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一)

合集下载

红色经典小故事1-2分钟集合7篇

红色经典小故事1-2分钟集合7篇

红色经典小故事1-2分钟集合7篇同学们,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王二小牺牲时才十三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

大家好,我叫,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吉鸿昌的故事。

(停顿3秒)吉鸿昌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共产党工作。

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到北平,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

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

”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

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

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

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

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

“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

”“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浑身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

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

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他那“坚决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2、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

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井冈山历史故事

井冈山历史故事

井冈山历史故事
井冈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东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地标,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发源地。

井冈山的历史充满了英勇与牺牲,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一页。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危险。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主要领导,选择在井冈山发起革命斗争。

井冈山的条件十分恶劣,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气候严寒。

然而,共产党革命斗士们选择在这个地方建立游击队,为中国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游击队员们生活艰苦,每天徒步奔波在山林之间,不畏艰险的攻打敌人。

他们的武器简陋,但他们却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不断打击着敌人。

在井冈山,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成为中国农民革命的根本方针。

井冈山的游击队做了许多勇敢的事情,他们发动农民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他们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运动,为革命军队提供粮食和物资。

井冈山的游击队员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牺牲,但他们从未放弃。

他们坚决执行党的指示,积极与敌人作战,保卫革命根据地,为革命事业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后,井冈山游击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为中
国共产党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井冈山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能战胜困难
和敌人。

正是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井冈山的烈士事迹五篇800字以上(精选)

井冈山的烈士事迹五篇800字以上(精选)

井冈山烈士事迹篇1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鸟儿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花园是花朵的家,四季常绿,美丽富饶的百色就是我的家。

百色,一片撒先烈热血的土地;百色,一座英雄的城市;百色,一个生我养我的故乡。

作为故乡的儿女,我感到无比自豪。

接下来,就随我来尽情领略这片炽热的“红色”土地吧!百色,知名的红色经典景区有:红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桥等。

就说我们百色的粤东会馆吧!它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秀美的风景,但是它带着一股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典雅又古朴。

一进大门,庭院里种着左右对称独具南方特色的两棵石榴树,过道两旁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有红的、白的、紫的、黄的。

过道被打扫得一尘不染。

往前走,竖立在眼前的是一扇古典而又有风格的大门。

进入大厅,厅堂高大雄伟,两边陈列着革命先辈们用过的办公用品和生活物品。

厅堂的中心还有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革命前辈围坐一起开会的场景,栩栩如生、生动逼真。

以前每每路过粤东会馆,往里瞧时,我还总以为是演员正在里边拍戏。

正厅的两侧有厢房,厢房作为警卫连的住室,非常简陋,每张床上有叠着的一张棉被。

厢房旁还陈列着先辈们用过的战斗武器和一些简陋的生活用品,如:手枪、长枪、大刀、长矛、文件包、煤油灯……每件物品都配有文字说明,每件物品都述说着一个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让我们联想到革命战争年代的那段峥嵘岁月。

革命先辈们经过千辛万苦,不怕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领导百色起义,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创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使这里成为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今天的百色,和平安宁,人们过上幸福的日子,这一切都是革命先辈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我们永远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珍惜今天幸福和平的美好生活。

井冈山烈士事迹篇2在中国,井冈山这个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先后率领秋收起义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在这里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关于红军在井冈山的故事

关于红军在井冈山的故事

关于红军在井冈山的故事摘要: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背景二、红军在井冈山的主要斗争历程1.红军抵达井冈山2.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3.五次反“围剿”斗争4.长征前的准备三、红军在井冈山的故事典范1.毛泽东与朱德会师2.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四、井冈山精神及其传承意义正文:井冈山,中国革命的圣地,见证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在这里,红军英勇奋战,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背景20世纪初,中国革命风起云涌。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在此背景下,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红军在井冈山的主要斗争历程1.红军抵达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始了创建根据地的斗争。

2.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红军在井冈山开展土地革命,分田地给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

同时,加强政权建设,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

3.五次反“围剿”斗争在井冈山斗争期间,红军英勇抗击国民党军队的五次“围剿”,取得了辉煌战果。

4.长征前的准备1934年,中央苏区面临巨大压力,红军在井冈山进行长征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扩红、筹款、整训等。

三、红军在井冈山的故事典范1.毛泽东与朱德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开启了一段新的革命征程。

2.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在井冈山斗争中,红军战士们展现出顽强的毅力和英勇的品质,如“狼牙山五壮士”等事迹,成为永远的革命典范。

四、井冈山精神及其传承意义井冈山精神是伟大长征精神的发源地,包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等内涵。

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总结,红军在井冈山的斗争,为中国革命树立了典范,井冈山精神永存于历史长河。

井冈山革命故事(69篇)

井冈山革命故事(69篇)

井冈山革命故事(69篇)附件井冈革命故事目录第一篇坚定执着追理想1.三湾改编铸军魂 (5)2.?排头兵?的故事 (7)3.真正的英雄 (9)4.举着红旗干到底 (11)5.毛泽东被?开除党籍? (14)6.井冈山第一个女红军——贺子珍 (15)7.莲花一支枪 (17)8.宛希先勇斗叛徒 (19)9.龙源口大捷 (21)10.杨开明英勇献身 (24)11.吴月娥舍身跳崖震敌胆 (25)12.贺页朵不忘初心的入党誓词 (27)13.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 (29)14.蓄须立志的王尔琢 (31)15.谢甲开宁死不屈 (33)16.?一战成名?的朱云卿 (36)17.五军虎将贺国中 (38)18.小井浩气长存 (41)19.历尽沧桑的学习笔记 (42)20.周介甫跳崖不死 (44)21.蔡德华的笔记本 (46)—1—22.碧血丹心刘仁堪 (47)23.曾宝华誓死护印 (49)24.凋谢的井冈兰 (51)25.克诚千里找党 (53)26吴仲廉投笔从戎 (56)27考验人生 (58)28国际歌声找同志 (61)29?刘真精神不死!? (64)第二篇实事求是闯新路30.文家市转兵 (66)31.赣南三整 (68)32.八角楼的灯光 (70)33.第一面军旗的诞生 (72)34.茅坪安家 (73)35.毛泽东保护天主教堂 (76)36.三释俘虏兵 (77)37.十六字诀的由来 (79)38.井冈山农民首次喊出了?共产党万岁? (80)39.毛泽东夏幽遇险 (81)40.毛泽覃乔林建党 (83)第三篇艰苦奋斗攻难关41.朱德的扁担 (86)—2—42.毛委员带头打草鞋 (88)43.朱军长睡地铺 (89)44.毛泽东的三张发票 (91)45.张子清师长献盐 (93)46.朱军长与团结菜 (95)47.朱军长怎么成了?伙夫头?? (97)48.井冈山走出的?皮箩将军? (99)49.曾志魂归井冈 (100)50.彭家女将 (103)51.红军?大管家? (106)第四篇依靠群众求胜利52.毛委员坐上席 (109)53.黄洋界上炮声隆 (111)54.一罐食盐的历史见证 (113)55.毛泽东赴?鸿门宴? (115)56.一个红枣也不能动 (117)57.龙关秀巧送粮 (119)58.毛委员送棉衣 (120)59.?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122)60.党代表罗荣桓 (124)61.?三项纪律六项注意? (127)62.毛委员改政纲 (129)63.泥腿子县长 (131)—3—64.朱军长赔壶 (134)65.聂槐妆送盐 (135)66.永新困敌 (137)67.彭德怀发银元 (139)68.米缸的故事 (141)69.打败江西?两只羊? (144)—4—第一篇坚定执着追理想1.三湾改编铸军魂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

井冈山革命关于粮食的小故事

井冈山革命关于粮食的小故事

井冈山革命关于粮食的小故事
井冈山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至1934年期间在井冈山地区展开的一场革命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革命的领导者毛泽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了人民群众在粮食方面的供应,增强了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力度。

在井冈山革命期间,由于战争和冲突的持续,粮食供应形势非常紧张。

毛泽东意识到,只有确保人民有充足的粮食,才能够稳定农民群众的支持,并为革命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于是,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来增加粮食供应。

他首先进行了土地改革,把土地从地主手中分给农民,让他们自己种植粮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

此外,毛泽东还组织农民进行集体劳动,成立了农民互助组,鼓励农民互帮互助,共同种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另外,毛泽东还采取了正确的粮食调度政策,将粮食分配给最需要的地区和群众,确保粮食的公平分配。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井冈山地区粮食产量得到了明显的增加,并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在井冈山地区人民的支持下,井冈山革命迅速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在以后的斗争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关于粮食的小故事展示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生活
的关怀和保障,也展现了井冈山革命背后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和信心。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一)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一)

“三项纪律六项‎注意”就在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准备上井冈‎山的前三天,1927年的‎10月24日‎,毛泽东在一个‎荆竹山的小山‎村里召集部队‎讲了话。

那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数百名工农革‎命军官兵整整‎齐齐地在站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毛泽东则站在‎稻田中间的一‎块大石头上。

毛泽东首先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了井冈山的‎情况,然后说:“我们就要上井‎冈山了,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要和王佐的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工作‎。

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的根据地‎是建不起来的‎,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为了和群众搞‎好关系,我给大家宣布‎三项纪律。

”接着毛泽东掰‎着手指说:“这三项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农民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

”毛泽东为什么‎要把“不拿农民一个‎红薯”这件看似普普‎通通的小事正‎儿八经地当众‎宣布,把它当作部队‎必须遵守的一‎项纪律呢?原来,就在昨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战士们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又打了一场无‎准备之仗,伙食担子也跑‎散了,既疲劳又饥渴‎,只有300人‎的队伍行进在‎山道上,稀稀拉拉地摆‎了二、三里路长。

好不容易看见‎了一户人家,不知是谁眼尖‎,发现离屋子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块红薯地。

秋天正是山里‎红薯成熟的季‎节,大家听见这个‎消息,不由得一涌而‎上,连泥带苗拔出‎红薯,也来不及找点‎水洗洗,用衣袖胡乱地‎揩一揩,就塞进嘴里吃‎了起来。

转眼间,就被挖去了约‎200多斤红‎薯。

这时,毛泽东随殿后‎的队伍也赶上‎来了,看到这一情景‎,他很生气,忙问在场的几‎位干部:“你们经过了老‎表的同意没有‎?”连长曾士娥难‎为情地摇摇头‎,小声地说:“没有。

”毛泽东对大家‎说:“我们是工农革‎命军,不是军阀的队‎伍,怎么能随意侵‎犯群众的利益‎呢?像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和旧军队‎有什么区别?”听了毛泽东的‎批评,大家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井冈山上南瓜香的故事简介

井冈山上南瓜香的故事简介

井冈山上南瓜香的故事简介
【引言】
在中国革命史上,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一段传奇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那就是“井冈山上南瓜香”的故事。

它寓意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故事梗概】
南瓜香,源于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

当时,井冈山地区的条件十分艰苦,红军战士们常常饥一顿饱一顿。

有一天,红军战士发现山上的南瓜丰收,便将其采摘回来,炖了一锅香喷喷的南瓜汤。

这道菜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丰富,深受红军战士们的喜爱。

从此,南瓜香便在井冈山上传播开来。

【南瓜香的来历】
南瓜香一词,源于井冈山地区民间。

南瓜,寓意着丰收、吉祥;香,代表美味可口。

南瓜香象征着井冈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革命战士们在艰苦斗争中表现出的乐观精神。

【南瓜香的影响】
南瓜香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它代表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广大军民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南瓜香的传播,鼓舞了红军战士们英勇斗争、坚守根据地的决心,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南瓜香的传承】
今天,井冈山的南瓜香已经成为了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井冈山人民
深知,传承南瓜香精神,就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就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深入学习南瓜香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结语】
井冈山上南瓜香的故事,是一段饱含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传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三项纪律六项注意”就在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准备上井冈山的前三天,1927年的10月24日,毛泽东在一个荆竹山的小山村里召集部队讲了话。

那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数百名工农革命军官兵整整齐齐地在站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毛泽东则站在稻田中间的一块大石头上。

毛泽东首先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了井冈山的情况,然后说:“我们就要上井冈山了,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要和王佐的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工作。

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的根据地是建不起来的,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为了和群众搞好关系,我给大家宣布三项纪律。

”接着毛泽东掰着手指说:“这三项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农民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

”毛泽东为什么要把“不拿农民一个红薯”这件看似普普通通的小事正儿八经地当众宣布,把它当作部队必须遵守的一项纪律呢?原来,就在昨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战士们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又打了一场无准备之仗,伙食担子也跑散了,既疲劳又饥渴,只有300人的队伍行进在山道上,稀稀拉拉地摆了二、三里路长。

好不容易看见了一户人家,不知是谁眼尖,发现离屋子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块红薯地。

秋天正是山里红薯成熟的季节,大家听见这个消息,不由得一涌而上,连泥带苗拔出红薯,也来不及找点水洗洗,用衣袖胡乱地揩一揩,就塞进嘴里吃了起来。

转眼间,就被挖去了约200多斤红薯。

这时,毛泽东随殿后的队伍也赶上来了,看到这一情景,他很生气,忙问在场的几位干部:“你们经过了老表的同意没有?”连长曾士娥难为情地摇摇头,小声地说:“没有。

”毛泽东对大家说:“我们是工农革命军,不是军阀的队伍,怎么能随意侵犯群众的利益呢?像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和旧军队有什么区别?”听了毛泽东的批评,大家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毛泽东又耐心地说:“几个红薯值不了几个钱,看起来是件小事,但体现了一支队伍的作风和纪律。

过去旧军队已经让群众伤透了心,我们只有做到对群众秋毫无犯,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啊!”说完,他又问战士们,“现在怎么办啊?”“照价赔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好!知错就改,一定要赔足钱。

”毛泽东满意地笑了。

那时候,2吊500文钱可以买100斤红薯。

曾士娥估算了一下,要大家凑足6吊钱,并附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表,很对不起,没经过同意就挖了你地里的红薯。

现赔上6吊钱。

——工农革命军。

”然后用纸包好,又用一块布裹了一层,埋在红薯地边上。

一路上,毛泽东陷入了沉思,由这件事,他想到,一定要制定几项具体的纪律让大家共同遵守,好让大家“有法可依”。

于是,工农革命军最早的“三项纪律”就在偏僻的荆竹山应运而生了,那块当年毛泽东站过的、被当地群众称作“雷打石”的大石头,也因此而写进了党史军史中,成为历史的见证物。

稍后不久,根据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又对工农革命军宣布了“六项注意”:一、还门板,二、还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1928年初,工农革命军攻占遂川县城后,到乡下搞调查。

他问老表:“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这么久了,有没有战士违反纪律,给老表们找麻烦啊?”老表听了,都竖起大拇指说:“工农革命军真是一支好队伍,自打我出娘胎,还没见过这样的好部队。

历来兵匪一家,哪有军队处处为老表作想的事啊!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

不过……”“不过什么啊?你放心地说吧,工农革命军本来就是老表的子弟兵,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一定马上改正。

”那位老表说:“有两件小事如果能改进一下就更好了。

工农革命军借了我们的门板去搭铺睡觉,后来还是还给我们了,但是有时候还的不是我原来的那一块。

我们的门板尺寸大小都不一样,挂钩也是各家各户自请铁匠打的,有时候战士们还的门板不是我家原来的那一块,就上不回去了,我自己得挨家挨户去找,还真有点麻烦……”另一位老表也大胆地说:“我家一大堆稻草借给工农革命军摊铺睡觉,用过后也都还了,可还回来的全是散的,弄得我家和牛栏一样,我花了好几天才捆好呢。

”毛泽东听了,说:“放心吧老表,我们马上就改。

”1928年1月25日,毛泽东在遂川李家坪主持召开军民大会,会上,他首先表扬了革命军模范地执行了群众纪律,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他说:“农民兄弟都说我们的队伍是‘神兵’,是秋毫无犯之师,可见我们执行的群众纪律是有成效的,农民兄弟也是看得见的。

不过,有些注意事项还得改一改。

”接着毛泽东将当地老乡反映的情况通报了一遍,然后说:“比如说原来的‘还门板’就应该改为‘上门板’,只有把借来的门板上回到老表家的门框上,才算是真正物归原主了。

还有‘还铺草’也应该改为‘捆铺草’,把拆散了的稻草乱七八糟地还给老表,人家不高兴呢!同志们,不要看只改动一个字,恰恰是一字见真情啊。

改这一个字就体现了我们工农革命军是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和其它反动军队有着本质区别的。

”1929年1月,为了打破敌人对井冈山的第三次“会剿,”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

当时,个别战士随地大小便,光着身子在村边小溪里洗澡,引起当地群众特别是妇女的不满,于是,“六项注意”增添了“洗澡避女人”“大便找厕所”两项,成为“八项注意”。

在这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其中的内容又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内容始终都围绕着群众利益这个中心。

1947年10月10日,《中国民人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的训令》,从此,“三项纪律、八项注意”成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动准则。

泥腿子县长——王次淳1928年1月24日,遂川县城里人来人往,各乡武装起来的工农群众,打着红旗,背着大刀,扛着梭镖和鸟铳,佩带着红袖章,敲锣打鼓地拥向李家坪广场。

广场上早早地就搭好了主席台,台上方两面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

“庆祝工农兵政府成立”几个醒目的大字横挂在主席台的正上方,两边的柱子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想当年你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下联是“看今日我斩杀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

”上午10时,毛泽东、陈正人、毛泽覃、王次淳、王遂人等人,在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走上主席台,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中共遂川县委书记陈正人在台上挥舞着双手,欢呼的人群这才渐渐平息下来。

接着,陈正人用宏亮的声音庄严宣布:“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现在开始,请毛委员讲话!”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毛泽东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道:工农同志们,我们打倒了土豪劣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穷人翻了身,劳苦大众掌了权!现在,我们要选出自己的县长来替大家办事。

毛泽东回头叫出身后一位身材结实的小伙子,向大家介绍道:他叫王次淳,是这附近西庄人,前几天他还在地里挑大粪,过去的泥腿子今天要当县长了。

说着,毛泽东把用红布包好的遂川县工农兵政府大印郑重地交给了王次淳。

王次淳双手接过大印,激动地说:大家信任我,推举我当县长,我很高兴能为大家办事,能为革命出力。

但是我也很惭愧,我没什么文化,以后的工作还要大家多支持……他的话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

就在这次会上,王次淳控诉了大劣绅郭谓坚与反动派狼狈为奸,欺压百姓的罪行,并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在处决郭谓坚的布告上,庄严地盖上了工农兵政府的大印,下令赤卫队员立即执行。

王次淳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为工农兵政府县长,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仍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踏踏实实地工作,兢兢业业地群众办事。

1928年4月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面临着重重困难,在湘南,由于“左”倾盲动主义的危害,对工商业者实行“大烧大杀”的政策,中小商人不堪重压,纷纷挂起白带子反对工农革命运动。

受其影响,毛泽东亲自开辟的草林红色圩场也冷落了,中小商人忧心忡忡。

这时,反动靖卫团和国民党反动派也乘机加紧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

他们层层设置哨卡,对往返群众实行苛刻的盘查。

从黄坳到草林的70里路上,就设立了五道关卡,要抽五道税。

他们还四处张贴布告:“谁要接近共产党,跟工农革命军做生意,回来就杀头”。

一时间,草林等圩镇上的中小商人也惶恐不安,纷纷关店收摊。

靖卫团团总肖家璧扬言,打不下井冈山,也要把共产党困死饿死在井冈山。

看到军民生活困难,王次淳心急火燎,根据上级指示,他召集专门会议,制定解决目前困难的措施。

他组织力量配合工农革命军打掉了敌人的关卡,派出工作组到圩镇乡村,广泛宣传保护中小商人政策,使大家解除了顾虑,草林等圩场又重新活跃起来了。

以后,王次淳又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凑股集资,开办公卖处。

不久,大井等乡纷纷建立了公卖处。

公卖处的建立,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方便,也给县政府提出了筹集货源等问题。

于是,王次淳又组织力量到白区采购食盐、布匹等物资,建立红白区贸易线,用根据地盛产的木、竹、茶叶等产品,换回了军民急需的药材、食盐、布匹等。

公卖处生意兴隆,解决了群众的日常用品,凑了股份的人,年终还可以得到红利,群众对此十分满意。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下山时,王次淳也随军到了赣南,担任了于都县工农兵政府副主席,1930年2月,重又回到遂川县工作,并提任过红军独立第七团军需处副处长等职。

1931年8月牺牲。

“莲花一支枪”莲花位于井冈山北麓,毗邻永新,是当年湘赣边界六个县之一。

莲花县的农民武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这里就有了党的组织,有了党领导下的农民自卫军。

他们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公开和官府作对,发挥了极大的威力,但同时也引起了土豪劣绅的深恶痛绝,所以当地土劣一直蠢蠢欲动,想早日铲除这一武装。

1927年“马日事变”后,由于革命遭受挫折,国民党反动派开始严厉镇压农民运动,边界农民武装的枪支自然成了地主豪绅掠夺的首要目标。

他们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将大部分枪支占为己有。

当时莲花县农民自卫军拥有六十支枪,然而,自卫军纠察队的领导人陈朝湘由于禁受不住敌人的威逼利诱,反而配合敌人搜走了59支枪。

在自卫军领导人陈竞进的带领下,有6位同志脱离了虎口,而其中,只有贺国庆带出了仅存的一支俄国造步枪。

为了追缴这支“漏网”的“俄国造”,反动派到处张贴布告,悬赏捉拿贺国庆,形势日益严峻。

贺国庆只好和几位同志一起带着枪转移到了深山老林中,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在漫长的等待中,这支枪象火种般被小心地呵护着,同时也温暖着大家的心。

谁知,为了逼迫贺国庆出现,凶残的敌人将贺国庆年迈的父亲抓了起来,并对年已七旬的老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严刑拷打,要他说出贺国庆的去向及藏枪的地点。

老人或矢口否认,或缄口不言。

早已不耐烦的敌人便用棉絮绑在老人的身上,浇上整整一桶煤油,瞬间,熊熊烈火在老人的身上肆无忌惮地漫延……,贺国庆的父亲就这样死于非命。

不达目的,敌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贺国庆的父亲死后,贺国庆的弟弟贺国强又被敌人抓了起来。

敌人想利用他的年轻,从他口中得到一些蛛丝马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