重。西夏虽然军事上屡屡获胜,但国力有限,连年战争使西夏也遭到很大损失。后来,北宋和西夏议和,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四、合作学习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
辽宋夏之间的和战。
难点
澶渊之盟。
1.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1.契丹族和党项族:
2.辽与北宋的和战:
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①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过程与方法
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第二课。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形成了并立的局面。
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时期。
本课的内容对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的文字不多,但是涉及的内容信息量大,空间地域跨度较大。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立意从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的“点”中,寻找这段历史发展的线索,选取了从中华民族交融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这段历史,把契丹和党项族的发展壮大、政权并立和民族冲突放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民族融合的历程中去分析和思考。
因此我整合教材内容,设计为:“交融中的发展”(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壮大及政权并立)、“交融中的冲突”和“交融中的赢家”三大板块。
二.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包括:契丹族与党项族在民族交融中,相互学习,发展壮大以及政权并立;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辽宋夏时期的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为元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三.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辽、西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了解不多,且理性思维水平不太高,对于历史问题还未能够形成全面的认识,但是我校初一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好,并且能够较好地开展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
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其政权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2)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与战等基本史实。
(3)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10(4)通过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和交流, 培养合作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培养读图能力;(2)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3)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4)通过比较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过程中的共同措施,认识到少数民族是通过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或者封建化的过程)。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1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冲突,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格局,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辽国的建立与发展;二是西夏的建立与发展;三是北宋的建立与发展;四是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
这四个部分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本课的主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时期的历史。
但对于辽、西夏与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这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2.教学难点:对于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并立关系的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资料卡片等,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的主题;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4.展示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悟;5.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以及对我国历史的影响;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及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地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冲突,为深入研究北宋时期的历史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宋朝的建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辽、西夏两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它们与北宋的并立关系及相互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及相互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冲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北宋时期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及相互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冲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资料:关于辽、西夏与北宋的文献资料、学术研究等。
4.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宋时期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五代十国、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与契丹改国号为辽;寇准与澶渊之盟;元昊建立西夏;宋夏战争、宋夏和议。
①通过评价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契丹兴起与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及其统一活动、西夏建立与宋夏和战等史实,认识辽、宋、夏并立的局面和当时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②学会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和识记历史地图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北宋统一中原与南方的意义,形成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观点。
②了解寇准济国安邦的人生理想和敢于抗敌的崇高气节。
③了解辽、西夏在边疆开发上的成就,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④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进一步说明,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
重点:契丹、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难点: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
教学纲要
一、契丹的兴起
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及治国措施
2、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3、辽的历史地位(幽云十六州)
二、宋辽和战(主动进攻——消极防御)
1、澶州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感知寇准人物精神)
2、澶渊之盟(屈辱之盟)及影响
三、党项的兴起与宋夏和战
1、党项族的崛起
2、元昊建立西夏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国,西夏兴庆府
3、宋夏和议质疑:北宋和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
联系北宋收回兵权的措施,说说北宋对辽、西夏战争屡败的原因有哪些?
四、知识点小结
1、916年,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国上京 (北方)
2、治国措施
3、947年,改国号为辽
4、宋太祖试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多次失败
5、主动进攻——消极防御
1004年,澶州之战(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
1005年,澶渊之盟(内容和影响)
6、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国,西夏兴庆府
7、西夏与辽多次战争获胜,由战争到议和的原因
8、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识记内容)
9、1045年,双方边境设置榷场,恢复贸易往来
五、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