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爱莲说》教学设计实录

《爱莲说》教学设计实录

《爱莲说》教学设计实录。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理解并熟记《爱莲说》课文。

(2)能理解文中莲花的意象及相关文化内涵。

(3)能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语言表达。

2、能力目标(1)能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

(2)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诠释莲花文化内涵。

(3)能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合作学习,发扬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性和欣赏感。

(2)增强学生的感受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张莲花的图片和播放一首关于莲花的诗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爱莲说》。

2、课文理解阅读课文《爱莲说》,回答以下问题:(1)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为什么诗人会爱上莲花?(3)诗人在诗中用到了哪些手法?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诗歌中的美,进而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力。

3、莲花文化内涵阐释组内合作,让同学们通过互相讨论和研究资料,了解和解读莲花文化内涵。

每个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

4、个人阐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出自己个人阐释《爱莲说》的文章。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深挖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课堂评价在课堂交流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学生也可以自我评价,提高自己对自我表达的认识。

三、教学亮点1、多样化教学手段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阐释等多种方式。

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情感渗透教学通过向学生展示关于莲花的图片和诗歌,让学生在美的启发下,对莲花文化内涵产生浓厚的情感认同。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素养。

3、个性化教学体验在个人阐释环节,允许学生在自己的思路和表达方式上体验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好和独立思考,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领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堂实录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堂实录

《爱莲说》课堂实录课堂导入:《爱莲说》这篇文章我们已经通过初读感知了文章大意,在课下大家通过结组研读后,用作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我们读《爱莲说》的心得。

这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爱莲说》,将我们读书心得的成果展示一下。

师:大家拿起书再把这篇经典文章美美地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师板书:有自己的心得——以《爱莲说》为例师出示自己的心得(一张照片)生:看不清,内容太多了,字太小。

师:我挑选出一部分展示给大家看。

(ppt:我有心得)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有心得:这个咏莲名句,是从生存方式的角度写莲身处污泥中,洁净、朴素的样子。

赞美了莲不随世俗、洁身自好、天真自然的品质。

师:我读“不染”联想到:“染了会脏,做官也许会贪赃枉法。

能在污浊官场中,保持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多难啊!”我又读到“不妖”时联想了:“妖了会俗,做人也许会随波逐流。

要在芸芸众生中,每日三省吾身,勿忘君子本色啊!”师:我想大家的心得一定会更精彩,想不想展示出来?(ppt:读出自己的心得分享你我的智慧)生:(举手)我来展示读“出淤泥而不染”这句的心得(实物投影展示)师:理解句子很深刻,分析的有一定的道理,谁还有自己的心得生:(举手)我发现老师和同学的心得有分歧:老师说这句话是从生存方式的角度写莲,同学说的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

师:很及时发现问题,也是你的心得呀!师板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师: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两句话里哪些词是写莲的生长环境?生:“淤泥”“清涟”师:那句中的“而”字是表什么关系的连词生:“而”字表转折呀!师: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哪?生:后面的“不染和不妖”师:这“不染和不妖”不是环境吧?生:那就应该是莲的生存方式吧!师:我们理解句意要全面,概括要精准。

一起来看谁还有心得要展示?生:(举手)我读“濯清涟而不妖”有心得(实物投影展示)师:这个心得很有价值,理解了句子,赏析了词语,还联系生活谈感悟。

生:(举手)我对这句还有自己的心得(实物投影展示)师:读同一个句子,有不同的心得,见仁见智。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改进建议
优化时间安排
教师应合理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课堂节奏紧凑 有序,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 热情和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
加强教学难点处理
对于一些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用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 行讲解,或者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和作业,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人教 版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2024-01-03

CONTENCT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课堂互动 • 作业与延伸 • 教师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
介绍《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的生平事迹,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和影响。
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为后续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层次关系
段落之间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第一段是总起,第二、三段是分述,第四段是 总结。
主题思想
主题概括
文章通过描绘莲的美丽姿态和美好品 质,表达了作者对莲的喜爱和赞美,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和向往。
主题深化
通过与菊和牡丹的对比,突出了莲的 高洁品质,也反映了作者对世俗名利 的淡泊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爱莲说》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 手法和思想内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 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内容
内容概述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 文,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 作者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爱莲说》课堂教学 实录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作业与延伸阅读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作者背景
介绍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
创作背景
阐述《爱莲说》的创作背景,即周敦颐对当时社会风气 的批评与反思。
论。
讨论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针对问题展 开交流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
和看法。
讨论结果
经过讨论,学生对《爱莲说》的 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有了更深 入的理解,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
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提问与回答
学生提问
在讨论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一些关于《爱莲说》的问题,如文 章中某些词语的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爱莲说》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0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03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莲的喜爱之情,理解作者的 人生追求。
教学内容概述
01
教学内容
《爱莲说》的文本解读、主题探讨、艺术手法分 析等。
02
教学难点与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莲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评价 作者的人生观。
回答问题
教师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查阅资料来解决 问题。
提问效果
通过提问和回答,学生对《爱莲说》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培养了自 己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点评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学生的积极 思考和参与,同时也指出了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不足之处。

余映潮《爱莲说》实录完美版

余映潮《爱莲说》实录完美版

余映潮《爱莲说》实录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快速朗读完)余老师点评: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缺少韵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语速太快了。

下面我们把语速放慢,再来读一遍。

(学生第二遍朗读课文)余老师点评:你们看,语速均匀了,就好听了。

不过朗读更重要的是语气和语调。

句式不同、类型不同,语气也不同。

(余老师范读几个句子,学生模仿再读一遍)余老师提醒:两个细微的地方要注意,就是两个“予”字怎么读。

第一个“予”后面要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第二个“予”,要在“予谓”后面停顿(“予谓/菊”),“谓”管后面三个句子。

(学生按照余老师的提示,再读这两个句子)二、趣味练习——爱莲心语余老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一个表达“爱莲心语”的句子。

学生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余老师:还有吗,还有爱莲心语吗?学生2:莲,花子君子者也。

余老师:找到两处,真好啊!我们来看是不是这样。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

(学生朗读)余老师:文章如果有心脏的话,“莲,花子君子者也”就是文心。

(学生朗读“莲,花子君子者也”这句话)三、学习任务——课文重难点突破【课件展示】知识卡片(1)认识作者(周敦颐,……)具体内容省略知识卡片(2)知道文体(说,……)具体内容省略(介绍完背景知识后,余老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括号里的字)[爱莲]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学生1:爱莲,就是“喜爱莲花”;盛,就是“非常”;独,就是“只”;之,就是“的”的意思。

(余老师,还有补充吗?)学生2:“之”是助词……(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回答)余老师:不会就看书,很好!爱莲是真的爱莲吗?爱莲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刚才说文心啊,文心啊!爱莲就是爱……学生:君子余老师:爱莲就是爱君子,借物抒情,托物寓意。

[爱莲] 爱君子世人[盛]爱牡丹十分、非常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特别菊[之]爱菊之爱,就是爱菊,指爱菊的人【课件展示】知识卡片(3)“之”的特别用法(“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中的“之”,都是将动词的对象提前,以示强调,突出爱的内容。

16.《爱莲说》课堂实录

16.《爱莲说》课堂实录

16.《爱莲说》课堂实录16.《爱莲说》课堂实录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短⽂两篇》中的《爱莲说》。

【熟读课⽂】1.读准字⾳请同学们把以下加点字的读⾳标注在书上,并跟着⽼师读⼀遍:2.读准节奏请同学们重点关注下⾯句⼦的停顿:下⾯⽼师⽰范朗读全⽂,同学们可以跟读。

(略)【积累⽂学常识】1.了解作者2.了解⽂体⽂章标题为《爱莲说》,“说”是古代⼀种议论性⽂体,⼤多就⼀事、⼀物或⼀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分析课⽂】那么作者为何爱莲?写莲花要抒发什么感想呢?1.我们⾸先来看⽂章,作者写了怎样的莲花?请同学们把⽂中描写莲花特点的语句圈画出来。

⼤家⼀定圈画出了这句句⼦:我们来结合注释理解句⼦意思。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淤泥”是指河沟、池塘⾥积存的污泥;“染”的意思是“沾染污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泥的沾染。

”“濯清涟⽽不妖”,“濯”是“洗”的意思;“涟”是“⽔波”的意思;“清涟”就是“清⽔”;“妖”的意思是“艳丽”。

这句话的意思是“经过清⽔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中通外直”,是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蔓不枝”的意思是“不横⽣藤蔓,不旁⽣根茎”。

“蔓”“枝”都是名词⽤作动词。

“⾹远益清”,“益”是“更加”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远闻,更加清芬。

”“亭亭净植”,“亭亭”是“耸⽴的样⼦”;“植”是“竖⽴”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洁净地挺⽴。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亵玩”是“靠近赏玩”的意思;“亵”的意思是“亲近⽽不庄重”。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

”2.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特点呢?①“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作者先从莲花的⽣长环境写起,⽣长在污泥中却不沾染污泥,经过清⽔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莲花保持了⾃⾝的洁净与清丽。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是写莲花的形态,莲花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蔓不枝”强调了莲花竖直笔挺、不横⽣枝蔓的特点。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教授课文知识,其中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教学方法之一。

本文将以古文课文《爱莲说》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多媒体点拨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一、教学背景《爱莲说》是唐朝诗人周敦颐的一篇散文随笔,以自然景物莲花为载体,讲述了作者在欣赏莲花时所思所想,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这篇文章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是一篇很好的古文阅读素材。

二、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点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引导学生观看图片素材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莲花有关的图片素材,如莲花的图片、杂志中有关莲花的文章等。

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莲花的外形和生长环境,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爱莲说》的世界。

2.播放视频片段接下来,可以播放一段视频片段,如一些名家诵读《爱莲说》的视频,让学生在听到适当的语音语调和音乐伴奏的同时,更好地感受到文章的情趣和美感。

通过这种音像结合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爱莲说》的感性认识。

3.阅读原文并讲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爱莲说》的原文,并进行讲解。

此时,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呈现文章的文本内容,并在文章中适时插入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文章更生动、易懂、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4.展开文本式知识点解读在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文本式的方式对文章中的知识点进行解读,例如:“藕断丝连”、“出淤泥而不染”等。

在讲解中加入一些趣味性内容,如古诗词、名人名言等,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5.进行思维拓展除了文本式知识点解读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对文章进行思维拓展。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万物皆虚”这个观念的深意,或者讲述一些与文章有关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创新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6.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或个人任务,在综合性能力培养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王君爱莲说课堂实录

王君爱莲说课堂实录

王君爱莲说课堂实录王君爱莲说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分享了《爱莲说》课堂实录,希望对老师的教学有帮助!王君爱莲说课堂实录篇1一、导入(生背《〈论语〉十则》。

)师:刚才你们《〈论语〉十则》背得真不错!看来语文学得很扎实,老师对大家的表现充满期待。

你们会表现得非常精彩的,是吗?生(齐):是。

师:太棒了!老师来考考你们,刚才你们背的《〈论语〉十则》记录的是谁的言行啊?生(齐):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

师:对。

孔子是诸子百家哪一学派的创始人?生(齐):儒家。

师:没错,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在他之后,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名篇《爱莲说》,其作者周敦颐也是其中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他在儒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爱莲说》,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二、读题提问(屏显课题。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爱莲说》,周敦颐。

师:“敦”是敦厚老实的“敦”,其实周敦颐原名就叫敦实,后来才改叫敦颐。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齐):不知道。

师:当时皇帝宋英宗的原名叫赵宗实。

在中国古代,人们很讲究避尊者讳,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如果碰到了君主或者辈分比自己高的亲属的名字,是不可以直接说出或写出的。

所以“周敦实”就改成了“周敦颐”。

我们留意一下“颐”字的写法,“颐”字的左边是什么?生(齐):臣。

师(出示课件中的象形字图片):是臣字吗?仔细看看投影上的图片。

你们觉得这像我们头部的哪一部分啊?生(齐):嘴巴。

师(边说边用手托着腮):哎,嘴巴、下巴这个地方。

好,老师现在把它竖起来,这其实就是颐字的左边,它也读yí。

那它是指什么呀?你们看看老师的手,这就是——生(大声):下巴。

师:反应这么快!没错,“颐”字在象形文中就是这样一只手托着腮的,所以是指下巴或面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课堂实录师:古往今来,莲花以其清高、傲岸的形象,赢得了多少文人墨客的传颂,宋代的周敦颐更是以摇曳多姿的文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爱莲说》本节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师:简析题目、检查预习内容。

上节课,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托陋室言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志。

本节课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通过题目,作者是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师:“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生:宋代著名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著有《周元公集》。

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生: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生: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生2:我觉得应该读成“予/ 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师: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生3: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生4: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 而不可/ 亵玩焉”师: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生:毛遂自荐,动情的朗读课文师:朗读的真棒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生: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生1: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生2: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生3:不对,我觉得应该是“莲花的茎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的”师:大家认为谁说的对?显然第三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空外直”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生1:请问“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释?生2:我认为根据书下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推断出“蔓”翻译成“牵连”;“枝”可以翻译成“枝节”生3:我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词性,可是刚才同学的翻译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对,但是我也说不好应该怎么翻译(众生笑)师:其实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牵连”其实本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生:我知道是“香远益清”的“远”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向远处传播”师:你的反应很快,请大家将这个词的用法在书中标记出来还有问题吗?生:老师我想问一下文中几个“之”字的用法分别是什么?师:这个问题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学文言文时善于发现问题和积累知识,“之”字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用法,举例说说生1:代词,例如“学而时习之”;动词“去、到”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生2:助词,翻译成“的”,但例句我想不起来了师:很好,温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本文的几个“之”有没有我们学过的用法?生:有,“水陆草木之花”和“莲之爱”中的“之”用法都是助词,翻译成“的”其他的我叫不准师:其实本文中“之”的用法很特殊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而在“莲之爱”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莲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就要用“之”做连接至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确实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是“助词,翻译成“的”请大家讲这两种用法积累到书上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想大家都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回到我们开课时那个问题,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生1:应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生2:还有一点是第二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师:很好,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爱它,那么下面我们来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请大家齐读“予独爱……亵玩焉”师:归纳文言文用法。

(一)比较文中八个“之”字的用法:水陆草木之花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词类活用不蔓不枝:蔓——生枝蔓枝——长枝节名词活用为动词香远益清:远——远播清——显得清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三)句式特点判断句:……者也师:再读课文,找出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一段文字师: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概括生1:我从“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德生2:我从“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谦逊质朴”的品德生3:我从“中通外直”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正直,心胸坦荡“的美德生4:我从“不蔓不枝: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攀附权贵、阿谀逢迎”的美德生5:我从“香远益清”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君子美名远扬”的品德生6:我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莲花具有“自尊自重”的美德师:大家概括的非常好刚才我们是从语句角度来赏析,现在我们不妨再从词语入手,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妙,一字点出君子的美德?生1:我觉得“染”用的好,但是我又说不太好好在哪里师:那老师可以给你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换个字品品,体会原文用词的妙处,比如我们将“染”字换成“污”字试试,让我们齐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污”感受一下它们表意的不同生:齐读两遍生1:我感到染是个动词强调被沾染,而污是个形容词,强调脏了染更具有一种动态感生2:我觉得“染”字能写出君子主动不受沾染,更能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美德(其他学生频频点头)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大家都被你的观点征服了还有哪个字用得妙?生3:我觉得“中通外直”中的“通”用得好我们可以把它换成“空”字再来读,就会发现“通”其实带有褒义色彩,而“空”具有贬义色彩这样“通”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于君子通达事理,心胸坦荡的美德的赞扬之情(生鼓掌)师:很好,通过大家的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语之妙,可谓“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全无”《爱莲说》不愧是千古名篇。

理解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师: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学生自寻角度,提出问题。

生1: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什么写法?生: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生2:写另外的两种花各自的寓意?生2:写着两种花是为了写两种人,就像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一样,写菊花是要写像菊花一样的隐逸者,写牡丹是要写像像它一样的世人,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师:那老师想知道作者想要衬托什么?生3:作者是想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的君子般的美德师:你的回答语言不严密,能用人来衬托美德吗?生3:我知道了,应该是用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的态度和追求生4:我觉得还应该再具体一些,我认为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师: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的理解确实深刻了那大家看看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生:陶渊明是对作者的正衬,世人是对作者的反衬师:很好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生: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生2:老师我想问一下本文有没有借物喻人的手法?师:你问的很好,大家齐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有没有借物喻人生:齐读第二段两遍师:大家说有没有?生:我认为有,因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把三种花比作了三种人,由此可见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师:很好,大家还有异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问大家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来让我们齐读第二段,体会不同的情感生:齐读第二段两遍师: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感受生1:我觉得其中包含了对陶渊明和世人的不满,以及对自己的赞扬(生笑)师:看来你觉得周敦颐在自夸了你们笑,是否表示有不同意见?生2:我觉得作者对陶渊明和世人的情感不是一样的对陶渊明是不满,对世人是恨生3:我认为对陶渊明是赞赏,对世人是厌恶,对自己是一种孤独生4:如果作者赞赏陶渊明,为什不爱菊花,却独爱莲花所以作者对陶渊明不是赞赏,只能是同情和理解师:看来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大家想想作者不欣赏陶渊明的哪一点?生:我想应该是不欣赏他逃避现实的态度,陶渊明一生追求隐逸,而作者虽然也看不惯官场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积极做官,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一方百姓做贡献,所以不逃避现实的作者对于陶渊明只能是一种理解和惋惜师:很好,其实作者确实对陶渊明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作者在心中说道:陶渊明是个多么正直的人,也一定是个好官,但是可以他在黑暗的官场面前选择了逃避,而没有选择勇往直前大家想想是不是这种情感而对于世人痛恨似乎有些重,厌恶更为准确一些那么对于爱莲者到底是什么情感呢?我们不妨再来读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生:反复读这句话几遍师:大家从句式和修辞角度思考生1:这句话是个反问句,意思是说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实际意思是像我一样的人几乎没有当时北宋王朝社会腐败,很多官僚都贪污腐化,不为百姓办事像作者这样的人太少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愤慨生2:我觉得这样说来,说情感是愤慨不如说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像作者这样的好官几乎没有,应该说是北宋王朝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师: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北宋王朝是一个段短命朝,建国之初就战争不断,军队腐败尤其严重,乱世之中真正为国分忧、为百姓着想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是一种悲哀这样看来一个“噫”中不仅包含了作者对于陶渊明的惋惜、对世人的厌恶,更流露出作者对于社会中君子少之又少的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哀师: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二段,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生:深情诵读第二段师: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那刚才你在朗读第二段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生:第二段前半部分顺序是菊花——牡丹——莲花;“噫”之后顺序变为菊花——莲花——牡丹师:你的眼睛太锐利了,大家看到了吗?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时将莲花和牡丹对调?生1:也许作者写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生2:既然对调,我想应该是要强调莲花或者是牡丹师:对,作者确实是要强调,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要强调什么?生1:强调喜爱牡丹的人太多了生2:强调当时社会的风气太不好了生3:强调当时社会上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了师:其实正如你们所言,作者对调顺序就是要突出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师:对照板书小结本课主要内容作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师:拓展训练:苔藓颂苔藓,竟是这样一种很不起眼的绿色小生命:它不羡慕云杉的挺拔高大,也没有花儿那样的清香阵阵.它只是一片矮矮的小生命,成千上万挤挤挨挨地生长在一起,默默无闻地点缀着大地.它在阴暗潮湿的角落,甚至在人迹稀少的冰雪极地,也照样顽强地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