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49d5f57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03.png)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文献学的分支

文献学的分支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学科,它包括以下几个分支:
1. 文献分类学: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分类和编目,建立文献分类体系和编目规则。
2. 文献检索学:研究如何利用检索工具和技术,从大量文献中找到所需信息。
3. 文献评价学: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评价,包括评估文献的质量、重要性和影响力等。
4. 文献管理学:研究如何组织和管理文献,包括建立文献数据库、制定文献管理政策和规范等。
5. 文献出版学:研究文献的出版流程和出版政策,包括编辑、审稿、排版、印刷等方面的内容。
6. 文献史学:研究文献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包括文献的形式、内容、传播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7. 文献教育学:研究如何开展文献教育,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和利用能力。
以上是文献学的一些主要分支,每个分支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以各种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
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后来融合为一,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指文献所包含的思想、知识和信息;形式指思想、知识和信息赖以依附的物质载体。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传递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的存储是手段,传播是目的。
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记录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化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等等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别录》西汉刘向撰,中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
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
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
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 原书亡于北宋,《隋书》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有著录,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七略》书目名。
对文献学的认识和感悟

文献学,对我而言,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深度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对文献的整理、分类、研究,更是对知识、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解读。
在深入学习文献学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文献学的核心价值。
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识别、获取、评估和使用各种文献资源,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书籍、报刊、手稿、碑文等各种形式的文献。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各种知识、观念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
此外,文献学还教会我们如何去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
每一种文献都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它们记录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和保存这些文献,让后人也能从中受益。
在学习文献学的过程中,我也深感其挑战性。
文献学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和复杂,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同时,文献学的学术研究也非常严谨和细致,需要我们具备高度的学术素养和责任心。
总的来说,文献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挑战的学科。
通过学习文献学,我不仅掌握了各种文献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文献学将会成为我重要的学术支撑
和实践指导。
文献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文献学概要笔记

文献学概要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文献学概要的笔记:
一、文献学的定义与范围
1. 定义: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利用等方面的学科。
2. 范围:包括文献的种类、特点、编纂、版本、校勘、目录、注释、标点、检索等方面的研究。
二、文献的种类与特点
1. 种类:包括图书、报纸、期刊、档案、方志、谱牒、碑刻、拓片等。
2. 特点:文献具有记录性、传播性、价值性等特点。
三、文献的编纂与整理
1. 编纂:指将文献按照一定的体例和方法进行编排和组织。
2. 整理:包括校勘、标点、注释等方面的工作,以保证文献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四、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1. 版本:指文献的不同抄本或印本。
2. 校勘: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和考证,纠正文献中的错误和遗漏。
五、文献的目录与索引
1. 目录:按照一定的体例和方法,将文献的书名、作者、版本等信息记录下来。
2. 索引:是将文献中的内容按照一定的主题或关键词进行分类和编排,以便检索。
六、文献的利用与保护
1. 利用:包括阅读、研究、引用等方面。
2. 保护:通过收藏、保管、修复等措施,保护文献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七、结语
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研究历史、文化、学术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文献学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对文献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北师大郭英德推荐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初学者的参考书目: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二)一位北大硕士生的介绍:我们专业在不了解或是不喜欢的人看来很枯燥,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专业中许多老师研究的学问都很有意思,比如李零老师的中国方术研究。
退一步说了,一门学问,只要你能真正静下心来,肯定能从其中发现乐趣,找到安慰的,不如说古文字学,我们专业的裘锡圭和李家浩两位老师,一生浸淫其中。
这些都不用说了,老师的情况可以去查,凡是副教授及以上的,基本上都可以带硕士研究生。
我们本科的专业课很多,大致也说一下吧。
古文献学史:分上下两学期讲授,是重中之重,主要的教材是孙钦善老师写的《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两册。
很厚的两本,也是考研最重要的参考书了。
文字学:裘锡圭老师的《文字学纲要》音韵学:《音韵学教程》,北大唐作藩等老师编写(以上两门课较有难度,考试中占的比例似乎不多)训诂学:洪诚《训诂学》,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这个老师是我们专业的)版本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大致可以看一下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李致忠的《古书版本概论》以及其他一些老先生的书,还有前两年出的《校雠广义》,也是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学:高路明《目录学与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我们专业的老师),还应该看看中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等书。
校勘学: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哲学要籍解题:没有固定的教材,大致是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文学要籍解题:金开诚《历代诗文要籍详解》史学要籍解题:可参看张传玺的《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舜徽的《中国史学名著解题》古籍整理概论:专业启蒙课,可看看最近黄永年老先生再版的《古籍整理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中文工具书教程》朱天俊,李国新著中国古代文化: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古代汉语:王力与郭锡良的教材都可以现代汉语: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写的《现代汉语》中国古代史:在考试中占的比例也较大,教材一般是翦伯赞《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北大教材《中国文学史》,或者袁行沛新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以上是我们专业课的大致情况,如果有什么补充,我再告诉你。
有的书名可能不太对,但大致没有什么差别。
考试的情况我就真不太清楚了,除了公共课以外,还要考古文献学、古文献学专业基础 (包括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综合考试,综合考试较难,包括中文系所有本科专业的内容,完全是知识面的考察,其中文学占绝大部分,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光靠考前突击,很难有效果。
另外,我觉得公共课是关键,一定要考高分才行。
我知道的也就这么多了,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祝学习顺利!一位北大博士生的介绍:参考书目:一、目录学: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补正》二、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同名参考书一本,上海书店出版社刚出新版三、古代文化史是重头戏,有北大版《中国古代文化史》三册,不过跟老师上课的讲义还是有较大差距四、文学、史学、哲学要籍解题《历代诗文要籍解题》金开诚、葛兆光北京出版社1988《中国史学名著解题》张舜徽《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传玺哲学的好像没有的说,看看辞海分册和大百科全书吧五、版本学《古书版本学概论》李致忠著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0 1998重印上课主要用这本《古籍版本签定丛谈》 78年版《中国古籍版本学》曹之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详《书林清话》叶德辉六、校勘学倪其心《校勘学大纲》陈垣《校勘学释例》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群经平义》、《诸子平义》七、文字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九十年代末刚重印过八、音韵学《音韵学教程》唐作藩记记上古三十韵部就差不多了九、训诂学好像参考书很多,就看看董洪利的《古籍的阐释》吧十、古文献学史孙钦善中华书局1994 这个一定要认真仔细的看啊,有厚厚两册那,不过只记大东西就可以(编者按:这本书很难买到,高教出版了《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可能好找些。
)其实只要记最重要的东西就可以了,尤其是跟名词解释有关的,所以其实看看《辞海》相关的分册或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再或者任何一本有关古籍整理的工具书,就差不多了。
哪个老师出题就重点看哪个老师搞的东西就可以。
祝备考顺利!(三)北师大的老师们的建议如是:序号著作或期刊名称作者或出版者适用对象备注01 中国文献学张舜徽博士、硕必读02 古典文献学罗孟祯博士、硕士必读03 中国古文献史孙钦善博士、硕士必读04 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博士、硕士必读05 汉语现象论从启功博士、硕士必读06 管锥编钱钟书博士、硕士选读07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朱维铮校注博士、硕士选读08 十三经注疏阮元编博士、硕士选读09 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博士、硕士选读10 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硕士必读11 文史通义章学诚博士、硕士选读12 古书通例余嘉锡硕士选读13 中国目录学史论从王重民博士、硕士选读14 书林清话叶德辉硕士选读15 目录学发微俞嘉锡硕士必读16 中国古籍版本学曹之博士、硕士选读17 古书版本学概论李致忠博士、硕士选读18 中国古籍印刷史魏隐儒硕士选读19 校勘学释例陈垣硕士选读20 校勘学大纲倪其心博士、硕士选读21 中国文学史料学潘树广主编硕士必读22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郭英德、谢思炜、尚学峰、于翠玲博士、硕士必读23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王瑶主编博士、硕士选读24 先秦两汉文学史稿聂石樵博士、硕士选读25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博士、硕士选读26 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博士、硕士选读27 古本戏剧剧目提要李修生主编硕士选读28 元杂剧史李修生硕士选读29 中国文化导论钱穆硕士选读30 中国书籍编纂史稿韩伟民硕士选读31 中国编纂出版史肖东发硕士选读32 中国图书文化导论程焕发硕士选读33 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张静庐硕士选读34 中国古代字典辞典概论钱剑夫硕士选读35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博士、硕士必读36 中国古代的类书胡道静博士、硕士必读37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硕士必读38 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硕士必读39 文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硕士必读40 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硕士必读41 文献北京图书馆博士、硕士必读42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博士、硕士选读43 Journal of Central Asian 博士、硕士选读44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博士、硕士选读另:蒋寅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中国诗学专业和唐宋文学两个专业研究生开的必读书目是一样的,博士生书目是在读过硕士生书目的基础上开出。
中国诗学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老子校释(朱谦之,中华书局)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庄子集释(郭庆藩,中华书局)诗集传(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楚辞补注(洪兴祖,中华书局)世说新语笺注(余嘉锡,上海古籍出版社)陶渊明集(王瑶,人民文学出版社)庾子山集注(倪璠,中华书局)诗品注(陈延杰,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心雕龙注(范文澜,人民文学出版社)文选(李善注,中华书局)玉台新咏笺注(吴兆宜,成都古籍书店)李太白全集(王琦,中华书局)钱注杜诗(钱谦益,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右丞集笺注(赵殿成,上海古籍出版社)李长吉诗歌集注(王琦等,上海古籍出版社)文镜秘府论校注(王利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唐人选唐诗新编(傅璇琮,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唐诗品汇(高棅,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五代诗格校考(张伯伟,江苏古籍出版社)唐语林校证(周勋初,中华书局)花间集评注(李冰若,人民文学出版社)苏轼选集(王水照,上海古籍出版社)清真集(中华书局)宋诗选注(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宋诗话辑佚(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诗话考(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容斋随笔(洪迈,上海古籍出版社)历代诗话(何文焕,中华书局)带经堂诗话(王士禛,人民文学出版社)清诗话(丁福保,中华书局)日知录集释(黄汝成,花山文艺出版社)十驾斋养新录(钱大昕,上海书店)陔余丛考(赵翼,商务印书馆)文史通义(章学诚,中华书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中国书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瀓,中华书局)校雠广义·校勘编、目录编(程千帆,齐鲁书社)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谈艺录(钱钟书,中华书局)七缀集(钱钟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程千帆诗论选集(张伯伟编,山西人民出版社)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宋文学专业博士生必读书目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四书集注(朱熹,中华书局)列子集释(杨伯峻,中华书局)颜氏家训集解(王利器,上海古籍出版社)史通通释(浦起龙,上海古籍出版社)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全集本,浙江古籍出版社)国朝汉学师承记(江藩,中华书局)经学历史(皮锡瑞,中华书局)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中华书局)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三联书店)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中华书局)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陶敏等,中华书局)唐诗书录(陈伯海,齐鲁书社)杜诗详注(仇兆鳌,中华书局)玉溪生诗集笺注(冯浩,上海古籍出版社)词综(朱彝尊,中华书局)随园诗话(袁枚,人民文学出版社)艺概(刘熙载,上海古籍出版社)汉语诗律学(王力,新知识出版社)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春风文艺出版社)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胡大雷,中华书局)唐诗杂论(闻一多,古籍出版社)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程千帆,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陕西人民出版社)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北大出版社)追忆(欧文,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宋诗之争概述(齐治平,岳麓书社)赵昌平自选集(广西师大出版社)陈尚君自选集(广西师大出版社)禅学与唐宋诗学(杜松柏,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宋代诗学通论(周裕锴,巴蜀书社)唐宋词史(杨海明)宋词流派史(刘扬忠,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张伯伟,中华书局)2009年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考研试卷2009-12-11 16:49:11 北京大学考研共济网点击浏览:49次·[考研一站式]北京大学硕士招生相关文章索引·[考研一站式]北京大学硕士专业课试题、[订购]考研参考书、专业目录专业一:古文献学33623 037一、名词解释:40分112室<<周髀算经》,天一阁,十通,他校,<<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义训,银雀山汉简,旋风装,<<史记》三家注,避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