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通过心理旋转实验,了解被试在空间表象处理、旋转判断和反应时间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揭示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2(旋转角度:0°、180°)× 2(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的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下进行判断。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立体图形。
每个图形包含两个相同的三维物体,分别呈现为正放和侧放,被试需要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3. 实验程序(1)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每组8人。
(2)被试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适应性练习,熟悉实验材料和操作。
(3)实验开始后,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立体图形,被试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4)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F(1, 24) = 15.69,p < 0.01)。
当旋转角度为0°时,反应时间最短;当旋转角度为180°时,反应时间最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影响(F(1, 24) = 0.58,p >0.05)。
这说明在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方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较小。
3. 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呈线性关系(r = 0.81,p < 0.01)。
这表明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角度越大,认知加工所需时间越长。
四、讨论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揭示了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旋转角度较大的图形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且与旋转角度呈正相关。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doc

表象的心理旋转摘 要 采用双因素的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验证库珀的心理旋转的实验。
以10心本班的10名同学作为被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仿真实验系统进行实验的操作,并对所得的反应时的数据进行SAT 实验范式的检验。
假设正、反“R ”的旋转角度越大,被试的反应时越长;反“R ”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正“R ”的反应时。
结果得出,01.6)80,3(=F ,001.0=p <0.05,即字母的旋转角度越大,被试的反应时越长;16.0)80,1(=F ,69.0=P >0.05,因此推翻反“R ”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正“R ”的反应时;且55.0)80,3(=F ,65.0=P >0.05,两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表象;心理旋转;SAT ;反应时1 引言表象(Mental Image )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陈录生,2008)。
心理学研究感官、大脑及有关神经组织的功能,及其与外部事物的相互作用,直接涉及外部事物达于大脑形成表象的过程(袁红章,1995)。
在认知心里学中,表象不仅指信息加工的成果,也指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是保存知识的一种形式(陈录生)。
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能够保存有关空间关系的信息,所以能够承受各种以它为载体的心理操作。
在现代心理学发展时期,主要对表象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定量的评定,如Galton 测量了人的表象的鲜明性,并且确定了表象的某些年龄的性别的差异。
长期以来,心理学将表象和知觉紧密地联系起来,将表象看作是已经贮存的知觉象的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王甦,汪安圣,1992)。
有一些实验结果确实支持了这些看法,如定位实验、敏锐度实验、选择性干扰实验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
一是认为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二是认为表象是真实物体的抽象化再现。
谢帕德和库珀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向和反向字母R 的刺激物做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来论证人们对表象的加工就像对真实物体的类似物进行加工一样(黄希庭,1987)。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讨论(3篇)

第1篇一、引言心理旋转实验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实验,它揭示了人类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的心理过程。
该实验由库帕和谢帕德于1963年提出,旨在研究人类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的能力。
本文将基于实验报告,对心理旋转实验进行讨论。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中使用了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作为实验材料,共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0°、30°、60°、90°、120°和150°。
2. 实验流程: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练习阶段和测试阶段。
在练习阶段,被试需对R字符进行旋转,使其恢复到正像;在测试阶段,被试需判断呈现的R字符是正像还是镜像。
3.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9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人。
4. 实验设备:实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通过屏幕呈现R字符,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
三、实验结果1. 心理旋转存在: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下,均能正确判断出正像或镜像,说明心理旋转是存在的。
2. 反应时差异:实验结果表明,R字符的旋转角度对被试的反应时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R字符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也随之增加。
3. 性别差异:实验结果显示,男女被试在心理旋转实验中的表现无显著差异。
4. 年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被试在心理旋转实验中的表现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1. 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心理旋转实验揭示了人类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的心理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大脑能够对视觉形象进行心理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觉经验。
这一过程可能与大脑的神经网络有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心理旋转的应用价值:心理旋转实验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揭示人类大脑的认知机制;其次,心理旋转实验为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最后,心理旋转实验在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3. 实验结果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受R字符旋转角度的影响。
实验四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认知心理学实验四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1.背景知识所谓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是指在空间知觉加工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旋转操作,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历程。
那么,这种心理旋转是否真的存在呢?20世纪70年代初,库柏(L.A.Cooper)和谢波德(R.N.Shepard)用减法反应时法为心理旋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证据。
库珀和谢波德(1973)使用左右不对称的字母或数字(如R、J、G、2、5、7等),以及这些字母或数字的镜像作为实验材料,以六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呈现,就构成了12种不同的刺激材料。
实验中在电脑显示器上按随机顺序给被试呈现这12种刺激材料,每次呈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其是正写的字母或数字,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即字母或数字的镜像),并要求其尽快地按相应键作出反应,电脑自动记录其反应时间和正误。
多次重复之后,计算被试在每一种倾斜角刺激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将同一种倾斜角的正写字母或数字、反写字母或数字的反应时间相加平均),得到了刺激倾斜角度与被试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如18-1所示。
从图18-1看出,当刺激材料呈现的倾斜角不同时,被试的反应时间也有所不同,而且正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0o)的反应时间最短、倒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180o)的反应时间最长,整个变化的关系曲线呈现出以180o为中心的对称性。
这一结果如何解释呢?图18-1 Cooper和Shepard心理旋转实验结果示例库珀等认为,刺激材料正立时,被试可以快速地将刺激材料的知觉印象与相应的记忆表象进行对照,对刺激获得快速识别,其反应时间就短;当刺激材料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呈现时,其获得的知觉印象不能立即与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所以需要将直接获得的知觉印象进行心理操作,即对其进行心理旋转,等其旋转到正立位置时就可以和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获得识别,所以这时的反应时间加长了。
自然,倾斜角度越大,心理旋转的角度也越大,消耗的时间也越多,反应时间也就越多。
实验1-8 库珀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

实验1-8 库珀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目的1、通过重复库珀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证实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2、熟悉和掌握反应时测量技术在研究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背景知识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1973年,库珀(Cop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要求被试在看到呈现的字母后,不管其具体方位和倾斜角度如何,尽快判断该字母是正的还是反的,并按键作出反应。
如果反应错误,该次试验在以后还会重复,直到反应正确。
结果表明:当图片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当图片旋转0°和360°时(即正位图片),反应时最短。
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
对表象的问题,前人已经进行过了很多研究,也提出了不少理论。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结构理论、功能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
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表象和知觉在内部结构和产生机制方面有某些类似。
他们应用了一种称为“视觉缓冲器”的结构来解释表象产生的机制,这一结构中包含无数“细胞”组成的一个阵列,在产生视觉表象时,这个阵列中的一些相应的“细胞”被激活,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表象。
人在视察一个表象时,“缓冲器”中的不同细胞就被激活,而这些相应的“缓冲器”曾以相同的方式产生过相应的实际知觉。
表象具有一定的空间延展度和空间分辨率(Kosslyn,Ball&Reiser,1978;Pinker&Kosslyn,1978)。
功能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表象的功能作用,以及我们是如何操纵表象进行知觉活动的。
该理论认为,当我们在头脑中比较两个物体时通常是通过想像这两个物体的重叠来进行的。
如果有必要的话,先想像其中一个,对它进行操作(如旋转)以便和另一个相匹配。
这种操作与对真实物体的操作是一致的。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doc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心理旋转实验报告1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摘要该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4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2)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关键词:心理旋转表象命题表征1 引言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
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时对称的。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
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本研究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实验。
2 实验2.1 被试被试为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生4人。
2.2 材料和仪器2.2.1 JGean SigSquares df Square F .Betann,1895)最先把用来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叫做速示器。
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曾指出,一个良好的速示器应具备许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1)时间很短,能避免眼动;(2)呈现前被试应能明确刺激呈现的位置,并能控制呈现前的照明条件;(3)全部刺激物应尽可能全部同时呈现,以满足许多心理学研究所要求的高精度高速呈现视觉刺激的需要。
该仪器用途较广,可通过高速呈现来测定图形、汉字、英文字、数字、广告的辨认阈限;测定注意范围;还可用于学习和记忆等多种实验。
但是,使用速示器进行的实验具有一个弱点,即由于有视觉后象的存在,常常无法判定被试到底是对刺激反应,还是对后象(记忆痕迹)反应篇二: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题目: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实验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反(即镜像)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表象的心理旋转,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揭示人们在面对不同表象时的心理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受到个体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引言表象是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它们在人们的心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不同的表象可能会引发人们心理上的不同反应,这种心理旋转的现象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表象的心理旋转,以期揭示人们在面对不同表象时的心理变化。
方法本实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邀请了100名受试者参与。
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受试者需要观看一系列不同表象的图片,并记录下自己的心理感受;第二阶段,受试者需要填写一份问卷,回答关于表象的心理旋转的问题。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
在面对积极的表象时,受试者的心理状态普遍更为积极和愉悦;而在面对消极的表象时,受试者的心理状态则更为消极和沮丧。
此外,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也对表象的心理旋转产生了影响。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受到个体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这些因素对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影响,并寻找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表象带来的心理变化。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揭示了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人们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本实验的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1引言表象是类似于知觉的信息表征。
七十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表象旋转的研究。
Cooper等人1973年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即镜像)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要求被试在看到呈现的字母后,不管其具体方位和倾斜角度如何,尽快判断该字符是正的还是反的,并按键作出反应。
如果反应错误,该次实验在以后还会重复,直至反应正确。
Cooper的实验表明: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0°和360°时,反应时最短。
说明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也就越多。
2 方法2.1 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某大学本科学生一名,20岁,男生,矫正视力正常。
编号:201104021219 性别:男年龄:20姓名:刘一玉学历:出生日期:1992-10-20所属:职业:测试日期:2013-06-14 10:38:072.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实验仪器:计算机, 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实验材料:不同角度的正反字母R2.3 程序用字母R来重复Cooper的表象旋转实验。
有不同方位的正和反的R字母共12种,随机呈现给被试,每种呈现6次,共72次实验。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式:使用一号反应盒,绿键为正,红键为反。
强调要在尽量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反应。
3 结果表1 不同角度下正反R平均反应时(ms)和平均正确率(%)4 讨论实验结果基本验证了库柏和谢帕德的心理旋转实验确实存在,表象经过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要的反应时就越长,判断正“R”的平均反应时应比反“R”的平均反应时低。
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实验数据正确率都是100%,所以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室环境比较嘈杂,所得结果可能不准确。
样本较少,可能会产生误差。
5 结论实验结果基本验证了cooper和shepard的心理旋转实验:表象的连续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顺时针心理旋转和逆时针心理旋转均遵循最短加工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郑卫荣学号:SY0910148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覃敬腾学号:SY0910142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孙骥学号:SY0910157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测验了一名视觉正常的男性被试表象旋转所用的反应时。
实验目的: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结果发现:说明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要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就越多;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表象旋转的存在。
关键词:反应时减数法心理旋转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Coo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如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
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1 方法
1.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广西某本科大学09应用心理学系学生一名,20岁,男,视觉正常。
1.2 仪器与材料
1.2.1仪器
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
1.2.2材料
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
1.3 程序
1.3.1 登录并打开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指导语”界面。
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1.3.2 正式实验开始后屏幕随机呈现不同角度的正向和反向R,被试对呈现的R作出正向还是反向的判断。
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1.3.3 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