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考】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第1部分 重点文言文梳理训练 第六篇《爱莲说》课件

合集下载

2016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真题语文

2016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真题语文

2021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真题语文一、积累与运用〔15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伟岸.〔àn〕修.身〔xiū〕预兆.〔zào〕不知所错.〔cuò〕B.悬.念〔xuán〕缠绕.〔yào〕摄.影〔shè〕络绎不决.〔jué〕C.哈.达〔hā〕聆.听〔líng〕坚.难〔jiān〕兴致勃.勃〔bó〕D.劳碌.〔lù〕天分.〔fèn〕晶莹.〔yíng〕妙手偶.得〔ǒu〕解析:A.预兆〔zhào〕,不知所错〔措〕。

B.缠绕〔rào〕,络绎不决〔绝〕。

C.哈〔hǎ〕达,坚〔艰〕难。

答案:D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的赞歌,唱出了远古文明的_______,从未看过翻滚的巨浪的人,难以想象万马奔腾、_______的壮丽景象。

让我们迈开脚步,翻开_______,投入大自然的_______。

A.光辉一碧万顷心曲怀抱B.辉煌一泻千里心扉怀抱C.光辉一往无前心扉情怀D.辉煌一望无际心曲情怀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

答案:B3.以下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①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会觉察生命的深意。

②走进图书馆,触目那些或发黄或簇新的书籍,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的眼睛映照得明亮。

③因此,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

④然后翻开书,进入思想的丛林,我们会顿觉油墨的芬芳沁人心脾。

A.“我们〞是代词,“油墨〞是名词,“走进图书馆〞和“映照得明亮〞都是动宾短语。

B.“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会觉察生命的深意。

〞这个句子中,“人和事〞作主语。

C.“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

〞一句是假设关系的复句。

2016年辽宁沈阳语文中考试卷(试卷+答案)

2016年辽宁沈阳语文中考试卷(试卷+答案)

2016年沈阳市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一、积累与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伟岸.(àn)修.身(xiū)预兆.(zào)不知所错.(cuò)B.悬.念(xuán)缠绕.(yào) 摄.影(shè)络绎不决.(jué)C.哈.达(hǎ)聆.听(línɡ)坚.难(jiān)兴致勃.勃(bó)D.劳碌.(lù)天分.(fèn)晶莹.(yínɡ)妙手偶.得(ǒu)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的赞歌,唱出了远古文明的,从未看过翻滚的巨浪的人,难以想象万马奔腾、的壮丽景象。

让我们迈开脚步,打开,投入大自然的。

A.光芒一碧万顷心曲怀抱B.辉煌一泻千里心扉怀抱C.光芒一往无前心扉情怀D.辉煌一望无际心曲情怀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触目那些或..会发觉生命的深意。

②走进图书馆发黄或簇新的书籍,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的眼睛映照得明亮.....。

③因此,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

④然后翻开书,进入思想的丛林,我们会顿觉油墨..的芬芳沁人心脾。

A.“我们”是代词,“油墨”是名词,“走进图书馆”和“映照得明亮”都是动宾短语。

B.“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

”这个句子中,“人和事”作主语。

C.“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一句是假设关系的复句。

D.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②④①③。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唐代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行路难》。

辽宁省16年中考文言文翻译

辽宁省16年中考文言文翻译

沈阳市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着甚大,而其志者甚远也。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

天下间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大志,目标高远.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

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大连市一个中了孝廉的人(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家里很穷,生活落魄,无以为生,向亲友们借钱,(亲友们)都没有答复他。

唯独有一个赌徒好好对待他,常常赠与(他),提供给他柴米。

等到他公车北上去应试时,(赌徒)又替他备办行装,而且养他的家人。

没有多久,孝廉高中进士,被授予县令一职,感激惦念(赌徒)的旧恩情,派人把他找来。

(赌徒)谢谢他<或者谢罪这个我不太清楚>不肯前往说:“我同类的人(我们这些赌徒)喜欢赌博,把地当做席,把天当帷幕,放浪久了。

一但进了王公贵族的大门,就被舒服的要死了,不是我所喜欢的。

让我住在您的居所,也会天天外出,跟赌徒们来往,不是对您的为官声名有损伤吗?那也不是您所喜欢的。

(辽宁地区)聚焦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突破课件:第一部

(辽宁地区)聚焦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突破课件:第一部

4.重点实词 (1)四.时.俱备 四时: 四季 (2)沉.鳞.竞.跃. 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 竞相跳出水面
(3)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 确实,的确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常见虚词 (1)实是欲界之.仙结都构助词,的 (2)未复有能与其.奇代者词,指山川美景
6.句子翻译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第8篇 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 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 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重点字词句
1.古今异义
(1)古来共谈. 古义:_称__赞__ 今义:谈论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美”。描写了山峰、河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这些景物有静有 动、有声有色。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统领全文的作用。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四时俱.备 ( 全,都 ) (2)夕日欲颓. ( 坠落 ) (3)或.好作诗古文 ( 有的人 ) (4)恐.因愤激之久 ( 担忧,恐怕 )
一、(2015沈阳)阅读选文,完成1~4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 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 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② ,丘陵舄卤③;

【精编】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第1部分 重点文言文梳理训练 第二十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精心整

【精编】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第1部分 重点文言文梳理训练 第二十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精心整
第二十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呈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 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 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 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 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 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 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 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
8.(2015·辽阳模拟)邹忌为什么能够做到不盲目听取妻、妾、 客的赞美之词?
因为邹忌能清醒地认识到妻爱他,就偏袒他;妾怕他,就敷衍 他;客有求于他,就奉承他。他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 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9.(2014·鄂州)这篇短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请 结合短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4)动词的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 原意为:听到,句中意为: 使……听到
4.一词多义
(1)孰孰我.视孰.之与城通北“徐熟公”美,仔细谁,哪一个 (2)若徐门公庭若不.若市.君之好美像也 如 (3)上受上.上书.谏赏寡人上者等 下级向上级传达
(4)下乃受下下..令赏
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7.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 (2)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 (4)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比徐公差远了。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 指责 过: 过错
(6)谤.讥.于市朝 谤: 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7)时时而间.进 间: 间或、偶尔 (8)期.年.之后 期年: 满一年

2016年辽宁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

2016年辽宁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

2016年辽宁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元祐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

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赞之。

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

”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

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

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

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⑥前所书大异。

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

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注释】①元祐:宋哲宗赵煦年号。

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

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

④涪陵:地名。

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

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

⑥已:通“以”。

⑦不诬:不假: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谪.居涪陵谪(2)恨.穆父不及见也恨1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

17.结合选文说说山谷(黄庭坚)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分)【参考答案】15.(1)降职,被贬;(2)遗憾16.于是把怀素的《自叙帖》借回家,临摹了很多天,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17.(1)穆父指出其草书“近于俗”的时候,他问“何故”,说明他虚心好学;(2)“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说明他自尊自爱;(3)他借怀素《自叙帖》“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说明他勤奋努力;(4)他“自谓得草书于涪陵”后“恨穆父不及见也”,说明他懂得感恩。

(任选其三作答即可)【参考译文】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

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

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

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

2016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6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2016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答案】D【解析】此类题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及习惯错读的问题。

A“预兆”的“兆”读zhào,不知所错-不知所措。

B“缠绕”的“绕”应读rào,络绎不决络绎不绝。

C“哈达”的“哈”应读hǎ,坚难—艰难。

【考点】辨析字音、字形的能力。

2.【答案】B【解析】此类题需采用分组排除法。

此题按首词分为A、C组与B、D组。

因“唱出”不能与“光芒”搭配。

排除A、C组,“一泻千里”“一望无际”填入第二空均可,“打开”不能与“心曲”搭配,所以排除D 项。

故选B项。

【考点】辨析词语的能力。

3.【答案】D【解析】A“映照得明亮”不是动宾短语,是动补短语。

B句子的主语是“我们”,不是“人和事”。

C是条件关系的复句,不是假设关系。

【考点】正确判断词类、短语、复句、排序的能力。

4.【答案】C【解析】C.“孙悟空因在五庄观偷吃人参果连累了唐僧,被唐僧赶回花果山”错,孙悟空没有被唐僧赶回花果山。

【考点】对文学常识及名著内容的把握能力。

5.【答案】(1)青鸟殷勤为探看(2)独怆然而涕下(3)散人珠帘湿罗幕(4)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稍逊风骚【解析】不错字,不漏字即可。

二、阅读理解6.【答案】B【解析】B.“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错,《汉江临泛》的尾联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考点】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7.【答案】D【解析】A超过,胜出/过错。

B表被动看见。

C远大/远离。

D都是“他的”的意思,用作定语。

【考点】辨析文言文多义词的能力。

8.【答案】(1)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

(2)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解析】注意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1)卒:突然。

临:面对。

惊:慌乱。

(2)破:攻破。

王:称王。

见:显露。

词:言语。

色:神色。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9.【答案】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解析】“由此观之”为总结句,“非……其……”是固定结构,应在“非”前断开。

2016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6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6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宁.静(líng) 可.汗 (kè) 镂.空(lòu ) 妄自菲.薄(f ēi) B.窸窣.(s ū) 桑梓.(z ǐ) 比拟.(n ǐ) 重峦.叠嶂(luán) C.细菌.(jùn) 交卸.(xiè) 间.隔(ji ān) 教学相长.(zh ǎng) D.恣睢.(su ī) 角.色(ji ǎo) 应和.(hé) 豁.然开朗(huò)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 缘分 缭亮 欣欣然 与时具进B 偶象 妖娆 座佑铭 格物致知C 淘宝 编辑 沁园春 脱颖而出D 风采 微搏 圣涎树 荡然无存3.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北票翼龙化石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已成为解开大自然 的“天窗”和世界关注的焦点。

②我市选派的12名武术健儿在刚刚 的“中国·辽宁国际武术交流大赛”中,斩获5金、14银、3铜。

③我们 要确立好数字化阅读的管理机制, 要筑牢事后监管的红线,通过动态管理,净化数字化阅读的环境。

④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秉承大国担当、肩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中美就一定能够 两国乃至世界的美好未来。

A 奥秘 闭幕 既……又 开辟B 奥妙 谢幕 既……又 开发C 奥秘 谢幕 如果……就 开辟D 奥妙 闭幕 如果……就 开发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 随着苏宁集团成为有着108年历史的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的大股东,使我国球迷对中国足球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无限的联想。

B 表面上看,创新是科技人员的事情;但从本质上讲,创新是一个从基础科研到应用科研,再到产品市场化、技术产品化的复杂过程。

C 制作上的硬伤并没有影响《欢乐颂》收视率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它贴近女性视角、贴近现实和年轻人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助词,的
(2)出淤泥而 不染 ______________ 连词,却 .
代词,代指“花” ①可爱者 甚蕃 ___________________ . (3)者 助词,表判断 也 _________________ ②花之隐逸者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助词 . _________
6.重点句子翻译
第六篇 爱莲说
考情搜索 辽宁各翻译 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 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 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 ,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 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 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 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 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 ,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 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 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 弄啊。
子”的比喻意义,
表明自己喜欢莲的 原因,抒发对君子
予者何人? 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
好,人该是很多了!
的向往之情和洁身
自好的态度。
【中心概括】 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坚贞的品
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脱的胸襟。作者运 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
5.虚词意义及用法 花 ______________ ①水陆草木之 .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词,用于主谓间,取 . (1)之 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词,的 隐逸者也 _______________ ③花之 .
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精神(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
的高贵亦可)。
3.(2013·湖北荆门)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D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 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 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 、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 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
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 直的品德。 【写作特点】 1.借物喻人,托物言志。2.衬托:以隐逸的菊衬托“ 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以象征追名逐利的富贵牡丹作对比,反衬象 征君子的莲,更突出君子洁身自好,坚持自己高洁情操的可贵。
①陶后鲜 少 有闻 ___ . (3)鲜 鲜艳 美____ ②芳草鲜 .
4.重点实词
多 (1)可爱者甚蕃 . 蕃: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污秽) . 染:___________
洗涤 美丽而不端庄 (3)濯 清涟而不妖 . . 濯:_____ 妖:______________ 亲近而不庄重 (4)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亵:______________ . 喜爱 (5)菊之爱 . 爱:______
7.(2015·抚顺模拟)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
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示例:兰花,兰花无论在哪里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
,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桂花, 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
一、文学常识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 正,傲岸不阿 ,时人赞为“胸怀洒落, 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 抒怀之作。 说,古代一种文体 ,可以说明、议论, 也可以记叙事物 ,但都是用 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
二、重点字词句 1.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 .
清澈 ①濯清 涟而不妖 ______ . (1)清 显得清晰 ②香远益清 . ___________ 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香远 益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远 距离长,与“近”相对 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远 .
章节精解
水陆草木之 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 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全文以“爱”贯串 。文章可分为两部 分。第一部分(第1 段):由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引出 自己独爱莲花(以爱 菊、爱牡丹衬托爱 莲),并描绘莲花的 形象,赞美其品格 ,暗喻“君子”的 形象和品质。
立 今义:栽种 古义:___
(2)宜 乎众矣 . 古义:应当 _____ 今义:合适,适宜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不蔓 不枝 . . 原意为:枝蔓,句中意为:生枝蔓 _______ 原意为:枝节,句中意为:长枝节 _______
(2)形容词作动词 香远 益清 . . 原意为:远处,距离长,句中意为:_____ 远播 显得清幽 原意为:清澈,句中意为:________ 3.一词多义
予谓菊,花之隐 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 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子。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 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 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
第二部分(第2段):
扣住菊、牡丹、莲
的象征意义发表议 论,点明莲花“君
三、文意理解与探究
1.(2014·安徽)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
用文中语句回答。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
富贵者也。
2.(2014·安徽)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作者感慨世人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
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中洗 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茎)中间贯通而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4.(2015·阜新模拟)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
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陋室(或:陋室不陋) 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韩愈在《马说》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 千里马的遭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借“莲”表达 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即可) _______________ 。 5.(2015·铁岭模拟)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 改为“菊、莲、牡丹”?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6.(2015·本溪模拟)文中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 写出了莲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