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性别差异的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治疗策略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治疗策略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治疗策略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许多人受其困扰。

尽管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有抑郁症,但研究表明,在性别方面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发病率上,还在于症状和治疗方面。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并提出男性和女性的治疗策略。

1.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据统计,女性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女性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如经期、孕产期和更年期等。

此外,女性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和社会压力的影响,如家庭问题、职业压力等。

然而,男性患有抑郁症的情况往往被低估或被忽视。

这是因为男性更倾向于隐藏情感和压抑内心的困扰。

相比之下,他们更可能表现出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愤怒、冲动和滥用物质等。

这导致了男性抑郁症的被误诊或未被正确识别的情况。

2. 男性的治疗策略对于男性患者,鼓励他们表达情感至关重要。

心理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让患者有机会倾诉内心的困扰。

此外,提供有效的社交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与亲朋好友聊天或参加支持小组活动,男性患者可以减轻心理负担。

运动也是一种对男性有益的治疗策略。

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减轻抑郁症状。

男性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如跑步、游泳、举重等,以提升自我价值感和改善心境。

药物治疗也是男性抑郁症的一种有效选择。

药物治疗应由专业医生指导,并且剂量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重要的是,男性患者必须意识到药物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重要。

3. 女性的治疗策略针对女性患者,心理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解决问题疗法(Problem-Solving Therapy)是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女性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女性患者还可以从一些自我管理策略中受益。

例如,建立稳定的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等,这些都有助于提升身心健康。

探讨抑郁症中的性别差异与特有问题

探讨抑郁症中的性别差异与特有问题

探讨抑郁症中的性别差异与特有问题1. 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不仅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给社会带来重大负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抑郁症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特有问题。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中的性别差异与特有问题,以期提高大众和医疗专业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2. 性别差异2.1 抑郁症的发病率差异根据统计数据,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

这一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生理因素是导致性别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女性的内分泌系统、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男性存在一定差异,这使得女性更容易受到情绪波动和情绪失调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心理因素也是导致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女性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在家庭、职业、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一些与男性不同的压力和困扰,这些因素增加了女性患抑郁症的风险。

2.2 抑郁症状表现差异尽管男女患者都可能出现焦虑、沮丧、自卑等典型的抑郁症状,但在具体表现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男性患者往往更倾向于将情绪压抑和隐蔽起来,因此他们可能表现出易怒、冷漠、消沉等行为特征;而女性患者通常更倾向于将情绪外化,可能表现出情绪波动大、容易哭泣、自责等特点。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和评估患者的抑郁状况。

3. 特有问题3.1 抑郁症对女性生理健康的影响抑郁症对女性生理健康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抑郁症常伴随着食欲改变和睡眠障碍等症状,女性患者往往出现饮食不规律、体重波动等问题,进而导致月经紊乱和月经量减少等生理异常。

其次,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下的女性更容易遭受多种妇科问题困扰,如月经不调、盆腔炎等。

3.2 抑郁症对男性社会角色和身心健康的影响尽管男性患抑郁症的比例较低,但其社会角色和身心健康同样受到较大影响。

对于男性来说,社会角色的期望常常要求他们保持坚强、无所畏惧,并且不愿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弱点和情绪。

这使得部分男性选择隐忍和逃避,从而导致他们在抑郁症发作时更容易选择自杀等极端举动。

性别差异在重度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性别差异在重度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性别差异在重度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价值感降低、睡眠障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尽管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有抑郁症,但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在重度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性别差异对重度抑郁症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生物学和社会心理机制。

一、性别差异的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重度抑郁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范围内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约为男性的两倍。

这种性别差异在青春期后显著增加,暗示着激素和生理变化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生物学机制1. 激素变化:性激素的波动可能是性别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女性的激素水平在月经周期、妊娠和更年期等生理过程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雌激素与脑内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有关,而5-羟色胺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基因遗传:研究发现,抑郁症在家族中有遗传倾向。

基因可能对性别差异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起到关键作用。

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相关,而这些基因变异在男女性别中的表达可能存在差异。

3. 大脑结构和功能:性别差异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也有所体现。

研究表明,女性的海马体和扣带回等大脑区域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相关,而男性的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等区域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三、社会心理机制1.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对性别差异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起到重要作用。

女性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如职业、家庭和社交,这些角色的压力可能增加了她们患抑郁症的风险。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预防和缓解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寻求社会支持,而男性可能更倾向于内化情绪。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导致女性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更容易产生抑郁症。

结论:性别差异在重度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学机制包括激素变化、基因遗传和大脑结构功能的差异,而社会心理机制包括社会角色和社会支持的差异。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及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及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及研究进展抑郁症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它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随着对抑郁症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发现了抑郁症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一些性别差异。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性别差异以及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性别差异的现状众所周知,抑郁症更常见于女性。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范围内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这一差异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都有明显体现。

那么,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呢?首先,一些研究表明,女性在内分泌和生理上更容易受到影响,特别是在月经周期和更年期。

这些生理因素可能与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有关。

另外,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可能是导致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在许多社会中,女性面临着更多的社会压力和角色要求,如家庭责任、职业歧视等。

这些压力可能会增加女性患抑郁症的风险。

二、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除了生理和社会因素外,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到抑郁症的性别差异。

有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男性则更可能通过抑制情感来应对困难。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女性更容易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抑郁。

此外,认知因素也可能在性别差异中起到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女性更容易陷入消极思维的循环中,对负面事件更敏感,更难以转变思维模式。

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性别差异对抑郁症治疗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女性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更好,而男性则更可能从心理治疗中获益。

这表明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性别差异应该被充分考虑。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了抑郁症亚型的性别差异。

例如,有研究表明女性更倾向于患上“典型”抑郁症,而男性更可能患上“非典型”抑郁症,这在临床上对抑郁症的分类和诊断有重要意义。

此外,基因研究也在揭示性别差异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一项研究发现,X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可能与女性抑郁症的发病风险有关。

这为进一步研究性别差异提供了新的方向。

四、未来展望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精神疾病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同表现

精神疾病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同表现

精神疾病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同表现男性和女性之间在精神疾病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

虽然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上精神疾病,但他们在表现方式、患病率以及疾病类型上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探讨男性和女性之间在精神疾病中的不同表现,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一、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男性和女性在患抑郁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研究表明,女性更容易被诊断为抑郁症,因为她们更倾向于表现出明显的悲伤和绝望情绪。

相比之下,男性在抑郁症中更常表现出烦躁、易怒以及行为问题。

这导致了男性抑郁症的被低估和低诊断率。

而男性往往更倾向于使用药物或酗酒等方式来应对抑郁情绪。

二、焦虑症焦虑症也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男性和女性在焦虑症中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女性更容易出现过度担心、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她们通常会主动求助于社会支持系统来缓解焦虑。

而男性则常表现出更多的内心矛盾和克制情绪,他们更倾向于回避焦虑源或使用工作来转移焦虑。

三、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男性和女性在其发病率和症状上也存在差异。

研究显示男性更容易患上早发型精神分裂症,而女性更容易患上晚发型精神分裂症。

此外,男性患者常常经历幻听、妄想等阳性症状,而女性患者更常表现出消极症状,如情感迟钝、社交退缩等。

四、食物与饮食障碍食物与饮食障碍(如厌食症和暴食症)也呈现出性别差异。

厌食症通常更常见于女性,而暴食症则在男性中更为突出。

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对女性外貌的强烈关注有关,女性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出现对体重和外貌的极度担忧。

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相关。

例如,激素水平的差异可能在精神疾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对性别差异产生影响,比如在对待不同性别的心理问题和求助行为上存在着偏见和歧视。

总结而言,男性和女性在精神疾病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患病率。

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诊断精神疾病,并为性别特异性的干预和治疗提供指导。

抑郁症与性别有何关系

抑郁症与性别有何关系

抑郁症与性别有何关系在探讨抑郁症与性别的关系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抑郁症并非是某一性别所特有的疾病,但在其发病率、症状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性别差异确实存在。

从发病率来看,女性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的比例往往高于男性。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文化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许多社会中,女性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性别角色压力。

例如,传统观念可能期望女性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照顾责任,既要照顾子女,又要照顾长辈,同时还要兼顾工作。

这种多重压力容易导致女性心理负担过重。

女性的生理特点也使得她们在某些时期更容易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比如,生理期、怀孕期、产后以及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

这些激素的波动可能影响情绪调节,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尤其是在产后,女性不仅要面对身体的恢复,还要适应新的母亲角色,睡眠不足、育儿压力等因素综合作用,使得产后抑郁症成为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

而对于男性来说,虽然抑郁症的诊断率相对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更少受到抑郁症的影响。

社会对男性的期待通常是坚强、有担当,不轻易表露脆弱的情绪。

这种社会观念可能导致男性在出现抑郁症状时,更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寻求帮助。

他们可能会通过酗酒、沉迷工作或者其他不良行为来应对内心的痛苦,而不是直接面对和处理情绪问题。

在症状表现方面,女性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多地表现出情绪低落、焦虑、自责、内疚等情感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食欲变化、睡眠问题等身体症状。

而男性抑郁症患者则可能更多地表现出易怒、疲劳、失去兴趣、逃避社交等症状。

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症状表现上的差异,如果仅依据常见的抑郁症症状标准来诊断,可能会导致男性抑郁症患者被漏诊或误诊。

在应对和治疗抑郁症方面,性别差异也同样存在。

女性可能更愿意通过倾诉、寻求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而男性可能更倾向于独自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运动等方式来释放情绪。

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不同性别的效果也可能有所不同。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也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研究表明抑郁症的性别差异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抑郁症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抑郁症在不同性别中的表现差异1.1症状表现抑郁症在男性和女性中的表现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男性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行为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抑郁情绪,如易怒、冷漠、反社会行为等。

而女性则更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无助、社交缩减等症状。

1.2症状程度研究发现,女性在抑郁症状的程度上通常比男性较为严重。

女性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和焦虑,导致不良情绪的累积。

而男性在面临压力时可能更容易通过逃避或麻痹等方式来掩盖自己的情感问题,因此抑郁症状可能相对较轻。

二、抑郁症性别差异的原因分析2.1生物因素生物学差异在解释抑郁症性别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女性患抑郁症的风险要高于男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激素水平的变化。

例如,月经周期、孕期和更年期等生理变化都与女性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2.2心理因素性别社会化和社会角色对抑郁症的发生也有着重要影响。

传统社会对男性有着“男子汉”、“坚强”等期望,使得他们更不容易接受自己的弱点和情感问题,从而导致抑郁症的隐藏和误诊。

而女性则更容易对情感进行表达并寻求帮助。

2.3环境因素抑郁症的发病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不同性别在面临的环境压力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女性在家庭和职业角色上承担较大压力,导致更容易受到负性事件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而男性则更容易受到工作压力、经济负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三、对抑郁症性别差异的干预策略3.1提供适当的心理教育面对抑郁症性别差异,我们应该提供相应的心理教育,增加公众对抑郁症的了解和认识。

特别是男性群体,需要引导他们更加重视自身的情感问题,并主动寻求帮助。

3.2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女性群体,尤其是在家庭和职业压力较大的女性,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至关重要。

抑郁症与性别差异男性与女性在抑郁症方面的差异与原因

抑郁症与性别差异男性与女性在抑郁症方面的差异与原因

抑郁症与性别差异男性与女性在抑郁症方面的差异与原因抑郁症与性别差异:男性与女性在抑郁症方面的差异与原因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抑郁症的发病率和表现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男性与女性在抑郁症方面的差异以及可能的原因。

1. 抑郁症发病率差异尽管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上抑郁症,但根据统计数据,女性的抑郁症发病率要高于男性。

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研究指出,女性的激素变化、身体生理差异以及更高的社会压力等因素可能是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

2. 抑郁症症状差异虽然男性和女性都可能表现出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如情绪低落、缺乏兴趣和活力、睡眠问题等,但他们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研究表明,男性在抑郁症症状的表现上更可能出现愤怒、易怒、自暴自弃等情绪,而女性则更多表现出内向、情绪脆弱、自责等。

这种差异可能与男性和女性在表达情绪和处理压力方面的个体差异有关。

3. 社会角色与抑郁症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压力也可能是导致抑郁症差异的原因之一。

传统上,男性更多承担着家庭经济责任和社会期望,而女性则更多面临家庭和职业生活的双重压力。

这些性别角色和社会压力可能在男性和女性中引发不同的心理反应,从而导致不同的抑郁症状和发展。

4. 进一步研究和干预鉴于男性和女性在抑郁症方面的差异,也有必要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并为不同性别的患者提供专门的干预和治疗方案。

在诊断和治疗抑郁症时,医生和专业人士应注意性别差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男性和女性在抑郁症方面的差异不容忽视。

理解和认识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抑郁症,在提供精神健康服务时能够更加细致和个体化地满足不同性别患者的需求。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专门的干预,我们可以为男性和女性提供更好的康复支持,减轻抑郁症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性别差异的成因分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王瑶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激烈的竞争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社会压力,导致抑郁症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美国有数据显示女性患抑郁症的人数大约是男性的两倍。

因此,本文将从生物学角度、性别角色期望、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对抑郁症性别差异进行成因分析。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发现即使面对同样的压力源,女性比男性往往更脆弱、更容易抑郁、更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性特有的生物学基础。

张丽欣在《抑郁症性别差异的成因及研究进展》一文中指出,“荷尔蒙的调节作用尤其是肾上腺素对压力的反应。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通过调节多种荷尔蒙的水平,包括皮质醇的水平,来调节机体对压力的反应。

皮质醇的水平影响其他的生物化学物质,这些生物化学物质影响人的情绪。

抑郁的人面对压力时皮质醇水平升高了,预示着HPA 的失调。

”有研究推断说,由于女性会面对更多的创伤性事件,HPA更容易失调,且女性存在生理期,卵巢激素的变化也可调节HPA。

在卵巢激素的变化期,当女性面对压力时,她们更容易抑郁,因为卵巢激素使压力应对失调了。

女性特殊的生物基础为抑郁症的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其成为可能更多的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从性别角色期望来看,首先,从出生起,父母针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性别期望,对于女性来说,她们常被灌输女生是乖巧懂事、文静的、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这种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与之会产生矛盾。

其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青春期到来的年龄会提前,这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且女性的青春期一般比男性早,会引起女性身心发展更不平衡。

但她们要开始适应她们的性别角色,正视身体的变化,变得更女性化,这令她们因不良认知和这种性别角色要求她们扮演的是一种弱者的角色,而变得不自信,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比较低,在遇到不良事件时更容易责怪自己。

而男性的性别角色则正好相反。

在学校学习期间,有很多的老师存在性别刻板印象,他们认为女生在数理化等方面不如男生,在对其进行这些科目的辅导时不会有过多要求,加之老师认为女生比较懂事,遵守纪律,能自行完成学习任务,对女生的关注度就会减少,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因此,由于老师存在对女生不利的性别刻板印象,将会导致女生自信心的下降。

弗洛伊德指出,人在某一时期发展不完善,将会固着在这个时
期。

可见,女生在学生期自信心发展不完善,将会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和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因其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在生活中往往会受到更多的琐事困扰,如:在需要作出重大的决定时候,女性往往是服从者。

另外,常有新闻报道,某女硕士在就业时因年龄问题被拒,甚至有招工单位明文指出只招男生,可见与男性相比,女性升学压力大、收入较低、就业机会少、家庭和事业需要兼顾、同时照顾孩子和老人,这些都可能令女性产生倦怠感、烦恼,并导致抑郁。

由于性别角色期望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女性和男性的人格特质有较大的不同,选自《临床精神卫生杂志》的《抑郁症的性别差异》一文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抑郁的特质,这种特质包括对广泛的外部刺激的关注和沉思性的应对方式,遇事喜欢在内心反复琢磨而不是宣泄出来。

女性对外部刺激的关注远远超过男性对这些刺激的关注。

”詹晓慧、郭文斌在《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及其相关学说》一文中得出,根据性别分化理论,青少年对在青春期出现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的适应,会使女性把自己的自尊更多地建立在与他人的关系上,并以他人的评价作为标准去衡量自己的行为,因此变得不独立和不自信;男性的情况则相反。

如果男性发现朋友对自己的态度突然变得很冷淡,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对方的问题(比如朋友的心情不好);但女性却可能更倾向于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比如自己可能做了一些引起对方反感的事)。

可以看出,女性抑郁的人格特质和沉思型的反应方式,已使女性产生负性归因,这种恶性因素链严重损害了女性的身心健康。

对于女性和男性来说,引发抑郁症的诱因在内容和数量上是不同的。

在内容上,女性在遇到人际交往的冲突时更容易变得抑郁,而男性在遇到运动方面的失败才容易变得抑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的冲突增加,导致女性更容易抑郁。

在数量上,首先,女性更容易遭遇到负性生活事件,进而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特别是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我们听到许多关于失联女大学生的报道,由于她们在力量上的弱小、自我保护能力的不足,常常成为被伤害的对象,这些创伤性的事件使女性感到无助,加剧对压力的反应,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相比男性,受到此类伤害的比率将大大减少。

其次,负性自我评价方面,女性有更多的负性自我评价,比起男性,她们更多地倾向在失败时自己承担大部分的责任。

再次,女性对体形存在更多的不满,产生更多的不自信。

调查发现在12~18岁的青少年中,有多于80%的女性报告他们对自己的体形不满意,但只有40%的男性有类似的报告。

女性更倾向表达对自己的体重不满意,即使她们的体重仍然在正常范围内。

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女生为了达到理想的身材,每天节食,且增加体育锻炼的强度,这使她们在精神和肉体上体验着双重煎熬。

最后,女性上文曾提到,由于社会角色期望,女性在就业时容易遭受歧视、就业
压力大、收入少;有研究指出,已婚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大,可能是结婚赋予女性更多的责任和社会角色,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要相夫教子,照顾老人;而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女性结婚意味着社会地位也会下降,婚后生活会遇到更多的欺凌,承担更大的家庭负担。

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给予了女性更多的责任和压力,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出现精力不足时会产生疲倦、厌恶,长此以往,抑郁将会出现。

对抑郁症患者有帮助的方法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家庭支持对女性抑郁症患者的帮助要少,管超萍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家庭环境对农村居民抑郁症状影响的性别差异分析》中指出,“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使,家庭成员支持对男性抑郁症状有影响,家庭成员支持越差,男性越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而对女性就没有影响。

”原因可能是与中国的传统家庭文化有关。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所以男性在外面会有更多压力,因此,家庭内部成员的支持就对男性至关重要。

也意味着女性抑郁者在恢复时的方法相对减少了,因此患抑郁症的数量会比男性多。

综合而言,女性女性经历的压力源事件比男性多,更易遭受创伤性的事件,而女性的抑郁质人格和负性归因使女性面对负性压力事件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这可能会削弱她们控制环境和抵抗压力的能力,引发沉思,使她对压力更敏感,从而促使人的生物系统敏感化。

这种恶性循环使女性的抑郁症的发病率更高。

因此,在生活中,作为女性要有此方面的意识,学会运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作为男性,要善于体谅女性的不易,特别是作为丈夫,要积极主动的为妻子排忧解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