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七章表象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表象课件

认知心理学-表象课件
表象研究将进一步整合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 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化对表象 本质和功能的理解。
技术创新
借助新兴的脑成像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将有 助于揭示表象的神经机制和动态过程,提高研究 的精度和深度。
应用拓展
表象研究将更加注重与教育、康复、人工智能等 领域的结合,为提高学习效率、改善认知障碍提 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表象研究的前沿问题
表象的神经机制
深入探讨大脑如何编码、存储 和提取表象,揭示表象与知觉 、记忆、想象等认知过程的关
系。
表象的动态变化
研究表象如何在不同的认知任 务和情境中发生变化,以及如 何与其他认知过程相互作用。
表象的跨文化比较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象的异 同,探讨文化因素对表象的影 响和塑造作用。
表象的特征
表象具有概括性
表象是对感知过的事物的简化, 它只保留了事物的主要特征,而
忽略了一些细节。
表象具有不完整性
由于记忆的限制和信息的选择性, 我们形成的表象往往是不完整的, 可能只包含了事物的一部分信息。
表象具有可变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我 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表象可能会发生 变化。
表象的作用
味觉表象
总结词
味觉表象是指通过味觉感官获得的表象 ,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VS
详细描述
味觉表象包括食物的味道、口感等元素, 人们通过品尝和记忆这些元素来形成对食 物的认知。例如,当我们品尝一道美食, 我们会通过味觉表象来感知它的味道、口 感和香气。
嗅觉表象
总结词
嗅觉表象是指通过嗅觉感官获得的表 象,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表象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表象研究面临着概念界定、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和技术 。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自考串讲笔记一、面孔识别的准确性本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1)面孔的独特性;(2)对于本族的面孔人们识别效果姣好,反之则较差;(3)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二、倒摄一直会导致目击者不准确的回忆,事后的误导性信息同样会影响目击者记忆。

第六章一般知识组织1. 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采用句子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一些实验。

在这类试验中,被试有一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子是真是假。

被试反映的潜伏期被纪录下来。

P1362. 典型性效应:即当一个项目是某个范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

P1363. 范畴大小效应:特征比较模型难于解释同样是使用句子和政技术,所获得的另一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大小效应。

P1364. 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平等。

P1405. 原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

(2)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

(3)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

(4)在句子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

(5)原型能有相似家族范畴。

P1416、相关范畴:① 一种范畴水平叫做上位范畴。

② 第二种范畴水平叫做基本范畴。

③ 第三种范畴水平叫做下位范畴。

原型和基本范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术语。

前者是指一个范畴的最好的样例,而后者是指即不是太一般也不是太专门的一种范畴。

P1427、基本范畴的特殊地位:(1)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身份。

(2)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

(3)基本范畴名称产生启动效应。

P1438、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相对于有生命物体来说,这些病人的有生命物体方面的知识损伤更严重。

P145 第七章表象一、两种观点1. 许多理论学家认为,表象以模拟码的形式存储。

模拟码也叫描述表征,是指与实际物体非常相似的一种表征。

按照这种模拟码存储的观点,表象是知觉的“近亲”。

2. 另一些理论家认为,我们以为命题码而不是模拟码的形式,存储心里表象。

认知心理学 第7章 表象

认知心理学 第7章 表象


3.表象具的特点? – 直观性 – 概括性 – 易变性 –?

4.表象的特点? – 直观性 – 概括性 – 易变性 – 可操作性
•关于视觉表象的研究提示,表象 有点象内部图片,可以执行一些 心理操作和转换。这些操作和转 换的方式似乎与相应的物理操作 和转换相似。
1
2
第二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二、字符旋转:二维物体的旋转研究
实验:呈现给 被试右边12个字 母中的一个,要 求被试确定字母 “R”是正的还是 反的。
实验分两种情况:
1.无前行信息 2.有前行信息:前行信息可以是所要呈现的字符或 方位(用箭头指示),或者二者都有。
(1)只有字符
(2)只有方位 (3)字符和方位结合的前行信息 (4)字符和方位分开的前行信息
实验结论:被试在完成作业时出现了心理 旋转的过程,他们把倾斜的字母在心理 的平面上旋转到直立的位置,然后再作 出正向或反向的判断。
三 心理扫描
Kosslyn等认为,表象具有大小、方位 等空间特征,可以被扫描。 –距离效应实验 –大小效应实验
距离效应实验--(Kosslyn,1973)
实验材料:图片,如汽艇、汽车等;
第二阶段,要求被试去掉滤光镜去观察 一张一半为黑白垂直条纹另一半为黑白水平 条纹的复合刺激图形。结果被报告,垂直条 纹为绿色,水平条件为红色。
Finke(1980) :如果在诱导实验中只让被看两种颜色而要求 他们想象横竖线,那么测试通常可以产生麦氏效应。 而在诱导实验中如果让被试看横竖线条而要求它们想象 红色与绿色,则测试不会产生麦氏效应。
知觉竞争同一心理过程或心理资源,说明二 者的机能是等价的。
第三节 表象的实验研究

认知心理学第七章 表象

认知心理学第七章 表象

第一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认知心理学认为,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 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证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 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 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 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 , 考察二者的共 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 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
二,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 表象作为一种信息表征在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Pavio(1969)进行成对联想学习实验中发现,表 象在一些字词识记中起着中介作用,是有利于学 习和记忆的.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心理学家把借助于表象而实现的有思维活动称为 形象思维,以区别于逻辑思维.Shepard等的心 理旋转实验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人在完成某种作 业或解决某些问题,主要领带于视觉表象过程.
2,表象的生成过程
(1)图示过程 (2)发现过程 (3)放置过 程 (4)表象过程 图示过程(Picture Process)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 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发现过程(Find Process)它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 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 放置过程(Put Process)它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 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的正确位置上. 表象过程(Image Process)负责协调上述3个过程 的活动.
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 1,表象的实质是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 着同构的关系. 2,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 似的,如心理旋转与客体的物理旋转.Shepard等称这 各同构为"二级同构". 3,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关系尤如锁与钥匙的关系,虽 然实体不同,但在机能上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4,表象是记忆表征,但信息来自知觉,表象与知觉在机 能上等价. 5,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旋转的实 验研究有力地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表象

认知心理学表象

三、表象的计算理论
1、表象的构成要素
2、表象的生成过程
图示过程(Picture Process)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 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发现过程(Find Process)它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 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 放置过程(Put Process)它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 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的正确位置上。 表象过程(Image Process)负责协调上述3个过程 的活动。
小组被试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被 试的知觉表征和想象表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锐敏度实验
(1)边缘视觉锐敏度实验 注视点、刺激野
(2)表象锐敏度实验 知觉和表象条件下的视觉边缘锐敏度
3.McCollough效应:红平绿竖
知觉与表象机能比较实验
Finke(1980)实验设计与结果:如果在诱 导实验中只让被看两种颜色而要求他们想象横 竖线,那么测试通常可以产生McCollough效 应。而在诱导实验中如果让被试看横竖线条而 要求它们想象红色与黄色,则测试不会产生麦 氏效应。
2.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两种编码说认为人的记忆中存在情景(表象) 记忆和语义记忆两种信息表征类型。为此, Paivio(1975)设计一个实验考察表象在信息 加工中的作用。实验所用的材料分为言语和图 象两种,分为一致型和冲突型两种。
实验结果表明,表象加工是独立存在的,在某 些条件下(如对客体大小进行加工)甚至语言 信息还需转化为表象再进行判定。上面的图文 一致,下面的不一致。
表象对知觉的选择性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表明,在同一感觉通道中存在表象与知觉竞争同 一心理过程或心理资源,说明二者的机能是等价的。
二、表象与表征
1.关于表象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存在独立的心理图画, 是否可以利用表象进行信息表征。两种对立观 点的代表人分别是Kosslyn和Pylyshyn。前 者认为表象的独立存在的,后者持反对意见。

认知心理学-7-表象

认知心理学-7-表象

7
1 、定位实验 PODGORNY 和 SHEPAND ( 1978 )
任务
比较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 的同一组作业
视觉定位实验
知觉-记忆组
带字母的 5 × 5 网格
带栅格表象组
空的 5 × 5 网格,想象出字母
不带栅格表象组
测试的网格只画出外边的框子,内部方格不画出
38
实验结果
表明: 即使有 前行信息的实 验,被试也要 做心理旋转, 其所需的时间 依赖样本偏离 正位的角度。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 60 120 180 240 300 反应时 准备时间
39
三、心理旋转的
按顺时针进行旋转
Metzler ( 1973 ) 实验设计:采用延缓呈现刺激材料的方法进行实 验。延缓时间的确定根据每秒 53 度的实验结果进 行。来证明心理旋转经历了一些中间的阶段,即 必须是逐步通过一些中间的角度,而不是从一个 角度跳到另一个角度。
按照感觉通道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 象 按照创造程度不同: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2
表象与知觉中的形象的关系 鲜明生动、暗淡模糊 持久稳定、不稳定 完整、不完整
3
认知心理学对表象的研究
当前的表象研究几乎都关注视觉表象
– 鲜有涉及其他感觉通道表象
关于表象的争论
认知心理学
第七讲 表象
Mental Image
1
含义:表象( mental image )指事物不在面前时, 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回忆你到大学的初次经历,你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 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 想象你额头正中长了第三只眼睛的样子 母亲的笑脸、某首喜欢的歌曲的旋律、舞蹈的动作、嫦 娥奔月

第七章 表象精讲

第七章 表象精讲
类比表征 Analogical representation
视觉表象以心理图画的形式 存贮 表象类似于知觉
命题表征 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
视觉表象以语言代码的形式存贮 表象是对某一图像特点或关系的 描述
内部之间的关系是内隐的
不同感觉道的表征不同
内部之间关系是外显的
各感觉道的表征都一样
若表象与知觉相似或类似,那么,在加 工过程中,他们会不会因抢占资源而相互 干扰呢?特别是在同一通道内时。
用的两种作业任务:
(1) 言语作业: 正确反应为:否是否否是否否否否是。
(2) 视觉作业: 正确反应为:是是是否否否否否否是。
被试报告的方式分三种情况,记录反应时间: (1) 口语报告法:说出“是”或“否”; (2) 按键反应:左手按键=“是”,右手按键=“否”; (3) 指认:在一张事先准备好的 答案纸上进行指认,纸 上的“是”和“否”随机排列, 迫使被试进行视觉监视。
第一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一). 表象是独立存在的表征形式么? 2. 不是独立的观点(Pylyshyn等人)
命题表征观点认为表象是一种附带的现 象,信息实际上是以命题的形式存储,或者 是以抽象的概念存储,这些概念描述了项目 之间的关系。从存储中提取出命题,利用命 题信息才可以构建表象。
(一). 表象是独立存在的表征形式么? 3. 两种观点的比较
实验结果:
差异不显著
共同的反应模式:
该实验的结果表明:
知觉条件与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 的情况是一样的或相似的。
第一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二) 敏锐度实验 Finke & Kosslyn,1980 1、边缘视觉锐敏度实验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各章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第一章绪论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P2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p4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p9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P12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2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P13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P13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P14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P14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P14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锐敏度实验 (1)边缘视觉锐敏度实验 (2)表象锐敏度实验 3.McCollough效应:红平绿竖 McCollough 视觉反效现象的实验设计如下: 让被试分别通过红色和绿色滤光镜去 观察一张由黑白垂直条纹和黑白水平条 纹组成的刺激图形。如此轮换几分钟, 使被试对图形产生适应。此为诱导实验。 第二阶段,要求被试去掉滤光镜去观 察一张一半为黑白垂直条纹另一半为黑 白水平条纹的复合刺激图形。结果被报 告,垂直条纹为绿色,水平条件为红色。
/
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 1、表象的实质是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 着同构的关系。 2、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 似的,如心理旋转与客体的物理旋转。Shepard等称这 各同构为“二级同构”。 3、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关系尤如锁与钥匙的关系,虽 然实体不同,但在机能上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4、表象是记忆表征,但信息来自知觉,表象与知觉在机 能上等价。 5、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旋转的实 验研究有力地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
第四节 表象的功能与作用
一、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 Hayes(1973)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当前要知 觉的字母的大小与事先表象出的该字母的大小一 致时,识别所需要的时间要少于大小不一致的字 母。表象所携带的方位信息也可在一定条件下有 利于知觉加工。可以说,表象为知觉相应的客体 做了准备,成为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的一个重 要方面。
《认知心理学》
第七章 表象
(课时 3学时)
/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视觉表象的研究。 表象(Medal Image)亦称意象。包括通常 所说的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认知心理学对“心理旋转”和“心理 扫描”的研究,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 果。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表象的 作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表象研 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关于表象的实验和 功能的讨论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
三、心理旋转的连续性
从延缓呈现的第二个刺激开始计量的平均反应时 旋转时间较少变化的被试,(B)旋转时间较多变 化的被试 心理旋转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旋转的过程是连 续的还是跳跃的? Metzler( 1973 )对该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根 据以前的研究成果,采用延缓呈现刺激材料的方 法进行实验。延缓时间的确定根据每秒53度的实 验结果进行。实验结果如右图。 实验表明,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被试的判 别反应时基本恒定,并随两个刺激材料方位差的 增长而有所增长。表明象的生成过程
(1)图示过程 (2)发现过程 (3)放置 过程 (4)表象过程 图示过程(Picture Process)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 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发现过程(Find Process)它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 索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 放置过程( Put Process )它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 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的正确位置上。 表象过程(Image Process)负责协调上述3个过 程的活动。
一、距离效应
这是Kosslyn等进行心理扫描所使用的刺激 材料。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被要求注视图 上某一物体并形成表象点,然后请被试判 定主试所说的另一物体是否为图中的物体, 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在另外一个实验中, 要求被试从心理的注视点“画”一条最短 的线路到达目标点,记录反应时。
/
/
二、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 表象作为一种信息表征在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Pavio(1969) 进行成对联想学习实验中发现,表 象在一些字词识记中起着中介作用,是有利于学 习和记忆的。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心理学家把借助于表象而实现的有思维活动称 为形象思维,以区别于逻辑思维。 Shepard 等的 心理旋转实验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人在完成某种 作业或解决某些问题,主要领带于视觉表象过程。
/
字符旋转实验结果 1.R字符旋转实验 Cooper和 Shepard ( 1973 )以字符为刺激材料对心理旋 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实验 结果,他们认为,当样本旋转角度小于180度时,表象 旋转是沿逆时针方向的;而当样本旋转的角度大于180 度时,表象旋转则是沿顺时针方向的。 2.心理旋转的验证 1984年,Cooper和Shepard又以多边形为实验材料,进行 了同样设计的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否具有前行信 息,被试都会进行心理旋转这种操作然后再进行正反 位、匹配等反应。它表明了心理旋转的心理真实性。
/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1. 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被试的 反时及其发展趋势相同。 2. 两对图形的方位差越大,信息加 工的时间越长。 3. 方位差每增加 53 度,反应时就增 加1秒。 由此可见,心理旋转这种心理过程 是存在的,旋转的速度为每秒53度。
/
不同信息通道干扰
Segal 和 Fusella ( 1970 )设计了一个 实验,将被试分为两个小组:听觉表象 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听到电话铃声), 视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看到一 颗树)。听觉表象组的视觉信号感觉性 高于听觉信号感觉性,而视觉表象组听 觉信号感受性高于视觉信号感受性。 表象对知觉的选择性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表明,在同一感觉通道中存在表象 与知觉竞争同一心理过程或心理资源, 说明二者的机能是等价的。
/
二、表象与表征
1.关于表象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存在独立的心理图 画,是否可以利用表象进行信息表征。 两种对立观点的代表人分别是 Kosslyn 和 Pylyshyn 。前者认为表象的独立存在的, 后者持反对意见。
/
/
1.定位实验
Podgorny和Shepard(1978)进行,实验 设计了三组被试:①知觉-记忆组,②带 栅格的表象组,③不带栅格的表象组。实 验结果表明,在完成字符定位作业中,三 个小组被试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被试的知觉表征和想象表征不存在显 著性差异。
/
第一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 是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证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 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 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的 共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
2.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两种编码说认为人的记忆中存在情 景(表象)记忆和语义记忆两种信息表 征类型。为此,Paivio(1975)设计一 个实验考察表象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 实验所用的材料分为言语和图象两种, 分为一致型和冲突型两种。实验结果表 明,表象加工是独立存在的,在某些条 件下(如对客体大小进行加工)甚至语 言信息还需转化为表象再进行判定。
二、大小效应 在客体知觉过程中,小的客体总不 如大的客体看清楚。 表象是否存在这 种现象,如果存在这种现象,则为心 理扫描提供另一个心理真实性。 Kosslyn ( 1975 )进行了这方面的 实验。实验通过训练使被试形成四种 颜色正方形,它们之间各相差6倍。
/
实验结果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越长, 反应时越大,说明心理扫描的心理真 实性。 以Kosslyn为代表的表象存在论认为表 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 中的客体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 间特性。为此,他们进行为心理扫描 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 个方面: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
/
/
第三节 心理扫描 以Kosslyn为代表的表象存在 论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 视觉表象中的客体也有大小、方位、 位置等空间特性。为此,他们进行 为心理扫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距离效应和 大小效应。
/
/
第二节 心理旋转
一、心理旋转概述 心理旋转的研究于70年代初由Shepard及 其同事共同进行。 实验所用材料如右 图所示,分为三种情况,A为平面对, B 为立体对, C 为镜象对。实验验要求 当被试判断所看到的一对图体经过旋 转以后能否重合,纪录被试的正确反 应时。
三、表象的计算理论
Kosslyn 在他上述多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表象的 计算理论。该理论尝试具体说明表象过程的如何 进行的。 指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类似图画的表征 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 可以为本义表征和命题表征两种类型。 该表征所提供的信息是关于某一客体是什么样 子,而不是关于某一客体看起来像什么。在计算 模拟中,常用于作坐标表征。
/
4.选择性干扰实验 同一信息通道干扰 早在上世纪初,心理学家 Perky(1910) 就发现在同 一感觉通道内存在知觉表象与想象表象存在干扰 现象。 实验要求被试注视屏幕,并想象在屏幕上有一个西 红柿,与此同时,主试在屏幕上投射出一个较模 糊的西红柿的图像,结果被试认为屏幕上西红柿 图像是自己想象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