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治疗进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是当前临床较为热门的话题,事实上,“他汀”只是一类药物的俗名,其实质上是一种还原酶抑制剂。
之所以将其称作“他汀类”原因在于,该类药品在最初时均为进口药物,而其英文名称中都带有“statin”这一单词,翻译过来就是“他汀”了!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运用较广,下面就他汀类药品在临床的具体应用做一详细介绍。
他汀类药物临床运用他汀类药物在最开始时是被用于Ⅱa与Ⅱb高脂血症的医治中,包含家族性、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等,同样也适用于因遗传性高脂血症诱发的并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伴随研究不断深入,许多资料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但有降低胆固醇的效果,且在非调脂方面发挥着促进作用,比如提升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集聚等,而其在应用范围上已远超出既定适用范围。
临床应用一——冠心病许多随机研究表明,冠心病病人可在他汀类药物中获得理想效果,能够调节冠心病病人血脂水平,特别是LDC-C减少至30%以上,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病率与病死率。
他汀类药物于冠心病中的应用可谓是近几年临床药学的最大突破,特别是在能够诱发死亡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中,在采取抗凝和抗栓诊疗的同时,运用他汀类药物实施调脂诊疗,且借助其药物功效,提升血管内皮功能,在血小板聚集与炎症因子释放过程中发挥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能够减少病人在急性期间的死亡率,从而改善病人预后。
除此之外,他汀类药物还在某些手术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冠状动脉旁路植入术等。
临床应用二——心力衰竭与他汀类药物有关的临床实践,比如北欧辛伐他汀存活实验和胆固醇及冠心病反复发作事件研究均提示他汀类药物能使心力衰竭发生率有效降低。
在一项研究中,讨论分析中度心衰病人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效果。
研究表明,在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时可在2年内降低心衰死亡风险,且降低效果明显。
但是在一些前瞻性研究中却得出阴性结论,所以临床在心力衰竭中应用他汀类药物仍需谨慎。
临床应用三——免疫调节与抗感染有资料显示,普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可阻滞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对T细胞活性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他汀类药物应注意什么

他汀类药物应注意什么他汀类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洛伐他汀等。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准确的使用他汀类药物。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用药说明书或医嘱的剂量和时间进行规范用药。
一般情况下,他汀类药物需要每天服用并坚持长期用药,以达到持续降低胆固醇水平的效果。
同时需要注意,不要随意减少或停止药物的使用,以免影响疗效。
其次,需要注意他汀类药物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他汀类药物禁忌于妊娠、哺乳期和对该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需要注意是否有肝脏疾病或食道胃反流病等胃肠道问题,这些疾病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此外,一些他汀类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例如与某些抗生素、降血糖药、抗真菌药等联用时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因此,在用药前需要告知医生所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合理调整用药方案。
此外,还需要注意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功能异常、肌肉痛、乏力等。
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肝酶升高,一般在用药后数周内发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等症状。
肌肉痛是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常表现为肌肉酸痛、乏力甚至肌肉损伤。
在用药期间如出现肌肉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此外,也有报道他汀类药物与肝肌病、肾功能异常、神经系统问题等相关。
如果发生任何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此外,还需要注意他汀类药物的取药途径。
他汀类药物属于处方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一般情况下,需要到医院或合法药店凭处方购买,不要随意在网上或其他非法途径购买,以免购买到伪劣或过期药物,产生安全隐患。
最后,需要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测和复查。
使用他汀类药物需要定期监测血脂水平、肝功能以及肌酸激酶等指标。
一般情况下,初始用药后1-3个月需要进行首次监测,之后根据情况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复查。
如出现不良反应或病情不稳定,需要更加频繁地进行相关的检测。
他汀类药物用药注意事项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他汀类药物用药注意事项他汀类药物主要用于降血脂和预防冠心病,不仅效果较好,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他汀类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因此可以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
现阶段,我国临床主要应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l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氟伐他汀(sim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和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等。
为了降低用药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发挥药效,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时,患者应当对药物种类、服药时间、饮食等引起注意,同时需要密切关注服药后的机体反应。
他汀类药物种类他汀类药物种类相对比较丰富,对于不同的种类需要采取合适的口服剂量。
另外,同一种类的他汀类药物可能来自不同的厂家,因此其规格存在差异,如果更换服用不同厂家的他汀类药物,应当注意其实际规格以及使用剂量。
他汀类药物主要功能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用于调脂,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炎以及改善内皮功能等方面也具有卓越功能,可以为骨质形成提供促进作用,对糖尿病肾病进行防治的同时,还可以抗肿瘤。
医学证明,应用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有效控制冠心病等事件的发生,同时降低冠心病引起的死亡事件数量。
他汀类药物主要副作用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以及安全性都较高,一般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口干、便秘或者消化不良等,基本上不会对治疗产生明显影响,大部分的不良反应在停药之后也会自行消失。
他汀类药物最为严重的副作用,主要包括肝脏损害和肌病,因此用药时应当对这两方面引起重视。
他汀类药物之所以会对肝脏产生损害,主要是因为药物的主要作用场所为肝脏,当引起肝脏损害时会导致丙氨酸转氨酶以及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升高,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胆汁郁积或者肝炎等病症,不过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几率在百万分之一以内。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不良反应都发生在他汀类药物服用后的3周到6个月之内,当患者停用或者换服其他种类的他汀类药物后,肝功能基本上可以自行恢复。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与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
其中,高血脂症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脂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对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汀类药物的起源和发展。
他汀类药物最早是源于发酵产生的黄霉菌产的黄霉素(Lovastatin),而现在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Sim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罗伐他汀(Rosuvastatin)以及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等。
这些药物都属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来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水平。
那么,他汀类药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首先,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脱酸胆固醇(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阻断了胆固醇合成的代谢途径,从而降低了胆固醇的合成。
此外,这些药物还可以通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活性,促使血液中的胆固醇被肝脏摄取,进而降低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以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种途径,发挥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除了治疗高血脂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外,他汀类药物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很大的突破。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被发现可以通过调节血管收缩、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内皮功能等途径,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也可能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肿瘤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这些领域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验证和深入的研究。
在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突破。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汀类药物与抗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老年人他汀治疗的进展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入 选4870例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随 机服用血脂康1.29/d(含洛伐他汀10mg) 或安慰剂,平均随访4年。对其中1445例 60~75岁老年亚组的分析结果显示,血脂 康治疗组患者的冠心病事件降低36.9%,冠 心病死亡降低31.0%,各种原因的死亡率降 低31.9%,卒中降低44.1%,需行冠脉旁路 移植术和(或)血管成形术者减少48.6%。 血脂康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 差别,肝脏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上限者 仅为0.27%,安慰剂组0.28%,无肌酸激酶 升高超过5倍正常上限者。
随年龄增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增加。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前瞻性随机临床 试验的结果证实,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重要的 危险因素。目前,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病防治 指南推荐使用的降脂药物。由于多数临床试验 是在经过严格筛选的65岁以下患者中完成, 他汀类药物如何在老年人群中应用及长期治疗 的安全性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
他汀片的作用功能主治

他汀片的作用功能主治1. 介绍他汀片是一类常见的药物,也被称为他汀类药物或他汀类酶抑制剂。
他汀片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血脂症等心血管疾病,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他汀片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酶,从而减少体内胆固醇的产生。
2. 作用功能他汀片具有以下主要作用功能:2.1 降低胆固醇水平他汀片可以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酶,减少体内胆固醇的产生,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胆固醇是人体内一种脂质物质,它主要存在于血液中,高胆固醇水平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他汀片能够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
2.2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管内壁被胆固醇斑块覆盖,导致血管腔狭窄和血液流动受阻。
他汀片能够通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胆固醇斑块的形成和积累,从而预防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这对于预防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3 抗炎作用除了降低胆固醇水平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外,他汀片还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他汀片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有助于改善血管壁的稳定性,减少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4 改善内皮功能他汀片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血管的弹性和舒张性。
内皮细胞是血管内壁的一层细胞,具有促进血管扩张、抑制血栓形成和调节血管收缩的作用。
他汀片能够通过促进一氧化氮释放、减少内皮细胞损伤和增加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主治适应症他汀片主要用于以下适应症的治疗:•高胆固醇:他汀片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适用于高胆固醇患者;•高血脂症:他汀片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脂质水平,适用于高血脂患者;•冠心病:他汀片能够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进一步的发展;•心肌梗死:他汀片对预防心肌梗死具有重要作用;•脑卒中:他汀片能够降低脑卒中的风险和复发率;•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片预防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他汀类药物(statins)为一大类英文词尾为statin(他汀)的药物的统称,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大量的临床试验及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血脂作用及对冠心病的预防作用。
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畅销的形形色色的降血脂药物中,他汀类居于领先地位,成为20世纪90年代开发最成功的医药产品之一。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了在治疗高血脂症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外,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2]。
本文就其在治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1 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近些年,相关研究结果显示[3],内皮衍生的NO除了调节血压、增加局部血流外,还能减轻白细胞的激活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他汀类则间接通过增加内皮NO的产生和生物利用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不依赖于血浆胆固醉水平。
Pedrono E等[4]报道,阿托伐他汀治疗14d后急性脑梗死小鼠的PF4和β2TG的水平显著下降,但是停药2d后两者的水平分别上调2.9和3.1倍,同时阿伐他汀治疗使主动脉和脑血管的eNOS上调2.3和1.7倍,但同样仅在停约2d以后,上述二处的eNOS分别下调严重,由此说明急性撤退他汀类药物,2d后即丧失对小鼠脑缺血和血栓形成的保护功能。
他汀类除了抗血小板的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疑血系统发挥着抗血栓形成的功能。
2 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粥样硬化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的基础原因,是一种可隐匿进展许多年的慢性疾病[5]。
ACS急性期在抗凝、抗栓、抗心肌缺血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调脂治疗,并通过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脂质过氧化,增加高密度胆固醇(HDL-C)水平,抑制其炎症反应,使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凝血因子,增加纤溶抗血栓形成,可有效降低A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明显改善ACS患者预后[6]。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摘要】近些年存在血脂异常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
而血脂异常的出现,也会诱发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及心梗等,血脂异常是这些心血管疾病产生的重要诱因,同时血脂异常也会让一些肝硬化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病程加重,因此近些年临床对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应用场景及作用研究也更加深入,这也是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合理降血脂的重要研究,对这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做好血脂水平的控制非常必要。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提供了更多的临床证据。
本文就对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做具体的分析,为临床他汀类药物降血脂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降血脂作用;药物作用在人体的血液脂质中有多种成分,而最主要的成分是甘油三酯及胆固醇,而如果人体血液脂质中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成分超出了一定的标准,则临床上判定其为高脂血症。
临床上对成人高脂血症有明确的标准,如果成人在空腹状态下,血清胆固醇的水平大于5.72mmol/L、甘油三酯的水平大于1.70mmol/L,则可以确定为高脂血症。
近些年通过大量临床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在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原因中,高脂血症是其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诱因,如果人体血管中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这会导致其各组织器官的供血明显不足,并且若是人体长时间存在多组织供血不足,就容易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出现脑卒中及心梗等非常严重的心脑血管病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而他汀类药物属于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最早应用于临床可以追溯到1987年,在当时,首个他汀类药物在临床机体血脂异常改善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并且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随后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发展中,逐步奠定了其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地位。
下面我们就对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联合应用其他降脂类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做具体的综述。
一、他汀类药物应用于临床的作用1、调节血脂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降脂药物,且这类药物的降血脂效果非常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中CYP3A4抑制剂最常与他汀类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占70%以上 。
邓万俊. 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5(2):
他汀类药物的结构特征
洛伐他汀
普伐他汀
辛伐他汀
氟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来源 结构
真菌代谢物 半合成品
半合成品
全合成
全合成
羟基戊内酯环 3,5-二羟基庚 羟基戊内酯环 3,5-二羟基庚 3,5-二羟基庚
Hale Waihona Puke 酸酸酸全合成
3,5-二羟基庚 酸
体内活性 无
亲水/亲脂 性
降脂强度
亲脂 +++
有 亲水 ++
无 亲脂 ++++
李丹丹,陶涛。他汀类药物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对其药效及药动学特性的影响。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12,43(6)
药理作用
• 降脂作用 •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 对肾的保护作用 • 治疗骨质疏松症 • 预防老年痴呆症 • 中风治疗 • 器官移植 • 糖尿病治疗
有 亲脂 +
有 亲脂 +++++
有 亲水 ++++++
邓建伟,郭栋,周宏灏。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Aug,12 (8):850-860
他汀类药物的药动学
• 吸收:给药后均由小肠吸收迅速吸收,在4 h内达峰值,吸收率30%~98%;由 于肝脏首过效应,除瑞舒伐他汀生物利用度为60%外,其余他汀类药物的生 物利用度均较低。
他汀类药物治疗进展
药学部:王敏 指导老师:韩强
2014.4.6
• 概述 • 他汀类药物的结构特征 • 他汀类药物的药动学 • 药理作用 • 不良反应 • 药物相互作用
概述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此 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 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 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量和活 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 他汀类药物可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陈碧珊,苏丽华.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05,16(7):545-546
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恶心、腹痛腹胀、呕吐、食欲下降等。 • 肝功能异常:可诱导产生剂量依赖性、无症状的转氨酶升
高,但发生率较低。 • 横纹肌溶解征 :肌肉痉挛、肌痛、肌肉水肿、酱油尿等,
严重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 周围神经感觉异常 :四肢轻触痛、肢端麻木等 • 精神抑郁症 :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生活被
动等
王加良,张艳丽 ,赵玉梅 .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4,1, 28(1)
药物相互作用
• 他汀类药物中,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是CYP3A4酶底物。 主要的CYP3A4诱导剂有:苯妥英、苯巴比妥、利福平、地塞米松、 环磷酰胺等;主要的CYP3A4抑制剂有:免疫抑制剂、大环内酯类抗 生素、抗真菌药、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酶抑制、钙拮抗剂、抗 抑郁药、口服抗凝剂、性激素、葡萄柚汁、胺碘酮。
• 代谢:大多数药物经肝微粒体酶系代谢。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 被细胞色素P4503A4(CYP 3A4)代谢,阿托伐他汀被肝脏代谢外,也能存胃肠 黏膜被降解。氟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被CYP 2C9代谢,但后者通过P450代谢的 量较少,普伐他汀几乎不被P450酶系代谢。
• 排泄:他汀类药物的代谢产物从胆汁排泄,肾排泄量很低。
• 分布:多数他汀类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由于大量药物在体内与血浆蛋白 结合,限定了药物只能在中央室,而不能向外周组织分布与积累,这也使得 药物不良反应较少;所有他汀类药物在肝脏都有强烈的首过肝提取。药物是 否被肝脏提取而浓集与药物的脂溶性有关,数据显示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比 其开环酸对肝脏有更高的选择性,而亲水性的他汀药物主要通过转运体转运 入肝。
祝斌,张学农.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医药,2003,2(10):48.
• 在许多肾病实验模型中,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肾小球损害程度,从而达 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其一方面减少脂代谢异常(因为许多肾衰患者 脂代谢不正常,可引起慢性肾功能损害);另一方面,有非依赖降脂 的。肾保护作用。目前,学者们认为非依赖降脂的肾保护作用包括抗 细胞增殖、抗炎症、免疫调节、抗骨质疏松。他汀类药物可直接作用 于肾脏细胞,减轻肾小球硬化,延缓肾功能衰竭,尤其对糖尿病肾病 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他汀类药物通过对HMG—CoA还原酶的抑制作用,使胆固 醇的合成减少,血浆和组织细胞内胆固醇浓度均降低,促 进浓度依赖的低密度脂蛋白 (LDL)受体活性提高,加速 LDL的分解代谢,并能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 使VLDL转化成LDL减少,从而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 故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TC和LDL水平,使TC平均下降30 %~40%,LDL—C下降35%~45%。
陈碧珊,苏丽华.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05,16(7):545-546
• 一项长达5.5年的针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疗效试验(超过30 800病例)统 计表明,作为一级或二级预防冠心病类药物,其可使冠心病的发病率 降低25%~60%,全病因死亡的危险性降低约30%。此外,还有显著 降低心绞痛和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危险性,并可大大减少冠脉架桥、移 植和血管造影的必要性。这种对心脑血管的独特防治和保护作用,主 要体现在:减少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粘度;增强移植后的免疫耐受;减 少血管平滑肌细胞对LDL的摄取和聚集;增加游离胆固醇;减少巨噬 细胞内的胆固醇酯浓度;抑制组织因子的释放,及活化内皮细胞内的 一氧化氮(NO)合酶、增加NO而扩张血管和减少栓塞,表现为改善内皮 功能,抗血小板聚集,减轻或消除炎症反应及抑制动脉硬化进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