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教案-《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教案-《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内容:《爱莲说》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人对莲花的赞美之情;2. 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课文《爱莲说》的复印件;2. 彩色图册或幻灯片,展示莲花的图片;3. 教师准备写有关于莲花的绘画、摄影或其他形式的作品,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 合适的音乐配乐,如古琴、古筝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莲花”,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莲花的了解和印象。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如“你们见过莲花吗?”、“你们觉得莲花有什么特点?”等等。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将课文《爱莲说》分发给学生,学生跟读。
Step 3:感受莲花(10分钟)教师展示莲花的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观赏莲花图片,听音乐,感受莲花的美丽与高洁。
Step 4:学习赏析(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爱莲说》的艺术形象、表达方式和意境。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莲花的独特感受和对生命、自然、人生的思考。
Step 5:画莲花(15分钟)教师请学生拿出素描本和铅笔,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对莲花的理解和感受,画一幅莲花的素描作品。
Step 6:交流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素描作品,并谈谈自己的创作感受和理解。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体验,并引导学生思考:文学艺术是我们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如何用心去体会和欣赏。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学生下节课的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些关于莲花的其他诗歌或散文,并写一篇相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此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朗读课文、画莲花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对莲花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学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思考与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了莲花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程名称:文学选读课程主题:《爱莲说》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形式:讲授、思维导图、小组讨论教学内容:一、引入1.1 演示图片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教学课题《爱莲说》的图片,引导学生发表感想。
1.2 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1.你们是否喜欢莲花?为什么?2. 你们都听说过《爱莲说》这篇文章吗?3.你们认为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隽永之美的?二、讲授2.1 生平介绍教师简单介绍作者文天祥及其生平。
2.2 作者背景教师讲解文天祥出身高门望族,曾经官至参知政事,并且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文学家。
教师讲解《爱莲说》发表的时代背景和情境。
2.4 文章内容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主题以及表现手法等内容,强调《爱莲说》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5 阅读分析教师让学生们在阅读《爱莲说》之后进行分析,找出文中表现隽永之美的语句、形象、情感等方面。
三、思维导图3.1 思维导图的制作教师发放思维导图模板,要求学生们按照《爱莲说》的结构,在思维导图中加入文章的主题、内容、意义等。
教师让学生们交换思维导图,进行相互讨论和评价。
四、小组讨论4.1 分组教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
4.2 讨论的主题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讨论以下主题:1.《爱莲说》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2.《爱莲说》如何表现出莲花的隽永之美?3. 《爱莲说》的语言之美给你带来了哪些情感体验?五、总结5.1 总结阐述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阅读《爱莲说》,再次挖掘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和表现手法,并写一篇文章来总结一下自己的读后感和理解。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讲解文章背景、内容和表现手法,以及思维导图和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学生们在深入理解《爱莲说》的同时,提高了对修辞手法和语言之美的认知和修养。
学生们在掌握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体会到了这样一种美——隽永之美。
《爱莲说》教学设计实录

《爱莲说》教学设计实录。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理解并熟记《爱莲说》课文。
(2)能理解文中莲花的意象及相关文化内涵。
(3)能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语言表达。
2、能力目标(1)能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
(2)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诠释莲花文化内涵。
(3)能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合作学习,发扬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性和欣赏感。
(2)增强学生的感受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张莲花的图片和播放一首关于莲花的诗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爱莲说》。
2、课文理解阅读课文《爱莲说》,回答以下问题:(1)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为什么诗人会爱上莲花?(3)诗人在诗中用到了哪些手法?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诗歌中的美,进而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力。
3、莲花文化内涵阐释组内合作,让同学们通过互相讨论和研究资料,了解和解读莲花文化内涵。
每个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
4、个人阐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出自己个人阐释《爱莲说》的文章。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深挖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课堂评价在课堂交流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学生也可以自我评价,提高自己对自我表达的认识。
三、教学亮点1、多样化教学手段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阐释等多种方式。
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情感渗透教学通过向学生展示关于莲花的图片和诗歌,让学生在美的启发下,对莲花文化内涵产生浓厚的情感认同。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素养。
3、个性化教学体验在个人阐释环节,允许学生在自己的思路和表达方式上体验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好和独立思考,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领悟。
《爱莲说》教学实录

《爱莲说》教学实录《爱莲说》教学实录一、导入课文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
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
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二、检查预习情况师: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
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
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屏幕声像显示朗读)。
我们请e组的同学做好准备。
生:蕃fán多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濯zhuó洗涤鲜xiǎn少三、录音范读课文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1.讨论文体师:接下来让我们看这篇课文的题目—《爱莲说》。
前些日子,我们也学过一篇关于“说”的古文,叫什么?生:《马说》。
师:《马说》是什么文体?生:议论文。
师:也就是说,在《马说》那篇文章里,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
那么《爱莲说》里是不是仅仅用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呢?如果不是,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呢?这个问题先留给大家,最后我们再解决。
大家告诉我,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生:“说”—“爱莲”。
2.分析重点段落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指学生名回答)生: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找得很准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生:七个短语。
师: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余映潮《爱莲说》实录-教学设计

余映潮《爱莲说》实录-教学设计余映潮《爱莲说》实录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快速朗读完)余老师点评: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缺少韵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语速太快了。
下面我们把语速放慢,再来读一遍。
(学生第二遍朗读课文)余老师点评:你们看,语速均匀了,就好听了。
不过朗读更重要的是语气和语调。
句式不同、类型不同,语气也不同。
(余老师范读几个句子,学生模仿再读一遍)余老师提醒:两个细微的地方要注意,就是两个“予”字怎么读。
第一个“予”后面要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第二个“予”,要在“予谓”后面停顿(“予谓/菊”),“谓”管后面三个句子。
(学生按照余老师的提示,再读这两个句子)二、趣味练习——爱莲心语余老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一个表达“爱莲心语”的句子。
学生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余老师:还有吗,还有爱莲心语吗?学生2:莲,花子君子者也。
余老师:找到两处,真好啊!我们来看是不是这样。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
(学生朗读)余老师:文章如果有心脏的话,“莲,花子君子者也”就是文心。
(学生朗读“莲,花子君子者也”这句话)三、学习任务——课文重难点突破【课件展示】知识卡片(1)认识作者(周敦颐,……)具体内容省略知识卡片(2)知道文体(说,……)具体内容省略(介绍完背景知识后,余老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括号里的字)[爱莲]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学生1:爱莲,就是“喜爱莲花”;盛,就是“非常”;独,就是“只”;之,就是“的”的意思。
(余老师,还有补充吗?)学生2:“之”是助词……(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回答)余老师:不会就看书,很好!爱莲是真的爱莲吗?爱莲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刚才说文心啊,文心啊!爱莲就是爱……学生:君子余老师:爱莲就是爱君子,借物抒情,托物寓意。
[爱莲] 爱君子世人[盛]爱牡丹十分、非常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特别菊[之]爱菊之爱,就是爱菊,指爱菊的人【课件展示】知识卡片(3)“之”的特别用法(“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中的“之”,都是将动词的对象提前,以示强调,突出爱的内容。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试教班级:常州市第一中学初二(2)班试教教材:江苏版《语文》(洪宗礼主编)试教教师:江苏省盐城中学刘红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
(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
“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
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
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
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
(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
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
“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
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
预备——读!(学生齐读生字词)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改进建议
优化时间安排
教师应合理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课堂节奏紧凑 有序,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 热情和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
加强教学难点处理
对于一些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用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 行讲解,或者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和作业,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人教 版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2024-01-03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课堂互动 • 作业与延伸 • 教师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
介绍《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的生平事迹,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和影响。
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为后续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层次关系
段落之间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第一段是总起,第二、三段是分述,第四段是 总结。
主题思想
主题概括
文章通过描绘莲的美丽姿态和美好品 质,表达了作者对莲的喜爱和赞美,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和向往。
主题深化
通过与菊和牡丹的对比,突出了莲的 高洁品质,也反映了作者对世俗名利 的淡泊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爱莲说》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 手法和思想内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 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内容
内容概述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 文,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 作者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作业与延伸阅读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作者背景
介绍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
创作背景
阐述《爱莲说》的创作背景,即周敦颐对当时社会风气 的批评与反思。
论。
讨论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针对问题展 开交流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
和看法。
讨论结果
经过讨论,学生对《爱莲说》的 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有了更深 入的理解,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
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提问与回答
学生提问
在讨论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一些关于《爱莲说》的问题,如文 章中某些词语的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爱莲说》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0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03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莲的喜爱之情,理解作者的 人生追求。
教学内容概述
01
教学内容
《爱莲说》的文本解读、主题探讨、艺术手法分 析等。
02
教学难点与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莲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评价 作者的人生观。
回答问题
教师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查阅资料来解决 问题。
提问效果
通过提问和回答,学生对《爱莲说》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培养了自 己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点评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学生的积极 思考和参与,同时也指出了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课文
老师:今天在讲课之前我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花吗?
学生一起回答:喜欢。
老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花,那么有没有一种花让你特别喜欢,也就是喜爱,除了它的外在美,你能否在它的身上找到某种品质或精神?
生1:我喜欢水仙花,清香淡雅,超凡脱俗。
生2:我喜欢红梅,它傲雪风霜,不畏严寒,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品格。
生3:我喜欢玫瑰,它绚烂多姿,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老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是的,这些花不但缤纷多彩,沁人清香,它们还象征着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和品质。
现在的人们往往用鲜花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就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
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大哲学家周敦颐喜爱什么花呢?他又借花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
老师:请一位同学根据你课下搜集的有关材料,对作者周敦颐做一下简介。
一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作者的有关材料读给同学们听。
屏幕显示: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道洲营道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圆说》《通书》等。
周敦颐又名濂溪先生,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曾命人在管衙的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爱莲说》就是他在南康任职时写的。
2、识记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给生字注音。
三、朗读课文
学生个别朗读,老师做必要的纠正。
最后学生齐读。
(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讨论文体
老师:“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根据你对这种文体的掌握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文体的?
生答:“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以议论为主,有时也可以记叙事物或说明事物。
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
老师: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什么?
生答:就是谈谈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老师: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自然段,我们分成小组,在已学文言文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请两位同学翻译课文,每个同学翻译一段。
(学生积极响应,讨论激烈)
二学生分别把把每段翻译成了现代汉语,语意较准确。
3、分析重点段落
老师:文章的内容很简单,作者表达了对什么花的喜爱?
学生齐答:莲花。
老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作者为什么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哪一句话说明了理由?
生答:我认为本文的章法极为严密。
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做烘托。
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了作者的心意,这是入题。
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说说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者从那些方面描写了莲花?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比较踊跃)。
生7:濯清涟而不妖(生活习性)。
生8:出淤泥而不染(生长环境)
生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莲的体态)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体会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生动的描写。
老师:短短的几句文字,作者却能如此细细生动而形象的描绘莲花,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和喜爱之情,让我们感到莲是那样的笔直、单纯洁净、雅致、高尚不可侵犯。
仿佛让我们觉得不像是在写莲花,而是在写——
学生齐答:写人。
老师:对了,作者不是在写莲,而是借莲赞人。
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君子。
老师:作者恰恰把莲花比做了君子,从课文哪句话可以体现作者的这一宗旨?
学生一起回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4、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老师:莲花那么美,那么超凡脱俗,确实堪称为花中的君子,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美的目的是赞人,通过写物,寄予作者某种思想情感或表达某种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托物言志。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对,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板书托物言志)。
那么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呢?
学生积极站起来争着回答:〈〈行道树〉〉,〈〈陋室铭〉〉......
老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所说的君子又具有怎样的品质呢?我们从莲的身上看到哪些君子之德?莲的品质象征了君子什么品德?
学生分组讨论后,代表纷纷发言。
老师:莲既有这样的品格,作者赞美的是莲,为什么又写到菊和牡丹呢?
生:第二段作者发表议论,抒发感情,对三种花进行了评价,通过莲和菊、牡丹的比较更能突出了莲的高洁。
老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衬托的手法。
老师:说的很好,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做一般映衬,再以菊和牡丹做重点衬托。
有什么作用呢?
生: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的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
而把莲和菊、牡丹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的可贵。
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
老师:衬托还分正衬和反衬,你认为菊和牡丹哪个是正面衬托,哪个是反面衬托?
生:写菊花是对莲的正面衬托,作者用菊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衬托莲的质朴,自然,卓然不群。
(老师板书正衬反衬)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对。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本文始终以菊和牡丹衬托莲,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的。
老师:那么菊和牡丹又个象征了怎样的人群呢?
生:我认为菊象征的是消极避世的隐士,因为作者写到“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不满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隐居田园,躬耕于垄亩,采取了消极避世的的态度,所以我认为菊象征了消极避世的隐士。
(因为菊花不与白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
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
老师:你说的很好,那么牡丹呢?
生:我认为牡丹象征的是趋炎附势,追逐功名、富贵的人。
文中写到“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老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齐读最后三个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老师;学完此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生:我们应该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操守。
生1:我们应该有君子之德,做品德高尚的人。
生2:我们不应该只追求功名富贵,而应该有高洁的品质。
生3: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应该互相攀比,看谁金钱富有,而应该比志趣,比德行。
生4:我们应该洁身自好,不随俗逐流。
老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得都很好,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继续交流学习此文后的感受,写成心得。
结束语:同学们,在我们这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我们是否仍然被这位哲学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风范所感动。
历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于我们去抵制和清除。
我们应该向古代贤人那样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
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端正,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杨万里诗句中描写的那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p align=right>葛有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