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房屋抗震
农村自建房有效的抗震措施

农村自建房有效的抗震措施在农村自建房中,抗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因为农村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往往处于地震波传播路径上,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对于农村自建房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项有效的抗震措施。
首先,选择合适的地基和结构形式。
地基是房屋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房屋的稳定性。
以农村地区的地质条件为基础,可以采用地下室结构或框架结构。
地下室结构可以采用梁柱板楼盖的方式,增加房屋的稳定性。
框架结构可以选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者钢结构,这些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地减小地震对房屋造成的破坏。
其次,使用优质的建筑材料。
在农村自建房中,有些农民口袋不太鼓,常常使用劣质的建筑材料,这是非常危险的。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尽量选择质量上乘的材料,比如优质的水泥、钢筋、砖块等。
通过使用优质的建筑材料,可以提高房屋的整体强度和抗震性能,从而减小地震对房屋的破坏。
再次,加固房屋结构。
已经建造好的农村自建房也可以通过加固房屋结构的方式提高其抗震能力。
例如,在房屋的柱子和墙壁处加装钢筋或者钢板,增加房屋的抗震能力。
同时,在房屋的屋顶处加固梁和屋面,可以有效地减小屋顶因地震而发生的坍塌和折断的可能。
此外,合理布置房间和家具。
在农村自建房的设计和布置过程中,应合理布置房间和家具,避免集中摆放重物和家具。
重物和家具的集中摆放会增加房屋的负荷,使其更容易发生倒塌。
此外,尽量避免在房屋外加屋檐或者阳台,因为这些结构容易断裂并掉落,给人员带来危险。
最后,注重日常维护和检查。
即使是采取了以上的抗震措施,也需要定期维护和检查。
例如,检查房屋内外墙体的渗水情况,及时维修和防水处理;检查地基基础的变形和沉降情况,及时加固和处理;定期检查房屋结构的松动和裂缝情况,及时修补和加固。
这样,可以保证房屋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农村自建房的抗震措施有很多,包括选择合适的地基和结构形式、使用优质的建筑材料、加固房屋结构、合理布置房间和家具以及定期维护和检查等。
南阳农居抗震现状与对策

南阳农居抗震现状与对策南阳是一个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城市,地处地震带。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南阳地区面临着地震灾害的风险。
农居是南阳地区最常见的建筑形式之一,而这些农居往往存在着较高的抗震能力问题。
因此,了解南阳农居的抗震现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一、南阳农居抗震现状1.结构简单:大多数农居采用砖木结构,墙体厚度较薄,结构简单。
这种结构容易在地震时发生倒塌或崩塌,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
2.缺乏抗震设施:很多农居缺乏抗震设施,如地震吸震器、加固钢筋等,使得房屋在地震时难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3.地基不牢固:由于南阳地区土质潮湿,地基不稳固,地基沉降、滑动等现象比较常见,这也增加了农居在地震时倒塌的可能性。
4.建筑材料质量差:一些农居使用的建筑材料质量不达标,如石灰砂浆、薄墙砖等,这些材料的抗震能力较差,极易造成房屋倒塌。
二、对南阳农居抗震的对策1.强化建筑结构:对已建成的农居进行结构加固,增加结构强度和抗震性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房屋不会倒塌。
可以采用加固墙体、搭建钢结构支撑等方式,提高建筑整体抗震能力。
2.加强地基处理:在建造农居时应选用合适的地基处理方式,如加固地基、铺设地基桩等,以增加地基的稳固性,减少地震时的震动影响。
3.使用抗震建材:选用高质量的抗震建材,如钢筋混凝土、轻质砖等,提高农居的整体抗震能力,减少地震时房屋的损坏。
4.安装抗震设施:在农居中安装地震吸震器、减震支撑等抗震设施,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时的破坏程度。
5.定期维护检查:定期对农居进行维护检查,及时修补破损处,确保建筑物的完好性,提高抗震能力。
6.安全疏散预案:制定农居地震灾害的疏散预案,指导居民在地震时如何迅速、有序地疏散,减少人员伤亡。
通过以上对南阳农居抗震现状及对策的分析,可以看出南阳农居在抗震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可以提高农居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政府、业主和相关单位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农居的抗震意识和措施,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猛于虎农村自建房屋尤其要引起重视的一些防震问题

地震猛于虎!农村自建房屋尤其要引起重视的一些防震问题地震猛于虎!08年5.12地震的惨痛记忆仿佛还在昨天,4.20雅安地震又随之来临。
尤其是雅安地震,90%以上的农村自建民房破损或者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本次雅安地震县城区正规多高层楼房则破损程度较小,几无倒塌现象。
由此可见,自建房屋的防震、抗震问题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尤其是业主,投资、使用房屋的当事人,房子的结构安全是天大的事,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了。
一、有关房屋抗震防震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1、地震震级及地震烈度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概念,是在距地震震中10公里的地方测定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6.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致相当于美国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能量。
3.0级以下为弱震,人们一般不易感知,3.5-4.5级为有感地震,但是一般不造成破坏。
4.5-6.0级为中强震,可造成房屋损坏或破坏。
6.0级以上为强震,可以造成严重破坏;8.0级以上为巨震,毁灭性的地震。
国际通用里氏震级,共分为9级。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对距震源不同距离地区的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程度不同,随距离而衰减。
震级是从能量角度而言,烈度是从后果而言,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两把尺子。
我国地震烈度采用12度表。
小于3度,人无感受;3度人在特安静环境有感受;4-5度人在睡觉中惊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房倒屋塌,11-12度山河易容。
2、我国房屋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我国共有23个地震带。
每一个地区国家都规定了地震设防烈度,关中地区一般为7-8度。
抗震设防的原则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即一个地区发生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标准的地震时不至于发生严重破坏,高于本地区1-2度的地震时不至于发生毁灭性的倒塌。
二、农村自建房屋的现状农村村民自建房屋由本人自己投资,自行组织建设,目前还不太可能纳入国家建设工程管理范畴。
汶川地震村镇建筑震害浅析及抗震建议

汶川地震村镇建筑震害浅析及抗震建议0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东部龙门山构造带汶川附近发生的8.0级强烈地震惊动了整个世界.不仅给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在此次地震中,沿地震带大部分地区建筑结构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村镇建筑遭受到的破坏程度最为严重。
村镇建筑的抗震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抗震能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非常重视民房的地震安全问题,其村镇建筑普遍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地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巨大,各国政府也已开始重视村镇建筑地震安全问题,如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印度、伊朗、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家在村镇建筑抗震技术研究和村镇建筑抗震加固方面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探索.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尚未将村镇建筑建设纳入国家规范管理范围,对村镇建筑抗震技术推广应用进展较慢,其抗震能力仍普遍低下.在国内,自唐山地震以来,大陆共发生了几十次破坏性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由于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建筑设施防震能力薄弱,在遭受同等地震烈度的条件下,农村人口伤亡和建筑的倒塌破坏程度远高于城市,越贫穷的地区,受灾越严重.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我国村镇正在进行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2005年统计结果来看,全国有595.8×104户村镇农(居)民新建住宅,占总户数的2.27%,全国村镇房屋竣工建筑面积9.78×108m2,其中住宅6.88×108m2.可以看出,我国村镇住宅面积不断增长,村镇建筑抗震能力成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汶川地震中四川地区村镇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加以介绍,对作者在灾区调研过程中发现的破坏现象加以分析,给出村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相关建议,为以后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提供参考.1汶川地震概况(1)地震的影响范围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汉川县映秀镇(东经103.40、北纬31.0“),震级Ms=8.O,震源深度14km。
农村房屋抗震基本措施必读

农村房屋抗震基本措施必读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而农村房屋是农民的重要财产,也是他们生活的场所。
因此,了解并采取农村房屋抗震的基本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农村房屋和农民生命财产的损害。
下面将介绍一些农村房屋抗震的基本措施。
第一,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
农村房屋建设时应选择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砖石等。
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可以在地震时有效地分散和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减少房屋的震动。
第二,加强房屋结构和连接。
农村房屋结构应设计合理,要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对于老旧的房屋,可以采取加固措施,例如增设钢筋混凝土柱、梁等,以增加房屋的稳定性。
同时,房屋连接部位的连接件要使用质量好、坚固牢固的材料,以保证房屋的整体性。
第三,加强墙体的抗震性能。
墙体是房屋的主要承重结构之一,在地震中往往受到较大的振动力。
因此,墙体的施工应符合相应的要求,比如采用加粗墙体的方式,增加墙体的抗震强度。
第四,避免农村房屋的空间过大。
农村房屋的空间应适中,避免空间过大、结构过于复杂,以减少房屋的振动和倾斜。
此外,屋顶的设计也要合理,避免使用过于臃肿的屋顶结构。
第五,加强房屋的地基基础。
地基是房屋的基础,地基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房屋的抗震性能。
因此,在建设农村房屋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地基类型,并合理施工,确保地基的稳定。
第六,加强房屋的维修和保养。
农村房屋建设后,应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及时处理小问题,以防止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
此外,定期检查房屋的结构和连接件,确保其完好无损。
总之,了解并采取农村房屋抗震的基本措施对于保护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加强房屋结构和连接、加强墙体的抗震性能、避免房屋空间过大、加强地基基础以及定期维修和保养都是有效的措施。
希望农民朋友们能够重视农村房屋抗震问题,保障自身的安全。
农村房屋建设中的抗震现状及措施

农村房屋建设中的抗震现状及措施摘要:我国大多数破坏性地震都发生在农村,笔者结合抗震相关理论及近几年房屋建造状况,针对农村房屋建设的抗震设计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提升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
关键词:农村房屋建设;抗震;措施在新时期,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随着国家住建部门实施的各项政策,农村的居住环境以及农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大幅改善。
然而,大自然的灾难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虽然现阶段我们还不能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报,但房屋施工如果将抗震建设措施认真做好,就会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
一、农村房屋抗震现状(一)村民抗震意识淡薄近年来,我地区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大地震,因此造成一些干部群众思想麻痹大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防灾知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应急避险能力。
片面追求高大、宽敞、明亮,外表上装饰投入过多,房屋结构抗震过分省钱,有的根本不考虑房屋抗震质量安全问题。
(二)周边场地及地基建设根据工程事故调查分析,大部分工程质量事故与地基基础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地基基础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补救,必须高度重视。
在农村住宅中,墙体出现裂缝极其普遍,主要原因是由于基础持力层土质不均匀,导致基底土质产生不均匀沉降,墙体结构受破坏而形成裂缝。
一般在住宅建设施工过程中,若不重视住宅选址,施工时只对地表浮土稍作清理,不满足住宅埋置深度就盲目施工,而一旦基础被雨水侵入,地基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有的住宅建成后,也可能因地下存在地道、枯井、墓穴等造成明显不均匀沉降,有的甚至导致质量事故发生。
有的住宅在建设施工中不设置地圈梁,有的设置了圈梁又不能够形成封闭,达不到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对房屋不利影响的效果。
(三)抗震墙结构部分建筑的底框结构未设置抗震墙。
其一,为了增大利润减少抗震墙的数量;其二,为强调空间功能,抗震墙的设置不均匀;其三,部分工程过多设置会导致抗震墙薄弱层向上移动,建筑结构若出现变形,地震时会有更加严重的破坏;其四,没有标注剪力墙抗震等级。
农村自建房屋如何抗震

农村自建房屋如何抗震农村自建房屋抗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农村地区通常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自建房屋往往简易粗糙,抗震能力较弱。
然而,通过合适的设计和施工措施,农村自建房屋的抗震能力可以显著提高。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提高农村自建房屋的抗震能力。
首先,合理设计结构。
农村自建房屋可以采用框架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提供强大的抗震能力。
框架结构由柱子、横梁和地基组成,这些构件可以有效地承受地震力,保持房屋的稳定性。
尽量避免使用砖石或土坯墙,因为这些材料在地震中容易倒塌。
其次,加强房屋的连接部位。
连接部位是房屋结构的薄弱点,因此加强这些部位可以有效提高抗震能力。
使用金属连接件或钢筋混凝土构件来连接柱子和梁,这样可以增加连接的强度。
在连接部位加固木材或砖石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第三,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
农村地区常常使用廉价的材料进行自建,这些材料往往抗震能力较差。
建议使用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砖石等。
使用合适的材料可以增强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第四,加强房屋的基础。
农村地区常常土质较松软,因此需要加强房屋的基础。
选择合适的地基类型,如钢筋混凝土地基或深埋地基,可以提供更好的抗震能力。
此外,在地基上加固房屋的支撑柱和地梁也是必要的。
第五,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的结构可能会出现破损或腐蚀现象,这会降低房屋的抗震能力。
因此,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修补损坏的部位,更换老化或腐蚀的构件,以确保房屋的结构完整和稳定。
最后,提高农民的抗震意识。
教育农民关于抗震安全的知识,提醒他们在自建房屋时要重视抗震设计和施工。
农民应该了解抗震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方法。
总之,农村自建房屋的抗震能力可以通过合适的设计和施工措施来提高。
合理的结构设计、加强连接部位、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加强基础、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以及提高农民的抗震意识,都是提高农村自建房屋抗震能力的重要步骤。
通过这些措施,农村自建房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得到显著提升。
抗震浅谈当前加强农村房屋抗震设防对策

抗震浅谈当前加强农村房屋抗震设防对策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和地震频发地区,加强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是非常重要的。
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对策应该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综合防震措施等方面的问题,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加强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
首先,建筑结构是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的核心。
目前,农村房屋主要分为框架结构、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
框架结构是常见的农村房屋建筑结构,其耐震性能较强,但仍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如振动轴线不合理和柱-梁连接不牢固等。
应该加强对框架结构房屋的设计和施工监管,确保其承受地震力的能力。
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农村房屋在地震中容易发生倒塌和断裂,应该逐渐淘汰,推广使用框架结构。
其次,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也至关重要。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该优选抗震性能好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
同时,要避免使用低质量的建材,如劣质水泥和砖头等,这些材料在地震中的承载能力较弱。
此外,选用新型环保材料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这些材料不仅能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综合防震设施的设置也是加强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的重要措施之一、综合防震设施包括固定设备、疏散设施和抗震设备等,可以提高农村房屋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固定设备包括地震支撑和增强设备,可以增加房屋的抗震能力。
疏散设施是指逃生通道和紧急疏散通道,可以确保人员在地震发生时及时安全地逃生。
抗震设备主要包括抗震减振器和减震支座等,可以在地震中降低房屋的震动强度。
综上所述,加强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对策应该从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综合防震设施等方面入手。
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和选择优质材料,可以提高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
同时,设置综合防震设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通过加强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可以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震灾害给农村地区带来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农村房屋抗震
作者:杨洋肖婉欣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2期
摘要:我国大多数破坏性地震都发生在农村,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房屋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震害特征及其建造特点,发现缺乏设防意识、缺乏抗震技术和经济条件差是农房“小震致灾、大震大灾”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既有的结构抗震、鉴定、加固、隔震技术的综述,发现目前我国仍比较缺乏适合农村房屋的抗震及加固技术。
最后对农村房屋抗震与加固方法提出建议,展望今后仍需重视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砌体结构;框架结构;结构抗震;抗震鉴定与加固;农村房屋
我国的破坏性地震的震中大多在农村。
根据《中国古今地震灾情总汇》和国家地震局的地震目录的统计数据,从公元前2300至公元2000年历史上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048次,其中1905次,约93%的破坏性地震都是发生在县级农村乡镇地区;历史上MS大于8的强地震16次,有15次发生在农村乡镇;在2003 年全年我国发生成灾地震21次,这些地震的震中均位于村镇地区。
上世纪我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死亡人数为六十万,占全球死亡人数的一半。
农村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房屋大多由村民自行搭建,他们缺乏基本的防震减灾意识,建筑简陋,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
存在房屋结构设计不当、类型选择不合理,没有采用抗震措施,没有选择抗震能力强的结构类型等问题,建造缺乏管理,没有抗震规范规程作指导,没有示范工程作参考,抗震能力的强弱不太确定,对于突发的地震灾害抵抗能力比较差。
因此,对于建于地震区的村民建筑结构,正确的评价其抗震能力,并据此进行抗震加固,对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农村房屋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其震害特征
调查显示,我国农村民居房屋式样较多,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建筑方式和样式,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生土结构房屋、木结构房屋、石结构房屋、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砌体结构房屋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生土结构和木结构房屋基本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该类房屋为木构架承重,土坯墙作围护墙,屋基处理比较简易。
到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农村民居大体采用的是砌体结构(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房屋,砖木结构屋梁使用木料,墙体采用烧结砖,地基处理简易,没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由于该结构建造简单,材料容易准备,费用低,在既有房屋中占较大的比例。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砖混结构(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是上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结构形式,特别是近几年中,农村新建的房屋基本采用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
二、农村房屋的建造特点
设计方面。
不管是旧房屋还是新建房屋几乎都没有经过设计,农房建造缺乏技术,也更缺乏建筑抗震方面的技术。
主要表现在:很多旧房屋同时采用多种材料混合砌筑,房屋的整体性差;片面的追求房屋的数量和面积,结构在经济条件下就降低了房屋的质量;新建房屋注重居住条件和美观要求,但是缺乏抗震防灾意识,经费使用不当。
在结构上省钱,却在装修上大量投资。
过分的追求外表的美观,居住房屋普遍追求豪华、高大、宽敞、明亮、舒适、气派。
施工方面。
房屋的施工质量没有保证,从材料的来源到使用,没有施工技术的指导,使房屋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
例如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希望把房子盖得结实些,但是没有技术的指导,认为只要多加构造柱和圈梁或把梁柱断面尺寸做的大些,房屋就结实抗震了。
所以,不惜投资,层层设圈梁,间间加构造柱,但是却忽视了构件的强度均衡和联结,出现顾此失彼,造成许多局部强度过高而浪费材料和经费的现象,也出现了不少局部强度或联结过弱,形成抗震的薄弱环节。
三、结构抗震与加固的研究方法
(一)抗震实验方法的发展
根据试验的对象不同,结构实验可以分为构建试验和材料试验、结构局部试验、结构整体性试验。
整体试验是根本目的,局部和构件试验是有针对性地分析结构整体的组成部分的性能,材料试验是基础。
从加载方式上可以分为静力和动力试验两种,静力包括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动力包括自由振动(自由释放或冲击)和强迫振动。
强迫震动又可分为简谐振动与模拟地震动和天然振动。
从发展上经历了:静力试验阶段、伪静力试验阶段、伪动力试验阶段、自由振动试验阶段、共振试验阶段、模拟地震动试验等。
(二)我国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的发展
我国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启动阶段(1968年开始);发展阶段(1975年);初步成熟阶段(1994年)。
四、农村建筑抗震与加固技术
(一)农村房屋的抗震技术
葛学礼等在大量研究及调查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性能上,制定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用于指导农村地区房屋的抗震措施,该规程中提出了农村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二水准):“小震不坏,中震不倒”。
房屋地基及基础选择与设计。
①不要在含有大量砂土或淤泥的区域建设房屋;②非岩质的陡坡上、高耸山包、条状突出的山嘴及河岸旁,这类地区的地基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或产生滑
移,因此不宜建造房屋;③注意基础的选型,加强其整体性和刚性,同一建筑單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④建筑物基础的埋置深度不易浅;⑤加强基础和上都结构的整体性;⑥土地基上的基础应有较多的安全储备,以防止建筑物在地震效应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震动过大,引起房屋沉降和倾斜。
结构的平面和立面布置要对抗震有利。
结构布置宜对称且有规则,质量和刚度的变化要均匀,避免楼层错层。
房屋要轻。
减轻楼盖和屋盖自重,尽量采取轻质材料;围护结构要轻,承重墙体更要轻;屋顶不要做笨重的附属物。
重视圈粱和构造柱的布置。
①圈梁能大大减轻震害,不设置圈梁或设置不当震害就比较严重。
圈梁能使纵墙、横墙及楼盖或屋盖连成一体,增强旁屋的整体性,能箍住楼盖或屋盖,增强其整体刚度,能提高墙体抗弯刚度和约束墙面裂缝开展,能减少墙体的竖向自由长度,增自嘴体的稳定性;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作用。
②设置构造柱是唐山大地震后总结出来的非常有效的抗震措施。
钢筋混疑土构造柱可以加强旁屋抵抗竖向地震力作用的能力,可以加强纵墙和横墙的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特别是把设置在墙体内的圈粱和构造柱连接成-个空间框架,对纵墙和横墙起到约束作用。
在墙体达到强度极限后,破碎的墙体因为有圈粱和构造柱的约束而防止碎块散落,从而支撑楼盖或屋盖不致倒塌。
钢筋混凝土构造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砖砌房屋的抗倒塌性能,使墙体材料从脆性向延性过渡。
(二)农村房屋的加固技术
对各类建筑物进行加固方法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恢复抗震能力的方法;一类是增强、提高抗震能力的方法。
恢复抗震能力的方法通常采用压力灌浆法和化学灌浆法,增强、提高抗震能力的方法有增强强度、提高延性法,加强整体性法和改变传力途径法。
增强强度、提高延性主要采用水泥砂浆面层法、钢筋混凝土面层法、型钢网箍法、喷射混凝土法、替换构件法和粘贴钢板法等;加强结构整体性主要有加设圈梁法、加设构造柱法和加设拉杆(梁)法等;改变传力途径主要有增设抗震墙法和增设支撑法等。
值得指出的是,加设圈梁、加设构造柱和加设拉杆(梁),增设抗震墙和增设支撑法也可增强和提高结构的强度和延性。
各加设构件和原结构通常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销键、干硬性水泥砂浆锚杆、108 胶水泥砂浆锚杆、水玻璃水泥砂浆锚杆、树枝锚杆、楔缝式锚杆、普通螺栓和钢筋短拉杆等方法加强相互间的连接,以利于地震发生时,新老构件共同抵抗地震作用。
对混凝土构件来说,增强与保证新旧混凝土结合也是必要的,通常要采用增大结合面,严格清理旧混凝土表面和涂胶结剂等措施。
五、结论及展望
农村房屋尽管总高度较低,层数较少,但是历次地震震害表明,在遭遇地震时,农村房屋的损坏最为严重,地震造成绝大部分的人员伤亡也是农民,甚至5 级左右的地震都会造成了人
员的伤亡,没有设防的村镇公共设施和农村民居成为危害农民生命安全的重要隐患,农村房屋抗震薄弱(基本不设防)的原因,不仅仅是经济上,更主要的是缺少抗震意识,即便有了抗震意识,也缺乏抗震的基本知识和抗震技术指导。
从工程抗震的角度来说,提高农村房屋自身的抗震能力是降低震害损失的最有力措施。
新建农村房屋的设计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地震烈度区划图的规定以及抗震规范中的设防要求进行设防,满足建筑物“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抗震设计原则;并且适当增加一些抗震构造措施,还要重视非主体结构的抗震施工、设计和管理;对已建结构而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按照抗震性能的鉴定方法,采取有效的抗震加固措施来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
目前要求大面积提高农村房屋抗震设防标准,投资大幅增加,仍有难度。
若采用有效,成熟的结构隔震减震技术,投资增加不多但能明显提高结构抗震安全性,并实现结构,内部设备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