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 教授始于宋代
长知识古代对“教师”的称呼

长知识古代对“教师”的称呼古代对“教师”的称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称谓。
下面就从各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尊称古代对“教师”的最普遍的尊称,是“先生”。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先生如金,美玉在上”。
在先秦时期,指的是文化名士、人才、高崇的品德;到了汉代,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指称教师、学者,成为了教师的一个专用称呼,并且延续至今。
在唐代,出现了对教师更为尊敬的称谓:“师父”,意为“师傅之父”,称为“老师”。
宋代时,人们开始用“先生”在“老师”间交替使用。
明清时期,“夫子”成为尊称教师的常用称呼,它既可以指教师,也可以指学者。
由于明朝的礼制较为严格,因此称“夫子”时必须加上相应的敬称,如“礼部夫子”、“太学博士”、“礼部侍郎兼太学博士”等。
二、专称古代的教师,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有着不同的专称。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讲学:古时称为“说课”、“授课”,治学者即为“讲师”。
如《唐僧传》中,唐僧在大唐广场说课,称为“讲师”;《水浒传》中,武松在街上开设功夫班,称为“讲拳先生”。
到了宋明清时期,这个称呼逐渐转化为“讲师”、“讲官”。
2. 基础教育:古代基础教育的教师,一般称为“先导”,既要教授文化知识,又要传授社会道德,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如《史记》中,蒯公为魏文侯先导;《孟子》中,王肃的老师叫做先导乎。
《水浒传》中的张青为将领家的家庭教师,称为“家庭先导”。
3. 武术训练:古代武术训练和指导的教师,一般被称为“师父”。
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在斗战胜佛庙中拜师学艺,称自己的老师为“师父”。
4. 科举教育:古代科举制度中,负责考生科目的教师,被称为“监考”、“试官”,而教授科目的教师,则被称为“名师”、“大儒”。
比如《红楼梦》中,宝玉考差(相当于考试),由于周师傅的教授,成功考中状元。
三、地域称呼由于古代的隔离和区域性文化发展,不同地域的教师也有着不同的称谓。
1. 北方地区北方教师一般被称为“儒先”、“文先”,这两种称谓的含义都比较广泛,不仅指教师,还可以指文化人、读书人等。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古人怎么称呼老师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古人怎么称呼老师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
“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对教师的定义

古代对教师的定义
古代对教师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1.教授文化、歌曲、戏曲、武术等技艺的人。
元代张国宾《罗李郎》第三折:
“人都道你是教师,人都道你是浪子。
上长街百十样风流事,到家中一千场五代史。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诗文立门庭使人学已,人一学即似者,自诩为‘大家’,为‘才子’,亦艺苑教师而已。
”
2.中国封建社会对蒙馆教师的称谓。
今多指初等教育低年级教师。
3.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直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
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
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总的来说,古代教师的定义从教授文化技艺的人到学校里的教育工作者都包含在内,其中明清以来对教师的称谓为“先生”,辛亥革命后开始称教师为“老师”,这些称谓都是对教师的尊称。
集锦:古往今来教师的别称

集锦:古往今来教师的别称集锦:古往今来教师的别称我国每年的9月10号为教师节,我们都知道叫教师为老师,其实“老师”这个称呼在宋代仅仅是对小学教师的叫法,那么教师都有哪些别称:师:这个是历代对教师的简称,例如皇帝的老师就叫:帝师。
老师:为宋元时期对小学教师的别称。
师父、师傅:对老师的尊称。
师资:先秦之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外傅:经学教师称“博士”。
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的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
讲师:讲授武事或者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助教:为“国子学”(即后“国子监”)教师,其任务是协助博士教授生徒,看来意义很现代挺接近的。
教谕: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至元明清之县学循之。
教习: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至清末,学堂兴起,其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之后历代在校或者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未至“经师”。
训导:明清时期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也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中年长者之尊称”。
山长或院长,弟子对书院中授徒学教师的尊称,山长或院长并总领院务。
老师这一当今最广泛的称谓,在我国古代有着种种精彩的别称,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史知识,对我们尊师重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无裨益。
“师”是古代人对教师的通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先秦时代对教师统称为“师傅”,《谷梁·昭公十九年》载:“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这里所说的“师傅,即师也。
”先秦时代称国学教师为“先生”。
《礼记·曲礼》云:“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后世对塾师也称先生。
教师的“先生”之称沿用至今。
战国时,称国学教师为“博士”,据《史记·循吏列传》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以高弟为鲁相。
”先秦时至汉代也有将教师称作“师资”的。
如杨士勋疏《谷梁·僖公三十二年》:“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老师的别称

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
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
师父、师傅:对教师的尊称。
师资: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
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
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助教:为“国子学”(即后之“国子监”)教师,其任务是协助博士教授生徒。
教谕: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至元明清之县学循之。
教习:明朝人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至清末,学堂兴起,其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尔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之“经师”。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
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之尊称。
山长或院长:弟子对书院中授徒讲学教师的敬称,山长或院长并总领院务。
老师:原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
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一直沿用至今。
先生:《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孔颖达疏:“先生,师也。
”园丁:常喻指教育工作者。
柳仲甫《园丁之歌》:“好花要靠园丁育。
”蜡烛: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所以,常用作对老师的尊称,可谓是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春蚕:李商隐在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人们便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
著名教育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
”春雨:教育是一场春雨,而老师就是这布施“春雨”的使者,当这“春雨”知节发生之时,便能滋润心灵,呵护成长,收到润物无声之效。
人梯:指为别人的成功而作自我牺牲的人,现亦用来做对老师的最高评价。
中国古代教师称谓

中国古代教师称谓古代对教师的称谓颇多,看看究竟都有哪些?师,教师的统称。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
”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
师父,对教师的尊称,含教师如父之意。
南唐尉迟《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
”师资,先秦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今指能胜任教师职务的人才。
宗师,称受人尊重、奉为师表的人,掌管宗室(帝王的宗族)子弟的训导工作。
《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
”经师,汉代以经学教授学生的学官,后来指传授经学的教师。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
”老师,原意指年老而资深的学者。
宋、元时称地方小学教师为老师。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现为对教员的尊称或泛称有某种特长、值得学习的人。
女师,古代教育妇女的女教师。
《诗·周南·葛覃》中的“言告师氏”,毛传:“师,女师也。
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讲师,古代尊称讲解经籍的教师为讲师。
今为高等学校中高于助教、低于副教授的教师职称。
博士,称教师为博士始于战国,秦、汉相承。
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
唐置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时也有国子博士。
《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
”今指学位的最高级别;也指取得这一学位的人。
夫子,古代称大夫(官职)为夫子。
孔子曾为鲁大夫,故其弟子也称孔子为夫子。
古人对教师都有哪些称呼等

龙源期刊网 古人对教师都有哪些称呼?等作者:来源:《晚晴》2010年第09期文化拾珠古人对教师都有哪些称呼?教师最早称“师氏”、“父师”、“少师”,由官吏担任。
“师氏”简称“师”,是周时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及朝仪得失之事的官,也是国学中的教师。
“父师”是退休的大夫,“少师”是退休的士。
他们在致仕之后,一般会在乡学中担任教师。
东汉经学家郑玄为《仪礼·乡饮酒礼》作注时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大夫名曰父师,士名曰少师,而教学焉。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是对教师的尊称。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私学教师被称为“塾师”、“书师”、“馆师”、“馆宾”等。
塾是古代私人设立的学校。
故称“塾师”。
“书师”是指汉时教启蒙的教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解释道:“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
”“馆”是旧时的私塾的别称,故“馆客”、“馆宾”、“馆师”也指教师。
后人对教师的尊称还有“西席”或“西宾”、“先生”、“夫子”、“绛帐”等。
为什么用“桃李”来指代学生?培养、教育了众多学生的老师往往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为什么用“桃李”来指代学生呢?“桃李”原本就是指桃和李。
桃花和李花盛开的时候纷繁艳丽,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华如桃李”的诗句,因此后世用桃李来形容貌美,也喻人青春年少。
《韩诗外传》中曾说:“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
”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据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后久视元年》记载:狄仁杰推荐了姚元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后世使用“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所培育的人才极多,遍布各地。
盘点: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

盘点: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盘点: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
《易经》第七卦“师卦”写到:“师:贞,丈人,吉无咎。
”经文释义:“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
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问进士策》有:“自秦之焚书,六经尽矣,至汉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说,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
”《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有:“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
”金朝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
师父、师傅:这是对教师的尊称。
《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
”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尊称为“师父”,最早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来。
后来虽然师徒之间并不一定有那样的约束了,但是“师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清朝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吾虽少长於汝,然而师傅也,汝弟子也。
以弟子而上凌师傅,读书何为?”师资: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
”后以“师资”指教师。
唐朝杨士勋在《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一文中注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资也。
”《陈书·周弘正传》:“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教授始于宋代
来源:北京晚报2013年9月13日【评论0条】字号:T|T
“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
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
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
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
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
《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后来泛指老师。
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
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
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
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
教授: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
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
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
传授儒家经学。
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这人大[微博]是不同。
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
讲郎: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
《后汉书·儒林传》:“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
教谕: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
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
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
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
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
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
先生:“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