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底泥磷形态及 pH值对磷释放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湖泊沉积物中磷释放的研究进展

湖泊沉积物中磷释放的研究进展

土壤 (Soils), 2004, 36 (1): 12~15湖泊沉积物中磷释放的研究进展 高 丽 杨 浩 周健民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 210008)摘 要沉积物是湖泊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也是湖泊内源性P的主要来源。

沉积物中部分固定的P 可通过分解或溶解作用而释放磷酸盐到沉积物间隙水中,然后通过扩散作用或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作用而释放到上覆水体中。

本文就目前对沉积物P释放的影响因素及释放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释放;间隙水扩散;释放机制中图分类号 X524沉积物是湖泊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也是湖泊内源性P的主要来源。

不少湖泊调查资料表明,当入湖营养盐减少或完全截污后,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作用仍会使水质继续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甚至出现“水华”[1、2]。

P是造成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关键性的限制性因素之一[3],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对水体的营养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P的释放行为对于湖泊水质的治理和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是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物质交换和输送的重要途径,对于浅水湖泊而言,来自各种途径的营养物,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释放作用,其中一部分沉积于湖泊底部,成为湖体营养物的内负荷。

在一定条件下,由于风力和湖流引起湖泊底部沉积物的扰动使沉积物处于再悬浮状态,这种再悬浮状态会强烈的影响P在沉积物-水界面间的再分配,部分营养元素可从沉积物中向上层水体释放,使水体营养负荷增加[4]。

P在沉积物-水界面循环受溶解释放以及间隙水扩散两个过程的控制。

1 P的释放 沉积物P的释放涉及到的过程有解吸附、分解、配位体交换以及酶水解作用。

当沉积物中P以可溶无机P形式存在时,可通过扩散、风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生物扰动以及平流(如气体沸腾)等方式进入上覆水体[5]。

影响沉积物P释放的因子很多,现概括如下:1.1 沉积物中P含量和形态沉积物中P的结合态及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控制沉积物P迁移和释放的一个主要因子,这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P释放的一个热点。

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

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

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引言水体中的磷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它在湖泊营养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浅水湖泊中内源磷的释放过程及其生物有效性仍存在许多未知之处。

本文以中国三大浅水湖泊之一的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探讨了这些湖泊中内源磷释放的原因及其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太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内源磷释放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太湖水域的内源磷主要来自于富营养化的水体底泥。

研究表明,太湖底泥中富集了大量的磷,当湖泊发生水体垂直混合或风浪作用时,底泥中的磷会释放到水体中,形成内源磷。

太湖内源磷的释放具有季节性特点,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这是因为这两个季节湖泊的水温较高,湖水垂直混合较为剧烈,促使底泥中的磷释放。

太湖内源磷的释放对水体中悬浮藻类的生物量、种类和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这是因为磷是藻类生长所需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

二、巢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也是富营养化湖泊研究的典型水域之一。

巢湖水库的养殖业发展迅速,而养殖废水中富含大量的磷。

其他的磷污染物也是巢湖内源磷的重要来源之一。

研究发现,巢湖内源磷的释放主要发生在湖泊水位升降、沉积物搅动以及流入巢湖的河流水体的冲击作用下。

巢湖内源磷的释放对湖泊的营养状况有着显著影响,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加剧。

此外,巢湖内源磷的释放还会威胁湖泊生物多样性,导致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的丰富度和分布范围发生变化。

三、龙感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龙感湖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湖泊,也是内源磷释放的研究热点之一。

龙感湖的内源磷主要来自于降雨和流入湖泊的污水。

研究表明,龙感湖水体中的内源磷释放主要发生在雨季和高水位期间。

降雨水会冲刷城市地表的污物,引入湖泊中,污水中富含的磷也是龙感湖内源磷的重要来源。

底泥磷释放实验报告

底泥磷释放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湖塘底泥磷的释放姓名:学号:班级:组别:指导教师:1.实验概述1.1实验目的及要求⑴了解湖泊底泥磷释放的过程;⑵观察湖泊各采样点所采集的底泥的形态特征;⑶熟练掌握湖泊底泥的最大释磷量的计算;⑷熟悉总磷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

1.2实验原理城市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是我国湖泊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各种来源的营养盐进入湖泊,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逐渐沉积到湖底,当湖泊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又释放出来进入水中,成为湖泊营养盐的内负荷,并延续湖泊的富营养化,因此,控制内负荷对于湖泊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天然水和废(污)水中,磷主要以各种磷酸盐和有机磷化合物(如磷脂等)的形式存在,也存在与腐殖质颗粒和水生生物中。

本实验主要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10号湖塘水中底泥磷释放量与时间的关系,在酸性条件下,水样中溶解性正磷酸盐与钼酸铵酒石酸锑氧钾反应,生磷钼杂多酸,再被抗坏血酸还原生成蓝色络合物(磷钼蓝),于波长700nm处测量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定量。

方法测定范围为0.01~0.6mg/L,适用水样类型包括地表水、废(污)水。

1.3实验仪器(1) 烘干机(2) DSX-90恒速数显电动搅拌机(3) 搅拌棒(4) PHS-3C pH计(5) JPB-607溶解氧仪(6) JJ300、AB104-N电子天平(7) 722光栅分光光度计(8) 10mm比色皿(9) 高速离心机(10) WXJ-Ⅲ微波消解仪(11) 消解罐2.实验内容2.1实验方案设计湖塘底泥的磷主要为正磷酸盐,但也含有其它价态的磷酸盐,底泥中还含有各种有机物和悬浮物,因此本次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对底泥进行搅拌使磷释放;进而进行离心,取得上清液;再进行微波消解,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磷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的磷;接下来是定容显色;最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各时间段的磷的吸光度,得出磷释放量。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污泥处置简介:综述了水体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以及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

化学形态有水溶性磷、铝磷、铁磷、钙磷、还原态可溶性磷、闭蓄磷、有机磷等。

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有:溶解氧、温度、pH值、磷存在的形态、微生物作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浓度梯度、盐度以及扰动。

这些因素具有关联性。

关键字:底泥化学形态磷释放影响因素1 引言P是造成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关键性的限制性因素之一[1]。

一般认为当水体中磷浓度在0.02 mg·L - 1以上时,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就起明显的促进作用[2 ] 。

由于近年来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加上农业面源氮磷的大量流失,造成河流尤其是河口富营养化趋势的逐年加剧[3 -4 ]。

大量的磷在河流等水体中沉积下来,其在适宜的条件下会重新释放进入水体,从而延续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并加剧了水体的恶化[5 - 8 ] 。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物质交换和输送的重要途径,沉积物中的磷可能通过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作用、铁氧化物解吸作用和沉积物扰动等形式向水体释放。

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富营养化水体磷释放的有关资料,综述了水体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以及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对于今后研究水体中磷行为、抑制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及参考价值。

2 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和存在形态沉积物中磷形态通常分为水溶性磷( Psol) 、铝磷(PAl) 、铁磷(PFe) 、钙磷(PCa) 、还原态可溶性磷、闭蓄磷(Po-p) 、有机磷(Porg) 等7 种化学形态[9 ] 。

闭蓄磷表面有一层不溶性的Fe (OH) 3 或Al (OH) 3 胶膜,包括一部分PAl和PFe ,溶解度极小,含量较小,这部分磷被认为是生物不能利用的。

水溶性磷和还原态可溶性磷可以通过物理溶解作用进入水体,在沉积物中的含量也不会太高,但它们是最先被释放出来的,可以很方便地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10 ]。

沉积物中P的结合态及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控制沉积物P迁移和释放的主要因素。

pH对蒙溪河底泥氮磷释放影响的研究

pH对蒙溪河底泥氮磷释放影响的研究

加入 边搅 拌直 到水土 混合均 匀为 止。然后 盖 一盖 予 ( 子 未盖紧 且瓶 中有一 定 窄气) } : 盖 ,最后放 在水浴 中避光 培养 ( 为 水温 l ~1") 2 3 。取 回的蒙溪 河原 水测量 其背景T 、T 、p等指标 。为保证 实验条 件的 一致性 ,每 日从 同一 组的 1 浸泡缸 内 C N P H 个 取 1 水样 ,水样每 隔2 h 一次 ,每 一纽取 5 ,即实验进 行5 1 个 4取 次 。取 样前用 玻璃 棒将浸 泡缸 内的水与底 泥搅 拌均匀 ,然 L
周 贤兵 ,齐 泽 民 ,杨 凯 ,雷 洁 ,田 锋 ,刘 永泽
( 内江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 学 系,四川 内江 6 1 1) 412
摘 要 :分析 了不 同p 值对 蒙溪 河底 泥 总氨 ( N 、总 磷 (P 释放 特性 的影 响 。结果 表 明,底泥 中 的T 在 H生活污 水加上 农业面源 的氮磷 大量流 失都进 入河流 ,尤 其是河 口的富营养 化的趋势 是 在逐年 的加删” 。外 源氮 、磷 等营养物质 输入 到水体 中后,有 一部分通 过物 理、化 学 、生物 等作用 沉降于 水体底部 ( 底 泥 )。但 在离子 交换 ,吸 附和沉 淀等过 程 中 ,不断 沉积 于湖泊 ,水 库 等水体 底 部的 氮磷 污染物 ,一 旦上 覆水环 境 ( 如 p ,温度 ,扰动 等)发生变化 ,就会成为新 的污 染源向水体释放 氮 、磷 H 侧,造 成二 次污染 。对于大 多数 外源污染源 基本 得到控 制的水体 来说 ,底泥 中的营养物质 作为潜在 的 “ ”,威 胁着 水体的水 质 。 库 蒙溪 河属沱江 中游左 岸一级支 流 ,源 于乐 至 ,于苏 溪乡蒙溪 口流入沱江 。全 长 1 5 3 1. 公里 ,流域面积 1 5 . 方公 4 72 里 。多年平 均径 流总量4 O 亿立 方米 , 量丰 富。2 0 年 “ O 沱江污 染事 件 ”发 生后 , 内江市 居 民用 水发生恐慌 ,内 .8 水 04 3・ 2 江市委 、市政府 决定再次 寻找第二 水源 。最 后花2 0 多万专款 修建 了距 内江1 . 公里 的引水 管道从蒙溪 河引 水。本文通 00 96 过上 覆水 的p调控 ,初步探讨 了p 对 蒙溪河 底泥 总氮 (N 、总磷 (P释放 影响 ,为蒙溪河 水体 监测 、环境保 护等 方面 H H T) T) 挹供基础 数据。 1 实验材料 与仪 器 底 泥 ( 自 采泥器垂 直采取蒙 溪洲 滩 电站3 用 制 个断面和大 鱼箭 1 个断面 的表层 底泥 ,其厚约为 1c ),采回的底 泥 5m 风干 ,过 10 (.5 0 目 0 1)筛 ,每断面取5 0混合 均匀 ,备 用 。水样 ( 自蒙溪 河 原水 ),3个体积 为5 0L 0g 采 0 0m 玻璃浸 泡缸 ,

双龙湖底泥磷释放强度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双龙湖底泥磷释放强度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 ;
=T/ A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项 目 (0700 和博士点 基 金 5 187 ) 项 目 (016 2 )资助 。 200 100 1
作者简介 :张智 ,16 90年 3 出生 ,博 士 ,教授 。重庆 大学 城 月
式中 : 一每次采水样时的释放量 ( g ; m) 释放强度 ( gm ) m/ ;

市建设 与环境工程学 院。多 年从事水 资源保 护 与利用 的研究 与 教
学。

V 一泥样上层水体积 ( ) L ;取 V= L 1; C一第 n 次采样水中总磷浓度 ( g L ; m / )
38 一
维普资讯
双龙湖底泥磷释放强度影响 因素试验研 究
— —
底泥不同环境条件 下释磷规律 ,从而采取适 宜措施保持双龙湖水质。 关键词 :底泥;释磷 ;双龙湖 中图分类号 :x 2 文献标识码:A 54 文章编号 :10 — 4 X (06 l 03 — 4 0 6 9 7 20 )0 一 0 8 0
输入水体 的氮 、磷 营养物质被生物吸收利用 ,
: 竺
’ .
过水体富营养化的警戒线 。20 0 3年对其进行综 合 治理 :设环湖污水截流管 ;截流雨水净化人湖 :湖
底清障 、底泥疏浚 ;布置深 水曝气循环 活水设备 等。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 ,水体 内源污染上升 为双龙湖富营养化防治主要方面。研究双龙湖底泥
收稿 日期:2 0 0 5—0 2 8— 2
维普资讯
云南环境科 学 20 , 5 ( ) 8— 1 06 2 1 :3 4
C i — 0 3 X S N O6— 4 X p 3 19/ I lO 97 5 S
双 龙 湖底 泥磷 释 放 强度 影 响 因素试 验 研 究

磷的研究

磷的研究

摘要:磷是水体浮游藻类生长和造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控制因子之一,磷在表层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及其释放特性对于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以水体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理化特征和磷的形态赋存特征,以及pH、扰动等环境条件对表层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以此探究了表层沉积物中磷的潜在释放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在磷营养限制性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的形式存在,各形态无机磷包括Cl-P,生物可利用磷在沉积物中的含量较高。

pH对内源P释Ca-P、Res-P、Al-P+Fe-P、NH4放的影响实验发现沉积物磷释放量整体表现出:碱性条件>酸性条件>中性条件。

在中性条件下,沉积物中的磷相对比较稳定,不易释放到水体中。

与中性条件相比,在酸性条件下,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量因钙磷溶解有所增加;而在碱性条件下,因铁磷交换作用,沉积物中的磷向水体释放量较大。

扰动对沉积物中的TP的释放具有较大的影响,TP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均存在随着扰动强度的增大而呈显著增加的趋势。

扰动导致的沉积物的再悬浮并不会明显改变上覆水的酸碱环境,但是会促进易溶性阳离子的释放。

关键词:水体;表层沉积物;磷释放风险;富营养化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湖泊接纳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量降低,加速水体老化,使水体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受到阻碍、破坏。

有关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和水华爆发机制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湖泊上覆水–沉积物界面营养盐,特别是营养限制因子——磷和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从外部输入湖泊中的磷以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混合物进入水体,被动植物吸收利用或通过吸附、沉积作用转移到沉积物中,沉积物成为湖泊中重要的磷蓄积库,进入沉积物的磷不只是简单堆积,当温度、溶解氧、风浪扰动和光照等环境条件适宜时,沉积物中的磷进入沉积物间隙水中,进而通过扩散作用到上覆水体重新参加循环,因此,磷成为水体浮游藻类生长和造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最重要控制因子之一,在富营养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温度/ ℃
pH
扰动 速率/ r/min
扰动 时间/ min/d
时间/ d
底泥 变化量/ mg/kg
上覆 水变化量/
mg/L
氨氮[7] 0.229

— 6.8~7.4 7.59 160 2 20 —
15
氨氮[8] 0.277 6.743 9~10 — 7.35 0
0 40 -17

氨氮[8] 0.277 6.743 1~3 — 7.35 0
02
4

总磷[9] 0.424
0 <0.7 20 7 0 0 2 24

总磷[9] 0.424
0
— 20 7 160 - 4 17

总磷[10] 1.218 0.755 3.75 — — 140 10 24 —
2.045
总磷[10] 1.218 0.755 3.75 — — 0
0 24 — -0.665
XIA Yong-feng,HE Shao-hua,LING Jing,LIN Zhen-bo,PI Yi-nan
(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Abstract: Dissolved Oxygen、pH、temperature and water disturbance that influence the release speed and quantity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sediments were summarize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every factor was analyzed. The in situ repair method and ectopic repair method to control releas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sediment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Cover method of in situ repair method and its control effect were detailed introduced.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from the experiment that natural or modified zeolite 、calcite and attapulgite could control the releas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sediments. Key words: sediment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leas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浅水湖泊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多功能特性,水体富营养化更为严重,随着外源 污染的控制,长期积累在湖底的污染底泥成为了影响水体水质的主要因素。玄武湖位于南京 市东北,本研究以南京玄武湖为研究对象(集水面积约为 3.7km2,平均水深为 1.3m),研究 底泥磷形态及 pH 值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规律,为城市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提供参考。
金属
m+
+
H
2 PO
− 4
=
金属
(H
2
PO
4) mΒιβλιοθήκη ↓(1)金属
m+
+
HPO
2− 4
=
金属
2 (HPO
)4 m

(2)
沉淀反应不涉及到水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变化,故水体 pH 值不变。
-3-
第二阶段:当调整 pH 值到 10 时, 试验结果见图 5。水中 TDP 浓度迅速增 加,pH 值随之下降且稳定在 8.5 左右。 原因是在碱性条件下水体中大量 OH-与 底泥 Fe/Al-P 中的 PO43-发生离子交换作 用[9],水体中 OH-减少导致上覆水 pH 值 降低,底泥中 PO43-得以释放导致上覆水 TDP 浓度迅速增加。从第 3d 开始到系统 达到稳态平衡,上覆水 TDP 减小了 0.225mg/L;同时上覆水 pH 值降低并维 持在 7.84 左右,此时底泥一直处于吸附 状态。
3. 结果与讨论
3.1 玄武湖底泥磷形态分析
玄武湖表层底泥样品中磷的形态测定结果见图 2 和图 3。
-2-

图 2 底泥各形态磷含量(pH=7.26)
图 3 底泥各形态磷在 TP 中的分布(pH=7.26)
Fig.2 The content of phosphorus forms in sediment Fig.3 Distribution of phosphorus forms in TP of sediment
从图 3 和图 4 可看出,底泥 TP 含量为 1329.31mg/kg,其中 Ca-P、Fe/Al-P 和 OP 含量 分别占 2%、29%和 69%,即底泥中磷主要是以 OP 和 Fe/Al-P 两种形态存在,且因水体长期 受到有机污染,故底泥中 OP 含量最高。在国内其他湖泊中也有同样出现。张路等[7]对太湖 及其主要入湖河流底泥磷形态分布研究发现,1997 年太湖某湖区底泥中 OP 占 TP 的 54.1%, 2001 年太湖主要入湖河流底泥中 OP 占 TP 的 77.66%;王雨春等[8]研究贵州红枫湖沉积物磷 的形态时发现,底泥中 OP 相对含量为 60%左右。

湖泊底泥磷形态及 pH 值对磷释放影响研究1
杨敏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南京 (210098)
Email:yangmin0556@
摘 要:城市浅水湖泊(以南京玄武湖为例)底泥磷形态及磷释放影响因子的研究表明,水 体 pH 值是影响湖泊表层底泥磷释放的重要因素,当 5.5<pH<8.5 时,底泥吸附磷,底泥在 水环境中为污染物的汇,但当 8.5<pH<10.33 时,底泥磷大量释放,底泥在水环境中为污 染物的源。表层底泥 TP 含量为 1329.31mg/kg,Fe/Al-P 和 OP 是底泥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分 别占 TP 含量的 29%和 69%。水体在高藻期高 pH 值条件下,底泥磷大量释放水质变化明显, 上覆水 TDP 从初始的 0.049mg/L 增加到 3.255mg/L,即增加到初始时的 66 倍,底泥在水环 境中为污染物的源。高藻期结束后,水体 pH 值会逐渐降低,不再有利于底泥磷的释放,在 水环境中底泥又成为污染物的汇。 关键词:pH 值;磷形态;底泥磷释放;高藻期;富营养化 中图分类号:X524
参考文献
[1]Bostrom B. Potential mobility of phosphorus in different types of lake sediment[J]. Int Rev Gesamten Hydrobiol, 1984, 9:57-74.
[2]Rydin E. Potentially mobile phosphorus in Lake Erken sediment[J]. Water Research, 2000, 34(7):2037-2042. [3]Noges P, Kisand A. Forms and mobility of sediment phosphorus in shallow eutrophic lake Vortsjaerv
1. 引言
底泥是湖泊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也是湖泊内源性磷的主要来源。底泥中磷的释放是 造成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底泥中磷的释放是由不同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决定的,控制磷迁移和释放的首要影响因子为底泥磷的化学形态[1-3],而在影响底泥磷释放 的诸多环境因素中,pH 值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主要是 pH 值影响 Fe、Al、Ca 等元素与磷的 结合状态[4],因而 pH 值最终成为底泥磷释放的重要影响因素。
3.2 pH 值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试验中上覆水 DO 在 3mg/L 左右,环 境温度平均为 25℃。各个阶段上覆水中 TDP、SRP 及 pH 值随时间的变化见图 4~ 图 8。
第一阶段:水体 pH 值 7.26,试验结 果见图 4。上覆水中 pH 值基本不变,上 覆水中 TDP 在底泥/上覆水系统达到稳态 平衡前一直在减小,底泥从上覆水中吸附 磷,底泥在水环境中充当污染物的汇的作 用,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因为水体 pH 值在中性范围时,正磷酸盐主要以 H2PO4-和 HPO42-存在,易与底泥中金属 Fe、Al、Ca 等结合而吸附在底泥中[9]:
2.2 试验方法
试验在尺寸为:L×B×H=1200mm×150mm×250mm 塑料水槽中进行。其试验前先将新鲜 底泥样平铺于水槽底部的中间部分(800mm),底泥厚度为 4cm,底泥面积为 1200cm2,然 后缓缓加入过 0.45μm 微孔滤膜的原水作为上覆水,上覆水深度为 11cm,试验共分 5 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底泥和上覆水系统达到稳态平衡后在同一水槽中连续进行。在每阶 段底泥/上覆水系统稳定前每天取一定水样,并补充一定量原水,保持上覆水深度 11cm 不变, 将所取水样过 0.45μm 微孔滤膜测定上覆水中磷浓度,研究上覆水中磷浓度及 pH 值随时间 的变化规律(见图 1)。
滤膜后(避免原水中颗粒物的影响)在 4℃冰箱内保存备用。
试验原水水质及底泥理化性质见表 1。
表 1 试验原水水质及底泥理化性质
Table1 Raw water quality and physical-chemical characteristic of sediment of experiment
水样: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水与废水分析与监测方法[6],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性活性磷(SRP) 和总溶解性磷(TDP),水样过 0.45μm 微孔滤膜后直接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 SRP,水样 过 0.45μm 微孔滤膜后经过硫酸钾氧化再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 TDP,pH 值和 DO 值分 别用 pH 计和溶氧仪测定。

期结束时的 10.1 下降到系统稳态平衡时 的 9.35,仍有利于底泥磷的继续释放, 上覆水 TDP 继续增加,底泥在水环境中 仍充当污染物的源的作用。由于在模拟 高藻期底泥磷释放时,只是模拟水体高 藻期高 pH 值条件,并不存在藻类,所 以在高藻期结束后水体中没有藻类的死 亡,就不会有大量藻类细胞在微生物作 用下的产生的 CO2,水的碳酸平衡不受 影响,即水体 pH 值在高藻期结束后的 11d 内仍处于较强碱性水平,有利于底 泥磷释放。但在天然水体中,随着藻类 死亡和微生物的代谢,水体 pH 值会逐渐降低,不再有利于底泥磷的释放,在水环境中底泥 成为污染物的汇。
呈较强的碱性,促使底泥磷大量向水体
释放,严重影响上覆水水质,此时底泥
在水环境中充当污染物的源的作用。试
验表明,玄武湖表层底泥具有较大的释
磷潜能,当环境条件具备时它就会成为
湖泊水体的重要污染源。
第四阶段:高藻期结束后底泥磷释
放的试验结果见图 7。水体 pH 值从高藻
-4-

图 1 试验方法及流程 Fig.1 The method and flow process of experiment
2.3 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
底泥样:底泥中各形态磷的测定采用 Ruban 等[5]的淡水沉积物磷形态分离法(SMT), 其将底泥磷分为: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铁/铝/锰结合态磷(Fe/Al-P) 和钙结合态磷(Ca-P),其中总磷包括无机磷和有机磷,无机磷包括铁/铝/锰结合态磷和钙结 合态磷。
第五阶段:将水体 pH 值调节到 5.5,研究 pH 值突然降低时底泥磷的释放规律。试验结 果见图 8。到系统稳定时 pH 值已从初始的 5.5 增加到 8.38,此时 pH 值处于中性范围,有利 于底泥磷的吸附,上覆水中 TDP 下降,底泥在水环境中充当污染物的汇的作用。
从各个阶段上覆水中 P 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还可以看出,上覆水中 TDP 和 SRP 随时间的 变化趋势相一致,并且二者含量接近。这是因为底泥磷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主要是以 溶解性正磷酸盐的形式释放到水体中,上覆水中 TDP 主要是以 SRP 的形式存在。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底泥:用彼得生采泥器采集玄武湖某富营养化湖区某位置一定量表层底泥(厚度为
0~5cm),新鲜泥样用于底泥磷的释放试验,并将少许泥样自然风干,去除杂质后,研磨粉
碎,过 100 目尼龙筛,避光保存,用于底泥各形态磷的分析。
上覆水:用有机玻璃采样器采集底泥取样点上部上覆水 100L,在实验室过 0.45μm 微孔
c)水体在高藻期、高 pH 值条件下,底泥磷大量释放,上覆水 TDP 从初始的 0.049mg/L 增加到 3.255mg/L,增加了 66 倍,底泥在水环境中为污染物的源。高藻期结束后,水体 pH 值会逐渐降低,不再有利于底泥磷的释放,在水环境中底泥又成为污染物的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