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导学案4.3.1神的一滴2259
《神的一滴》导学案

《神的一滴》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学习重点与难点】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2、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学习方法】文本研习讨论交流【学习过程】任务一:知识链接梭罗(1817--186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散文家。
梭罗生性独立高洁,一生憎恶强暴不公,同情贫苦大众。
他与孤僻结伴,常常是一个人。
1845-1847年隐居山林,1854出版了《瓦尔登湖》。
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如今瓦尔登湖已经成为梭罗追随者们的圣土。
任务二、预习思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深邃.( ) 缪.斯( ) 寒光熠.熠( )蓊.郁( ) 徜徉..( )..( ) 黑魃魃(2)研读课文,然后讨论,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大意。
任务三、合作探究,文本研习1、交流展示预习成果2、品味下面的关键句A、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B、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
C、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
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D、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3、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明确:4、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明确:【课堂检测】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的时候,它四周完全给浓密而高大的松树和橡树围起,……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P88-89)1.选段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景抒情的?2.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作者生活态度和对人的本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4.“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4.3.1神的一滴289

神的一滴教案我们大都知道我国有3千多个湖泊,能很顺口地列举出我国的那些大湖泊:里海、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但我们不一定知道美国有一个瓦尔登湖,也不一定读过跟这个湖泊有关的文字。
让我们来读读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
走进这本书,我们会仿佛置身于瓦尔登湖畔,为那美妙的湖光山色所陶醉。
瓦尔登湖的四季风光、黎明傍晚、阳光雨丝、游船鱼虾、树木花草、飞鸟走兽,还有那个特立独行、离群索居的年轻人的身影,以及他那宁静的心境、恬静的生活、智慧的思想,会深深地感染我们。
捧读《瓦尔登湖》,不少人会为梭罗那朴实美好的文笔,以及对大自然深入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所折服。
作者的平民意识,他的躬身耕种、采果垂钓的体验,俭朴的生活态度,让人深深感动。
他为人们营造了一种真实的“世外桃源”意境,类似我国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相比之下,它更博大、深刻、积极,让人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也对美与宁静、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真切而深切的体味。
梭罗有些议论很精彩:“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够准确地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是属于最高贵的阶层吗?”“许多国王疯狂地保留了大量经过仔细雕琢的石头,希望使自己永恒,假如他们用这些心思来雕琢自己的思想,又会如何?一件合乎理性的事情比高大的纪念碑更值得纪念。
”我们读到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文字,心灵会一下子豁亮起来。
[听课之前想一想]①你会有跟众人一样的亲近大自然的欲望吧?②让我们回味一下我们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美好感受。
③我们肯定想了解睿智的人从大自然中获得的不同寻常的美好感受吧?调动积累·资讯共享交流作者和作品信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
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版必修1第四专题《神的一滴》导学案1

《神的一滴》学案内容感知亨利·戴维·梭罗(1817—189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他自称是“风雪和风雨的观察员”。
1845年7月4日,他拿着一把斧头,独自来到离波士顿不远的瓦尔登湖湖边,借埃默森的一块荒地,为自己盖了一间小木屋。
他曾写道:“1845年3月末,我借来了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他在这个被埃默森称为“神之滴”(神的一滴泪水)的湖边打猎、种豆、伐木、捕鱼、收获,也在湖边倾听风声,观察四季的物候变化,沉思人生和抚慰灵魂。
梭罗在瓦尔登湖只生活了两年,但后人已经把他和瓦尔登湖紧密联结在一起。
1985年,《美国遗产》杂志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神的一滴》选自《瓦尔登湖》,有改动。
梭罗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他坐在阳光融融的湖前,坐在这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描摹着美丽自然,指导着简单生活,讨伐着金钱社会。
咬文嚼字1.字音蓊.郁(wěng) 峻削.(xuē) 鼓噪.(zào) 吞噬.(shì) 涟漪.(yī) 深邃.(suì)2.多音字3.形近字⎪⎩⎪⎨⎧喘气喘瑞雪瑞西端端⎪⎩⎪⎨⎧手腕腕委婉婉洗碗碗⎩⎨⎧敏捷捷睫毛睫4.词语蓊郁:草木茂盛。
涟漪: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
黑魆魆:形容黑暗。
三维目标1.理解具体的描写叙述中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学习准确生动地描摹景物的写作方法。
2.仔细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体味比喻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合作学习,把握作品的细节,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4.探究与活动,深入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树立用心灵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识。
6.了解作者回归自然、纯化灵魂的思想感情,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观。
高一语文教案:《神的一滴》苏教版

高一语文教案:《神的一滴》苏教版
本文导航
1、首页
2、***
编辑寄语:本教案是对整节课或本课时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的归总,希望对老师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一课时。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神的一滴 学案

神的一滴本课话题——在自然中寻求自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地度过了许多个上午。
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
今天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啊,这是瓦尔登湖,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充满着神秘和活力的林中湖泊。
【点评】平静、澄澈且富有生机的瓦尔登湖催生了梭罗深刻的思想,使之在充满了宁静、恬淡、智慧的世间名作——《瓦尔登湖》中释放了自我。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回眸中华五千年历史,一颗颗宁静的心在自然中散发出淡而独特的芬芳。
庄子,一棵孤独的树,一棵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在他那里,我们看到了一棵不因名利、荣誉而改变的心,一颗厚重宁静的心。
《江雪》中的垂钓者也许是宁静心境的最美描绘。
冰天雪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把竹竿,一身蓑衣,“独钓寒江雪”。
他的心,一定也静得如一片冰雪的世界,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浊浪滔天。
当“竹林七贤”隐身修篁,粪土王侯;陶渊明采菊东篱,心远地偏;李白把酒临风,邀月与共;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们便拥有了宁静而致远的内心世界,他们便获得了心灵的永恒,释放了自我。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4.花落无言,人淡如菊。
——司空图5.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柳宗元6.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王安石[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蓊.郁()峻峭.()虚掷.()甬.道( ) 徜徉..( )( ) 黑魆.魆( ) 涟漪..( )( ) 一瞥.( ) 深邃.( ) 水漉.漉( ) 引擎.( ) 游弋.( ) 【答案】 wěng qiào zhì yǒng cháng yáng xū liányī piē suì lù qíng yì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划⎩⎨⎧划船( )划时代( ) (2)混⎩⎨⎧混浊( )混合( ) (3)创⎩⎨⎧创伤( )创造( ) (4)荷⎩⎨⎧荷花( )负荷( )【答案】 huá huà hún hùn chuānɡ chuàn ɡ hé hè2.语境辨析法(5)手拿缪.( )斯女神的精致塑像,缪.( )东伟要求全体员工运用智慧,未雨绸缪.( ),确保这次发布会圆满结束。
神的一滴导学案(含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神的一滴》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的“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2.体会文中细腻的、个性化的场景描写,体验作者的情感。
3.仔细品味文章,评点理解课文哲理性语段。
4.能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随堂1+2》P102 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随堂1+2》P103 写作背景)阅读导航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梭罗(suō)睫毛(jié)镶边(xiāng)蓊郁(wěng yù)橡树(xiàng)峻削(jùn)懒惰(lǎn duò)甬道(yǒng)徜徉(cháng yang)黑魆魆(xūxū)碟子(dié)涟漪(lián yī)厮混(sī)一泓(hóng)澄清(chéng)引擎(qíng)油腻(nì)二、自主探究1、《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一篇,题目是编者所加。
想一想为什么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明确:(1)优美的自然湖景,让作者流连忘返。
因为本文是对湖光ft色的礼赞,是将湖作为一种高贵人格魅力的存在,而不是把它看成人类审美情感投射的对象或情感的附庸。
我们读者在优美的文字引领下体验作者所体验的情景:游者像和风一样在湖上漂浮,在湖心放任自流的慵懒和随意形成了强大的诱惑的力量。
使得湖光ft色的美景塑造着人类审美的眼光,并映照着人类的心灵世界.(2)湖的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写到人们对森林的砍伐, 工业文明对湖水的粗鄙的利用以及严重的污染,利欲熏心的商人对瓦尔登湖的侵犯让作者感到愤怒,他认为,像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瓦尔登湖水不应该是自来水龙头中的东西,它高贵地存在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存在于热爱自然的人的灵魂深处。
同时作者又写到,它在现代文明粗暴的蹂躏中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在社会变迁中一直以年轻的富有活力的面貌出现。
而对于善于发现美、亲近美的心灵而言,它是常看常新的,并能够给作者带来欢乐。
高中语文 4.3.1神的一滴同步学案 苏教版必修1

《神的一滴》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1、对文题的理解。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一、作者简介梭罗(1817--186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散文家、思想家,生长在康科德村。
二十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两年,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后转入写作。
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拿了一柄斧头,跑到瓦尔登湖畔,亲手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下。
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
而余下的时间里,他就常常在瓦尔登湖畔沉思冥想,两年后才重返康科德镇,继续写作生涯。
1854年,《瓦尔登湖》出版。
一百多年后,《美国遗产》杂志上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展示小木屋的图片)二、检查预习蓊郁()游弋()甬道()挥霍()黑魆魆()混浊()吞噬()譬喻()涟漪()徜徉()一泓()瞥见()引擎()深邃()慵懒()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文中有哪些语句最让你有感触,请划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2、“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以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他们。
”3、“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就是我的喜悦。
”4、仔细阅读文中小诗,品味其含义:5、“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补充鉴赏语句。
1、“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面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
”2、“一个夏天的上午,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似梦非梦地漂流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醒的我欠身起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到哪一个岸边来了。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神的一滴》

神的一滴【教学目标】1.赏析意蕴丰富的语句,体会“神的一滴”的深刻内涵。
2.通过阅读思考,深刻领悟梭罗留给人类的思想、智慧。
一、导入1989年中国天才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随身携带的四本书中就有梭罗的《瓦尔登湖》;一生都过着简朴生活的印度圣雄甘地将《瓦尔登湖》视为至宝。
还有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美国作家爱默生等都对《瓦尔登湖》爱不释手。
它到底有什么魅力如此吸引着这些人?今天我们就来触摸一下具有如此魅力的书的一角,感受瓦尔登湖的一滴。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神的一滴》。
【课堂活动方案】活动一、我阅读,我发现1请结合文本,用一个词解释标题中的“神”,并阐述理由。
明确:神奇、神圣、神秘、圣洁、庄严……答案一: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学生回答)假设一:(引导)为什么可以洗净?因为它是纯洁的、神圣的、神奇的。
洗净的是什么?“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
(引导)“污浊和油腻”有什么深层含义?工业文明入侵后,日益复杂的内心或灵魂。
小结:这句话说明瓦尔登湖有赎罪的功能,它能净化人的心灵,因此,可以建议称它为“神的一滴。
”答案二: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天性的深浅。
作者把“瓦尔登湖”比作大地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它是清澈、明亮、深邃的。
一下子就把瓦尔登湖的灵性、神性表现出来了。
引导一:为什么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天性的深浅?站在如此清澈、深邃、明亮的瓦尔登湖前,你会想些什么?当你回归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可以抛开日益复杂的生活,审视自己的内心,拷问被世俗浸染的灵魂。
如果用“波平如镜”来形容瓦尔登湖,实际上就把湖比作——镜子。
那句话的意思就是——人能在瓦尔登湖这面镜子中照出出自己的心性。
答案三: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引导一: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
这样的圣水,是让人崇敬的,是神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清实验高中学科:语文编写人:陈红艳审稿人:徐涛《神的一滴》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通过文本的交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二、预习内容【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
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
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
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
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
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
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
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书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
”2、名人评论①、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
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
……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②、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
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
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③、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
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④、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
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
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
《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
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基础过关】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深邃( ) 糅进( ) 璀璨( ) 寒光熠熠( )俯瞰( ) 凿水( ) 水苔( ) 一泓( ) 2.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飘浮过。
( )(2)我却拥有阳光照耀的时晨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 )(3)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橙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
( )(4)就算他看到的只有一蹩,却已经可以洗净国务街和那引擎上的油腻了。
( )3.解释下列词语。
(1)不足称道:(2)罕有甚匹:(3)黑魃魃:(4)情有可原:【文本研习】●品味下面的关键句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2、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
明确:3、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
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明确:4、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明确: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梭罗与《瓦尔登湖》,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以文本为触发点,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直觉,点燃他们的对于自然的潜在的感悟与灵性,促使他们思考自然,获得美感;课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阅读读本中“与大自然晤谈”的相关散文,读懂自然这本大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文本的交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难点: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二、学习过程探究一::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中国当代诗人海子曾对他的朋友说,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他全年读到的最好的书。
那么这本书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视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思考:你从中读出瓦尔登湖有什么魅力?请同学们就文中精彩的语句发表自己的阅读感言。
(结合具体语句交流、讨论)①表述1: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导问1:这里的湖是不是指瓦尔登湖?导问2: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导问3:“最有表情的姿容”具体指什么?导问4:由湖的共性美到个性美,具体写了湖的哪些景物?②表述2: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地度过了许多个上午。
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导问1:这两句话中哪些词感情色彩特别强烈?导问2:作者怎样地虚掷、挥霍这些日子(结合具体语句)?③表述3: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他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浑浊了,正是它,把瓦而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④表述4:它仍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
⑤表述5: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
⑥表述6: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我几乎要惊呼:瓦而登湖,是你吗?探究二:为什么瓦尔登湖在作者眼中有如此大的魅力?探究三::回到文章标题“神的一滴”,那么,在文中,这“一滴”到底是“一滴”什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做的填空题,说说自己的理解(可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体会)。
三、反思总结有人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闲居生活是在虚掷光阴,徒劳无益,而梭罗却坚信自己“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够尽情地挥霍它们,一点也不后悔。
读了《神的一滴》,你有怎样的看法?四、当堂检测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有一个梭罗纪念馆,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假如你来到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你有怎样的感想?请你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100字左右的留言。
课后练习与提高阅读理解与欣赏(一)①这(华尔登湖)一泓湖水澄澈碧绿,湖身长半哩,面积六十一亩半;湖居一松栎林中,为一长流泉所潴成,无有显出入口,故水量的盈虚多系于当地的云雨与蒸发。
沿湖多山,其势若自水面陡起,山丘已高拔至四十至八十余尺,至于东与东南面,甚至高达在百尺与百五尺不等。
而那里概为林地。
我们庸谷一带河湖的水色至少不下两种:一为远观之色,一为近视(尤为是身旁近处)之色。
前者似更多取决于光线的明暗,每每因天气而不同。
天气晴和的夏日,稍远处的水即呈蓝色,尤其当水面激荡的时候;如观看的距离稍远,则一例为蔚蓝,并无区别。
遇风雨晦冥的天气,水面则略呈青灰色。
华尔登湖就是一时一个样子。
②一会儿蓝,一会儿又成了绿,即使观看的角度不变。
居处于下界与穹苍之间,天光山色都不免要映入湖中。
登山俯视,湖面即呈高空的天青色;但自近外观之,近岸泥沙可见处的水面却微近橙黄,渐至湖上,复为嫩绿,如此依次转浓,追至湖心深处,则又浑然一色暗碧。
然而某种明暗之下,即使山顶处所见的近岸一带也可能是色泽光艳,溅溅新绿。
有人认为这乃是林峦翠微的一种反照;但可怪的是铁路的沙基之侧也是同一颜色,另外初春树叶未密之前也是这样,故我以为这可能是天空缥青与岸沙的橙黄互映交融所致。
与此地的一切水流相同,每当有风而晴朗的天气,因而波面最能以一定角度反映天空的色泽时,这时自离湖稍远处观之,湖面呈现的一派湛蓝甚至会较天空本身的颜色更深一层;而这时,由于身在湖上,而且为了研究反光,不能不天空水面两头瞅着,这时我确曾在那里窥见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浅蓝——水中灯下变幻不定的绢丝或刀锋剑端上青光或者近之——较之天空还要缥青,交相辉映,蔚成奇景。
实际上,那淡蓝色是一种透着微绿的琉璃翠;把这水盛入杯中,面光而视,却完全没有任何颜色。
我们都知道,一只较大的玻璃盘往往即呈现浅绿,而其原因据玻璃匠人说则在它的“个头”,如体积稍小,便又不见颜色。
至于华尔登湖的水要多到什么程度才出这种色泽,我却不曾作过试验。
由于华尔登的湖水澄澈,因而在这里洗浴者的身上往往呈现一种雪花石膏似的苍白,再加上浸泡在水中时人的身体不免有点膨涨与变形,看起来极不自然,不过那效果之微妙奇特,恐怕惟有米凯罗安琪洛之辈的绘画大师才能追摹得来了。
(节选自美国散文作家梭罗的《湖光水色》,见《世界名家散文经典》,沈阳出版社1995年版。
“米凯罗安琪洛”又译作“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
)1.根据上下文联系,你能探究一下“在某种明暗之下”中“某种”指代的基本内容吗?答。
2.你喜欢作者笔下描绘的华尔登湖吗?请说出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答:3.这篇文章写出了华尔登湖湖光水色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答:4.这篇文章只是为了写华尔登湖的美丽吗?只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华尔登湖的喜爱吗?如果不是,请你探究一下,文章还向我们反映了什么样的深刻内涵?答:5.这篇文章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又有什么不足之处?请你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或语句,简要分析一下。
答:附课前预习学案答案【基础过关】1、suìróu càn yìkàn zán tái hóng2、(1)飘—漂(2)晨—辰(3)橙—澄蹩—瞥3、(1)不值得称赞。
(2)几少有什么东西能跟它匹配。
(3)形容黑暗。
(4)事情的原因可以原谅。
【文本研习】品味下面的关键句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
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