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
泥石流是什么

泥石流一、什么是泥石流及泥石流的特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由于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具有以下特征:突然性:泥石流往往突然爆发,来势凶猛。
流速快:泥石流流速快,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流量大:泥石流体积庞大,能够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
物质容量大:泥石流中含有大量固体物质,如石块、泥沙等。
破坏力强:泥石流对沿途的公路、铁路、村镇等造成巨大破坏。
二、泥石流发生的机理(如何产生的)泥石流的产生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其产生机理如下:地形条件: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形陡峭、沟谷深切的山区,这些地区有利于泥石流的汇集和流动。
水源条件:暴雨、洪水等水源是泥石流产生的重要因素,它们能够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形成泥石流。
松散物质来源: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质来源。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砍伐森林等人为活动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
三、泥石流时如何逃生遇到泥石流时,应该采取以下逃生方法:立即向坚固的高地或泥石流的旁侧山坡跑去,不要在谷地停留。
沿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高处跑,跑得越高越好,越快越好。
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
不要选择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四、如何减小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为了减小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地质勘探和监测: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识别潜在的泥石流发生区和危险地段,并建立专门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
构造泥石流护岸:在泥石流容易发生的区域周围建立护岸系统,通过人工修筑岸堤、设置石块、连续墙等结构物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
植被恢复和保护:通过大面积的植物覆盖,固定土壤,增强土壤的抗冲刷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的风险。
河道治理和分流:对河道进行治理和分流,设置拦河坝、修建泄洪渠等,将泥石流引导到安全区域或河道外。
泥石流PPT课件

§4泥石流 §4.1概述
二、泥石流的特性
泥石流具有以下三个基本性质,并以此与挟沙水 流和滑坡相区分: 其中土体的结构性,即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而挟 沙水流的抗剪强度等于零或者接近于零。 其中水体的流动性,即泥石流与沟床面之间没有截 然的破裂面,只有泥浆润滑面,从润滑面向上有一 层流速逐渐增加的梯度层;而滑坡体与滑床之间有 一破裂面,流速梯度等于零或者趋近于零。 发生在山地沟谷区,具有较大的流动坡降。
地下水泥石流
冰(川)雪泥石流
崩(塌)滑(坡)泥石流
火山泥石流
地震泥石流
人为泥石流
18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境内的104国道分水关路段发生泥石流灾害
19
冰川泥石流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 哥华北部滑坡型泥石流 20
2007年3月10日,在印尼东爪 哇诗都阿佐地区的泥火山喷出 的泥浆覆盖了大片土地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 现象;
它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是一种饱含大量泥 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 或者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
是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 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4
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分布
第四章
泥石流
1
§4泥石流
§4.1 概述 §4.2 泥石流的类型 §4.3 泥石流的成因 §4.4 泥石流的危害 §4.5 泥石流的防治
2
§4泥石流
§4.1 概述
一、泥石流的定义 二、泥石流的特性 三、泥石流的分区构成 四、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五、泥石流的典型案例
3
§4泥石流 §4.1概述
一、泥石流的定义
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丘陵地带,由于强烈的降雨、雪融或冰雹等气候变化,导致土壤松散、岩石崩塌、河流暴涨等自然灾害,使得大量泥沙、石块、水流混合而成的流态物质,沿着山谷、沟壑、河道等地形通道,迅速流动而形成的灾害现象。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主要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植被破坏等因素有关。
在地质构造上,山区地带多为地震带,地震活动会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现象,从而形成泥石流。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集中、暴雨频发,增加了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植被破坏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活动不断砍伐森林、开垦耕地、开采矿山等,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松散度加大,从而增加了泥石流形成的风险。
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不仅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社会不稳定。
泥石流的流速快、冲击力强,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控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我国,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因此加强泥石流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监测预警。
通过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地区和时间,从而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其次,加强防护措施。
在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应加强防护工程建设,如设置护岸、挡土墙等,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此外,加强植被恢复,也是减少泥石流危害的重要手段。
恢复植被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
为了减少泥石流的危害,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加强防护措施、加强植被恢复等一系列工作。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章泥石流

也被再塑造。
22
泥石流活动的过程形成—运移—堆积就是地 表一次破坏和塑造过程:平面呈一不对称的哑铃 形成区和堆积区的形态极不稳定;形成区由条带 状向树枝状发展;流通区在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 堆积区由于流域内来沙量的增长而不断扩展,进 逼下游大河变形,导致河流改道. 3、水源条件: 水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固体 物质的搬运介质。降雨历程、降雨量以及降雨强 度等对泥石流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
52
(3)沟谷两岸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发育, 分布集中;水土流失、坡面侵蚀强烈。 (4)沟内贮集有大量松散土层,包括崩滑堆 积、崩坡积、过去形成的泥石堆积、冲洪
积或冰川堆积土层等。
53
2、地形条件
(1)沟谷上游是漏斗姿态、勺状、树叶状,中游切割深 而窄,下游比较开阔。沟谷上、下游相对高差一般在 300m以上,坡面泥石流的相对高差一般200m以上。 (2)沟底平均纵坡降一般在10%以上,泥石流初始起动段 沟底坡降一般大于25%,部分段沟底坡降比较缓,但其 中存在有陡坎和跌水,在横向上多为峡谷。 (3)斜坡面的坡度一般大于25°。
2004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乐清龙西泥石流现场 17
二、泥石流分类 1.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3类: ①泥石流 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②泥流 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石块、粘度大、 呈稠泥状。 ③水石流 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18
2.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两类: ①粘性泥石流
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
产造成很大危害。
按流域的沟谷地貌形态可分为
沟谷型泥石流;
坡面型泥石流 。
8
坡面型泥石流示意图
什么是泥石流

半泽/文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特有的地质灾害,是由于暴雨或者冰雪融水夹带大量泥沙、石块形成的一种高速流体。
高原地区的季节性冰雪消融,以及沿海地区的台风造成的强降雨,也可能引发泥石流。
泥石流暴发突然,从暴发到停止一般只有几十分钟的时间。
是不是所有山区都会发生泥石流灾害呢?那倒未必。
产生泥石流需要三个条件:多土石、多雨量和较陡的地形。
泥石流的形成是特定的地理外形、地质构造和气象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些地区山势陡峭,地质构造复杂,岩土破碎,但未必容易发生泥石流,比如西北的部分戈壁地区,由于常年干旱少雨,缺少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
而西南很多L1J区的泥石流灾害多发,除了地形和地质条件外,降雨量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水能浸软土壤,使其摩擦力减小,更容易滑动。
水流的冲刷和流动,不但使砂土、石块等固体物质聚集,还可能引起Ll」体的滑坡和崩塌,增加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
所以,雨季最好不要在泥石流易发区进山,更不宜在山谷留宿,万一遇到泥石流,千万不能往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低处跑,应迅速跑到高处躲避。
泥石流

• 十六、野外露宿时如何避免遭 遇泥石流 • 专家提示 • 千万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露 宿。 • 自救互救要领 • 1.露宿时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 积物的山坡下面。 • 2.可露宿在平整的高地。 • 一定不要: • 1.在山谷中露宿。 • 2.在有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避 风、休息。 • 3.在河滩上露宿。
• 专家提示 • ●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河流 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 夹有较多柴草、树枝;深谷或 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 般的声音; • ●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 有轻微震动感等。 • ●去山地户外游玩时,要选择 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 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 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 • ●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 处搭建宿营棚。当遇到长时间 降雨或暴雨时,应警惕泥石流 的发生。[3]
• 一定不要: • 1.住进房屋前不做任何 检查。 • 2.错把人为原因造成的 门、墙裂缝以及电线 杆倾斜当做滑坡前兆。
• 十四、 如何选择撤离路线 • 专家提示 • 必须经过实地勘察,确定 正确的撤离路线。 • 自救互救要领 • 由地质专家实地进行考察 勘测后再行撤离。 • 一定不要: • 1.慌不择路,进入危险区。 • 2.不听从统一安排,自择 路线。
自救互救要领
• 一、滑坡来临前山坡有何 变化[1] • 专家提示 • 1.土质滑坡张开的裂缝延 伸方向往往与斜坡延伸方 向平行,弧形特征较为明 显,其水平扭动的裂缝走 向常与斜坡走向直接相交, 并较为平直。 • 2.岩质滑坡裂缝的展布方 向往往受到岩层面和节理 面的控制。 • 3.当地面裂缝出现时,有 可能发生滑坡。
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 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 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 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 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 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是一种广 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 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这 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 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
泥石流

泥石流读书报告土木142陈炜(14134203)一、概述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1.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空间条件,对泥石流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其主要方面在于地形形态和坡度是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和产生快速流动。
每一处泥石流自成一个流域,典型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2.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组成、结构、补给方式和速度等。
泥石流强烈发育的山区,多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滑灾害多发的地段。
这样的地段,既为泥石流准备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也因地形高耸陡峻,高差对比大,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优势。
3.泥石流发生的水文气象条件是指暴雨给沟谷区域带来大量的汇聚水。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
松散固体物质大量充水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后,结构破坏,摩阻力降低,流动性增大,从而与水一起流动形成泥石流。
春夏季节高强度的暴雨使得沟谷的水流和泥石混合形成泥石流,且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沿沟谷喷发出来,冲毁下游的建(构)筑物,造成泥石流灾害。
三、泥石流的分类及地貌1.分类1)按泥石流流域形态分类:标准型泥石流;河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2)按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分类:水石流型泥石流;泥石流型泥石流;泥水流型泥石流3)按泥石流体性质分类: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2.泥石流的地貌1)泥石流侵蚀地貌:破碎坡;基岩谷;角峰2)泥石流的堆积地貌:泥石流堆积扇;堆积垄岗;堆积龙头;堆积斑3)泥石流的侵蚀-堆积地貌:阶地;葫芦谷;多变谷;缝隙堆积基岩谷四、泥石流的防治1.泥石流的治理措施1)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
6-5 泥石流

萨尔瓦多地震引发泥石流1200多人遇难
85-80
地基效应 地震使建筑物地基的岩土体产生振动压密、下
沉、振动液化及疏松地层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导 致地基失效、建筑物破坏。
85-81
地基效应
地震引起砂土液化(台中港1-4码头)
85-82
85-83
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地震力是由地震波直接产生的惯性力。地 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面强烈的水平晃 动造成的。
85-84
思考题:
1.我们学过哪些地质灾害?它们是怎样定义 的?
作业题:
1.试论述滑坡的形成条件、防治原则及主要 防治工程措施。
2.试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主要防治措施。 3.试论述岩溶形成条件及主要防治措施。
85-85
(五)泥石流按发育阶段分期 1. 发育初期;2. 旺盛期;3. 间歇期
85-21
四、泥石流地区道路位置选择 及防治措施
掌握泥石流的独有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 选择好线路的位置是防治泥石流的最有效措 施。
85-22
一般来说,道路工程通过泥石流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绕避处于发育旺盛期的特大型、大型泥石流或泥石流 群,以及淤积严重的泥石流沟;
85-54
2.跨盖 采用梁式基础或
拱形结构跨越溶洞、 沟槽等,或用刚性大 的平板基础覆盖沟槽、 溶洞。
隧道边墙下溶洞处理
85-55
3.灌注 对于埋深大,体积也大的溶洞,可通过钻孔
向洞内灌入水泥砂浆或混凝土以堵塞洞穴。 4.排导 在查明水的来源情况、实地的地形、生产条
件和场地情况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排导方法, 使水流改道疏干建筑地段;对洞穴或裂隙涌水可 用粘土、浆砌片石或其它止水材料堵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方,因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多个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庄,造成巨大损失。
人类活动改变了泥石流发生地区的自然环境,如改变地面形态和土层结构,或改变地面植被的状况,从而促使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分布区域比较广。
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同样,植被的减少也会加剧泥石流的发生与危害。
世界上有五十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危险,我国以四川、云南、甘肃和西藏等省区尤为危险。
泥石流发生前常出现一些特有的现象。
例如,河流、沟谷中的小溪突然发生断流,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当出现这些现象时,河谷的上游一般已经形成泥石流。
当发生泥石流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地,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建立预测、预报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人员;植树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受灾时有效地强险救灾等措施都能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或降低危害程度。
防范与治理泥石流要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而且要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