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遗传基础的性别差异_曹衍淼
性别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性别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而性别在抑郁症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性别因素对抑郁症发病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性别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差异。
一、性别差异与抑郁症发病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
1.1 生理因素雌激素的波动在女性的抑郁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月经周期、孕期和更年期等生理阶段,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此外,研究还发现,女性血清中的雌激素水平与抑郁症发病率呈正相关。
1.2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是女性容易患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女性对于自身形象、家庭和职业的压力可能导致心理负担加重,从而增加了抑郁症的风险。
此外,女性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抑郁症往往伴随着情感障碍。
1.3 社会因素社会角色和期望对女性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社会中,女性通常被期望承担更多的家庭义务和照顾责任,这可能导致她们压力加大、社交圈缩小,从而增加了抑郁症的风险。
二、性别差异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影响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来说,性别差异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性别的患者可能对治疗方法和药物反应存在差异,这需要医生们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1 药物治疗性别差异可能会影响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女性对于SSRI类药物的反应更好,而男性对于SNRI类药物的反应更好。
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性别和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
2.2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尤为重要。
然而,不同性别的患者在接受心理疗法时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
例如,女性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倾诉,而男性更注重问题解决和行为改变。
因此,心理治疗师需要根据患者的性别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三、性别差异在抑郁症康复中的影响性别差异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也有一定的影响。
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支持。
男女大脑差异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关联

男女大脑差异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关联近年来,研究者们对于男女之间的差异越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在认知和情绪方面的差异,其是否与男女在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展现上有所关联,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就男女大脑差异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关联进行探讨。
一、性别差异的认知和情绪表达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特定任务上的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
例如,男性更加擅长空间导航和物体运动的处理,而女性则更加善于面孔识别和语言能力。
这些认知差异可能源于大脑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差异。
在情绪表达方面,女性倾向于表达更多的情感,而男性则倾向于掩饰情感。
这可能与社会文化以及基因等多种因素有关。
由于女性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她们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抑郁和焦虑的症状。
二、大脑结构和功能差异对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像学研究发现了男女大脑差异。
例如,女性的海马体和扣带回较大,可能与她们的情绪记忆和情绪调节有关。
男性则相对更具有空间定向能力,其大脑前额叶较大。
这些结构和功能差异可能解释了男女在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展现上的差异。
研究表明,女性更容易陷入抑郁和焦虑状态,这可能与她们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区域更为活跃有关。
而男性则可能更容易通过掩饰情绪来隐藏抑郁和焦虑的症状。
三、性别差异对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影响除了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外,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男女在抑郁和焦虑症状上的表现。
研究表明,女性更容易受到社会压力和歧视的影响,从而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而男性则更容易受到传统男性角色认同的束缚,不敢表现出自己的弱点和情感,从而增加了内心的压力。
性别角色和社会预期对男女在抑郁和焦虑症状上的差异也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例如,社会对于女性情感表达的接受度更高,她们更容易得到社会支持,从而有助于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
而男性则常常被社会认为应该坚强和勇敢,这使得他们更难以寻求帮助和表达情感。
综上所述,男女在大脑认知和情绪表达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展现相关。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治疗策略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治疗策略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许多人受其困扰。
尽管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有抑郁症,但研究表明,在性别方面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发病率上,还在于症状和治疗方面。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并提出男性和女性的治疗策略。
1.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据统计,女性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女性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如经期、孕产期和更年期等。
此外,女性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和社会压力的影响,如家庭问题、职业压力等。
然而,男性患有抑郁症的情况往往被低估或被忽视。
这是因为男性更倾向于隐藏情感和压抑内心的困扰。
相比之下,他们更可能表现出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愤怒、冲动和滥用物质等。
这导致了男性抑郁症的被误诊或未被正确识别的情况。
2. 男性的治疗策略对于男性患者,鼓励他们表达情感至关重要。
心理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让患者有机会倾诉内心的困扰。
此外,提供有效的社交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与亲朋好友聊天或参加支持小组活动,男性患者可以减轻心理负担。
运动也是一种对男性有益的治疗策略。
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减轻抑郁症状。
男性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如跑步、游泳、举重等,以提升自我价值感和改善心境。
药物治疗也是男性抑郁症的一种有效选择。
药物治疗应由专业医生指导,并且剂量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重要的是,男性患者必须意识到药物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重要。
3. 女性的治疗策略针对女性患者,心理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解决问题疗法(Problem-Solving Therapy)是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女性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女性患者还可以从一些自我管理策略中受益。
例如,建立稳定的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等,这些都有助于提升身心健康。
精神疾病的性别差异病因症状和治疗的不同

精神疾病的性别差异病因症状和治疗的不同精神疾病的性别差异:病因、症状和治疗的不同精神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对人类健康和生活影响巨大的问题之一。
而近年来对于精神疾病的研究发现,性别差异在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在性别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
一、病因上的性别差异精神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环境、生物学因素等。
而性别差异在这些因素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1.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某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和自闭症在男性和女性中的遗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女性患者往往更容易遗传焦虑症,而男性患者更容易遗传自闭症。
2. 环境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对性别差异产生影响。
某些社会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角色期望等,对女性产生更大的压力,从而增加了她们患上某些精神疾病的风险。
3. 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差异,如激素的作用,也与性别差异有关。
雌激素和雄激素对神经递质和大脑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男性和女性在某些精神疾病中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二、症状上的性别差异不同性别的患者在精神疾病的症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 抑郁症: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而男性则更容易表现出易怒、行为鲁莽等症状。
2. 焦虑症: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恐慌的症状,男性患者则常常表现出冲动、易怒等症状。
3. 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幻觉和妄想等正性症状,而女性患者则更多表现出负性症状,如情感平淡、社交退缩等。
三、治疗上的性别差异由于不同性别的患者在精神疾病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治疗上也需要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措施。
1. 药物治疗:有研究表明,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的生物学差异,某些精神药物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的疗效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要考虑患者的性别差异,个体化地进行药物选择和用量调整。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的症状表现的不同,心理治疗的方法和策略也需要相应进行调整。
性别差异在重度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性别差异在重度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价值感降低、睡眠障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尽管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有抑郁症,但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在重度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性别差异对重度抑郁症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生物学和社会心理机制。
一、性别差异的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重度抑郁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范围内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约为男性的两倍。
这种性别差异在青春期后显著增加,暗示着激素和生理变化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生物学机制1. 激素变化:性激素的波动可能是性别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女性的激素水平在月经周期、妊娠和更年期等生理过程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雌激素与脑内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有关,而5-羟色胺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基因遗传:研究发现,抑郁症在家族中有遗传倾向。
基因可能对性别差异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起到关键作用。
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相关,而这些基因变异在男女性别中的表达可能存在差异。
3. 大脑结构和功能:性别差异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也有所体现。
研究表明,女性的海马体和扣带回等大脑区域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相关,而男性的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等区域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三、社会心理机制1.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对性别差异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起到重要作用。
女性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如职业、家庭和社交,这些角色的压力可能增加了她们患抑郁症的风险。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预防和缓解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寻求社会支持,而男性可能更倾向于内化情绪。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导致女性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更容易产生抑郁症。
结论:性别差异在重度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学机制包括激素变化、基因遗传和大脑结构功能的差异,而社会心理机制包括社会角色和社会支持的差异。
男性与女性在抑郁症上的生理因素

男性与女性在抑郁症上的生理因素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然而,不同性别的人在抑郁症的发病率和病因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探讨男性与女性在抑郁症上的生理因素,并旨在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激素水平的差异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激素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女性在经历月经周期或绝经期时,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导致情绪的不稳定,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与此相对应的是,男性相对较稳定的激素水平可能导致他们较少受到抑郁症的影响。
二、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递质在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神经递质系统上存在一些差异,这对他们在抑郁症上的生理反应产生影响。
具体而言,与女性相比,男性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上较高,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绪波动。
然而,女性的血清素水平相对较高,这可能促使她们更容易受到抑郁症的影响。
三、免疫系统功能的差异男性和女性的免疫系统存在一些生物学差异,这可能对他们在抑郁症上的生理反应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与女性体内的免疫反应更加活跃有关。
这种活跃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女性更容易出现炎症反应,而炎症与抑郁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四、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抑郁症的遗传易感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某些基因的存在可能使某些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然而,具体的遗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男性与女性在抑郁症的生理因素上存在一些差异。
激素水平、神经递质、免疫系统和遗传因素都可能对抑郁症的发病率和病因产生影响。
然而,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讨这些差异,并为性别差异的抑郁症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好的指导。
单相抑郁症遗传效应的性别差异研讨

单相抑郁症遗传效应的性别差异研讨作者:陈宇璇张译元李成徐子豪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的遗传效应性别差异研讨。
方法:选取医院2000年以来收治的单相抑郁症患者100例,其中女性65例,男性35例,采用家族史研究法进行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的方法估算遗传率。
结果:经过患者及亲属家族史研究发现,女性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比例是47.53%,男性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比例是36.72%,女性患者一级亲属发生精神障碍的比例是8.10%,男性患者一级亲属发生精神障碍的比例是3.76%,但是上述两组数据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在精神障碍疾病中,女性患者的一级亲属患有单相抑郁症的比例为6.07%,男性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患有单项抑郁症的比例为2.42%,女性患者组高于男性患者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的一级亲属单相抑郁症发生率。
另外。
女性患者的加权平均遗传率以及标准误均高于男性患者,同时,p【关键词】单项抑郁症;遗传效应;性别差异1、引言近年来,伴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并且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医疗界对精神障碍性疾病也更加关注,研究范围也越来广泛。
对于单相抑郁症遗传效应的性别差异问题,有研究证明某些抑郁症,特别是经常反复发作的遗传病具有遗传性,并且对男女间的遗传还存在差异[1]。
因此,本研究对单相抑郁症患者进行家族精神障碍情况调查,针对单项抑郁症遗传效应展开探讨,研究抑郁症遗传效应的性别差异,分析其相关性。
2、资料与方法2.1 一般资料选取医院2000年以来收治的患有单相抑郁症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均在15岁以上,所选患者经过中国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并且单相抑郁症发作的次数超过3次,所有患者亲属的一级资料齐全[2]。
排除严重疾病或有其他精神障碍病史者,排除躁狂发作的患者。
本次研究男性35例,年龄在17~40岁之间,女性患者65例,年龄在18~60岁之间。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定治疗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定治疗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全球各年龄段的人们。
尽管抑郁症的发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没有太大差异,但性别在抑郁症的表现和治疗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定治疗。
一、性别差异在抑郁症的表现上,女性更容易受到影响。
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的症状,如持续的低落情绪、自卑、无力感和焦虑等。
这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另外,女性更有可能将内心的痛苦表达出来,寻求帮助和支持,而男性通常更倾向于隐瞒情绪和忍受痛苦。
此外,抑郁症在男性中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男性往往表现出情绪的掩饰和冷漠,以及对外界的过度关注和攻击性行为。
他们可能更容易出现疯狂行为、物质滥用以及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联。
二、性别特定治疗由于性别在抑郁症的表现上存在差异,因此也需要采用性别特定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针对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策略:1. 女性治疗对于女性患者,心理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认知行为疗法(CBT)被广泛应用于女性抑郁症治疗中,通过帮助患者改变负向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自我认知和应对能力。
此外,支持性治疗和心理教育也对女性患者有益,帮助她们理解疾病,寻找适当的应对策略。
2. 男性治疗对于男性患者,药物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抗抑郁药物可以减轻男性患者的症状,并改善其心理状态。
此外,男性信任的建立也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男性患者开展情绪表达,并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
三、性别差异的原因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可能与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有关。
首先,性别激素的变化在抑郁症的发病和表现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女性在月经周期和妊娠期间激素水平的波动会导致情绪的变化。
其次,生物学上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了男女在应对抑郁症时的差异。
男性普遍具有较高的攻击性行为,而女性更多地表达了自卑和低落情绪。
社会因素也对性别差异产生了影响。
尽管现代社会对性别平等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家庭、工作等方面的社会角色仍然存在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Vol. 21, No. 9, 1605–161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3.016051605抑郁遗传基础的性别差异*曹衍淼 王美萍 曹 丛 陈光辉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014)摘 要 人类抑郁有着复杂的遗传基础并存在性别差异。
抑郁遗传基础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遗传的直接效应及遗传与环境的交互效应两个方面。
本文在回顾、梳理既有抑郁遗传基础性别差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性激素、个体环境敏感性和中间表型在性别差异形成中的作用。
未来该领域应关注遗传对抑郁的动态影响, 进一步探讨多基因交互作用、不同类型与性质的环境指标与抑郁遗传基础性别差异的关联。
关键词 抑郁; 遗传; 环境; 性别差异B845引言抑郁通常用来指一系列范围较广的情绪问题, 包括轻微的消极情绪到严重的情绪障碍。
主要表现为悲伤、苦恼等消极情绪, 伴随着退缩、注意力涣散等行为特征, 重性抑郁患者还表现出失眠、厌食等躯体症状(Cassano & Fava, 2002; Compas, Ey, & Grant, 1993)。
抑郁是个体主要的情绪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 抑郁也是造成伤残和疾病负担的5种主要原因之一(Caspi et al., 2003)。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伴随着行为遗传学的兴起, 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遗传因素在抑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早期双生子研究显示, 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遗传力约为0.24~0.55 (Happonen et al., 2002; Rice, Harold, & Thapar, 2002a)。
近年来, 继Caspi 等人(2003)里程碑式的研究之后, 采用分子遗传学范式探究抑郁的遗传基础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成为抑郁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 对于抑郁遗传基础的研究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和突破, 其中, 较为引人注目收稿日期:2013-01-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105)、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0CM006)、“十二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建设经费资助项目、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年教师研究创新计划项目。
通讯作者:张文新, E-mail: wxzhang01@的就是遗传因素(Åslund et al., 2009; Eley et al., 2004; Jacobson & Rowe, 1999; Jansson et al., 2004)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Hammen, Brennan, Keenan-Miller, Hazel, & Najman, 2010; Sjöberg et al., 2006; Vaske, Beaver, Wright, Boisvert, & Makarios, 2009)对抑郁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考察抑郁遗传基础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有助于推进抑郁产生机制的研究, 对于解释抑郁的发生特点亦具有重要启示。
鉴于此, 本文对既有抑郁遗传基础的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进而从性激素、环境敏感性及中间表型3个方面通过对该领域相关文献的梳理, 我们发现定量行为遗传学研究主要比较抑郁遗传率的性别差异, 较早期的分子行为遗传学研究考察基因与抑郁简单关联的性别差异, 随着研究深入, 研究者开始探讨抑郁基因—环境交互作用(G×E)的性别差异。
鉴于此, 本文按照其发展沿革将抑郁遗传基础的性别差异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基因对抑郁的直接效应, 二是基因与环境的交互效应(详见表1)。
2.1 遗传直接效应的性别差异早期研究大多采用数量遗传学中的双生子范式考察抑郁遗传基础的性别差异。
双生子研究通1606 心理科学进展第21卷第9期曹衍淼等: 抑郁遗传基础的性别差异 16071608 心理科学进展第21卷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对表型变异的相对贡献, 以遗传率作为衡量遗传效应大小的指标, 即在某一群体的表型变异中, 遗传效应所占的比例(曹丛, 王美萍, 张文新, 陈光辉, 2012; Plomin, DeFries, McClearn, & McGuffin, 2001)。
采用这种范式, Jacobson和Rowe (1999)以自我报告的方式对美国青少年健康追踪研究中的2302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6岁)双生子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女性抑郁情绪的遗传率大于男性。
之后, Jansson等人(2004)以1918名瑞典老年双生子为被试的研究也发现女性抑郁的遗传率高于男性, 而且这种性别差异不受抑郁测评方式(二分法或连续记分法)的影响。
此外, Scourfield等人(2003)以儿童青少年(5~17岁)为被试, 以母亲报告的被试抑郁症状为指标, 考察了抑郁遗传率的性别差异问题, 其研究结果亦表明女孩的抑郁遗传率高于男孩。
近年来,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兴起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对抑郁遗传基础的性别差异进行了考察。
目前, 大多数抑郁研究考察了5-羟色胺系统基因、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抑郁的关联, 例如5-HTTLPR (serotonin- transporter-linked promoter region,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MAOA (monoamine oxidase A, 单胺氧化酶A)基因、COMT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和DRD2 (D2 dopamine receptor, 多巴胺D2型受体)基因等。
相关候选基因可以通过降解(如MAOA、COMT)和转运(如5-HTTLPR)功能调节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或多巴胺的水平, 也可以改变脑内受体数量(如DRD2基因)调节信号传导, 进而影响个体抑郁水平。
该领域的研究为抑郁遗传基因, 特别是5-HTTLPR基因对抑郁影响的性别差异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并且诸多研究一致表明5-HTTLPR 基因与女性抑郁存在密切关联。
譬如, Eley (2004)等人以377名10~20岁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发现, 携带5-HTTLPR S等位基因(SS和SL基因型, 研究者按照5-HTTLPR区域上重复序列的数量将基因型划分为由14个重复序列组成的短等位基因S 和由16个重复序列组成的长等位基因L)的女性抑郁水平较低, 但是5-HTTLPR基因与男性抑郁无关。
Åslund (2009)等人以1482名17~18岁瑞典青少年为被试进行研究, 结果亦发现5-HTTLPR 基因多态性仅对女性的抑郁存在直接效应, 携带SS基因型的女性其患抑郁的风险较低, 但该基因多态性与男性抑郁无关。
Uddin及其同事的一系列研究也表明5-HTTLPR基因仅对女性抑郁存在直接效应, 具体表现为携带SL基因型的女性抑郁水平较低(Uddin et al., 2010; Uddin, De los Santos, Bakshis, Cheng, & Aiello, 2011)。
由此可见, 5-HTTLPR基因与抑郁的关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些研究结果在具体基因型上仍然存在分歧, 这或许与对5-HTTLPR基因rs25531多态性位点功能的划分有关, 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进行探讨。
需要指出的是, 有小部分研究发现某些遗传基因的直接效应只存在于男性群体中。
如Nyman 等人(2011)采用北芬兰出生序列(Northern Finland Birth Cohort)追踪研究中的5225名成人为被试, 探索多种候选基因与环境风险因素在抑郁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 DRD2基因仅与男性抑郁症状显著相关(Nyman et al., 2011)。
此外, Bækken 等人以北特伦德拉格健康研究(Nord-Trøndelag Health Study)中的5531名成人为被试, 研究COMT基因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男性群体中, 携带Met/Met基因型的个体患抑郁的可能性显著低于Val/Val基因型携带者, 但在女性中没有发现该趋势(Bækken, Skorpen, Stordal, Zwart, & Hagen, 2008)。
综上所述, 双生子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均表明遗传因素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存在性别差异, 而且分子遗传学研究资料进一步显示, 不同遗传基因对男女个体抑郁的影响是不同的, 5-HTTLPR可能是女性抑郁的风险基因, 而对男性抑郁来说, COMT和DRD2基因的影响可能更大。
2.2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性别差异采用基因—环境设计考察抑郁的遗传基础是当前行为遗传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 诸多研究表明抑郁的G×E效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如Barr等人(2004)选择与人类直系同源的恒河猴为研究对象(恒河猴与人类在5-HTTLPR上具有相同的基因多态性), 考察了5-HTTLPR基因与早期不利事件(early adversity)对压力刺激时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分泌的影响, 结果发现由同伴养育(即早期不利处境)的雌性恒河猴中, 携带第9期曹衍淼等: 抑郁遗传基础的性别差异 16095-HTTLPR S等位基因的个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总体皮质醇水平下降(通常这一激素的反应模式被认为与压力导致的神经障碍有关), 但在雄性中没有出现该反应模式。
除动物研究外, 以人类为被试的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的性别差异模式。
例如, Eley等 (2004)和Åslund等人(2009)的研究一致表明5-HTTLPR基因与负性生活事件(失业、重病、丧亲等)或虐待对抑郁的交互作用存在性别差异, 携带S等位基因的女性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或虐待时, 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Hammen等人(2010)以346名青年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携带5-HTTLPR S等位基因的个体, 在15岁时经历的慢性家庭压力(父母关系质量、亲子关系质量等)越多, 其成年后的抑郁水平越高, 但这一交互效应只存在于女性群体中。
Vaske等人以2023名青少年为被试, 考察了DRD2基因TaqIA多态性与压力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交互效应, 结果仅在非裔美国女性中发现了G×E效应(Vaske et al., 2009)。
然而, 也有小部分研究获得了不同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