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练习.

合集下载

2017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6单元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2017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6单元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2017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6单元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金刚石和石墨是碳的同素异形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而C60是一种具有足球烯之称的碳分子,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质。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三种物质,让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认识碳的多样性,为后续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原子、分子、离子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这三种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和用途,认识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

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及判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2.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这三种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注重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PPT、实验器材(如金刚石、石墨、C60样品等)。

2.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品。

3.编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三种物质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6.1 金刚石、石墨 和C60
学习目标
1 课时讲解 几种常见的碳单质
金刚石、石墨等的物理性质与用途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与用途
2 课时流程 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作业 提升
课时导入
海洋之星
同学们可能都看过电影 《泰坦尼克号》,你知道女 主人公佩戴的 “海洋之星 ”钻石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感悟新知
特别提醒:
知1-讲
1. 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不同的单质。如碳元素形
成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C60 等,氧元素可以组成氧 气、臭氧等。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之间的转化属于
化学变化。
2.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但物理
性质差异很大,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可见物质
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感悟新知
知识点 2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与用途
知2-讲
一、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 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使受日光照射 或与空气、水接触都不易起变化。
感悟新知
2. 可燃性:能与氧气反应。
(1) C+O2(充足) ==点==燃== CO2
(2)
2C+O2(不充足)
点燃
======
知2-练
教你一招 :1. 物质燃烧时,氧气的浓度不同,反 应的现象不同,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如硫在氧气 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 弱的淡蓝色火焰。
2. 氧气的量不同,燃烧的产物可能不同,如木炭 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充足时生 成一氧化碳。
感悟新知
类型3: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拓展训练39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拓展训练39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三种碳的单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是黑色固体B.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都能生成二氧化碳D.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制作玻璃刻刀答案 A 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固体,不是黑色的,A叙述不正确。

2.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干电池里的碳棒是用石墨制成的②电冰箱的除味剂是活性炭③防毒面具用焦炭吸收有毒气体④制糖工业用炭黑来吸附有色物质⑤金刚石不仅能刻画玻璃,还能装在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④⑤答案 C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干电池的电极;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电冰箱的除味剂,用于防毒面具中和制糖工业中;金刚石的硬度大,能够刻画玻璃等。

故选C。

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1.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碳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用木炭作燃料B.用墨水写字或绘画C.用焦炭炼铁D.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答案 B A项,利用了碳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B项,墨水的颜色属于物理性质;字画可保存较长时间说明碳的化学性质稳定;C项,利用了碳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D项,利用了碳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2.小华是一个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的学生,在学习碳单质化学性质的过程中,小华同学提出一个问题:碳燃烧时可能生成CO2,也可能生成CO,那么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否也有多种可能?【猜想】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中:①只有CO2②只有CO ③既有CO2,又有CO。

【查阅资料】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遇CO2无变化,但遇到微量CO会立即变成蓝色。

【方案设计】通过上述资料和已有知识,小华初步设想用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和澄清的石灰水对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进行检验。

根据小华的设想,请你完成填空:(1)若试纸不变色,石灰水变浑浊,则只有 CO2;(2)若试纸,石灰水,则只有 CO;(3)若试纸,石灰水,则既有CO2,又有CO。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 姓名:班级:得分:一、单选题(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物质或方式中的“碳”,主要不是针对碳单质的是()A.碳素墨水B.打印碳粉C.低碳生活D.石墨碳棒【答案】C【解析】“低碳生活”的理念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不是针对碳单质,故选C2.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氢气充探空气球B.焦炭用于炼铁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D.木材可以制作桌椅【答案】B【解析】A、氢气充灌气球,是利用了氢气密度小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焦炭用于炼铁,是利用了焦炭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木材可以制作桌椅,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3.被誉为“21世纪神奇材料”的石墨烯以其神奇特性承载着人们的无数想象。

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用石墨烯和铝合金可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下列对石墨烯和烯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A.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B.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C.烯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D.烯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石墨烯由碳原子构成,碳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所以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故正确;B、由题意可知,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单层石墨片,所以,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错误;C、石墨烯与铝合金,研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依然具有金属的性质,所以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故正确;D、烯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故正确。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知识点(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知识点(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一、“碳”和“炭”的区别:“碳”指碳元素,不是具体指某种物质;而“炭”指具体的、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二、金刚石、石墨、C60 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的单质。

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将石墨转化为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没有固定形状。

常见的无定形碳:木炭、四、C60 分子是一种由60 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

五、金刚石、石墨、C60 性质不同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六、碳的化学性质因为C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但是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因为 C 原子最外层电子为4,不易得失。

但是这种不稳定绝对没有稀有气体原子结构稳定。

能体现这一化学性质的生活实例有:名人字画年久色不褪、碳素墨水签合同、埋木桩前表面烧焦、“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等。

(2)碳具有可燃性(点燃条件下):C+O2CO2(充分燃烧)2C+O22CO(不充分燃烧)★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无论燃烧充分与否,均放热,只是等质量的C 燃烧不充分时放的热量少。

★在密闭容器内,给定了C 与O2质量,生成物会有5 种情况:①C 与O2质量比为3:8 时,生成CO2,②C 与O2质量比为小于3:8 时,生成CO2,O2 剩余,③C 与O2质量比为3:4 时,生成CO,④C 与O2质量比为大于3:4 时,生成CO,C 有剩余,⑤C 与O2质量比大于3:8,且小于3:4 时,生成。

(3)碳具有还原性(高温的条件下,且要注意隔开氧气):C+2CuO2Cu+CO2↑2Fe2O3+3C4Fe+3CO2↑ 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七、实验6-2(图见课本,装.置.必.须.密.封.,.且.要.隔.O.2.或.空.气.,本实验成功的 2 个关键点:气.密.性.要.要.好.,.温.度.要.高.)1、药品要平铺?答:.2、试管口要倾斜?: .3、试管内导管伸入不宜过长?答:.4、加金属网罩的作用?答:.5、为什么要先预热?答:①;②.6、实验前段时间,右侧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石灰水为什么不变浑浊?答:.7、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答:【开始】;【结束】。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课后作业(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课后作业(新版)新人教版

金刚石、石墨和C60一、选择题1.继“足球分子”C60之后,科学家又发现另一种“足球分子”N60。

一定条件下N60中积累的巨大能量会在一瞬间释放出来,是未来的火箭燃料。

N60属于( B ) A.金属单质B.非金属单质C.化合物D.混合物解析:从物质的分类可知,C60和N60都属于非金属单质,故选B。

2.下列物质不能与单质碳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B )A.氧气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氧化铜解析:碳能分别与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铜反应。

故选B。

3.科学家成功地利用精密仪器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的石墨片,这是目前世界上人工制得的最薄的材料,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石墨片说法错误的是( B )A.石墨片是一种单质B.石墨片与C60是同种物质,具有导电性C.在一定条件下,石墨片可还原氧化铜D.石墨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解析:它们都只由碳原子构成,同属于碳的单质,化学性质相同,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即A、C、D正确;但碳原子的组合排列方式不同,不属于同一物质,B错误。

故选B。

4.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B.这四种物质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常温下C60和碳纳米管的化学性质很活泼D.碳纳米管在室温下能贮存和凝聚大量的H2解析: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常温下是稳定的。

故选C。

5.当氧化铜中混有少量炭粉时提纯的方法是( C )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B.在氢气流中加热混合物C.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D.加入水后过滤解析:在氧气中,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使氧化铜得到提纯。

故选C。

二、填空题6.具体填写(1)~(3)组性质不同的原因,并以此为例,再另写两组实例。

(1)金刚石、石墨、C60: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H2O和H2O2:分子的构成不同。

(3)钠原子和氯原子: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4)氧气和氢气:组成元素不同。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6.1 金刚石、石墨和C60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6.1 金刚石、石墨和C60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考点一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1.下列关于碳的几种单质的组成和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C)A.璀璨夺目的天然钻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B.长期未用而难开启的铁锁,可在锁孔中加入少量铅笔芯粉末作润滑剂C.铅笔芯是用铅和少量炭粉制成的D.活性炭可作防毒面具的滤毒剂2.(2017·江西余干模拟)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它是一种透明的良好导体和最薄、最硬的纳米材料。

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B.硬度较大C.具有良好的导电性D.为白色固体3.导学号38404120如图所示,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NO2)气体的集气瓶中投入几小块木炭或活性炭,最终观察到集气瓶内红棕色消失(填“变深”“不变”或“消失”),漏斗中液面上升(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其原因是:木炭或活性炭有吸附作用,使瓶中气体压强小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根据木炭或活性炭的这一性质,写出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制糖工业中作脱色剂(或防毒面具里作滤毒剂等) 。

考点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4.除去氧化铜中的少量木炭粉,可采用的方法是(C)A.直接加热混合物B.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C.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D.向混合物中加水后过滤5.有关2CuO+C2Cu+CO2↑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CuO具有氧化性B.C发生了还原反应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D.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6.将黑色粉末A、B混合装入试管中加强热,生成红色固体C,同时放出无色气体D。

加热A并通入D 时只生成一种气体E。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B CuO;E CO。

(2)写出A和B、A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CuO2Cu+CO2↑,C+CO22CO。

7.导学号38404121请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填空:(1)反应开始后,盛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中产生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中有CO2(用化学式填空)生成,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CuO2Cu+CO2↑。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同步练习(含解析)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同步练习(含解析)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一、单选题1.石墨烯可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中剥离制得。

它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如图),图中每一个小球代表一个碳原子。

它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

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

关于石墨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石墨烯和金刚石都由碳元素组成B. 石墨烯的导电性比银强C. 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为三个六元环共用D. 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烯属于物理变化2.下列物质能用于除去水中异味和色素的是()A. 明矾B. 活性炭C. 石子D. 细沙3.两位英国科学家因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获得2020年诺贝尔奖。

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来裁玻璃B. 石墨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所以是一种金属C.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所有物质D. 金刚石、石墨和足球烯(C60)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4.下图所示物质的应用正确的是()A. 用铅制铅笔芯B. 用石墨做冰箱的去味剂C. 用炭黑制环保炭包D. 用石墨做电极5.下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均生成CO2②金刚石和石墨烯是元素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③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相似A. ①②③B. ①②C. ①③D. ②③6.不属于碳元素同素异形体的是( )A. 金刚石B. 石墨C. C60D. 炭黑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利用木炭的还原性由CuO冶炼铜B. 利用活性炭的稳定性来吸附冰箱中的异味C. 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制造石墨电极D. 金刚石是天然最硬的非金属单质,可作钻头二、填空题8.化学来源于生活。

请用化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新房装修会产生有毒物质,为了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01 知识管理12.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原因:由于木炭和活性炭具有__________的结构,因此它们具有吸附性。

应用:①活性炭用在防毒面具__________;②制糖工业中利用活性炭来________以制白糖等。

注意:吸附性是利用特殊结构把一些气体或色素吸附在表面,不是与其发生化学反应,吸附性是其物理性质。

3.C60结构:每个C60分子由__________构成,形似足球。

用途:用于超导、催化、材料、医学及生物等领域。

02 基础题1.现在各地中考大多实行网上阅卷,答题时必须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2B铅笔的主要成分是( )A.石墨 B.金刚石C.木炭 D.C602.(重庆A卷)我国“辽宁号”航母甲板上涂有耐高温、耐磨的碳化硅(SiC)涂层,碳化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的结构,则构成碳化硅的粒子是( )A.分子 B.原子C.离子 D.中子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金刚石制成钻石B.石墨制成金刚石C.木炭使二氧化氮气体褪色D.石墨导电4.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干电池里的碳棒是由石墨制成的②电冰箱除味剂是活性炭③防毒面具是用焦炭吸收有毒气体④制糖工业用炭黑来吸附有色物质⑤金刚石不仅能裁玻璃,还能装在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④⑤5.(云南中考)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

其原因是( )A.构成它们的原子的大小不同B.构成它们的原子的数目不同C.金刚石、石墨和C60由不同种原子构成D.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6.碳单质存在形式有多种,用途各不相同。

下图中体现活性炭用途的是( )7.(成都中考)C60的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C60的分子结构与足球相似(1)C60属于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2)C60这种物质是由________(填“分子”或“原子”)构成。

(3)C60与金刚石、石墨具有相似的________(填“化学”或“物理”)性质。

8.如图所示,将几块经过烘烤并放冷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到盛满红棕色的NO2气体的集气瓶中,轻轻摇动,红棕色逐渐消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倒扣的漏斗内水面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03 中档题9.(葫芦岛中考)碳单质除了金刚石、石墨、C60外,科学家们还合成了C70、C90、C240等,由此做出如下推测:①同一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②单质可能存在复杂的分子结构;③单质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其中正确的是( )A.① B.①③C.②③ D.①②③10.(牡丹江中考)下列有关金刚石、石墨、C60、木炭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B.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电极材料D.木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能力11.(莱芜中考)石墨烯是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它由碳原子构成,并且只有一层原子厚度。

1 mg 石墨烯能做成一块面积1 m2的石墨烯吊床;它是目前最薄、最坚硬、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材料。

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B.用机械剥离法制备石墨烯属于物理变化C.1 mg石墨烯能做成一块面积1 m2的石墨烯吊床,说明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延展性D.石墨烯是一种新型金属材料12.请将下面左列和右列的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金刚石硬度大石墨的导电性能好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强冰箱除味剂切割玻璃干电池电极13.“碳”的世界丰富多彩。

(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补全表格并回答问题。

表中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_性。

14.某校同学在学完“碳的几种单质”一节后,自制了三个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并分别向其中添加了如下表所示的物质,做了三个对比实验。

首先取一个大烧杯,装满水,并向其中滴加几滴红墨水,搅拌均匀后,将其分成等体积的三份,再分别倒入三个净水器中,同学们把观察到的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记录如下:(1)通过对上表的比较,你发现的问题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

15.在科学家眼里,二氧化碳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可以制金刚石CO 2+4Na =====一定条件C(金刚石)+2Na 2O ,请计算92 g 金属钠理论上可制得金刚石的质量。

请写出下列离子的符号: 氧离子:________________,氯离子:________________,氟离子:________________,钾离子:______________, 钙离子:________________,钠离子:________________,镁离子:________________,铝离子:______________, 氢氧根离子:____________,碳酸根离子:____________,硫酸根离子:____________,铵根离子:____________。

第2课时 碳的化学性质01 知识管理 1.碳的稳定性稳 定 性: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

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2.碳的可燃性可 燃 性:①氧气充足时,碳充分燃烧,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②氧气不足时,碳燃烧不充分,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注 意:反应物的含量有时决定生成物的种类,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时,由于氧气的量不同,生成物不同。

3.碳的还原性(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______,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________。

方 程 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原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被夺去的反应。

木炭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它具有________性。

(2)与二氧化碳反应方 程 式:____________________。

02 基础题1.(衡阳中考)在书写档案文书时,最好使用( ) A .铅笔 B .纯蓝墨水 C .碳素墨水笔 D .圆珠笔2.工业生产粗硅的化学方程式是SiO 2+2C=====高温Si +2CO↑,该反应中表现还原性的是( )A .SiO 2B .C C .SiD .CO3.金刚石、石墨和C 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B .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C .物理性质相同D .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4.(湘潭中考)被誉为“21世纪神奇材料”的石墨烯以其神奇特性承载着人们的无数想象。

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用石墨烯和铝合金可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下列对石墨烯和烯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B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C .烯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D .烯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5.(贺州中考)下列关于碳单质的用途及原因分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6.(重庆中考)激光打印机是常见的办公用品,它所用墨粉的主要成分是极细的碳粉。

(1)碳粉不具有的性质是______(填序号)。

A .黑色 B .易溶于水 C .可燃性 D .常温下稳定(2)将碳粉与氧化铜混合后加强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碳表现出__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

03 中档题7.(南宁中考)如图是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碳在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表现出还原性D.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8.两份质量相等的碳,一份与足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另一份与氧气反应全部生成一氧化碳,则前者与后者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为( )A.3∶4 B.3∶8 C.2∶1 D.1∶29.(淄博中考)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炼铜的工艺,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木炭可以作还原剂把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小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进行实验,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同学们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刚出现浑浊时,________(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

(2)为了使氧化铜中的铜完全被还原,对于下列三组氧化铜和炭粉的质量比例,你建议选择________(填字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36∶3B.40∶3C.48∶310.有如图所示变化:(1)写出化学式:A._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

(2)写出以上各步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义同学在实验室把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17.2 g,在老师的指导下,用酒精喷灯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冷却后称量固体剩余物为12.8 g,试问该同学所称量的CuO为多少克?04 实验突破12.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会使用木炭炼铜,在化学实验室里模拟炼铜,既可用传统的实验装置(见图甲),又可用改进的微型实验装置(见图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