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法例中的特殊语言现象

合集下载

中英政治新闻对香港“占中”事件报道的对比研究

中英政治新闻对香港“占中”事件报道的对比研究

校园英语 /中英政治新闻对香港“占中”事件报道的对比研究吉林大学/王玥【摘要】语言的运用反映着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而隐喻是语言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试将中英政治新闻中有关2014香港“占中”非法集会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 政治新闻 对比研究一、引言认知领域突破了传统的修辞层面,认为隐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不但在语言中,也在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性的。

”语言反应并影响人们的思维过程,因此对语言的运用,例如隐喻的不同表达方式也反应了人们对待事物不同的态度。

这种影响和作用在政治新闻报道中尤为明显。

本文试图从莱考夫和乔纳森提出的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中英政治新闻中关于香港“占中”事件的报道,从而探讨概念隐喻的功能,并加深人们对汉英政治和文化的理解。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莱考夫和乔纳森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之中,且基于我们自身的体验。

隐喻是一种映射关系,是将我们的抽象概念通过隐喻来具体化,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莱考夫将隐喻大致分为三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以及本体隐喻。

其中结构隐喻是指通过某一种概念体系通过隐喻对另一种概念进行构建。

例如在“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中,始源域“金钱”的概念体系特征映射到了目标域“时间”中,产生一系列相关的隐喻。

方位隐喻是用“上下、前后、远近、深浅”等表示方位的基本概念来指称其他认知域的概念。

本体隐喻是指用基本的概念表达抽象的不易感知的概念。

“人们习惯于将基本的身体体验来理解较抽象的经验,如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等无形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政治与语言密切相关。

莱考夫在对美国政治中的隐喻的研究中发现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大量存在,使政治语言变得更加生动。

香港特有词语管窥--广告词语切片考察

香港特有词语管窥--广告词语切片考察

香港社 区词 外来词 古语词
具 有 强 烈 的殖 民地 色 彩 。同 时 ,香 港 地 处 中 国 东 南 沿 海 ,

特 有 词 语 的 内涵
“ 有 词 语 ”是 同汉 语 通 用 词 语 相 比较 而 言 的 ,特 有 特
与 广 东 毗 邻 , 当地 居 民 多 以 粤语 为 沟 通 语 言 。 19 年 回 归 97
“ 有 词 语 ”有 广 义 和 狭 义 之 分 ( 志 祥 , 2 0 ) , 特 汤 05
从狭 义来看,是指那些在某一特有 的区域 内流行,代表着
该地 区某 一特有 概念 或者 某种特 定事 物 的词语 。这些 词 微 妙 的 变 化 , 出现 了标 准 中文 、港 式 中 文 和 粤 式 中 文 等 不

种 流 变 状 态 中 , 一 旦 外 部 条 件 成 熟 ,一 些 区域 特 有 词 可 特有 词语 。此研究方法所需语料较少 ,获得研 究样 本较为
能 向其 他 区域 扩 散 ,成 为跨 区 词 甚 至 多 区 词 , 因此 ,它 也 方 便 ,缺 点 是 随 意 性 较 强 ,典 型 性 不 够 。 虽可 发现 一 些 特
三 、研 究方 法 与 语料 来 源
本 文 采 用 切 片 分 析 的研 究 方 法 ,抽 取 一 天 的报 纸 , 选
从 历 时 角 度 看 ,特 有 词 语 并 不 是 一 成 不 变 的 ,它 处 于 择 特 定 范 围 的语 言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以此 窥 探 香 港 中 文 里 的
词 语 多 在 某 一 特 定 汉 语 社 区 使 用 ,有 些特 有 词 语 可 能 会 扩 之 前 , 香 港 的 社 会 语 言 状 态 是 两 文 两 语 , 口语 上 主 要 使 用 散 到 汉 语 中 心 区 或 其 他 汉 语 社 区 ,但 是它 们 中 的 多 数 尚未 英 语 和 粤 语 , 书 面 语 则 是 英 文 和 中文 。 普 通 话 虽 为 中 国 的 97 为汉 语 普 通 话 词汇 系 统 所 接 受 。这 些 普 通 话 词 汇 中 所 没 有 共 同语 ,但 在 香港 却 长 期 不 受 重 视 。 19 年 回 归 后 ,英 语

现代汉语宾语前置现象的语体特征分析-CUHK

现代汉语宾语前置现象的语体特征分析-CUHK

现代汉语宾语前置现象的语体特征分析——兼谈话题位置的具时空、泛时空与超时空马文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根据Paul, Waltraud(2002,2005),现代汉语的话题可分为内话题和外话题:内话题的位置在主语和vP之间;外话题则位于CP之下,主语之上。

这两种话题结构在语体上存在区别。

非正式体(informal)中,当宾语前置(object preposing)为话题时,落脚点(landing site)可以是内话题,也可以是外话题,例如:(1)a. 火车我们没赶上。

(外话题)b. 我们火车没赶上。

(内话题)(2)a. 凉茶你喝不喝?(外话题)b. 你凉茶喝不喝?(内话题)例(1-2b)存在两种读解:一种是“火车”、“凉茶”不承载焦点重音(focus stress),整个结构中动词性成分承担核心重音(nuclear stress);另一种是焦点或对比话题的读解,即“火车”、“凉茶”承载重音,“我们火车没赶上”的语义为“我们火车没赶上(幸好赶上了飞机)”。

正式体(formal)中,如果不强调前置宾语,则它的落脚点只能是外话题而不能是内话题。

例如:(3)a. 其他国家的内政,中国绝对不会干涉。

(外话题)b. *中国,其他国家的内政,绝对不会干涉。

(*内话题)(4)a. 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问题,美国外交部从未与中国进行磋商。

(外话题)b. *美国外交部,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问题,从未与中国进行磋商。

(*内话题)对于正式体而言,内话题结构只存在一种读解,即焦点结构的读解。

如果内话题结构承载的是核心重音,则该结构不合法,如例(3-4b)所示。

在对比焦点的情况下,该内话题结构可以接受,但话题不宜过长,且对比的成分也不宜不出现。

如例(5)所示:(5)a. ??中国,其他国家的内政,绝对不会干涉。

b. ??中国,其他国家的内政,绝对不会干涉;自己国家的事务,绝对不假手他人。

c. 中国,市场开放了;改革开展了;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从词典编纂学角度透析香港英汉双语法律术语释义——以简单句为例

从词典编纂学角度透析香港英汉双语法律术语释义——以简单句为例

1引言
到底如何定义应该根据研 究者 的研 究需要进行具
体 界 定 ,进 行过 多 的讨论 和 研 究 并不 能 改变现 状 。
中国对法律语言 的研 究,始于 2 0 世纪 8 0年 代。 虽然 比外国晚 了近 2 0 年, 但经过近三十年的发 展,法律语言学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从 2 0 世纪 9 0 年代法律语 言学作 为一 门独 立 的学科的确立到各
— —
以简单 句为例
娄元 元
武汉 4 3 0 0 7 0 )
(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湖北
摘要 : 本文着眼于从词典 编纂 学的角度 对香港 英汉双语 法律术语释义的分析 , 通过建立香港 英汉双语 法律 术语语料 库, 来 透 析 自然语言 中所折射的含义 与暗示, 为词典 编纂 学者提 出微 薄 的建议 , 从 而为 词典 使用者提 供一种 正确 解读 词典 释义的方
2平 行语 料库 的建 立
究局限 法律语言本 身…中国学者的研究特点是 全面细致, 从字、 词。句等角度深入探讨法律语言词 汇特点、 词法特点句法特点、 准确性问题、 模糊性问
题、 色彩 问题 、 调整 问题及语体特 征问题等等 , 甚至 包括立法语言中的标点符号” ( 吴伟平 , 2 0 0 2 ) 。这使
得我 国法律语言 的研究呈现重理论 ,轻实 践的特
点。就法律词汇 的定义 问题, 几乎每本法律语言学 论著都会提及 , 如李振宇的《 法律语言学初探》 , 陈炯 的《 法律语言学概论》 , 刘红婴 的《 法律语 言学》 尽管如此, 针对此话题的大量期刊、 论文还是 不断涌现, 如姜建云的 《 法律术语及其理据性》 , 《 法 律用语 的语义法定性》 王蓉 的《 法律术语的语言学

港中文语言学笔试

港中文语言学笔试

港中文语言学笔试
【原创版】
目录
1.港中文语言学笔试简介
2.笔试内容及考试形式
3.备考建议
4.总结
正文
【港中文语言学笔试简介】
港中文语言学笔试,全称为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是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系为选拔优秀研究生而设置的一项重要考试。

该考试旨在测试考生的语言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确保选拔出具有良好学术潜力的学生。

【笔试内容及考试形式】
港中文语言学笔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语言学基础知识:这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语言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涉及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知识。

2.语言分析:这部分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学知识对给定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主要考察考生的语言分析能力。

3.问题解决:这部分通过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考察考生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一般为 3 小时。

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

【备考建议】
1.系统学习语言学基础知识:考生需要系统学习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知识。

2.多做练习:考生可以通过做历年试题、模拟题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术素养:考生需要关注学术动态,了解当前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4.提高英语水平:虽然考试语言为中文,但部分题目涉及英语,因此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

【总结】
港中文语言学笔试是一项重要的选拔优秀研究生的考试,主要测试考生的语言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特色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特色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特色
香港中文大学:提倡中英文双语教 学
• • 对于每一个内地生而言,到港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语言不通。尽管香港回归后,越来 越多的香港人会说普通话,包括学校在内的各大机构团体也都教授普通话,但在港生活却以 粤语为主。 很多内地生都有这样的感觉,全英文授课并不可怕,因为经过多年的学习,赴港留学的 学生英语基础都比较好。听不懂、讲不好粤语才是内地生最大的语言障碍。因为你会觉得想 学的东西没学到,自己想说的话又无法确切地表达出来,这就让人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不 能说流利的粤语,你参加校内的学生会及各种社团组织的竞选都是很难的,也会给你的学习 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被粤语“折磨”过的滕燕就认为,到港前最重要的是加强语言锻 炼。她说除了英语还有粤语,之前看港剧学习比较多,能听但不能说,如果在来之前能够提 高粤语的学习,来了之后会有很大的帮助。” 中大是香港高校里唯一一所提倡中英文双语教学的大学,从取名为中文大学我们就能看 出中文在中大里的地位。使用中文授课得从中大的创建说起。上世纪60年代,英殖民统治下 的香港英语横行,一些富有爱国心的知名学者如钱穆、唐君毅等就提出要成立一所尊重汉语 学术地位、尊重中国文化的大学,这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名字的由来。为推广中文教育,《香 港中文大学条例》特别规定中大的授课语言以中文为主、中英双语并重。在香港,也只有在 中大,中文获得了和英文一样主要的官方语言地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大的“中文” 并不是普通话而是粤语,所以这让不懂粤语的内地生感到很痛苦。好在中大为所有不懂粤语的 内地新生开设了免费的粤语培训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原本觉得粤语应该很 好学,学起来才发现不是那么容易。其实普通话和英文足可以应付在香港的生活,如果不是 准备留在香港工作,内地生大可不必学粤语,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多学点英文。”王万军建议 说。

香港言语社区两文三语的格局及其变化

香港言语社区两文三语的格局及其变化

些成分发生 了量的变化 , 但没有产生质的变化。
[ 关键 词] 两文三语 ; 言语社区 ; ; 变化 多层双言体系
[ 中图分类 号]Ho 5 一0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 5 1 (O 0 O 一O 4 一O 0 0 10 2 1 ) 3 0 1 7

[ 收稿 日期] 0 0 3 O 2 1 一O —1 [ 作者简介] 苏金智 (9 4 )男 , 建永 春人 , 1 5一 , 福 教育部语 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 社会语言学 与媒 体语言研究室
调查研 究成 果 面世 。
香 港 言 语 社 区两 文 三语 的格 局 及 其 变化
苏金智
(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 北京 lO l ) O O O
[ 摘
要] 香港语言文字使用的格局是两文 三语 , 言语社 区的性质原来有 了公认 的定性的说法 , 属
于双言或三言制 。有学者认为这一提法 已不能从理论 上很好地解释香港 语言使用 的新 变化 , 为其性 认 质 已经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 。笔者认为到 目前为止还没有改变这一说法的足够理由。影 响言语社 区性 质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 策因素、 言使用 的现状 和语言态度 。三个 因素中 , 言使用 的现状 是决 政 语 语 定言语社 区性质 的最重要 的因素 。文章就 1 9 9 7年前后这 三个 因素对香 港言语社 区性 质所产生 的影响 进行 了分析 , 尤其是对语 言文字使用现状进行了 比较 深入 的分析 , 进一步说 明香港言语社 区的语言格局
主任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 中国社会语 言学会副会长 , 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 。 研

4 ・ 2

香港特殊的语言现象:语言转换和语言混用

香港特殊的语言现象:语言转换和语言混用
的词 汇 , 比如 “ 今 天要o v e r t i m e ”。 社会 语 言学 家们 对 于语 言转 换 和语 言混 用 并未 有~ 个 统一 的
【 1 】 詹姆斯 卡 明斯, . ( 2 0 0 7 ) . 《 香港英语词汇创新研究 》香港: 香港大 学出
版社 .
结论
H a晤 h a p p y呀? ” (“ 晤 ”是 粤语 口语 中 的 1 9 9 7 年 香港 回 归后 ,普 通话 成 为 了官方 语 言之 一 ,普通 话 也 略 发音 , 比如 “ 预 期 一般 取代 英 语成 为 第二 语 言 ,这就 表 示普 通话 的地 位 次于 英 化 ” 等 。
社会语言学家们对于语言转换和语言混用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holmes的定义最为广泛人们转换语言是来表示一种群体归属感而muysken则定义语言混用是一句话中出现两种语言的词汇或者语法特征语言转换是讲话中快速出现连续的几个语言
大 众 文 艺
・ 语言 学研 究 ・
香港特殊的语言现象 :语言转换和语言混用
香港 语言 环境 是 政治 、历 史 、经 济 的共 同产 物 。语 言转 换 和
语言 转 换c o d e — s w i t c h i n g 和 语 言 混用 c o d e — m i x i n g 是 香港 特 语 言 混用 是 极具特 色 的语 言现 象 , 同时 不 同语 言相 互作 用 ,形 成 色 的语 言现 象 。语 言转 换指 人们 从 一种 语 言换 到另 一种 ,一般 发 了香 港特 色的语 言转 换 并随着 时代 不 断变化 发展 。 生在 句 与 句之 间 , 比如前 一 句话 中文 ,后一 句 换 英文 : 而 语言 混 用则 是 一句 话 内使 用不 同的语 言 ,通常 都 是混 入一 两个 其 他语 言 参考文献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定 指标 记 ( 1 )加 速 、 拖 延、 妨 碍 或 阻止 , 或 曾 经 加 速、 拖延、 妨 碍 或 阻止 由本 人 作 出或 由其 他 公 职人 员作 出任 何 凭 其 本人 或 该 其 他 人 员的 公

( 3 )… … 该 等 资 产 是 保 险 人 指 示将 某 些 资产 ( 保 险人 已就 该 某些 资产 向该人 发 出上 述
书 面通知 )… …( 4 1 . 3 0 ( 3 ) )



( 4 )如任 何人 藉作 任 何 欺骗 ( 不论 所作 欺 骗 是 否唯 一或 主要 诱 因 ) 并 意 图诈骗 而诱 使 另 人 作 出任 何 作 为 或 有 任 何 不 作 为, 而 导
苏 小 妹
【 摘 要】 香港 中文法例 中的特殊语言现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 指示标记的使用, 包括定指
标记“ 该” 与任 指标 记 “ 任何 ” ; 其二, 连词 的使 用 , 主 要包 括 连 词 的特 殊 用 法 、 连 词使 用 范 围 的扩 大
和位置 的变化; 其三, 介词的使用。这些特殊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英语 的影响和翻译过程 中的“ 直
译” 法。
【 关 键 词 】香港中文法例 指示标记 连词 介词
【 基金项 目】天津市社科规划项 目 “ 香港立法语言的语法特点研 究” ( T J Z W1 3 ~ 0 1 4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1 — 1 8 【 中图分类号 】 H 1 0 9 . 4 ; H 1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0 — 5 4 5 5 ( 2 0 1 5 ) 0 2— 0 1 7 3— 0 7
分 。( 5 2 8 . 8 1 . ( 2 ) . ( a ) )
总结和归纳¨ 一 , 得到 了学界 的重视和认 可, 但 是
石 文 的书面 语 研究 限 于 报 于 U 语言 , 并 未 涉 及 法律 条
文 。作 为最 严肃 、 最 具 权 威 性 的 书面 语 体 , 法 律 语
言有其 自身的特殊 陛; 同时香港法例 的中文本绝大 部 分 又都是 从 英文 翻译 过来 的 , 作 为 译 本 在 语 言使 用 上很 容易 受 到英 语 的 影 响 。 因此 , 我们 认 为 有 必 要 对香 港 中文 法例 单独 进行 考 察 。 本 文从 指 称 标 记 、 连词 、 介 词 这 三 个 角 度 来 考 察香港中文法例 , 语料来 自香港政府公 布的 1 0 0多 部 成文 法 。
香 港 的 书 面 语 一 直 倍 受 关 注 。石 定 栩 等 ( 2 0 0 2、 2 0 0 6 ) 曾就 香港 书面 汉 语 的语 法 特 点 进行 了
( 2 )如有 以下情 况 , 观 众 或 听 众 可视 为 已 支付进 入 某地 方 观 看 或 聆 听 广 播 或 有 线传 播 节 目的入 场 费— — ( a ) 该 等观 众 或 听 众 已支付 进 入 某一 地 方的入 场 费 , 而观 看 或聆 听广 播 或 有线 传播 节 目的 地 方 构 成 该 某一 地 方 的 一 部
J OUR NA L OF S O UT H C HI NA NORMA L U NI V ER S I T Y ( S OC I AL S C I E NC E ED I T I ON)
2 0 1 5年 4月
Ap r .2 0 1 5
特 殊 语 言 现 象 香港 中文 法例 中 的

与 文 字
致—— ( a ) 该 另 一 人 以外 的 任 何 人 获得 利 益 ;

应 用
指 称 标 记 的 使 用


( 2 1 0 . 1 6 A . ( 1 ) பைடு நூலகம் ( a ) )
例( 1 ) 一( 4 ) 中, “ 其他” 是旁指代词 , “ 某” 表示 不定指 , “ 另” 是 另 指代 词 , 它们 与 “ 该” 的 同时 出现 关于香 港 书面 语 中 的定 指标 记 , 石定栩( 2 0 0 6 ) 人文覆界 可 能是 受 到 了 英 语 的影 响 。英 语 中一 个 名 词 性成 曾指出 : “ 香 港书 面语很 少 用 ‘ 这’ , 而用 ‘ 该、 是、 分前面 如 果 已 经 出现 过 , 后面 再 论 及 时 , 这 个 名 词 今’ 等。 ” [ 2 ” 根 据 我 们 的 考 察 , 在 现 行 香 港 中 文 法 性 成分 之 前 一定 会 出现 “ t h e , t h a t , t h i s ” 这 样 的 定 例中 , “ 是” 和“ 今” 都 没有 用来作 定指 标记 , 只 有 指 标记 。香 港 中 文法 例 对 应 的英 语 文 本 同样 体 现 “ 该” 大 量 出现 。 同时 , “ 该” 在使 用 上也 有 了一 些变 了这 一点 ( 下面 为例 ( 1 ) 和( 2 ) 的英 文原 文 ) : 化, 主 要 表现 在 “ 该” 与 其他 指称 标记 连 用 上 。 ( 1’ )e x p e d i t i n g ,d e l a y i n g ,h i n d e r i n g o r 现 代汉 语 中 , 定指标记 “ 该” 一般单独使用 , 不 会和其他指示标记连用 , 而在香港中文法例 中我们 ① 本 文使用 的法例 均来源 于香港 律政司公 布的现行成文法 , 发 现 了不 少 “ 该” 与其他 指 示标 记连 用 的例 子 : h t t p: / / ww w. d o j . g o v . h k / s c / l a w s / i n d e x . h t ml 。
a3??该等资产是保险人指示将某些资产保险人已就该某些资产向该人发出上述书面通知??413034如任何人藉作任何欺骗不论所作欺骗是否唯一或主要诱因并意图诈骗而诱使另一人作出任何作为或有任何不作为而导致a该另一人以外的任何人获得利益
2 0 1 5年 第 2期
No . 2. 2 0 1 5
华南师范大 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