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含解析)!

合集下载

贵州省贵阳市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月考试题(一)(扫描版)

贵州省贵阳市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月考试题(一)(扫描版)

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月考试题(一)(扫描版)贵阳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文科综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24.根据材料“财币欲其行如流水”“无息币”可知,买卖人的资金一定要流动如水,在营销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资金流转的通畅。

故选B。

25.中外朝的产生和内阁的形成都是为了加强皇权。

故选A。

26.儒家典籍认为私报父祖之仇是孝义之举。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董仲舒“春秋决狱”,即审理具体案件时直接引证儒家经义。

三国时期的魏律认为,如果杀害父兄的罪犯在逃,正式定其有罪后,子弟可以依照“古义”,自行追杀,这体现出汉魏法律对儒家孝义思想的汲取。

故选B。

27.王羲之是魏晋时期书法家,符合材料“长期战乱”, A项正确;阎立本是唐朝画家,不符合材料中“长期战乱”, B项错误;欧阳修是北宋时期书法家,当时社会相对稳定;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不符合材料“长期战乱”;排除C、D两项。

故选A。

28.从材料“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可以得出文人地位低下,C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从材料“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可知D项不符合题意;A项只体现了第二则材料的意思。

故选C。

29.根据题干表格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已经是南方经济重心,排除A 项;从明清各地集市数量变化反映不出B项和D项;而从嘉靖至道光年间集市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广泛发展。

故选C。

30.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大员与清朝大臣往来用照会;英属员与清大臣来往用申陈;清大臣批复用札行;两国属员往来用平行照会。

不同级别和层次官员之间的文书来往用语是不同的,这是外交用语规范化的表现。

“照会”“申陈”等都是近代外交用语,“平行照会”使清王朝被迫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这些外交礼仪及用语的变化,冲击着中国传统夷夏思想观念。

2018-2019学年贵州省贵阳一中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

2018-2019学年贵州省贵阳一中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
——插编自《谈谈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认识》《中外立法制度比较》
材料二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涉及公开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规定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内容倒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法规,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料纷,以自然法观念指导,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形成了造应帝国时期境内各族人民社会要求的万民法体系,逐步取代了公民法。在帝国时期,法律遂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规范了行政行为,调节了大量商业纷和债务、继承等个人对产关系,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A.西周分封制度确立标志
B.青铜器发展、演化情况
C.贵族权力、财富的象征
D.周天子一统天下的意图
【答案】
D
【考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何尊铭文中有关“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的最早记载,证实了周武王灭商后,就产生了在洛阳这个天下中心建立都城、一统天下、统治民众的战略意图。
汉代以后,道教和佛教盛行,道教的养生之道主张人们多吃鲜蔬野果,佛教则全吃素食,南北朝时佛教最盛行,素食拥有颇为可观的群众基础,故B项正确。
CD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故选B。
3.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几乎从汉以后的帝王都有起居注,汉时,在位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讲:“古之人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记注之职,其来尚矣。”材料主要反映了()
材料无法体现启蒙思想家的立国思想,故C项排除;

2018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一)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一)历史试题及答案

贵州省贵阳市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24.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官僚的选拔和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两大问题。

围绕这两个问题,在制度方面有重大突破的朝代是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25.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26.图7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英国对华贸易输出的总值1842—1855年图7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D.自然经济抵抗使英国对华贸易反复波动27.?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的军队。

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

?这一决定的提出A.促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B.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C.体现红军长征途中军事战略方针的重大转折D.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28.1973年1月5日,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中,提出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即?四三方案?。

这一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

该方案出台的主要背景是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 B.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C.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29.本着?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从1978到1983年7月,中共在全国复查和纠正了?文革?中30多万件冤假错案、110万件历史遗留案件,为300多万名干部平反昭雪,这成为?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监测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监测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考试试卷历史2018.1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1-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填在答题卡相对应的题号内。

)1. 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

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故曰开国之处,实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A. 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B. 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C. 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D. 非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商人兄弟相及”“ 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可知,可知血缘维系的宗法制度已经出现,但不够完善,故A正确,C错误;B与史实和材料“兄弟相及”不符,故排除B;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是在春秋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故排除D。

2. 古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名为抑商·实为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

”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秦国禁止弃农经商B. 西汉盐铁官营政策C. 唐朝限制商人科举D. 明清御用官窑瓷器【答案】B【解析】“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是指抑制私人经商,政府垄断商业的发展,西汉盐铁官营政策就是政府垄断了盐业和铁业,不让私人插手,所以本题选B;ACD项无法体现材料“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排除。

3. 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从技法上廓清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紧密揉为一体,“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审美思想出现了”。

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A. 重视法度B. 尚意C. 追求神韵D. 重情【答案】A【解析】由材料“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紧密揉为一体”,可见唐代书法重视法度,故选A;BCD不符合材料“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排除。

4. 唐史书记载:“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月考试题(二)(含解析)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月考试题(二)(含解析)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月考试题(二)(含解析)1. 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邢,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材料主要反映了A. 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极大成者B. 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C. 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的思想D. 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答案】D【解析】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荀子继承了这一观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与礼治的关系,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在;B选项错在“完整”二字;C选项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发展。

2. 据唐《通典》载:“东至宋(今商丘)、、注,西至歧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骚驴。

南指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十里,不持寸刃。

”材料体现出唐代A. 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B. 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C. 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D. 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交通状况对商业的影响,从可供客人租赁乘骑的“驿驴”和众多供商旅歇息的“店肆”可以看出,交通便利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A项。

B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C;材料主旨是交通状况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反映对城市繁荣的影响,排除D项。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3. “从3世纪到13世纪。

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

”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

贵州贵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

贵州贵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

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月考试题(一)24.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

材料主要是指()A.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B.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C.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D.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25.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

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A.君主专制的加强B.中央集权的加强C.监察制度的削弱D.防范官员的腐败26.《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

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A.宗法家族的特色B.以儒入法的特色C.同态复仇的特色D.严刑峻法的特色27.“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死离别,妻离子散的社会现象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

”与材料相符的书法大家是()A.王羲之B.阎立本C.欧阳修D.郑板桥28.《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九儒十丐》有:“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的说法。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A.民族歧视等级明显 B.社会重视宗教文化 C.文人社会地位较低D.政府重视科举制度29.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A.江南逐渐成为南方经济重心B.南北经济交流的频繁C.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30.《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贵州省南白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贵州省南白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31.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一20、歼一10C,红旗一22等六款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

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32.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

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A.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B.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C.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D.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33.1650年前后英国引进了茶叶,当时每磅茶叶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一个世纪后,茶叶成为英国人的普通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东印度公司等的殖民扩张B.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英国与荷兰争夺贸易霸权34.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概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

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

”该观点()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B.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C.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D.没有看到群众性文艺的真正力量35.“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

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致目标的正确通道”。

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C.法国1875年宪法D.美国1787年宪法第Ⅱ卷(综合题共52分)必考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0题25分,第41题12分。

【解析】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解析】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2018年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 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周人、殷人、土著三者结合)的政治权力”。

这一做法A.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B. 扩散了先进的政治制度C. 形成了“君权至上”模式D. 打破了社会的血缘政治【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建立“三结合”的政治权力,巩固了西周在地方的统治,从而扩散了先进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西周没有消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故A项错误;西周尚未建立君权至上的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和血缘政治无关,故D项错误。

2. 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

该局面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 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C. 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D. 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形成了士人参政的新局面,从而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升,故B项正确;A项错在“彻底”,故错误;士人参政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的公平公正,故C项错误;秦朝的郡县制开启了官僚政治的先河,故D 项错误。

3. 宋代社会出现“士商合流”的现象,一方面商人劝子读书仕进或弃商从儒,一方面士人摆脱儒家“君子安贫若素”的古训,投身于商贾行列。

该现象有助于A. 新的商业文化的形成B. 对外贸易的发展C. 程朱理学地位的加强D. 社会性质的变化【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士商合流”的现象,是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结果,这一现象带来了社会文化格局的改变,以农为本的文化观念、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封建统治秩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世俗享乐为主的新的商业文化形成,故A项正确;对外贸易的发展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这一现象冲击了程朱理学的地位,故C 项错误;古代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月考试题(一)(含解析)1. 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

材料主要是指()A. 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B. 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C. 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D. 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答案】B【解析】材料“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说明的是范蠡认为商品、货币在市场经营中应该像流水似的畅顺,快速周转,强调薄利多销,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投资的多元化,故A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的理解。

2. 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

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A. 君主专制的加强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监察制度的削弱D. 防范官员的腐败【答案】A【解析】材料“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到“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反映了中枢权力机关的变化,从三公九卿制到内阁制度表明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中央集权和监察制度的变化,故B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材料“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变化体现出中枢权力的变化。

3. 《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

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A. 宗法家族的特色B. 以儒入法的特色C. 同态复仇的特色D. 严刑峻法的特色【答案】B【解析】材料“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中“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D项错误;材料“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魏律”体现的是我国古代法律的相关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 项。

点睛:材料“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是解题的关键。

4. “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死离别,妻离子散的社会现象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

”与材料相符的书法大家是()A. 王羲之B. 阎立本C. 欧阳修D. 郑板桥【答案】A点睛:从材料“长期战乱”“太轻易的生死离别,妻离子散的社会现象”“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来判断出生活的年代,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5. 《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九儒十丐》有:“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的说法。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A. 民族歧视等级明显B. 社会重视宗教文化C. 文人社会地位较低D. 政府重视科举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说明元朝由于废除科举制,导致文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故C项正确,D 项错误;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材料“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是解题关键。

6.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A. 江南逐渐成为南方经济重心B. 南北经济交流的频繁C.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D. 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A项错误;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从明清各地集市变化反映不出BD两项;而从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集市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广泛发展,故C项正确。

7.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

“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A. 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B. 冲击了中国传统夷夏思想观念C. 促使中国与英国享有平等的权利D. 推动中国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答案】B【解析】早在《南京条约》前的鸦片战争期间就出现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故A项错误;传统夷夏之防观念强调中国是世界中心地位,“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观念的冲击,故B项正确;此时中国向西方学习还局限于器物层面,还未意识到传播西方的平等观念,故C项错误;“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故D项错误。

8.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 这里的“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是指()A.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列强侵华方式发生重大变化D. 中国沦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附庸【答案】C【解析】从材料“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C项正确;AB项是鸦片战争后;D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点睛:解答此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反映的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

9.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

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

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

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B. 其思想体系体现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意识形态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D. 第一次提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变革的方案【答案】A【解析】材料“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说明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思想,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故BC 项错误;D项是指《资政新篇》。

点睛:材料“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是解题的关键。

10. 图8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两次高潮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 社会性质的转型B. 政府的支持C. 人民反帝斗争高涨D. 列强放松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一战”期间和国民政府统治的前10年间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两次顶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这两次快速发展都与政府的大力支持紧密相关,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颁布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民族企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国民政府推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另一时期民族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故B项正确;CD项只是前一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11. 1927年8月,中共八七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该书强调指出:“工人阶级的革命党,要纠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公开的批评这些错误,而且要使全党党员都参加这种批评。

……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我们是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之先锋队能够在自己错误经验里学习出来,绝无畏惧地披露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力量来坚决的纠正。

”材料反映了中共()A. 认识到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B. 主张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相结合C. 放弃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D. 已经从国民革命中吸取了教训【答案】D【解析】材料“1927年8月”“要纠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公开的批评这些错误,而且要使全党党员都参加这种批评”“绝无畏惧地披露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力量来坚决的纠正”表明当时中共已经吸取了国民革命的教训,故D项正确;A项是中共二大的内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革命方式和革命道路问题,故BC项排除。

点睛:材料“1927年8月”“要纠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公开的批评这些错误,而且要使全党党员都参加这种批评”“绝无畏惧地披露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力量来坚决的纠正”是解题的关键。

12. 在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写道:“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这一文件内容最能表明()A.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B. 阶级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D.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等,可知,中国共产党取消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政策,采取团结地主的土地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的矛盾,因此,此时期应是抗日战争的国共合作期间,故D项正确;A项是国民革命时期;B项土地革命时期;C项是指1936年的西安事变。

点睛:首先从材料“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中判断出时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即可。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

”宋朝中期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以往几代穆斯林商人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