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探讨谢小红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应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5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保证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的前提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康妇消炎栓直肠给药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药灌肠疗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一个疗程(30d)。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6(21.43%),高于实验组2(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可比性。
结论:将中西医结合应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中,能够对患者体内菌群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起到良好的控制炎症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能够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预后评价盆腔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即盆腔炎性疾病[1]。
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发生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包含子宫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以及盆腔腹膜炎,可表现为单侧发病,也可以表现为多处同时发病,在妇科上较为常见。
由于这类病症病情较为顽固,容易反复发作,采用临床常规治疗的效果往往不理想[2]。
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2016年2月至2007年3月间收治的5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中西医结合应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
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5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保证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的前提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28例患者。
所有患者经临床问诊、实验室检查均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龄为32-56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3.6±9.6)岁;所以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所以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在我院妇科收治的7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电脑随机分配的结果,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8例。
A 组采用抗生素联合红藤汤加减疗法展开治疗,B组单一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比较A、B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A组治疗后的有效率97.37%高于B组76.32%,有统计学差异(P<0.05)。
A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低于B组(P<0.05)。
结论:在对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其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妇科;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1]。
在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其治疗方案较多,但疗效并不显著。
因此,本研究选取7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在我院妇科收治的7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电脑随机分配的结果,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8例。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展开研究。
A组,年龄范围为21岁~52岁,平均年龄(30.61±1.34)岁。
B组,年龄范围为22岁~51岁,平均年龄(30.82±1.36)岁。
比较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并依据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B组单一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A组采用抗生素联合红藤汤加减疗法展开治疗。
红藤汤加减中的药物组成:红藤30g、败酱草20g、地丁草与蒲公英各10g、三菱12g、桃仁、赤芍、连翘等均为10g。
1.3观察指标参考韩喆,韩超,曲淑君[3]等学者关于临床疗效评价的标准,对临床疗效展开评价,标准为①显效:经妇科检查等炎性包块消失,且腹痛等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经妇科检查等炎性包块明显缩小,且腹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③无效:经妇科检查未发现任何改善和变化。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慢性盆腔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慢性盆腔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摘要】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从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实践、疗效对比和优势分析中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重要性。
结合中西医药的疗效和优势,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综合对比分析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显著优势,是一种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通过此研究,可以为临床提供参考,为慢性盆腔炎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临床应用、疗效、优势、应用前景、总结、结论、中医药、西医药、理论基础、临床实践、价值分析。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病以盆腔疼痛、不规则月经、白带异常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容易反复发作,治疗过程漫长。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抗生素、消炎药物等药物治疗,但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逐渐受到关注。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的发病与气血运行不畅、肾气虚弱、湿热困脾等因素有关,主要采用中药调理身体内环境。
而西医则重在消除病原微生物,快速缓解患者症状。
中西医结合则能兼顾传统治疗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研究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价值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也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盆腔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困扰。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应用价值,并通过对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分析,评估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优势和潜力。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可行的治疗方案,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良反应,提高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成功率和生活质量。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1 . 5 . 1治疗 组
以6 . O g 头孢 曲松 钠 ( 江 苏华信制 药有限公 司, 是 对慢 性附件 炎 引起的输 卵管 不通 或通而 不畅 者有 良效 。全方 共
国药准字 H 2 0 0 4 4 4 5 7 )加入 0 . 9 %生理盐水 5 0 0 m l ,进 行静脉滴注 ,
疗组 ( A组 )和 对照 组 ( B 组 ),每 组各 6 l 例 。A 、B 组 患者年 龄
在 2 l ~ 5 8岁 ,平 均年龄 ( 3 4 . 7 ±3 , 4 4 )岁 ;病程 6~ 7 2个 月, 平均 ( 2 4 . 1 ±3 . 2 )个月 。 1 . 2诊 断标准
表 1 两 组 患者 治 疗 效 果 比较
从整体 入手 ,结合 中 医治疗手 段 ,对 患者进 行治疗 ,方 可有 显著
痊 愈:患 者症状 、体 征及相 关检 查结 果恢 复正 常。有 效:症 状 小时 ,妇 产科 检 查或 B 超 检查 结果 均有 不同程 度改 善 ,主要表
现 于盆腔 包块 缩小 。无 效:症 状、体 征 、妇检及 B超 显示 结果均 无任 何改变 。
观察 A、B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 ・ 临床效果明显 由于对照组 , 不 良反应也低 于对照组 ,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 0 5 。 结论:中西 医结合治疗法能有效提 高对慢性盆腔 炎的治疗效果 , 并能缩短病程 , 降低近期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 广应用。
【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慢性盆腔炎 ;临床 效果 ;复发 率
1 . 3疗 效评定标 准
3 讨 论
慢 性盆腔 炎一 般指 女性 内生殖器 及周 围结 缔组织 、盆腔 腹膜
的慢性 炎症 ,此类 病症 临床较 为 常见 。它 主要 以病程 周 期长 ,复 发率高 ,临床 治疗 较 困难 。因此在 临床 中,我 们主 要 目的是抑制 症 状 ,降低 复发率 。慢性盆 腔炎在 中医病理 中属于 “ 带下 、症瘕 ” 的范 畴,大 以气滞 血瘀 而成 症瘕 致病 。因此 ,在 临床 中,我们 要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慢性疼痛综合症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慢性疼痛综合症疗效分析作者:刘小红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65-01【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慢性疼痛综合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盆腔慢性疼痛综合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安宫黄体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丹黄祛瘀胶囊治疗,8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关键词】盆腔瘀血综合症;中西医结合;疗效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腹痛、劳淋、精浊、白浊”等范畴,结合历代医家经验,传承古代名医经验,结合几十年经验,采用B超、尿流率,肌电图等现代检查技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等,运用丹黄祛瘀胶囊治疗盆腔慢性疼痛综合症,具有活血化瘀、益气补肾、清热利湿和解毒,疏肝理气止痛之功,安全有效,深受患者欢迎1。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慢性疼痛综合症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我院来诊的盆腔慢性疼痛综合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全部病例符合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1。
观察组:平均年龄(37.5±8.75)岁,平均病程(31.6±4.12)个月,有盆腔手术史的12例,月经量异常的19例,2孕以下的22例,2孕以上28例,有过生殖系统炎性反应史的28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37.6±7.12)岁,平均病程(28.9±3.93)个月,有盆腔手术史的11例,月经量异常的21例,2孕以下的24例,2孕以上的26例,有过生殖系统炎性反应史的27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病情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安宫黄体酮片,4 mg/次,2次/d,口服。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临床研究

942017.04临床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临床研究顾玉琴 张晓娟中卫市中医医院妇产科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 755000【摘 要】为了研究80例患者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随机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即西药(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口服给药)与中药汤剂(桃仁、红花等11位中药汤剂)联合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西药(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口服给药)治疗方式。
观察两组治患者,对比临床疗效。
慢性盆腔炎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临床疗效显著,患者安全性和血液循环质量显著改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临床意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有效;中药汤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水平的重视,慢性盆腔炎发病的频繁性逐渐引起大家对治疗的重视,此病多生在24~45岁的已婚妇女,主要症状表现在盆腔结缔组织、卵巢、慢性子宫内膜、输卵管等等出现的炎性反应。
通过调研发现,慢性盆腔炎采用传统的西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在西药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疗法,对改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本院妇科80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总西医结合在此病治疗中的安全有效性,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1 资料选择和分组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0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发将两组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在25~42岁,平均年龄(31.27±4.93)岁,盆腔炎患病时间20.1~86.4个月,平均患病时长(50.2±23.4)个月,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B 超彩图盆腔炎包块患者17例,盆腔积液确诊患者26例,子宫扩张确诊患者29例;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在24~41岁,平均年龄(31.32±5.01)岁,盆腔炎患病时间20.2~85.3个月,平均患病时长(49.9±23.4)个月,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B 超彩图盆腔炎包块患者15例,盆腔积液确诊患者31例,子宫扩张确诊患者28例。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宋晓蕾 宁城县黑里河镇西泉卫生院 内蒙古宁城县 024218
【摘 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 2012 年 1 月~ 2013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80 例慢性 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 2 组,即观察组 40 例,对照组 40 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的西医治疗, 观察组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分别对 2 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并统计 2 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92.5%,对照组 为 82.5%,2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 7.5%,对照组为 20%,2 组比较,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2.1 临床治疗效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 的总有效率为 92.5%,对照组为 82.5%,2 组 比 较,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0.05), 观 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 组。
2.2 复发率
通过对 2 组患者进行 3 ~ 6 个月的追踪 随访,观察组共 3 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 7.5% (3/40);对照组共 8 例患者复发,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冯 淑 艳 . 中 西 医 结 合 法 治 疗 慢 性 盆 腔
炎 的 临 床 疗 效 观 察 [J]. 中 国 医 药 指 南 ,2013,8(12):171-173. [2] 林 新 秀 .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慢 性 盆 腔 炎 82 例 临 床 研 究 [J]. 当 代 医 学 ,2013,7(02):102-103. [3] 陈 俊 苗 .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慢 性 盆 腔 炎 的 临 床 观 察 [J]. 中 国 医 药 指 南 ,2013,8(20):81-83.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妇科进行慢性盆腔炎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加减止带方结合西药头孢曲松钠、替硝唑静脉滴注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药头孢曲松钠、替硝唑静脉滴注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呈现出不同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7.57%,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医学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最好方法是中西医结合,采用中药加减止带方结合西药头孢曲松钠、替硝唑静脉滴注进行治疗是目前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标签:加减止带方;头孢曲松钠;替硝唑;慢性盆腔炎;臨床效果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官的慢性炎症,包括慢性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等。
它是女性生殖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1],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腹坠胀不适,腰骶部酸痛,月经失调,不孕等。
慢性盆腔炎具有病程长、病情顽固,复发率高的特点,不仅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而且增加了家庭与社会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及药物种类繁多,其治疗效果也不同。
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妇科进行慢性盆腔炎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妇科进行慢性盆腔炎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3例。
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23~42岁,病程6个月-4年。
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4~41岁,病程5个月-5年。
所有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探讨谢小红
发表时间:2016-09-28T13:27:19.1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6期作者:谢小红
[导读]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贵州省思南县民族中医院贵州思南 565100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68例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2年5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的患者68例(年龄为24-46岁,平均年龄为38岁,均符合《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对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治疗组34例采用中成药口服、中药腹部热敷、保留灌肠配合腹部红光治疗、甲硝唑阴道泡腾片阴道塞入、抗生素静脉滴注,对照组34例单纯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甲硝唑阴道泡腾片阴道塞入。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1.1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妇科的常见病症,其临床特征主要有,下腹部疼痛,行走时腹痛明显加重,腰酸、下坠感,月经不调,白带增多等等。
其病症常常反复急性发作,目前临床治疗很难将其根治。
并且据调查慢性盆腔炎近几年在中国的患病率有日渐增高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及学习。
本研究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和传统上临床上使用的单纯使用西医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比较,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2年5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的患者68例,本组68例病例中,年龄最小24岁,最大46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
其中轻度患者为9例,中度患者为20例,重度患者为39例。
临床表现:下腹疼痛,行走时腹痛明显加重,腰骶部胀痛、下坠感,白带异常或月经不调等。
全部病例均为经超声检查及妇科检查确认,并排除结核、肿瘤等疾病。
就诊日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
两组病例经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之间在病例数、年龄、患病的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对于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
本研究对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参照《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1]中对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主要内容为:1、曾经患过急性盆腔炎未规范治疗或未治愈即停药,后反复的出现腰酸,下腹坠、胀痛,尤其在其劳累、经期的前后期或者是性交后。
2、急性期腹痛明显加重,伴肛门坠胀,行走时腹痛明显加重。
3、阴道分泌物增多,伴异味。
4、患者经过妇科检查发现有子宫活动受限,压痛。
单侧或者双侧可摸到增粗的条索状输卵管,偶可以摸到炎性包块,压痛。
5、患者B超显示盆腔内有炎症包块及盆腔积液;或者腹腔镜下有明显的炎症和粘连。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头孢噻肟钠3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q 12 h;甲硝唑阴道泡腾片2片阴道塞入,qd,连续使用7-10天。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成药(康妇灵胶囊、活血止痛胶囊)口服、中药腹部热敷、保留灌肠配合腹部红光治疗。
康妇灵胶囊具有清热燥湿、活血止痛;活血止痛胶囊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作用。
红光理疗温热能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吸收和消退。
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居多,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中药腹部热敷处方:千年健6g、血竭6g,乳香6g,木香6g,川芎6g,白芷6g,地风6g,红花6g,羌活6g,防风12g,独活6g,川断12g,赤芍12g,当归12g,寄生12g,五加皮12g,艾叶15g,透骨草15g。
用法:用布袋装好后篜30分钟放于腹部热敷30分钟。
中药保留灌肠处方:红藤20g,败酱草20g,地丁20g,蒲公英20g,2次/日,腹部红光理疗2次/日,两组均治疗7-10天后判断疗效。
1.4 疗效观察
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标准。
1、患者的所有症状均已消失并且其妇科检查结果正常为痊愈(0分)。
2、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并且其妇科检查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为显效(患者的治疗后的积分比治疗前的下降了2/3以上)。
3、患者的症状和妇科检查均有所减轻为有效(患者治疗后的积分比其治疗前的下降了大于1/3)。
4、患者经治疗后其症状以及妇科检查均无改变为无效。
2 结果
治疗结果对照组的治愈数为11例,占32.35%,好转数为11例,占32.35%,有效9例,占26.48%,无效3例,占8.82%。
而治疗组全部有效,治愈数为19例,占55.89%,好转数为12例,占38.23%,有效2例,占5.88%。
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在治愈数上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1.17%,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在总有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盆腔炎症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盆腔内生殖器官及盆腔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炎症病变的总称。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炎症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致盆腔组织充血水肿,随着时间延长,炎症组织机化增厚形成瘢痕,局部微循环障碍致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及月经前后加剧。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的病症之一,由于妇女患此种疾病后,将影响其工作和生活,因此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以缩短疗程,减轻痛苦以利于患者迅速康复是十分重要的。
西药抗炎治疗有利于尽快杀死致病菌,使用敏感性抗生素是很有必要的。
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中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
本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疗效显著。
其机制在于康妇灵胶囊及活血止痛胶囊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改善盆腔微循环、促进炎症部分软化和吸收的功效,同时具有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
甲硝唑阴道塞入较静脉输液明显减轻了胃肠道反应,且作用于局部,药物浓度更集中,作用更强。
据文献报道,盆腔炎患者的血液黏度显著提高。
这些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局部血供,盆腔附件区血流有来自子宫动脉侧的卵巢支和输卵管支及来自卵巢动脉侧的粗大血管,形成血运丰富的双向循环,其他病变区血循环单向,流畅度不如附件区,附件区的静脉丛虽是感染蔓延的场所,但又是药物容易聚集的地方,这些都为药物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条件。
通过上述临床观察,康妇灵胶囊+活血止痛胶囊口
服配合甲硝唑阴道泡腾片阴道上药+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腹部红光理疗+腹部中药热敷、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疗效满意,预后理想,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治疗方法。
患者好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盆腔炎发作。
参考文献:
[1]尤昭玲.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杜,2001:398-399.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