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泓《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教案-《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教案-《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内容:《爱莲说》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人对莲花的赞美之情;2. 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课文《爱莲说》的复印件;2. 彩色图册或幻灯片,展示莲花的图片;3. 教师准备写有关于莲花的绘画、摄影或其他形式的作品,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 合适的音乐配乐,如古琴、古筝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莲花”,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莲花的了解和印象。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如“你们见过莲花吗?”、“你们觉得莲花有什么特点?”等等。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将课文《爱莲说》分发给学生,学生跟读。
Step 3:感受莲花(10分钟)教师展示莲花的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观赏莲花图片,听音乐,感受莲花的美丽与高洁。
Step 4:学习赏析(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爱莲说》的艺术形象、表达方式和意境。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莲花的独特感受和对生命、自然、人生的思考。
Step 5:画莲花(15分钟)教师请学生拿出素描本和铅笔,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对莲花的理解和感受,画一幅莲花的素描作品。
Step 6:交流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素描作品,并谈谈自己的创作感受和理解。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体验,并引导学生思考:文学艺术是我们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如何用心去体会和欣赏。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学生下节课的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些关于莲花的其他诗歌或散文,并写一篇相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此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朗读课文、画莲花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对莲花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学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思考与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了莲花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程名称:文学选读课程主题:《爱莲说》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形式:讲授、思维导图、小组讨论教学内容:一、引入1.1 演示图片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教学课题《爱莲说》的图片,引导学生发表感想。
1.2 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1.你们是否喜欢莲花?为什么?2. 你们都听说过《爱莲说》这篇文章吗?3.你们认为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隽永之美的?二、讲授2.1 生平介绍教师简单介绍作者文天祥及其生平。
2.2 作者背景教师讲解文天祥出身高门望族,曾经官至参知政事,并且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文学家。
教师讲解《爱莲说》发表的时代背景和情境。
2.4 文章内容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主题以及表现手法等内容,强调《爱莲说》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5 阅读分析教师让学生们在阅读《爱莲说》之后进行分析,找出文中表现隽永之美的语句、形象、情感等方面。
三、思维导图3.1 思维导图的制作教师发放思维导图模板,要求学生们按照《爱莲说》的结构,在思维导图中加入文章的主题、内容、意义等。
教师让学生们交换思维导图,进行相互讨论和评价。
四、小组讨论4.1 分组教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
4.2 讨论的主题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讨论以下主题:1.《爱莲说》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2.《爱莲说》如何表现出莲花的隽永之美?3. 《爱莲说》的语言之美给你带来了哪些情感体验?五、总结5.1 总结阐述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阅读《爱莲说》,再次挖掘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和表现手法,并写一篇文章来总结一下自己的读后感和理解。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讲解文章背景、内容和表现手法,以及思维导图和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学生们在深入理解《爱莲说》的同时,提高了对修辞手法和语言之美的认知和修养。
学生们在掌握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体会到了这样一种美——隽永之美。
《爱莲说》教学设计实录

《爱莲说》教学设计实录。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理解并熟记《爱莲说》课文。
(2)能理解文中莲花的意象及相关文化内涵。
(3)能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语言表达。
2、能力目标(1)能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
(2)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诠释莲花文化内涵。
(3)能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合作学习,发扬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性和欣赏感。
(2)增强学生的感受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张莲花的图片和播放一首关于莲花的诗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爱莲说》。
2、课文理解阅读课文《爱莲说》,回答以下问题:(1)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为什么诗人会爱上莲花?(3)诗人在诗中用到了哪些手法?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诗歌中的美,进而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力。
3、莲花文化内涵阐释组内合作,让同学们通过互相讨论和研究资料,了解和解读莲花文化内涵。
每个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
4、个人阐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出自己个人阐释《爱莲说》的文章。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深挖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课堂评价在课堂交流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学生也可以自我评价,提高自己对自我表达的认识。
三、教学亮点1、多样化教学手段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阐释等多种方式。
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情感渗透教学通过向学生展示关于莲花的图片和诗歌,让学生在美的启发下,对莲花文化内涵产生浓厚的情感认同。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素养。
3、个性化教学体验在个人阐释环节,允许学生在自己的思路和表达方式上体验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好和独立思考,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领悟。
《爱莲说》教学实录

《爱莲说》教学实录《爱莲说》教学实录一、导入课文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
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
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二、检查预习情况师: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
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
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屏幕声像显示朗读)。
我们请e组的同学做好准备。
生:蕃fán多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濯zhuó洗涤鲜xiǎn少三、录音范读课文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1.讨论文体师:接下来让我们看这篇课文的题目—《爱莲说》。
前些日子,我们也学过一篇关于“说”的古文,叫什么?生:《马说》。
师:《马说》是什么文体?生:议论文。
师:也就是说,在《马说》那篇文章里,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
那么《爱莲说》里是不是仅仅用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呢?如果不是,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呢?这个问题先留给大家,最后我们再解决。
大家告诉我,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生:“说”—“爱莲”。
2.分析重点段落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指学生名回答)生: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找得很准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生:七个短语。
师: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课文老师:今天在讲课之前我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花吗?学生一起回答:喜欢。
老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花,那么有没有一种花让你特别喜欢,也就是喜爱,除了它的外在美,你能否在它的身上找到某种品质或精神?生1:我喜欢水仙花,清香淡雅,超凡脱俗。
生2:我喜欢红梅,它傲雪风霜,不畏严寒,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品格。
生3:我喜欢玫瑰,它绚烂多姿,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老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是的,这些花不但缤纷多彩,沁人清香,它们还象征着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和品质。
现在的人们往往用鲜花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就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
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大哲学家周敦颐喜爱什么花呢?他又借花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老师:请一位同学根据你课下搜集的有关材料,对作者周敦颐做一下简介。
一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作者的有关材料读给同学们听。
屏幕显示: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道洲营道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圆说》《通书》等。
周敦颐又名濂溪先生,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曾命人在管衙的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爱莲说》就是他在南康任职时写的。
2、识记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给生字注音。
三、朗读课文学生个别朗读,老师做必要的纠正。
最后学生齐读。
(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1、讨论文体老师:“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根据你对这种文体的掌握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文体的?生答:“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以议论为主,有时也可以记叙事物或说明事物。
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
老师: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什么?生答:就是谈谈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试教班级:常州市第一中学初二(2)班试教教材:江苏版《语文》(洪宗礼主编)试教教师:江苏省盐城中学刘红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
(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
“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
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
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
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
(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
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
“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
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
预备——读!(学生齐读生字词)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改进建议
优化时间安排
教师应合理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课堂节奏紧凑 有序,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 热情和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
加强教学难点处理
对于一些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用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 行讲解,或者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和作业,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人教 版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2024-01-03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课堂互动 • 作业与延伸 • 教师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
介绍《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的生平事迹,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和影响。
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为后续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层次关系
段落之间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第一段是总起,第二、三段是分述,第四段是 总结。
主题思想
主题概括
文章通过描绘莲的美丽姿态和美好品 质,表达了作者对莲的喜爱和赞美,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和向往。
主题深化
通过与菊和牡丹的对比,突出了莲的 高洁品质,也反映了作者对世俗名利 的淡泊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爱莲说》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 手法和思想内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 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内容
内容概述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 文,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 作者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作业与延伸阅读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作者背景
介绍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
创作背景
阐述《爱莲说》的创作背景,即周敦颐对当时社会风气 的批评与反思。
论。
讨论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针对问题展 开交流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
和看法。
讨论结果
经过讨论,学生对《爱莲说》的 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有了更深 入的理解,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
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提问与回答
学生提问
在讨论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一些关于《爱莲说》的问题,如文 章中某些词语的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爱莲说》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0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03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莲的喜爱之情,理解作者的 人生追求。
教学内容概述
01
教学内容
《爱莲说》的文本解读、主题探讨、艺术手法分 析等。
02
教学难点与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莲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评价 作者的人生观。
回答问题
教师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查阅资料来解决 问题。
提问效果
通过提问和回答,学生对《爱莲说》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培养了自 己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点评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学生的积极 思考和参与,同时也指出了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泓《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时间:1999年11月18日课时:一课时师:上课(师生问好),上课之前,我们先壮壮胆气,背诵与今天上课相关的三首古诗,行不行?生:(齐)行!(师起头,生齐背诵陶渊明《饮酒之二》、元稹《菊花》、刘禹锡《赏牡丹》。
)师:刚才蔡维楷同学把“庭前”读成了?生:(部分)床前。
师:芍药怎么跑到床上去了?(众笑)应是“庭前”。
“庭前”对“池上”,“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尽少情”,应该这样记忆。
读得很好。
知道老师今天上什么课吗?(生答:不知道)我们先看一幅图(投影:澳门简图),这是一幅什么图?生:(齐)澳门地图。
师:澳门地图有什么特点?(指投影)可分几部分?生:(齐)三部分。
师:第一部分是澳门半岛;第二部分是——(部分生答:凼仔岛)对,凼仔岛;第三部分是路环岛。
三部分靠什么连接起来呢?生:(部分)桥。
师:我们说澳门即将回归祖国,筹委会根据澳门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向全国征集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投影:区旗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幅什么图?生:(齐)莲花图。
师:为什么是三瓣?生:含苞待放。
(众笑)师:含苞待放吗?好象已经开啦!为什么是三瓣?不是四瓣、五瓣?生:(部分)代表三个岛。
师:噢,三个岛,有一个只能说是半岛。
那莲花下一弯曲线表示什么?想一想。
生:桥。
师:你怎么知道是桥?生:因为它连接三朵花,形状象澳门桥。
师:噢!因为花就是岛,它连接三个岛,所以是桥。
(投影:澳门桥)周龙生同学今天立了头功。
桥下面应该有什么?生:(齐)水。
师:对,下面四横是水。
同学们再想,莲花上的五星代表什么?生:(部分)祖国。
师:对。
五星、莲花、大桥、海水组合成整体,寓意是什么?生:(大部分)澳门回归祖国。
师:对,澳门回归祖国,澳门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学们想,四种图形组合设计就把澳门回归的寓意蕴含在其中,而莲花不仅澳门人喜爱,我们中华民族对它更是情有独钟。
同学们打开书165页,今天我们学习《爱莲说》(板书:爱莲说),这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作品。
下面规定时间,5分钟默读。
要求读原文,读注解,还要读标点。
(生默读,师巡视并轻声提示。
)师:读完了吗?读完的举手(立即有同学举手),一、二、三、四、五……还有一些同学,我们等一等(剩下同学也举手),既然同学们读完了,我要求同学们齐读一遍,敢不敢?生:(齐)敢。
(师起头,生齐读。
)师:非常之好,仅用5分钟看书,就读得这么好,真不错!但有一个字(板书:鲜)同学们看,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刚才我站在谭有兴同学身边,谭有兴读成什么了?生:xiān。
师:是不是广东人吃海鲜吃多啦?(众笑)应该读成什么?生:(部分)xiǎn。
师:xiǎn,请把音注上(板书:xiǎn)。
同学们注意,读成xiǎn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意思?看书,联系上下文,猜。
生:少。
师:你怎么知道是少?(启发地)“菊之爱,陶后”是谁之后?(生答:陶渊明之后)“闻”是?(生答:听)“鲜”就应该是?(一生答:多;众生纷纷纠正:少)是多还是少?生:(齐)少。
师:(幽默地)王凯庭同学思维与众不同,别人“少”他“多”。
(众笑)这个词,如果解释为“少”就一定读xiǎn。
另外,这个词我们经常组成一个成语,知道吗?鲜——可能深一点了,我写第二个字(板书:为。
生恍然:鲜为人知)对。
(板书:人知)什么意思?(生答:少人知道)以后遇到还会读xiān吗?(生答:不会)读什么?(生齐答:xiǎn)。
下面考考你们,标题里你觉得哪一个字最重要?(生纷纷答:说、爱、莲)全重要?不要看老师眼色。
(众笑)我觉得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思路和——不说了。
生:爱。
师:爱!既体现作者的思路(板书:思路)又表现作者的?生:喜欢。
师:概括一下,“喜欢”属于哪方面的?生:感情。
师:对,感情。
(板书:感情)“爱”它蕴含了作者对莲的感情,在文中起关键作用。
但并不是说其它字就不重要,“莲”是这篇文章的?生:(少数)主角jiǎo。
(众笑)师:是主角jiǎo还是主角jué?(生齐答:主角jué)老师刚教你们就忘了,是主角jué。
(板书:主角)现在同学们不看书,“说”是什么?生:讲哦!师:周龙生怎么看书的,是“讲”吗?生:发表议论。
师:没有回答到点子上,关键一句是?生:一种文体。
师:对呀,一种文体。
(板书:文体)你看,古人可不是乱“说”的哦!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划出来,它可以怎样?(生齐读:可以议论,可以记叙,可以说明。
)这种文体功能真是齐全。
再看作者,能否用一句话概括?(生举手,师示意发言)生:周敦颐,宋朝著名哲学家。
师:对,划下来。
老师把作者名字写在黑板上(板书:周敦颐)请看。
生:错。
师:错在哪里?生:(纷纷指示)“颐”少了一竖,不应该是“臣”,里边应该是“口”。
(师改正)师:同学们认字很仔细,这字我们以后还会遇到,要注意写法。
那么,周敦颐爱莲的理由是哪一句话?(生纷纷答,师要求完整读出,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自己找出来的,我要求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去理解内容,掌握写法。
哪位先来?生:我只爱莲——师:你怎么知道“予”是“我”?生:猜的。
(众笑)师:啊,不得了啊,能猜不错啊!(众大笑)我们过去学过没有?生:好象有。
(众笑)师:有没有?生:《活板》有。
师:《活板》有,(师生齐背:“升死,其印为予群众所得”,板书:予群众所得)“升死”,谁死了?(生答:毕升死了;师生共释“其印”句)往下看有什么问题?生:“之”字什么意思?师:“之”字怎么解释呢?生:翻译为“的”。
师:翻译为“的” 通不通?你们看,我只喜欢莲花的(众笑),好象不通吧?有一种“之”字老师说过应该怎么理解的?回忆一下,《扁鹊见蔡桓公》中?(提示师生共读:医之好治……)这个“之”字解释为?生:助词,不译。
师:正确。
你总不能说:医生的喜欢治疗(众笑),这成什么话?那就变成日本人了。
(众大笑)同学们在“之”字旁注上,记牢。
再往下,有没有难理解的?(大部分答:没有;一生说:有)请有的同学说。
生:“而”字怎么解释?师:“而”字怎么解释?(部分生答:但是)怎么知道是“但是”?(生答:下面有注解。
)假如老师给一句没注解的(提示齐读并板书:学而不思则罔),你还译为“但是”吗?(生纷纷举手,师指定)生:“而”还译为“但是”,学习了但是不思考就迷惑无所得。
师:译为“但是”的“而”有什么特征?生:它后面跟着一个“不”字,表示转折。
师:非常正确。
“出淤泥……而不妖”后面都有?(生答:不字)往下看,还有没有问题?生:“香远益清”怎么解释?师:“香”是?(生答:香味)“远”呢?(生答:远远地)远远地怎么样?生:更香。
师:你怎么知道“更香”?生:“益” 喽!师:“益”喽,对极喽!(众笑)老师前段时间跟大家说过一个成语,“益”也解为“更加”的?想一想。
生:(部分)精益求精。
师:对。
新旧知识联系,这样记忆长久。
再往下,有没有不理解的?“可远观”一句能理解?(生答:能)好。
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呢?生:环境。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写环境?(板书:环境)找证据。
生:淤泥。
师:表示环境的还有两字?生:清涟。
师:“中通外直”写什么?生:外貌。
师:“外貌”不够准确,换一个词?生:外形。
师:对,外形(板书:外形)“香远益清”呢?(部分答:味道,部分答:香味)“味道”好还是“香味”好?生:“香味”好,香味香,味道不一定香。
我怕谁啊?•评论[支持者: 0 人,反对者: 0 人,中立者: 0 人] 查看评论信息2006-8-3 21:41:16kankan等级:版主文章:2763积分:8779圈子:参与的圈子注册:2004年7月14日第2楼小大个性首页| 邮箱师:应选“香味”(板书:香味)“亭亭……不可亵玩焉”是写莲花的?(部分答:样子)不够准确,作者写“样子”用了一个动词?(生答:远观)换一个词概括应该是?(生不能答)哦!答不上来,老师用一个词(板书:姿态)比“样子”好一点吧!(生肯定)那么,作者写莲花的生长环境、外形、香味、姿态,实质是要反映莲花什么品质?同学们概括一下,环境是想突出莲花的什么?生:纯白。
师:“纯白”不够准确,换一个词?生:(部分)纯洁。
(板书:纯洁)师:“濯清涟而不妖”呢?生:美丽而不庄重。
师:突出它不庄重?生:(齐)庄重。
(板书:庄重)师:同学们思路开阔些了,思维速度也快。
“中通”句又揭示什么?生:正直。
(板书:正直)师:“香味”又表现什么?想一想。
生:特有的气质。
师:(惊喜地)特有的气质?哎呀!比老师想得好!“气质”有没有味道?(生答:没有)我想请杨雪峰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概括出“气质”?生:(思索地)无形的美丽。
师:(赞叹地)哇!杨雪峰同学居然把没味道的与有味道的事物联系起来,真不错!老师原来概括为“芬芳”,现在改为“气质”。
(板书:气质)再看“姿态”?生:不能亲近。
师:不能亲近?也就是说莲花可望而不可及,概括一下?(部分答:高傲;部分答:高贵)是“高傲”好还是“高贵”好?“高傲”是什么词?生:贬义词。
师:“高贵”呢?生:褒义词,应该用“高贵”。
(板书:高贵)师:你看,同学们越想越会想。
作者写莲花纯洁庄重、气质高贵,难道他仅仅是在写莲花吗?他在写谁?生:作者自己。
师:这种写法叫?(生答:借莲喻己或借花喻人;板书:借莲喻己)这种写法我们学过,也叫?想想,小蜜蜂象劳作农民——生:托物——生:言情。
师:言情?(众大笑)哇!老师大吃一惊,应该是“托物言”——生:(齐)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师:那么,文章明明要写莲花,开头却写了菊花和牡丹,字词有没有不理解的?(生答:没有)写谁爱菊花?(生答:陶渊明)我们背诵古诗中,哪一句最能表现陶渊明爱菊花?(生讨论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背诵古诗中,哪一句最能反映“世人甚爱牡丹”?(生答:花开时节动京城)哪一个字看出爱得厉害?(生答:动)非常正确!作者写莲花,为什么开头写菊花牡丹呢?生:(部分)对比。
生:衬托。
师:作“对比”还是做“衬托”?生:衬托。
师:衬托的目的是什么?生:突出莲花——师:补充完整,突出莲花的——(生答:突出莲花与众不同的品质)非常好!老师再问,最能概括作者对莲花赞美的一句是?生:“出淤泥……”师:注意,最能概括,同学们答的那是描写。
(生思考并讨论。
)生:“花之君子者也!”师:对极了,同学们把这句划出来。
“花之君子者也”什么意思?(生答:品德高尚的人)菊花比成什么?(生答:隐居的人)牡丹又比成?(生答:富贵的人)这里作者直接出来发表看法,是描写还是议论?生:议论。
师:哪一个字看出是议论?(生思考)生:“予谓”。
师:是“予”还是“谓”?生:“谓”。
师:什么意思?生:说。
生:认为。
师:对,在书上注上。
接下看,“噫”,翻译成什么?(生答:唉)这时作者还议论吗?生:(部分)不议论了。
生:抒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