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双辉——中日世博会绿化景观之比较

合集下载

世博绿化分析

世博绿化分析

■ 世博主题馆生态墙世博•绿化篇上海世博主题馆生态墙垂直绿化□ 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乔国栋 丁学军□ 上海园林建筑有限公司 庞炳根世博会主题馆生态墙垂直绿化工程,是一项集材料、生物、园艺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技术集成成果,并且在整个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环节,均体现了节能环保和低碳的理念。

世博会主题馆生态绿墙单面长180米,高26.3米,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是目前全球已实施的最大的生态绿墙(图1)。

传统的墙面绿化应用较多的是采用攀缘植物依附于结构物,依靠攀缘植物的生长来覆盖墙面,达到垂直绿化的效果。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成形较慢,要使垂直绿墙达到一定高度,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而世博会主题馆的建设则要求在三个月内形成绿化效果,覆盖26.3米高度,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墙面,而且要保证在两年以上的展示期内保持稳定的生态绿墙景观效果,这就要求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施工方法来实现。

根据主题馆特殊的使用要求和上海当地的气候条件及主题馆东西两个墙面的特殊生境,主题馆生态绿墙的建设必须有效解决如下难题:1、必须在三个月时间内达到5000平方米的垂直绿化覆盖效果;2、必须能够能适应上海地区长达一个月 的雨季的影响;3、能抵抗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的考验;4、主 体结构及植物能抵抗11级台风;5、方便安装和拆卸;6、能保 证灌溉的均衡与稳定;7、生态绿墙的荷载要在已有结构层允 许的荷载范围内。

生态绿墙的建设 上海世博主题馆生态绿墙的建设需要解决如下六个系统 问题。

1、模块系统 即植物栽培容器。

根据生态墙面积大、高度高的特点,和 便于养护和更换的要求,故我们在施工方案设计中提出模块化 安装的技术。

49特别关注——The Special Focus低碳•园林2、植物材料生态绿墙对所选植物在生长习性、根须的稠密度、对极端生境的适应性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因而植物品种的选择是工作最繁重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部分。

3、栽培介质生态绿墙对栽培介质有重量轻、与植物根系结合紧密、清洁无病虫害的严格要求。

中日历史园林景观比较

中日历史园林景观比较

中日历史园林景观比较作者:马强张凯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2期摘要:中日景观都属于东亚园林体系中的一员,两者相互交融,后期又各有特色。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本景观在中国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

中日初期的园林景观在结构、意境理念等方式方法上,如出一辙。

例如以岛池为中心布置景观,以散石构成石组,积土成山等造景手法,这些由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保存极少,大部分被现在明清时期园林景观所代替,但可在古籍中查询到踪迹。

但在日本园林景观中这些造景手法和风格大部分都得到了延续和创新。

本文将着力比较两国园林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中日园林;历史;比较一、中国园林景观历史演变早在商周时期景观园林就已经萌芽。

当时的帝王开辟大自然中的丛林山水,主要用于狩猎,同时起到玩赏的作用,多依托湿地等生产力较高的自然环境,其物产主要供给祭祀活动及宾客宴请,是中国园林的初始形态被称作囿。

我国园林景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l、秦汉“一池三山”的造园理念。

2、魏晋、南北朝走向自然山水园发展方向。

这时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转折时期同时对日本园林的产生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隋唐至明清时期从山水园林到文人写意园林。

中国的园林景观大批建造,走向兴盛。

中国园林起源于“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

源于对汰池和三山蓬莱、方丈、瀛洲神仙岛山的崇拜,对神话、仙人的向往。

景观意境的体现是对神的敬意而不是面向生活,标志统治地位的高台成为人向神明朝拜、沟通的神圣之地。

中国园林经过几代的持续发展到秦汉时期,尽管人文性得到加强,但景观园林作为崇拜神明、狩猎和处理政务的功能却始终如一。

我国园林景观第一次重要转折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各地域间的融合,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从对神仙宫阙的向往和模仿转向自然的再现,由娱神到乐人的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山水画也飞速发展,在园林景观中可以看到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例如谢赫在《古画名录》中提出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默写”对今后的园林景观的结构、布局、手法等。

世博会绿化景观之解析

世博会绿化景观之解析

公共场地景观
园中的公共场地景观运用了较多的元 素。植物种类多样,色彩绚烂,层次丰 富,搭配得宜。 植物用材有榕树、香樟、榉树、桂花、 量天尺、苏铁、银叶菊、矮牵牛等。
公共场地景观
选用植物有香樟、矮牵牛、 金心吊兰、黄金菊、桂花、花 叶蔓长春、四季秋海棠等。
公共场地景观
世博大道绿化
世博大道上层树种以黄 山栾树为主,高大挺拔、分 枝点高、抗风耐湿、9-10月 开花。下层在会间以耐践踏 地被为主,会后可根据需要 种植花灌木。
世博轴之路
世博轴之路
世博轴两侧选用树形高大、整齐的,胸径>30㎝的实生 银杏,烘托世博轴恢宏的气势。
世博轴之路
道路外侧选用银杏,大香樟,常绿落叶相互搭配, 丰富季相景观。
世博轴之路
世博轴之路
世博园道路绿化
园区道路绿化遵循了整体性原则, 即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且不乏鲜明个性; 生态性原则,即以落叶树为主,优先考虑 植物5-10月的景观效果;文化性原则,即 传承历史文脉,将文化特色与道路景观有 机结合;功能性原则,即突出道路遮荫、 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并且考虑人流疏散、 识别导向等世博特色功能。
特大银杏作为行道树
世博大道绿化
枫杨
世博大道绿化
选用植物有银杏、紫薇、桂花等。
世博大道绿化
世博大道绿化
道路绿化较多地采用了花篱配 以银杏作为隔离带,还运用了金娃 娃萱草、石榴、紫叶李等。路旁绿 地则大量设置了自然式的花境,色 彩鲜艳,夺人眼球。
世博轴之路
借用世博轴两旁的坡地,层级铺设草坪,柔和世博轴的建 筑景观,并且运用高大乔木形成树阵,增强气势感和加强空 间的导向作用。草坪上设置不规则式的花境,凸显活泼的氛 围。
世博园道路绿化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日式枯山水庭院中式山水庭院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

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

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

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虽同属东方体系,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其后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

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地域与环境区别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

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中日景观与园林不同的比较

中日景观与园林不同的比较

中日景观园林设计的比较相对于西方景观园林来说,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

由于日本文化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下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

然而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园林特点主要有: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并伦理化、道德化、园林要素与之结合意蕴其中,尤为突出。

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与自然和谐为美中国园林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阴阳五行说”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生态学,建筑能够把地域自然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消极的一面。

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为美”的哲理境界。

3)中国园林漾漾充溢着诗情画意;拥有着独具魅力的意境创造二、日本园林的特点:1)、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

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

日本园林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2)、日本庭园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三、造就中日景观园林不同的因素:1、从种类而言日本:模仿苏州园林的元素过多,整体十分拘紧,不大气,很烦琐。

发展与保护并重 景观与生态相谐 中日园林绿化对比引出的思考

发展与保护并重  景观与生态相谐  中日园林绿化对比引出的思考

关 键 词 :风 景 园林 ; 中 日 园 林 ; 讨论 中图分 类号 : T U 9 8 6
收 稿 日期 :
A bs tra p re
c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3
2 00 6 11 2 4



15 3 0
(2006 ) 06 007

1 05

2006 08 09
— —



生 命 力极 其 强 盛
使 得 日 本 文 化 没 有 流 于 同化 而 是 在 千 姿 百 态 的世

帜[1 l

日 本 民 族 对 外来

特 别 是 通 过 对 中 国 园 林 艺 术 的研 究 理 解 与 发挥 结 合 对 自身传统 文 化 的 深


层 思 索与 把握

在 不 断 引 入 异 质 要 素 的 同 时 加 以 融 合 在 此 过 程 中 发 现 并 且 完 善 了 自己 的 创 作
, , , 。
风格和基础理 论
如 他们 对 于 《 冶 》 研 究使 用 E2 3 对 于 园 林 旷 奥 论 嘲 的 理 解 运 用 特 别 是 园 的





借 鉴 起 源 于 中 国 道 教 文 化 而 创造 出 的 枯 山 水



这 些分 明 发 源 于 中华 民 族 文 化精髓 但 又 没 有 人
ns

D is
c u s s io n
图1
风 景 园林 2 0 0 6 第六 期 7 1
维普资讯

中日园林对比

中日园林对比

中日园林对比班级:11级室内一班姓名:黄慧馨学号:1101800197中日园林对比中日两国的园林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正是道家思想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的从单纯的模仿和取法自然出发,进而上升到抽象和象征,从而形成高于自然的思维模式,但两家各自向佛家和儒家两个方向发展。

进而产生了两种形式相似,内涵迥异的园林模式,也引领了东方古典园林的发展和进步。

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从留园和桂离宫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都对其景观环境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园林形式的布局。

大自然的山水风景,处理的主要原则为“高阜可培,低方宜挖。

”。

一.总体布局留园属于江南私家园林,相对于桂离宫而言,在占地面积上相对于“小气些”,但是又完全符合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人们在此可以领略到自然山水的肌理,休憩于翠竹枫林之间。

桂离宫的布局和清代皇家园林的布局有很大相似性,整体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以衬托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而内部则遵循“模拟自然,抽象自然,升华自然”的原则。

留园平面图桂离宫平面图二.园林风格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是崇尚自然,“壶中天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典型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留园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的各种景物,景物的造型与气韵。

日本的园林更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桂离宫就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创再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至美境界。

对于园林内部山水的处理上,虽然都是以中央水体为中心,留园内是通过配以玲珑假山以展现自然的姿态;而日本则主要表现在水体中配置许多小岛,岛虽然小巧,但是配置矮小松树,也便形成微缩的自然形态。

浅议中日城市园林绿化特色与差异(上)

浅议中日城市园林绿化特色与差异(上)

浅议中日城市园林绿化特色与差异(上)作者:曹玉星来源:《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0年第01期笔者于2009年6月考察了东京、京都、横滨、大阪等日本县市的园林绿化管理与养护,经与日本友人多次探讨,结合在国内城市园林绿化方面管理的工作积累,有此浅见。

一、中日两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植的主要特点1中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植的主要特点在中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种植中,讲究以植物姿态、色彩、气味等供游人欣赏,或赏心悦目、或柳丝拂面,或芳香扑鼻。

在游览过程中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可获得对大自然的审美享受。

隐蔽与拓展《园冶》中有“园墙隐约于萝间”说,即沿着园界或建筑墙种植乔、灌木或攀援植物,以植物的自然生态体形代替装饰砖墙、园界等呆滞的背景,不但在观赏上显得自然活泼,而且高低掩映的植物还可造成含蓄的景深感。

分隔与联系在不宜采用建筑手段划分空间的情况下,以自然的植物材料,如乔、灌木高低搭配进行空间分隔,甚至可以达到完全隔断视线的效果,如城市高等级公路中的植物隔离带。

在多数情况下,是利用植物取得似隔非隔,使相邻景观产生互相渗透的效果,或以更为疏朗的配植略加掩映,使景观含蓄,增加景深层次。

装点与衬托在景观构图上,景观的主要观赏景面,重点配置树木花草。

堆山、叠石之间以及各类水型的岸畔或水面,亭、廊、轩、榭等建筑的内外空间,常有自然植被或植物的配植美化。

渲染与勾勒植物不但是“绿化”的颜料,而且也是万紫干红的渲染手段。

再现大自然的绿化景观,同大自然的现象一样具备四季的变化,表现季相的始替,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较多地进行图案式、板块式、色块式密植型勾勒造型种植。

生态与实用植物的感染力是由多方面的,不只是绿化、美化的作用,还有音响和气味的效果。

对于游人来说,体验一个园林作品,是由几种感官综合接受的,它既有视觉、触觉、听觉,也有嗅觉、味觉。

一些花卉以其干、叶、花、果作为观赏对象的同时也作为蜜源植物,起到招蜂引蝶的生态多样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