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革命斗争是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
炎陵县为井冈山革命斗争提供了实践基础

炎陵县为井冈山革命斗争提供了实践基础作者:段刘娇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4期摘要: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炎陵县(原名酃县)革命革命斗争具备深厚的群众革命基础,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实践活动,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井冈山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炎陵县革命斗争;井冈山革命斗争;实践基础一、炎陵县具有深厚的群众革命基础(一)党组织较早建立。
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县。
早在1926年夏,中共换特委委员、共青团特委书记刘生回到炎陵县,发展了一批农运会骨干入党。
8月中共湖南区委派遣在安源路矿从事工运的李却非回到炎陵县,成立了中共炎陵县特别支部,有党员10余人,李却非任书记。
在中共特别支部和省农运特派员朱子和的领导下,整顿区、县农民协会,全县建立4个区、33个乡农民协会,会员达到2万余人,同时建立县农民自卫军总队和“炎陵县审判土豪劣绅法庭”,打击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和反动团防局。
炎陵县的基层党组织的建立,使炎陵县人民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点燃了群众武装闹革命的热情。
(二)毛泽东亲自建党。
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炎陵县党组织和农会遭受破坏,朱子和等20余名党员和农运领导被杀害。
7月,黎育教、邝光前受党组织指派回到炎陵县,联络隐蔽在各地的共产党员,恢复党组织活动,并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凉桥支部,并恢复了农协会。
同年10月,工农革命军入酃。
毛泽东在水口接见炎陵县党组织代表周礼,何健础等,指示要大力发展党员,扩大农会,建立农民武装。
至1928年1月,全县建立起10余个党支部,有党员100余人。
(三)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1926年至1927年,由于炎陵县县、乡党组织建立、发展和壮大,共产党的领导在农村大革命运动中形成了政治主流,全县党员发展到200多名,农协会会员发展到3万多名。
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井冈山革命斗争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炎陵县革命斗争经验为井冈山革命组织和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一)党组织建设经验。
炎陵县红色故事演讲稿

十年前,我来到工作的第一站——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
这里曾被毛主席赞叹:水口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好?背后当然是有渊源、有故事的。
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时,深情回忆道:“支部建在连上和发展新党员都是水口的事情。
水口是个好地方啊!”在水口镇工作期间,我经常为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客串讲解员,伴着叶家祠阁楼的灯光,数次重温这段红色历史:1927年9月,毛主席领导发动秋收起义。
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后,率部从浏阳文家市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
当时部队内部很乱,作战失利,加上连续行军非常艰苦,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了。
有一个团是收编的军阀武装,长官一叛变,就把全团人都给拉走了。
走到三湾时,只剩下700多人。
毛主席意识到,连队里没有党组织,党就没有在部队中生根立足。
利用在三湾休整的时间,毛主席深思熟虑后,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实行支部建在连上。
不久,起义部队来到炎陵县水口镇,一件和中国革命紧密相连的大事即将发生。
时间定格在1927年10月15日晚,小镇一片寂静,叶家祠的小阁楼里透出橘红色的灯光。
灯光下,有一张小方桌,桌沿挂着两张长方形的红纸,一张写着“CCP”,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另一张写着“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的誓词。
宣誓仪式开始后,毛主席逐个询问几位战士的入党动机:“你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一名士兵回答道:“要翻身,要打倒土豪劣绅,要坚决革命!”毛主席连连点头。
紧接着,陈士榘、赖毅、李恒、欧阳健、鄢辉、刘炎6名士兵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举起右拳,庄严宣誓,他们成为革命队伍中第一批从连队培养起来的工农共产党员。
其中,陈士榘、赖毅后来成为开国上将和中将,还有3位为革命英勇献身。
当晚,党员最多的一营二连率先成立了党支部。
谁曾想,就在这阁楼的灯光里,人民军队第一个连队党支部诞生了!“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水口建党”真正付诸实践,从此,“党指挥枪”成为人民军队不变的军魂。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 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的地方。
这里有许多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通过参观这些景点,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感受到无数英雄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国家和人民而英勇奋斗的故事。
本文将介绍一些炎陵县的重要红色旅游景点,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第一景点:炎陵县革命烈士陵园炎陵县革命烈士陵园是一个庄严肃穆的纪念地,致力于缅怀在中国革命中牺牲的英雄和烈士。
陵园内有大量优秀的红军墓,纪念碑和纪念塔,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伟大的革命英雄。
参观者可在这里寻找对这些英雄的敬意,并通过瞻仰墓碑,铭记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景点:龙门镇龙门镇是炎陵县另一个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
在1930年代,这个小镇曾是中国共产党红军的重要据点之一。
游客可以参观红军驻扎的旧址,了解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奋斗的艰辛历程。
此外,龙门镇还有一座红军纪念馆,展示了那段时期的照片、文物和实物,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红军的历史。
第三景点:毛泽东纪念广场作为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炎陵县,有一个宏伟的毛泽东纪念广场,供人们缅怀这位伟人的丰功伟绩。
广场上有一座巨大的纪念雕塑,展示了毛泽东领导革命斗争的精神风貌。
这里也是举办纪念活动和庆祝仪式的场所,吸引了无数中国人前来朝圣。
第四景点:湘西苏区纪念馆湖南省的炎陵县曾是湘西苏区的一部分,这里建有湘西苏区纪念馆,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苏区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参观者可以通过馆内的展览和多媒体设施,了解中国革命时期湘西苏区的艰苦环境,共产党在这里进行的斗争和建设,以及苏区人民的生活。
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红色历史的场所。
第五景点:桂林山位于炎陵县境内的桂林山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红军曾经在这里与国民党进行过多次战斗,并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如今,桂林山已被开发成为一个红色旅游景区,游客可以登山观光,欣赏山上的红色纪念建筑,如革命烈士墓和纪念碑,领略那段历史的壮丽景色。
红土地上孕育的红色民歌——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炎陵革命民歌概说

红土地上孕育的红色民歌——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炎陵革
命民歌概说
尹学毅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6)002
【摘要】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民歌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应运而生.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红军歌曲<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歌>,产生了最早的红色根据地革命民歌<插牌分田歌>.炎陵革命民歌与当地的客家山歌和民间小调的音乐风格相近,以五声微调式和五声羽调式居多.歌词保留了民谣的语言特点,贴近百姓生活,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从侧面反映了炎陵人民对土豪劣绅与军阀反动派的仇恨和对红军的热爱、对革命的向往,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
【总页数】4页(P112-115)
【作者】尹学毅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4.91
【相关文献】
1.试论闽东革命斗争(红土地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与闽西、闽北革命斗争相比较而言 [J], 刘雄
2.试论闽东革命斗争(红土地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与闽西、闽北革命斗争相比较而言 [J], 刘雄;
3.炎陵县为井冈山革命斗争提供了实践基础 [J], 段刘娇;
4.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湖南炎陵红色歌谣音乐特点和价值探析 [J], 尹学毅;罗雅心
5.浅析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炎陵红色歌谣的美 [J], 尹学毅; 姜桢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炎陵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炎陵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为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湖南省炎陵县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系列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以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爱国情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
本文将围绕炎陵县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展开探讨和介绍。
一、炎陵的红色历史炎陵县地处湖南省中部,是湘赣边区的一部分,素有“湘赣桥头堡”之称。
炎陵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1927年5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在炎陵会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伟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炎陵历史上培育了大批革命先烈,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深入挖掘和弘扬炎陵的红色历史,炎陵县委、县政府积极倡导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将红色教育纳入全市教育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方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将红色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学校开设革命历史课程,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举办红色革命主题的读书活动和讲座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炎陵的红色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和社会责任感。
2. 社区宣传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将红色主题教育延伸至社区和家庭。
组织居民学习红色历史知识,开展革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活动,组织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3. 媒体宣传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广泛传播媒体,加大对红色主题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将红色历史故事、英雄人物、革命精神等内容传递给广大群众,激发人们对红色革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4. 特色活动组织各种特色活动,如红色教育主题班会、红色革命影视展播、纪念活动等,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参与其中得到红色革命教育,并通过亲身经历感受红色历史的伟大意义。
中国有个炎陵县

《中国县域经济报》文章中国有个炎陵县中共炎陵县委炎陵县人民政府(2010年4月30日)在湖南东南边陲,井冈山西麓,有一个山区小县,这就是让古往今来所有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魂牵梦绕的一方圣地——炎陵县。
炎陵原名酃县,汉代属长沙郡,史称“长沙茶乡之尾”,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臵县。
1994年,因“邑有圣陵”——炎帝陵,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炎陵县。
全县面积2030平方公里,人口20万,境内山青水绿,风景秀丽,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民风淳朴,集聚了炎帝陵的“古”、神农谷的“绿”、井冈山的“红”、多民族的“美”等独具地域特色魅力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风情。
古朴炎陵“罗霄东来,洣江流远;衡岳西望,湘水源长。
”从洞庭湖溯湘江而南,沿洣水而上,至炎陵县鹿原陂,有一座世世代代炎黄子孙寻根谒祖之圣陵,这就是“神州第一陵”炎帝陵。
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人。
炎帝为民治病,日遇七十余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炎陵县鹿原陂。
炎帝陵西汉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自此历代朝祭,“率以为常”;民间祭祀更是香火鼎盛,绵延不绝。
自1986年重修之后,已相继建成炎帝陵殿、神农大殿、御碑园、圣火台、咏丰台、圣德林、入口广场等主体工程。
炎帝陵已先后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景区。
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巍巍圣陵,赫赫农皇,炎帝陵正以跨越时空的力量吸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探源、祭祖谒陵。
自1988年整修竣工对外开放以来,炎帝陵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00万人次,其中港澳台人士、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80余万人次。
江泽民、胡耀邦、陈云等4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炎帝陵题词或专程前来谒陵并指导炎帝陵建设。
自1993恢复官方祭祀以来,炎帝陵的各类大型祭祀典礼活动连年不断。
炎陵县红色故事作文

炎陵县红色故事作文暑假中,爷爷带我去了一次炎陵,这是我的一次红色之旅。
炎陵在湖南省的东部。
顾名思义,炎陵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炎帝的陵园所在地。
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炎陵还是我们革命的摇篮,因为炎陵是井冈山的一部分,当年朱德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就在这里战斗过。
走进炎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群山起伏,林海莽莽,在绿色的林海中还点缀着簇簇的花儿。
远处山峦起伏,山坡上一层一层的梯田像水纹似的。
山腰间,云雾飘渺,像仙女曳着柔长的腰带。
到了炎陵,我们首先就来到了洣泉书院,洣泉书院原名烈山书院,始建于宋代,系木结构,三进两厢式建筑,1928年4月中旬,毛泽东同志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从湘南回师井冈山时就住在这里。
在这里,毛泽东部署了接龙桥战斗,掩护“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向井冈山转移,在书院前大草坪开了一个几千人的大会。
进入洣泉书院,我们看到了毛泽东、朱德、粟裕、……革命领袖的住室、用具。
我们来到后院,后院的天井里有一颗很老很老的梧桐树,再往里走就是陈列馆,陈列馆里有一个很大的沙盘。
还有一幅农民起义的大油画,有工农革命军穿过的草鞋,有农民起义用过的武器如:土炮、大刀、军号、银藏刀……还有当年被炮火撕烂了的军旗。
战士们的军帽,袖章。
我们还看到了当年工农红军宣传队写的标语如:把土豪家里的柴米油盐给贫困农民。
看到这些,我仿佛听到了当年黄洋界的炮声和嘹亮的军号声,仿佛看到了敌人一排排的尸体,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的鲜血……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湘山公园。
在一条小路边我看到了江泽民书记的题词;青山绿水”。
我们继续往上爬,站在高处,眺望着远处的群山,只见那绵延起伏的罗霄山脉像一个个亲密的小伙伴,肩并着肩,手拉着手,十分平等有好,好像谁也不愿意脱离集体似的。
面前便是365级楼梯,我们拾级而上,石级两旁古木参天,郁郁葱葱。
沿途,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革命先烈的石雕头像。
啊!“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在山顶,他是那么地高大雄伟,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炎陵红色廉政故事

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发生了许多感人的红色廉政故事。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酃县苏区的“兰草计划”》:讲述了酃县苏区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实行“兰草计划”,组织群众种植兰草,出口到白区,为苏区换来了大量的粮食、食盐、布匹等物资,解决了苏区的物资短缺问题。
2. 《一碗红薯丝饭》:讲述了毛泽东在酃县中村进行革命活动时,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招待,毛泽东坚持要按照规定交足伙食费,只吃了一碗红薯丝饭,体现了他廉洁自律、不搞特殊化的作风。
3. 《周里坚持不开小灶》:讲述了酃县县委书记周里在工作中坚持不开小灶,和同志们一起吃大灶,不搞特殊化,体现了他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作风。
这些故事展现了革命先辈们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陵县革命斗争是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摘要】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县之一。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炎陵县与井冈山无论是在组织上、军事上,还是在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上都是密不可分的,并为建立、发展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大牺牲和突出贡献。
【关键词】炎陵县革命斗争;井冈山革命斗争;重要力量一、炎陵县是井冈山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10月至1930年8月,炎陵县(酃县)党组织先后隶秋收起义前委、四军前委、湘赣边特委(隶井冈山前委)、赣西南特委,连续时间约3年。
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创立和发展了井冈山苏区,炎陵县(酃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赣边特委成立之前,炎陵县(酃县)有中共特别支部、特别区委和县委,分别由中共湖南区委、秋收起义前委批准成立或升格。
1928年5月成立湘赣边界特委后,炎陵县(酃县)县委隶属湘赣边特委。
11月,井冈山前委成立,湘赣边界特委隶属井冈山前委。
1929年1月井冈山失守。
2月,成立湘赣边临时特委,同时炎陵县(酃县)成立临时县委。
5月,正式恢复湘赣边第二特委。
9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共湘赣特委改隶江西省委。
1930年2月上旬,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在吉安陂头召开会议,决定成立赣西南特委。
炎陵县(酃县)临时县委改为正式县委,隶赣西南特委下属的中共西路行委。
1931年9月20日《赣西南的(综合)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赣西南斗争发展形势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大革命失败到1930年“二七”陂头联席会议。
这一时期,“经过1928年半年的斗争发展了以宁冈为中心,包括遂川、炎陵县(酃县)、茶陵、永新、莲花六县苏维埃区域,夺取过以上六个县城,建立了六县苏维埃政府,平分了已占领区域的一切土地,创造了六县工农武装。
”在这种斗争形势下,“赣西、赣南在有基础的地方,爆发了游击战争,产生和发展了小规模的红军游击队部,建立了东固、白沙、延福、泰和、兴国、宁都等地零碎的部分的赤色政权。
”为了进一步推动赣西南斗争的发展,l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泽东在吉安陂头主持召开了四军前委、四、五、六军委和赣西、湘赣边、赣南特委联席会议(史称“二七”会议),决定将赣西、赣南、湘赣边三个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下分中路行委、西路行委、北路行委、东路行委。
其中西路行委包括永新县委、莲花县委、茶陵县委、遂川县委、炎陵县(酃县)县委、吉安区委。
决定将红四军前委扩大为四、五、六军及赣西南、闽西、东江特委的指导机关。
随后,根据赣西南特委指示,中共炎陵县(酃县)临时县委改为中共炎陵县(酃县)委员会,张平化任书记,刘清远任炎陵县(酃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①赣西南根据地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炎陵县(酃县)又是井冈山根据地的核心县之一;②炎陵县(酃县)是赣西南根据地初期的重要县份之一。
1931年5月,中共中央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统一和加强湘东、赣西等地区党的领导,有力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发展湘赣根据地,决定取消赣西南特委,在赣江以东成立三个特委,即赣东、赣南、永吉泰三个特委,直属中央局领导,在赣江以西成立湘赣省委,领导河西及湘东南工作,并派王首道、甘泗淇、张启龙、林瑞笙等前往湘赣苏区,组成湘赣临时省委。
当时湘赣省管辖20多个县、江西有永新、吉安、宁冈、莲花、遂川、上犹、崇义等17个县,湖南有炎陵县(酃县)、茶陵等4个县。
二、炎陵县革命斗争与井冈山斗争不可分割炎陵县革命斗争与井冈山革命斗争无论在组织上、工作上、军事上,还是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相互促进了根据地的发展。
(一)组织上的密切联系l931年8月,中共湘赣临时省委成立,隶属中央苏区中央局,7个委员中,除王首道、甘泗淇为中央所委派外,林瑞笙、张启龙、袁德生、刘其凡、李弼均为中央局所委派.同时还指定了少共省委书记胡自平、政治保卫处副处长谭牛山。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湘赣省派出了以袁德生为团长、王震为书记的20余人的代表团参加大会,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袁德生当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
湘赣独立一师担任护送任务,返回途中来到炎陵县(酃县)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石洲,并应炎陵县(酃县)县委的请求,协助炎陵县(酃县)警卫营攻克了炎陵县(酃县)城,活捉和处决了国民党县长谭仲玫,救出了l0余名被关押的革命同志,狠狠打击了敌人,鼓舞了炎陵县(酃县)人民的革命士气。
(二)方针、政策、工作的直接指导由于地域关系,湘赣革命根据地与中央根据地的联系较之与其他根据地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湘赣根据地得到中央局的指导也更为直接、具体。
湘赣省委在执行中央局的方针、指示也表现十分坚决。
1.发展苏维埃区域苏区中央局对湘赣省曾做出过如下指示:“湘赣省委应发动最大的群众。
领导自己的武装力量,配合中央区的行动,巩固的积极的向外发展”,“首先是向东南发展”,“使河东、河西两大苏区完全打成一片”,“同时以游击队活动与群众工作打通北路与湘鄂赣苏区的联系,并打通湘东南苏区”。
在执行这一指示中,虽因客观条件所限,未能如意的完全实现中央局所赋任务,但湘赣根据地军民在省委领导下“是积极的向外发展新的苏区,打通了苏区的联系。
”如在“打通湘东南苏区”的工作中,省委虽多次努力,仍未取得与湘南特委的联系,但炎陵县(酃县)等地发展了苏区区域,至1932年5月,炎陵县(酃县)苏区发展到4个区、34个乡,面积636平方公里,占当时全县面积的31.8%,游击区域达到469平方公里,苏区和游击区占全县面积的55.3%。
为打通湘东南苏区,炎陵县(酃县)牺牲了黎育教、潘祖浩两位杰出领导人。
l930年,为打通湘赣与各苏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曾任命黎育教(炎陵县(酃县)下村人,l929年2月至5月曾任中共炎陵县(酃县)县委书记)为湘南白区工作团主任,在他的辛苦工作下,逐渐恢复了郴(县)、宜(章)、耒(阳)一带的党组织,并组建了湘南游击大队,l931年,湘赣临时省委成立后,继续委派黎育教为省委巡视员,仍留在湘南帮助工作,1932年l2月,黎育教奉命去湘赣省委汇报工作,途经炎陵县(酃县)被挨户团围困而英勇牺牲。
2.群众团体健全1932年1月,苏区中央局针对湘赣根据地群团组织不健全的情况,来信指示湘赣省委:“现在中央局与全总执行局规定有工会、雇农工会、贫农团、反帝大同盟、互济会、妇女代表会等等组织原则与工作大纲,你们可依此原则大纲去进行多种群众团体工作”。
湘赣省委接到指示后,立即做出了:“要按照中央局颁布的各种组织法及工作大纲,建立多种各种群众团体,有系统的经常的工作”。
炎陵县(酃县)县委根据中央局和湘赣省委指示,成立了中央局和全总执行局规定的各种群众团体,并开展了积极的工作,据史料记载,当时炎陵县(酃县)苏区有工会会员268人,贫农团会员389人,反帝大同盟会员619人,革命互济会会员319人。
如炎陵县(酃县)反帝大同盟为动员全县苏区人民参加革命斗争,做出了《关于动员起来准备参加大规模革命战争的决议》,动员每个会员捐稻谷5斤,全县会员做鞋500双。
并号召会员参加红军、参加慰问队、运输队,从而获得了湘赣省反帝大同盟的表扬。
3.经济紧密联系湘赣根据地形成后,面临着红军给养及苏维埃费用等经济困难,而未能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
为此,中央局多次向湘赣省指示:必须用大力执行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的经济政策,来解决红军给养及苏维埃费用。
为了执行中央局这一指示.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根据湘赣省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有关决议、条例,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炎陵县(酃县)县委坚决落实中央局和湘赣省委的指示,在县苏区开办了兵工厂、硝盐厂、军服厂、印刷厂、造纸厂、铁厂、铸锅厂,组织各种生产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开荒;建立消费合作社商店和圩场,发展赤白交易;开办湘赣省工农银行炎陵县(酃县)分行,负责炎陵县(酃县)、茶陵、宁冈、遂川四县苏区和湘南八县游击区的金融工作,开展集股、吸收储蓄,发行公债,努力搞活财政,通过打土豪、战争缴获,实施农业、工业累进税条例,筹集各种资金。
从而大大繁荣了炎陵县(酃县)的经济,支持了湘赣根据地的发展。
l929年2月25日,《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敌人的封锁,生活程度高速度的高涨,生活程度最高处如大小五井,肉要一元钱四斤,鸡要一、二百钱一斤,小菜如萝卜、冬、南瓜、青菜之类,要一百钱一斤,米比较便宜,也要三元大洋余一石,盐一元钱只买得四斤或两斤不等,茶油一元钱六斤多,布匹、棉花及日用品有由小贩自炎陵县(酃县)偷贩过来者,因为供不应求之故,价格的昂贵,等于上海的物价”。
这情况虽发生在1928年前后,但说明了炎陵县(酃县)在发展经济,打通赤白通商关系所做出的成效,湘赣根据地形成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根据地所需布匹、棉花、食盐等物资仍从炎陵县(酃县)偷贩过去。
(三)湘赣红军积极配合中央红军的反“围剿”斗争湘赣根据地处于湘鄂赣与中央两个根据地之间,既是中央苏区的西大门,又是中央与湘鄂赣两根据地的连接桥梁。
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都与中央根据地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成为了中央根据地重要的战略侧翼,为保卫中央苏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第二次反“围剿”中,湘赣红军湘东南独立师根据中央红军总部命令,首先以主力出击,株萍路及袁水流域,迟滞了敌人第五路军入赣行动;另派王震第三团前往炎陵县(酃县)迎接红七军,尔后,会和红七军、红二十军及西路地方武装,监视赣江之敌,并钳制西岸之敌,配合中央红军粉碎了敌人“围剿”。
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五十八团两个营在炎陵县(酃县)黄挪潭整休一个星期,受到炎陵县(酃县)苏区人民的热情接待,使红七军将士深为感动。
三、炎陵县人民为建立、发展、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从1927年10月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开始,至1934年8月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炎陵县(酃县)党组织和人民为创建、发展、保卫井冈山、赣西南、湘赣根据地进行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两万多群众为之付出了生命,至今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18000多人。
井冈山斗争时期,炎陵县(酃县)是井冈山根据地的核心县,毛泽东在这里主持了连队建党;开展了根据地最早的土地分配;做出了上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决策;指挥了接龙桥阻击战,会师朱德部队,成立红四军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1928年3月工农革命军配合炎陵县(酃县)取得了“三月暴动”的伟大胜利。
此举震撼世界,苏联《真理报》也刊登了此消息,暴动的主力西乡游击队达l600余人。
5月,工农革命军离开炎陵县(酃县)后,炎陵县(酃县)清乡委员会纠集6个挨户团进行疯狂反扑,突然包围了西乡游击队在太和召开的群众大会会场,当场打死l08名与会群众,制造了闻名全县的“太河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