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心律失常_郭继鸿

合集下载

银杏达莫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银杏达莫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状 ,缺乏客观指标 。目前认 为 H V是判 断糖尿病患者 R 肝等器质性病 变 。两组 患者治疗前 年龄 、B 、糖尿 是否合并 C N最准 确 、最敏感 的指标 ,其价值优于既 MI A 病病程 、C N病程和病变程度均无 明显差别( A P>0 5, 往使用 的 V la a .1 0 a l 、直立试验及深呼吸试验等 。H V sv 1 R 具 有可 比性 。 是指 窦性心率在一定 时间 内周期性 改变的现象 ,是反 1 方法 所 有患者 均给予糖尿病健康教育 、控制饮 映交感 一副交感神经 张力及其平衡 的重要指标 ,是判 . 2 食 、 口服 降糖 药 等治 疗 措施 ,使 血 糖控 制 在理 想水 断 多种心 血管疾 病 预后 的一个指标 。在 HR V分析 平 ,即空腹血糖 <7mm l ,餐后 2小时血糖 <1 . o/ L 00 中,S N D N和 S A N主要反映交感神经 张力 ,其值降 D N mm l 。对照组给予肌 注维生素 B 和维生素 B 2 o/ L 1 1 ,每 低提示 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r S MS D和 P N 0主要反映 N 5 天 1 ;治疗组 给予银杏达莫 2 l 次 Om 加入生理盐水 2 0 迷走神经张力 ,其值 降低提示迷走神经 张力 降低 ;L 5 F ml 静滴 ,联合 甲钴胺 05 g . m 加生理盐水 1 m 静注 ,每 主要反映交感神经 张力 ,HF主要反映迷走神经 张力 , 0 l 日 1 ,共 3 。 次 周 L / F则反映交感与迷走神经功能平衡指数 ,L / F比 FH FH 所 有患者 在治疗前 和治疗结束后均进 值越 大 ,说 明交感神 经张力越 高…。在本研 究 中糖 尿 行2 4小时动态 心 电图检 查 ,采用 动态心 电图及 HR 病合并 C N患者 ,治疗前 HR V A V时域 各参数均低 于正 分 析 软件 ,获 得 以下 参 数 :时 域 指 标包 括 s DNN、 常值 ,频域指标带低 频段和高频段 的能量 都有不 同程

长QT间期综合征异常U波室性心律失常16例心电图分析

长QT间期综合征异常U波室性心律失常16例心电图分析
波 越 明 显 。异 常 U 波 易 激 发 恶性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本 文 收 集 心 动 过 缓 、脑 血 管 、中 毒 等 有 关 。 】
l 6例患者均见 u波异 常高大 ,且在同一导联上振幅忽
高忽低 , 时隐时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前可见长 一
短 周期 现 象 , 长 间歇 后 第 一 个 心搏 U 波 振 幅 明显 增 高 , 且 U
间期综合征,主要与药物 、代谢异 常( 低血钾、低血镁 ) 以及

( 发稿鳊辑:白兰芳 )
天 性 长 QT 间期 综 合 征 2例 。 1 2 心 电图指标及方法 . 记 录 所 有 患 者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发
增 加和增强 的儿茶酚胺作用…。本文 的 1 0例 获得性 长 QT 间期综 合征患者均能 找到明确 的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
过 速 的 病 因 ,主 要 由 低 血 钾 引 起 。
1 9 年 8月至 2 0 91 0 7年 1 2月我院的 1 长 Q 6例 T间期综合 征 ,出现异常 U 波及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的心 电图资料 ,并
加 以分 析 ,以 提 高 对 恶 性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发 作 的 预 见 性 。
波 振幅达到一定高度 时触 发室性 过早搏动或尖端扭转型 室 性 心动 过速。蒋 氏等将此类 U波称为舒张期振 荡波,以示 与传统 u 波区别 。新近研究提示间歇后大 u 波起源于早期
科 学 技术 出版 社 ,l 9 : 1-3 9 9433 2 .
重者发生晕厥和 猝死的一组综合征 , 可分 为先天性和获得
性两类。先天性与基 因缺 陷有关 , 常见诱 因为交感神经张力 增强 ,如过度疲劳 、 恐惧或惊吓 ,正常 T波、 波可增宽变 u

窦性心动过速致短阵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酷似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例

窦性心动过速致短阵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酷似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例
参 考 文献
1 郭继鸿 . Q S波心动过速 鉴别诊断新 流程 . 宽 R 临床心 电学杂 志 。
2 0 6 ( 8 47— 6 09, I );5 4 9
2 侯爱军, 王付龙 , 申玉良, 无人区心电轴在宽 Q S波心动过速 等. R
中 的 鉴 别 诊 断 价 值. 中 国 实 用 内 科 杂 志 , 07 2 20 , 2
娜 苏勒玛
【 中圈分类号】 R 4. 517 【 文献标识码 】 A
张 伊 璧
【 文章编号】 10 - 4 (00 1- - 0-1 08 70 21)9 4 38 0 00 0
患者女性 , 岁 。因反复 “ 2 2 心悸 ” 月 , 1 加重 3 来 院。患 d
者精神状态好 , 无心绞痛史 , 不 良反应。普通 心电图示 : 元 心 率8 3次/ , 分 P—Q S—T正常 。临床听诊为心律不齐。经动 a
宽 Q S波群 , 性心 动过速 一般 多 为 R—R间距 ≥0 2 s R 室 .7,
距基本 均 齐 , R 波 群 宽 大 畸 形 , 均 心 室 率 约 为 20 QS 平 5 次/ , 分 每阵宽大畸形的第 一个 R波前有 明显的 8 、 波 其后可 见逆行 P波 , P> .7 , R— 0 0 sB型间歇性 预激综合征伴逆 向型
1 郭继鸿 . 临床心电图学. 5 北京 : 第 版. 人民卫生 出版社 , 0 . 1 2 438 0 2 甘肃 省人 民医 院. 心律失 常的心 电图诊断. 兰州 : 甘肃省人 民出
版社,9 6 2 9 17 .7 ( 收稿 :0 00 .5) 2 1-61
房室折返 性心 动 过速 成立 。间 歇性 预 激综 合 征的 第一 个
态 心 电 图检 查 ( 1 示 : 导 联 出 现 间 歇 性 短 阵 宽 Q S波 图 ) 各 R

稳心颗粒治疗心悸的研究进展

稳心颗粒治疗心悸的研究进展

稳心颗粒治疗心悸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心悸注重从整体入手,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优势。

稳心颗粒是SFDA批准的现代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心律失常的中药制剂,具有中医中药治疗心悸的理论基础,坚实而广泛的现代药理基础,具有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科学的循证医学研究。

本研究分别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说明稳心颗粒在临床上治疗心悸/心律失常安全、疗效确切、服用方便、符合现代临床需要。

标签:心悸;稳心颗粒;循证医学心悸指气血阴阳亏虚或者痰饮瘀血阻滞,心室锁阳,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因情绪激动或劳累而诱发。

中医药治疗心悸优势独特,从心着手,辨原发疾病,分虚实,结合舌苔、脉象,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心悸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可以从整体上调节患者的机体功能,并且起效后疗效稳定。

早期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根据证型不同古代医家辨证采用安神定志丸、归脾汤、天王补心丹、苓桂术甘汤等进行加减治疗。

现代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中药稳心颗粒是SFDA批准生产的第一个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新药制剂,收载于2010年版药典中。

稳心颗粒在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安全且疗效满意。

1 心悸的病因病机心悸的病名,最早记载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等,并最早提出了基本治则,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中提出了怔忡之病名,认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盖心主于血……渐成怔忡,怔忡不已变生诸证,皆心病之贫。

”现代《中医内科学》认为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引起。

心悸的病机分虚实两个方面,虚者不外气血阴阳亏损;实者多见痰饮瘀血、心火炽盛,且虚实之间又可兼夹错杂[1]。

心悸的病位在心,而与肝肾脾肺脏器密切相关。

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成功终点评价的研究

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成功终点评价的研究

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成功终点评价的研究李学斌;郭继鸿;张萍;张海澄;许原;贾忠伟【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年(卷),期】2004(12)4【摘要】目的在术后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根治的效果.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32例,于射频消融术前1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隔日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共4次.观察患者术前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特点,评价阵发性房颤的发作频度等.术中对靶血管明确者,行靶肺静脉电隔离术.靶血管不明确者,则对所有肺静脉行电隔离术和右心房峡部双向阻滞治疗.术后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于术后第1、3、5、7天行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如果7~10 d仍有反复发作,则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结果 15例患者术中能明确靶血管,首次根治成功率为60.0%(9/15),6例复发,再次手术后全部成功.未能明确靶血管者17例,首次根治成功率为47.0%(9/17),再次手术后成功率达 58.8%(10/17),第三次手术后成功率达64.7%(11/17).全部病例共隔离肺静脉82根,其中因标测到明确靶血管并成功肺静脉电隔离者17根,盲目肺静脉电隔离65根,行右房峡部双向阻滞者18例.平均手术次数1.35次,总治愈率81.3%.结论在完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观察射频消融术的终点,表明消融术对靶血管明确的患者成功率最高,对术后1周以上仍反复发作的病例,再次行射频消融可明显提高根治率.【总页数】4页(P211-214)【作者】李学斌;郭继鸿;张萍;张海澄;许原;贾忠伟【作者单位】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晚期复发的相关因素 [J], 沈启明;刘伏元;苏浩;徐健2.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晚期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J], 林德仿3.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原因分析 [J], 张其银;惠杰;张宇桢;邹操;陈弹4.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左心房功能 [J], 焦晓芳;周微微;李阳;张婷婷;王艳秋;王美一5.心脏超声血流参数对肥厚型心脏结构改变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律成功的预测价值 [J], 陈蓓蓓;时书音;岳丽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律平严重副作用2例

心律平严重副作用2例

心律平严重副作用2例
李小庆
【期刊名称】《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1 病例摘要例1 男,58岁,因突发胸闷、心悸6小时入院。

患者于发病前的当天下午2时许休息时突然出现胸闷、心悸,无明显胸痛、大汗淋漓,晚上8时许因上述症状加重并气促入院。

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冠心病史。

体查: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10 kPa。

神志清晰,表情自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李小庆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西县人民医院内科 515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5.3
【相关文献】
1.心律平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值得重视 [J], 杨国军;哈立新;刘福鸾
2.心律平治疗心律失常近期副作用分析 [J], 田秀青;董玉玲
3.心律平的毒副作用 [J], 孙健玲;李赞;郭继鸿
4.心律平终止快速心律失常瞬间心电图副作用分析 [J], 张新元
5.心律平终止快速心律失常瞬间心电图副作用分析 [J], 王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电图ST段下移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改变临床分析与体会

心电图ST段下移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改变临床分析与体会

sg n e rsin O 0 ~0 1 t vrg g f(3 6 1 9 n 5p t nsO oma lcr cr i e me t p es  ̄ . 5 . mvwi a ea ea eo 6 . ±1 . )a d3 ai t f r l etoad— d o h e n e

例 高血压 , 心室肥 厚 的超声 心动 图 , 心 长轴 切面 , 间 左 左 室
隔及左 心室后壁明显增厚 , F正常 ,T段下移 , E S T波倒 置 , 但
冠状 动脉造影无狭窄 ( 3 。 图 )
5 小 结
S T段 下移 , 是非 特异 性 的临床 心 电图 改变 , 没有 冠状 在 动脉造影 的病 例 , 不能简单 的作 出冠心 病的诊断 , 本文 超声 心
3 O例 S T段下 移 患者 及 正 常对 照组 的心 脏 彩超 检 查见
表 1 。
3 结果与分析
从表 1可以看到 , T段 下 降但与 对照 组 的年 龄 比较 , S 两
组 有 显 著 差 异 , % 0 0 , 明 心 电 图 S 段 下 移 与 患 者 的 年 P . 5说 T
量指数及心功 能( F 。在 心尖 四腔 切 面二尖 瓣 口上 2c E ) m 处, 取样测量二尖瓣 血流频 谱 , 计算二 尖瓣 E峰及 A 峰 比值 , 作为左心室舒张功能 的依据 。见 图 1 。
r t fm i a lw p c r m .Co p r tv n lssb t e o g o p r s d t r u h sa itc e s a i o t l o s e tu o r f m a a iea ay i ewe n t w r u swe eu e h o g t tsism a — u e Re ut :Th m p i d ,p se irwal h c n s n h a da o d r 1 n e o h g o p e es a r. sl s ea l u e o t r l t ik e sa d t ec r icp n ea d x i b t r u sw r t— t o i n

86例过敏反应性心律失常分析

86例过敏反应性心律失常分析

45686例过敏反应性心律失常分析朱永兵1慈书平2【摘要】目的分析过敏反应致心律失常类型和机制。

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分析过敏反应原因,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壹。

现察心律失常类型。

结果断例过敏反应性心律失常临床主要表现有过敏性休克、胃肠炎、哮喘、发热、精神异常、寻麻疹、喉痘卒、紫痰、关节炎、心慌胸闷、心绞痛和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发生率以高低为序是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传导阻滞等。

结论过敏反应可致各种心律失常,机制与过敏反应对心脏直接损害和致心律失常化学介质增多等有关。

【关键词l过敏反应心电图心律失常【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740(2010)19-06..0456-02过敏反应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尤其是药物性过敏反应更为多见,但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尚未引起临床工作者足够重视。

现将86例过敏反应性心律失常分析如下。

l资料与方法1.1对象自2000年10月一2010年10月,10年中收集86例过敏反应性心律失常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资料,男性40例、女性46例,年龄14—82(平均46±25)岁。

过敏源有:药物过敏者4l例(输液反应20例、肌注或口服药物过敏者2l 例)、食物过敏者12例、感染过敏者13例、接触性过敏者9例、吸入过敏者5例、其它类型6例。

1.2方法详细询问病史,了解过敏源,发病期间的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期间和控制后,各作12导联心电图1次以上或动态心电监护,对所有过敏反应者应积极抗过敏治疗。

1.3过敏反应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根据以下5点【l一】:①有明确的过敏源和过敏反应的表现;②发病前无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心律失常类型增多;③过敏反应期间经心电图或心电监护,证实有心律失常存在;④经抗过敏治疗后心律失常可消失;⑤排除其它原因所致者。

86例的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热79(91.9%)例、心慌胸闷71(82.6%)例、寻麻疹62(72.1%)例、哮喘30(34.9%)例、心绞痛17(17.8%)例、胃肠炎14(16.3%)例、关节炎14 (16.3%)例、紫癜9(10.5%)例、精神异常6(8.8%)例、过敏性休克5(5.8%)例、喉痉挛3(3.5%)例,86例均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ClinElectrocardiol,2010,Feb.19.No.1·心电学相关概念·

老年性心律失常不仅发病率高、危害性大,而且常伴有很多复杂的临床情况,常使治疗进退维谷,舍取棘手,甚至让医生产生望而生怯之感,成为心血管病和心律失常领域的一个难点。概念与定义顾名思义,老年患者发生的心律失常称为老年性心律失常。但老年人年龄的界定常不一致。在我国,中华医学会于1980s年代确定老年人的年龄标准为60岁,而1956年联合国曾将65岁作为老年人标准,但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因而于1980年把老年人年龄的下限修订为60岁。因此,正式的定义应当为:60岁以上人群发生的心律失常为老年性心律失常。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趋势,我国从2001年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的年增长率将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200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专家预计,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有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17%,医学与整个社会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可以肯定,老年性心律失常的发病人数将会剧增,发病率也将明显升高。分类与其他年龄组一样,老年性心律失常有多种分类法。一.按心率分类按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老年性心律失常可分为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而老年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年轻人高,尤其是阻滞性心律失常,如窦房阻滞;房内、房间阻滞;室内、室间阻滞;房室阻滞等比年轻人更多见。同时,相当比例的老年人还存在潜在性或隐匿性缓慢性心律失常,这将给药物治疗带来一定的顾虑与困难,使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二.按发生部位分类根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老年性心律失常分成窦性,心房、房室交接区,心室等部位的心律失常,而老年患者的多部位、多类型心律失常共存的情况更为多见,使药物治疗时以选择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为宜。三.按发生机制分类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老年人心律失常可分成自律性、折返性、触发性三大类。对于老年患者,三种机制共存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情况更为多见。例如老年心肌存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和缺血,使自律性增高的心律失常容易发生,而老年人钙的代谢和转运容易发生障碍,使触发机制也易同时出现,这一特点也影响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四.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类根据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老年性心律失常可分成良性、恶性和中间型三种,但三者的发生比例与一般人群明显不同。若将临床所遇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早、频发室早、短阵室速、持续性室速、心室扑动和颤动都计算在内时,对一般人群,60%为良性心律失常,5%为恶性心律失常,35%为中间型(即可能为恶性,也可能为良性),有人称其为警告性心律失常。因一般人群中青年人发生功能性良性室早的比例大。但老年人不同,其良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比例相对要低,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比例相对要高。因此,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应当更加积极。除上述4种分类方法外,因老年人存在着退行

老年性心律失常郭继鸿【关键词】老年性心律失常;退行性变;病理性心律失常[中图分类号]R540.4+1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272(2010)01-058-01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0044)

58··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年2月第19卷第1期

性与心脏老化特有的现象和特征,随之产生了另一种分类法。心脏老化(presby-cardia)是指心脏随年龄的增长,出现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系列改变,这是全身衰老进程的一部分,两者相伴而生。心脏老化的发展缓慢,并呈进行性加剧。根据老年人存在退行性变引起的心律失常,可将老年性心律失常分成三类。1.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患者不伴有其他心血管病和疾病因素,明显属于因增龄引起的退行性变引起的心律失常。2.老年病理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既往已有或新发生的各种心血管病或疾病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称为老年病理性心律失常。例如50岁时已发生心肌梗死,进入60岁后心梗仍存在并引起的心律失常则属此类。3.老年特发性心律失常当老年患者的心律失常既不是退行性变引起,也不是病理性因素引起,而是病因不明时称为特发性。其可以是进入老年后新发生,但多数属于心律失常初发年龄较早但未能根治而带入老年。例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双径路),其年轻时就已存在,并因不伴器质性心脏病而诊断为特发性心律失常,进入老年后其依然存在时则归为本类。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一.心脏形态结构的退行性变1.心脏增重尸检资料证实,60岁后心脏重量每年增加1.0g,直到90岁后重量逐渐减轻。心脏重量的增加是心肌细胞体积增大的结果,而细胞的数量没有增加,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的室间隔增厚要比游离壁更明显。同时,毛细血管供血的相对不足可引起“心肌细胞缺血样改变”,并使心肌收缩性和顺应性下降,心肌纤维化加剧。2.心肌纤维化老年心脏心肌间质的退行性变表现为纤维化,即心肌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增多,使间质的胶原纤维过度增生。正常时其含量仅2%~4%,心脏老化时其能逐渐增加到8%~12%或更严重,显著的心肌纤维化将使心肌的僵硬度升高,舒张功能下降。3.淀粉样变60岁后心脏淀粉样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这是心脏以外组织生成的前蛋白样(淀粉样)物质,经血液循环而沉积到心肌组织的结果。主要发生部位为左心耳(97%)、右心室(94%),左心房(93%),左心室(76%)和右心房(34%)。80岁以上的患者中,心脏淀粉样变的发生率高达80%以上。4.瓣膜改变老年瓣膜的退行性变主要发生在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表现为瓣叶增厚,瓣环钙化,引发瓣膜的关闭不全或狭窄。5.传导系统改变老年心脏的窦房结将出现纤维化,心外膜下的脂肪可浸入窦房结内。同时,窦房结内起搏细胞的数量下降,体积缩小(图1)。这些改变可使窦性心率随增龄而下降,最终发生老年退行性病窦综合征。老年

图1窦房结的退行性变A.儿童期窦房结:起搏P细胞(箭头指示)数量多而密集,间质(蓝色)成分少;B.老年人窦房结:起搏P细胞(箭头指示)明显减少,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并有脂肪浸润(上下可见)

59··JClinElectrocardiol,2010,Feb.19.No.1

图3心脏纤维支架模式图图2房室结的增龄退行性变A.儿童的房室结:上下走行的胶原纤维束将细胞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细胞团;B.老年人房室结:可见明显的脂肪浸润

人房室结的纤维和脂肪组织也逐渐增多而最终发生萎缩(图2)。希浦系统的退行性变也表现为纤维化和脂肪浸润,但比房室结轻。6.心脏纤维支架的退行性变心脏纤维支架是指围绕在心室底部、房室瓣和主动脉瓣口周围的一套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复合支架(图3),如同大型建筑内部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框架,心脏的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心脏的瓣膜都附着在心脏纤维支架上。纤维支架将心房与心室的电和机械活动分隔开,起到“绝缘”作用,以及瓣叶固定等作用。因其血供差,承受的压力大,使纤维支架容易发生硬化和钙化,进而引起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二.心脏功能与代谢的退行性变随着全身的衰老进程,随着心脏形态结构出现的退行性变,必将引起心脏功能与代谢出现相应的退行性变。1.收缩功能下降60岁后,心肌收缩力每年下降约1%,这是老年心脏每搏量下降(约15%)的主要原因。2.舒张功能下降60岁后,心脏舒张功能明显下降,这与心肌收缩后肌浆网回吸收Ca2+的速率下降有关。80岁时舒张功能仅是20岁人的50%,同时左房将出现代偿性增大。3.心输出量下降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下降,以及窦性心率的下降必将引起心输出量的下降。静息卧位时,60岁人的心输出量比25岁者减少25%,而坐位时却无明显变化。不少老年人夜眠时可因一定程度的肺淤血而憋醒,经过一定时间的坐位后马上好转的现象与之有关。当心脏负荷较高时,70~80岁人的心输出量仅为20~30岁人的40%。4.变时功能下降窦房结变时功能的下降是指运动时随机体代谢率的升高窦性心率不能相应增加的现象,心脏变时

60··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年2月第19卷第1期

功能的下降可使心脏储备力大大下降。变时功能的下降与心脏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的下降有关,是因老年人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和老年人对调节的反应减弱而引起。5.心脏电功能的减退及紊乱(1)自律性:当窦房结的纤维化、脂肪组织增多和起搏P细胞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窦性心率下降、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将随之发生,严重时将发生病窦综合征,同时低位节律点的自律性也明显下降。(2)传导性:老年心脏电活动在传导系统的不同层面均有传导性的下降,严重者发生窦房、房室、房内、房间、室内和室间阻滞,老年患者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增加2~3倍。(3)兴奋性:老年心脏各种心肌组织的不应期均有延长,使心脏的兴奋性下降,同时已发生退行性变的心房肌和心室肌的兴奋性增强,进而引发心律失常。(4)心电图改变:老年人心电图的生理性改变包括P波振幅降低,频率变慢,PR间期轻度或明显延长,甚至发生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QRS波振幅下降,时限增宽,切迹增多,T波低平,电轴左偏等。三.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伴随心脏形态结构与功能代谢的退行性变程度的增加而引发的心律失常称为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与其他年龄组不同,其为老年人特有,临床特点见下。1.发病年龄高本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较高,多在进入老龄后发病,或中年发病而进入老年后病情明显加剧。应当强调,人体老化的起始年龄、进展速度、严重程度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实际上,从30~40岁起,人体的老化就已开始,只是程度轻而不显露,当随着增龄老化现象逐渐加重到一定程度时则形成退行性疾病。2.病情进展缓慢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的病情呈缓慢进展,到一定年龄时,严重的老化或老化明显加剧时可使病情加重。例如“特发性”双束支阻滞可持续存在数年,当最终进展为二度或三度房室阻滞时,才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后果。3.缓慢性心律失常更为多见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多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表现为病窦综合征、Lev病、特发性双分支或三分支阻滞等。少数患者表现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例如老年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短阵房速。4.不伴其他心血管病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疾病,是指没有或能够排除因其他心血管病引发的心律失常。患者的体检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常正常,各种影像学及辅助检查未能发现其他明显病变而被诊断为“特发性心律失常”。因此,诊断前需除外其他疾病和病因,才能确诊为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5.伴老年退行性变的其他证据临床最常见的老年退行性心血管病包括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和老年退行性心脏钙化综合征,当患者已存在这两种疾病时,提示患者确实已存在老年心脏的退行性改变,因而可成为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旁证。6.几种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1)Lev氏病:Lev氏病又称原发性传导束退化症,因Lev于1964年最早描述而得名。临床特征包括:①存在不明原因的双束支或三分支阻滞;②病程迁延缓慢;③不伴其他心血管病(可伴轻度高血压);④尸检可见心脏纤维支架的硬化、钙化、甚至骨化;⑤经过数年可进展为二度或三度房室阻滞。(2)老年退行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临床特征包括:①存在明确的病窦综合征;②不伴其他心血管疾病或病因;③存在老年心脏退行性改变的其他证据。四.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的治疗1.药物治疗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表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尚无更好的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因为这种退行性变既无药物可治,又因病程迁延,常不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而无需治疗。一旦病情加重影响血流动力学时,可给予提高心率的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素等西药治疗,以及附子汤、生脉饮等中成药治疗。稳定期时,多数患者需要给予缓慢心率的替代性非药物治疗,即植入心脏起搏器。当患者同时存在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则形成慢快综合征,使单纯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面临困难。当患者表现为单纯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可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2.非药物治疗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多数表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主要是心脏起搏器,其不仅治疗自律性较低的心动过缓,还能治疗传导阻滞引起的心动过缓。除此,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还包括变时不良性病窦和药物性病窦等,这两类病窦也适合起搏器治疗。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应用消融心脏局部迷走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