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海滨物种调查及物种适应性
夏季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夏季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袁涛萍;李恒翔;李路;王卉;杨长平【摘要】利用2013年8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的海洋生态调查所采集的底栖动物样品及环境参数,研究了夏季大亚湾海域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53种,其中环节动物81种、软体动物37种、甲壳动物25种、棘皮动物6种、其他类动物4种;环节动物种数占总种数的52.94%,是构成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
优势种类为短吻铲荚螠和波纹巴菲蛤。
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10ind·m–2和84.83g·m–2。
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将大亚湾的底栖动物分为5个群落。
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夏季大亚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沉积物石油类。
BIOENV 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种类丰度与有机质和重金属的铅、铜和镉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bundance, bioma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benthic fauna in Daya Bay were studied and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of benthic macrofauna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samples obtained from 32 stations in August 2013. A total of 153 macrobenthic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81 species of polychaete, 37 species of mollusk, 25 species of crustacean, 6 species of echinoderm and 4 species of others. Polychaetes represented the most dominant group and accounted for 52.94% of the total species. The macrobenthos was dominated byListriolobus brevirostri andPaphia undulata. The average total density and average total biomass of th e macrobenthos were 410 ind·m–2 and 84.83 g·m–2, respectively.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could be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with notable differences. Pe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etween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 indices and sediment factors, which showed that petroleum hydrocarbon in sediment in Daya Bay was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 affecting the 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ummer. BIOENV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benthic species abundanc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organic matters and heavy metals such as lead, copper and cadmium.【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7(036)001【总页数】7页(P41-47)【关键词】大亚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丰度;生物量【作者】袁涛萍;李恒翔;李路;王卉;杨长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0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0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8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态类群,在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生物物种适应性

生物物种适应性生物物种适应性是指生物种类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是生物演化和生存发展的重要方面。
适应性的演变过程中,生物通过基因变异及自然选择等机制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使得物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繁衍。
本文将探讨生物物种适应性的原理、适应性的表现形式,以及适应性对生物的意义。
1. 生物物种适应性的原理生物物种适应性的形成源于自然选择,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系列改变。
自然选择是指在特定环境下,某些个体因具有与环境匹配的性状而更有利于生存和繁殖,从而逐渐形成特定性状的种群。
适应性的基础是遗传变异,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方式,生物在遗传上逐渐积累适应环境的有利基因。
2. 适应性的表现形式生物物种适应性表现出多样性,可以从外部形态和内部生理机能两个方面进行观察。
外部形态适应性主要表现为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体型的改变。
例如,高山植物的矮小生长形态有利于抵御强风吹袭;沿海动物的海洋迁徙和呼吸器官的形态结构适应了海洋环境的生存需求。
内部生理机能适应性主要表现为生物体的生理调节和代谢改变。
例如,热带地区的动物具有较强的耐热能力和大量出汗的机制,以适应高温环境;沙漠植物的叶片具有特殊的结构和保水机制,以适应干旱环境。
3. 适应性对生物的意义适应性是生物在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基石,对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适应性能够提高生物的生存竞争力。
在自然界中,资源有限,种群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具备更强适应性的生物能够更好地获得资源,提高生存能力。
其次,适应性能够增强生物的繁殖力。
适应环境的物种能够更好地繁衍后代,并将有利特征传递给子代,从而推动整个物种的发展和演化。
最后,适应性能够促进物种的分化和多样性。
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会导致适应性的差异,从而促使物种的分化和多样化。
这种分化和多样性对生物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物种丰富度具有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生物物种的适应性是生物演化和生存发展的重要方面。
大亚湾潮这软体动物分布和区系分类研究

维普资讯
第 2期
林 炜 等 : 亚 湾 潮 问 带 软 体 动 物 分 布 和 区 系分 类研 究 大
6 5
维普资讯
6 6
广 东教 育 学 院 学报
第 2 2卷
维普资讯
收 稿 日 期 :0 1 1 — 2 20 — 1 5
作 者 简舟 : 沣 ( 9 1 ) 男, 东潮 阳人 , 东教 育 学 院 生 骑 乐讲 师 林 16一 , 广 广
维普资讯
6 4
带 回 住 地 分类 整理 及计 数
广 东教 育学 院学报
2 ) 钥 孔蜮 科 Fsue ia 9 isrtd e ] 中华 盾 蜮 S uu nni ctsies s s
3 ) 帽 贝 科 Pae] a 0 ttd e i
嫁 蛾 C l ru e a G o e ma l t 斗 嫁 蜮 C l n r  ̄ el ag aa a 龟 甲蜮 C l n s d n ra el at t la i a eu 星 状 帽贝 P tl  ̄ l e o mi a el se a f r s a l 3 ) 笠 贝 科 Ac e a 1 ma] e d 史 氏 背 尖 贝 Noo c ash e c i ta me r nk i c
闰 1 丈 亚 湾 地 形 闰 及 采 样 位 置
沙滩 、 抄 滩 的底 质 全部 用 铁 锨 挖 出 , l 泥 在 mm 孔 目的 套 筛
中 冲洗 , 获取 标 本 . 在砥 石 滩 翻 动 砾 石 采 集所 有 软体 动物 , 于 岩石 岸 抬 取 样 方 内所 有 软 体 动 物 . 有 标 本 均 对 所
第 2期
林炜 等 大亚 湾潮 间带软 体 动物 分布和 区 系分类研 究
大亚湾海洋环境概述

大亚湾海洋环境概述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大亚湾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沉积物类型、气候气象特征、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及水文特征的概况,旨在与同行共同探讨学习大亚湾生态环境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大亚湾;海洋;环境大亚湾早在1983年大亚湾就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划为水产资源保护区,之后又设立了一个国家级海龟自然保护区。
过去大亚湾沿岸居民较少,以农业为主,基本无工业,且周边河流较小,陆源输入物质不多,曾是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
1984年广东省又将大亚湾列为重点经济开发区,自1986 年在大亚湾的西南岸兴建我国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1992 年大亚湾规划区被批准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大亚湾沿岸社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大亚湾海域是受人类活动与自然影响驱动的复合生态系统。
1.地理位置大亚湾是我国广东省沿岸最大的半封闭的海湾之一。
大亚湾位于珠江口东侧(114°29′42″~114°49′42″E,22°31′12″~22°50′00″N),被深圳市龙岗区大鹏半岛、惠州市大亚湾区南部沿海及惠东县平海半岛三面环绕,西南邻香港,南接广阔的南海,是南海北部一个较大的半封闭性深水海湾,面积约600km2,最深处为21m,平均水深11m。
湾西南侧为大鹏澳,水深10多米,西北侧为哑铃湾与澳头港,水深3~5m,东北角的范和港,水深较浅。
大亚湾是广东省最深入内陆的优良海湾,湾内岛屿众多,潮差小。
同时,大亚湾毗邻香港,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2.地形特征大亚湾属断陷海湾,具有沉降山地海岸性质。
海湾的东、北、西三面为低矮丘陵环抱,湾内东西两岸为基岩侵蚀堆积海岸,北岸为沙堤泻湖堆积海岸。
东部海岸线较平直,西部海岸较曲折。
大亚湾内有三个深入陆地的小内湾,西北角为哑铃湾,东北端有范和湾,西南侧为大鹏澳。
整个海岸具有湾山甲相间分布,大湾套小湾的海岸环境。
湾内有大小岛屿100多个,主要岛屿有分布在湾口的三门岛,小星山岛,在海湾西半部有中央列岛(鹅洲、马鞭洲、小辣甲和大辣甲)和东半部的坪峙岛和黄毛山岛。
广东沿海角毛藻_Chaetoceros_的种类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其种类组成和细胞丰度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生物以及海洋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 , 具有重 此, 要的研究价值 。 广东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海湾和港口 , 其中雷州湾和湛江港是粤西紧紧 相 连 的 2 个 海 区 。 雷 州 半 岛 沿 岸 有很多小型港湾 , 湾内有多个岛屿 , 水域 受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严 重。湛 江 港 内 有 大 型 河 流, 港 湾 周 围 岛 屿 环 绕。 大亚湾是南海北部一个较大的半封闭性深水海湾 , 湾内有大规模的网箱养殖 , 大亚湾核电站也位于此 。 汕头 港和柘林湾是广东省东部相连的 2 个海区 。 汕头港地处榕江和韩江的混合出海 口 , 港湾沿岸广阔的滩涂是 汕头经济特区水产养殖的重要基地 。 柘林湾是一个湾口朝南 、 面向南海并受小岛阻隔的典型半封闭海湾 , 湾 内有贝类养殖区 。 近年来 , 广东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 , 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应改变 。 角毛藻作为浮游植物的优势类 群, 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 , 是研究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生物指标 。 因此 , 于2 0 0 6—2 0 0 7 年对广 东典型海域角毛藻群落进行了春 、 夏、 秋、 冬共 4 个航次的调查 , 对其种类组成 、 优势种构成 、 细胞丰度和生态
收稿日期 : 2 0 0 9 1 0 1 5 - - — — 广东联合基金项目之广东沿海鱼毒性赤潮发生的营养特征与 致 毒 机 制 研 究 ( ; 资助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广东省 U 0 7 3 3 0 0 6) — — 赤潮灾害调查 ( ) ; — — 沿岸海域赤潮 灾 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 广东省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 G D 9 0 8 0 1 0 7 - - ) 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 ( G D 9 0 8 0 2 1 4 - - , 作者简介 : 王 艳( 女, 陕西西安人 , 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海洋环境和藻类生理学方面研究 . 1 9 6 9 -) : E-m a i l l u s o n h u i 1 9 6 3@1 6 3. c o m * 通讯作者 , g
沿海带生态系统的适应与调控

沿海带生态系统的适应与调控沿海带生态系统是连接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是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汇点。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沿海带生态系统面临着独特的适应和调控问题。
本文将探讨沿海带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以及相关的调控措施。
首先,沿海带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由于受到陆地和海洋两个环境的双重影响,沿海带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一方面,陆地环境的影响使得沿海带生态系统中的植被能够适应盐碱土壤和强风侵蚀的条件。
例如,红树林是沿海带生态系统的典型植物,它能够忍受长时间的淹水和高盐度的环境。
另一方面,海洋环境对沿海带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海水的涨落、潮汐和盐度变化等因素使得沿海带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
然而,沿海带生态系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调控问题。
首先,人类活动对沿海带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可忽视。
沿海地区常常是重要的渔场和旅游景区,大量的渔业和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压力。
例如,过度捕捞导致了渔业资源的枯竭,破坏了生态平衡。
同时,过度开发沿海地区用于建设观光设施也损害了沿海带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其次,气候变化对沿海带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沿海地区的海洋侵蚀和风暴潮。
这些变化对红树林、海滩和湿地等沿海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为了适应和调控沿海带生态系统,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保护沿海带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和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公园,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是保护和恢复沿海带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
其次,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
通过对沿海带生态系统的研究,了解其生态特征和功能,为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建立沿海带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沿海带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为决策提供参考。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调控沿海带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由于沿海带生态系统的特殊性质和跨境特点,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等问题,保护好沿海带生态系统。
广东大亚湾海岸、海岛资源的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探讨

1 大 亚 湾 海 区 位 于 珠 江 口东 侧 ,西 布 。 湾 内 水 深 较 大 ,其 平 均 水 深 为 1
些 零 散 岛屿 分 布 。
1m,5 m及 1 0 m等深 根 据 历 史 资料 ,并 利 用 1 8 年 O 9 邻 香港 ,东 与红 海湾相 接 ,南连 广 阔 m.最深 可达2 线 靠 近 岸 边 。 从 大 亚 湾 周 围 山 丘 汇 入 代 末 的 T M图 像 和 1 8 年 代 中 航 片 , 0 9 的南 海 。 于 1 4 2 4 ” ~1 5 界 1。 9 2 1。
0 0 绵 长 的 海 岸 线 、 星 罗 棋 布 的 岛 屿 、珊 m ,西 部 及 西 北 部 则 达 5 0~8 0 m ,
6 . 瑚 礁 、海 滩 红 树 林 成 为重 要 的 生 态 旅 最高 的七 娘 山 为8 74 m。这 些丘 陵 级生 产力 均较 高 ,鱼 类资 源丰 富 ,生
摘 要 :就 惠州市 大亚 湾海 岸 、海 岛的特 色及 其生 态旅游 开发 与湿 地保 护 、利 用等作 探讨 。
关键词 :大亚湾 ;旅游资源;湿地 ;生态保护 中 图 分 类号 :T 9 6 U 8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7 — 6 1 0 80 — 0 8 0 1 2 4 ( 0 )5 0 2 — 3 6 2 收 稿 日期 :2 0 — 9 3 0 70 — 0
大 亚 湾 是 一 个 由南 向 北 嵌 入 陆 地 净 。
3 余 千米 的大型 山地 溺谷海 湾 ,东 部 0
大 亚 湾 海 域 有 机 质 含 量 较 为丰
东 沿 海 主 要 港 湾 的 生 物 量 ,初 级 与 次
和东 北 部 丘 陵低 山高 度 为2 0~5 0 富 ,浮游 生物 与底栖 生物 量都 高于粤 0 0
海洋生物调查报告

海洋生物调查报告海洋生物调查报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地球上的海洋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报告将对最近一次海洋生物调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 调查概况本次海洋生物调查由国际海洋研究组织组织,共涉及了数十个海洋区域,包括大洋深处、沿海海域以及珊瑚礁等生态系统。
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潜水、水下机器人和遥感技术等,以获取尽可能全面的数据。
2. 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令人惊叹。
在各种海洋环境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物种,包括鱼类、海洋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等。
其中,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最为丰富多样的,拥有众多独特的珊瑚和鱼类。
此外,深海生物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多样性,我们发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物种。
3.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尽管海洋生物多样性令人惊叹,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过度捕捞、过度开发和海洋污染等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一些物种数量锐减,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珊瑚礁遭受的破坏尤为严重,全球范围内有大量的珊瑚白化事件发生,给珊瑚礁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调查结果还显示,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洋温度的上升导致了一些物种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热带物种向极地地区迁移,而一些极地物种面临着生存的挑战。
此外,海洋酸化也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珊瑚和贝类等有壳生物。
5. 保护海洋生物的措施为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禁止非法捕捞和破坏性的开发活动。
其次,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应对气候变化,以减缓对海洋生物的不良影响。
此外,加强科研力量,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态需求和适应能力,为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6.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保护海洋生物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制定保护海洋生物的政策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亚湾海滨物种调查及物种适应性 署名: 肇庆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10生物科学 组员: 万穗华;杨啓根;孔婉严;李时春;李娅婕;王珂玮;罗恒乔;杨秋娜;黄琦嫣;招润湘;莫风华;赵琳丽;欧芷琳 ;袁培乐;林妮娜;郭周英;阮云诗;张燕贤;袁培玉;宋依洋; 潘柳媚;徐健雄。
并在此谨代表深圳大亚湾东山珍珠岛动物学实习第二小组全组组员对:
深圳大亚湾东山珍珠岛经理:叶家池及东山珍珠岛其全体工作人员;
带 队 指 导 人 员:姜玉霞老师;郭雁君老师及林锐智师兄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摘要: 大亚湾位于我国南海北部、珠江口东侧,其海域辽阔,沿海的底质有沙、沙泥、石砾、岩石等,是动物栖息、生长和繁殖的良好场所。我们小组通过到大亚湾实地考察实习,发现近年因环境变化使得其生物种类产生了很大变化。为更深入了解情况,我们采用了对小组进行分工,在岩石滩、沙滩及泥沙滩进行采集并走访海鲜市场的方法进行调查。最终发现生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的种类:如软体动物门的帘蛤科、蝾螺科,等其种类数量波动较小,种类数量较多;而有些种类如蛇螺科、帽贝科等数量则较少。调查证明,环境改变对生物种类变化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肇庆学院 深圳大亚湾 海滨动物 标本 蛤 环境变化
引言: 深圳大亚湾位于相对风平浪静的海湾,有着丰富的海滨动物资源。可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如核电站的建成导致海水温度上升、滩涂被填,人文方面的变化……深圳大亚湾的生物种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大亚湾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种类和数量方面进行探讨,对保护大亚湾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近年来深圳大亚湾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哪些海滨动产生积极(破坏)作用?环境改变前后分别哪个种(科)较多?哪个种(科)减少了,为什么减少? 实习环境 (一)地理位置 大亚湾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东侧,介于114°30„~114°50„E、22°30‟~22°50„N。西临大鹏澳,西南临香港,东与红海相接,南连广阔的南海。分别隶属于惠州市的惠东、惠阳和深圳市的龙岗区。面积约600km2。沿海的底质有沙、沙泥、石砾、岩石等,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是动物栖息、生长和繁殖的良好场所。
东山珍珠岛位于深圳市大鹏半岛东部海滨,位于东经113°52'~114°21',北纬22°27'~22°39'。南倚“七娘山”,北靠大鹏澳,东临大亚湾中央列岛,与大亚湾核电站隔海相望,是深圳唯一出产海水珍珠的地方。占地8万平方米,养殖海域2500多亩。海湾风平浪静、水质清新,是养殖海水珍珠的天然良港。据史书记载,东山珍珠岛自“五代时期”就盛产珍珠,可见东山珍珠历史之悠久。古语云:“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可见南珠的声誉自古有之。 (二)气候条件 大亚湾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2.3℃,最高气温为38.7℃,最低气温为0.2℃。每年4~9月为雨季,年降雨量1924.7毫米,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偏东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060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年兆焦耳/平方米。平均每年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4~5次。 在实习采集标本期间,采集到海洋动物的标本有:
大亚湾实习第二组非浸泡标本记录
贻贝科:翡翠贻贝 江珧科:栉江珧 蚶科:青蚶 布纹蚶 棕蚶 玉螺科:褐玉螺 梨形乳玉螺 帘蛤科:蝶翼横帘蛤 青蛤 岐脊加夫蛤 丽文蛤 菲律宾蛤仔 波纹巴非蛤 环沟格特蛤 薄片镜蛤 杂色蛤仔 宝贝科:肉色宝贝 黄褐绿亚贝 马蹄螺科:黑凹螺 银口凹螺 斑马蹄螺 海扇蛤科:澳大利亚海扇蛤 蝾螺科:蝾螺 粒花冠小月螺 蜒螺科:渔舟蜒螺 扇贝科:栉孔扇贝 凤螺科:水晶凤螺 黄口荔枝螺 褐棘螺 榧螺科:伶鼬榧螺 彩饰榧螺 牡蛎 笠贝科:史氏背尖贝 角甲虫戚 钥孔虫戚 科:中华楯虫戚 鼠眼孔虫戚 锉蛤科:襞蛤 蟹守螺科:中华蟹守螺 宝螺科:地图宝螺 紫云蛤科:对生蒴蛤 海鞘 半索动物 海鞘纲 水母 腔肠动物 钵水母纲 面包蟹 节肢动物 软甲纲 十足目 馒头蟹科 海参 软体动物 海参纲 海葵 腔肠动物 珊瑚纲 海葵目 海胆 棘皮动物 海胆纲 虾(没鉴别出来是什么虾) 鱼(没鉴别出是什么鱼) (还有一些鉴别不出来的。。。)
(二)调查与实验方法 〈一〉采集 1、采集工具: ①镊子(摄取小型动物) ②凿、锤(凿取岩石上和生活于珊瑚礁内的动物) ③铁丝钩(长约60cm粗铁丝,一端弯成钩。用作采集石隙内的动物)
④小铁铲(挖取生活于泥沙中的动物) ⑤蛤耙(用作凿取岩石上和生活于珊瑚礁内的动物) 2、采集方法: ⑴浅海底栖动物的采集方法:拖网(水母) ⑵滨海潮间带的底栖动物: ①岸边:海藻、钩虾 ②岸边石块、礁石:海蟑螂、牡蛎、螺、石鳖 ③水中: Ⅰ、小型石块:海鞘、帽贝、海葵 Ⅱ、水中海藻、钩虾 Ⅲ、水中礁石:海参、海胆 Ⅳ、挖:蛤仔 〈二〉、处理标本 1、标本的处理工具 ①天平、量筒:药物称量和药品配制。 ②容器:塑料桶、采集瓶、玻璃管。 ③其他:铅笔、笔记本、纱布、手电筒。 2、标本的处理方法 (1)配置固定液: ①福尔马林:5—10%的甲醛水溶液 ②70%酒精 (2)处理 ①直接固定:适用于小型、外形较稳定的生物 ②麻醉:适用于外形易变、有触手且容易损坏的生物
结果 在大亚湾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发现帘蛤科的种类最多。 以下是我们小组在大亚湾发现的帘蛤科:
蝶翼横帘蛤 青蛤 岐脊加夫蛤 丽文蛤
菲律宾蛤仔 波纹巴非蛤
薄片镜蛤 以下是我们小组发现最少的种类: 锉蛤科:襞蛤 讨论:为什么我们小组找帘蛤科的种类最多? 现在大亚湾弄核电站和石化,空气及海水污染比较严重,沿海滩涂被填埋,水温向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小组找到帘蛤科的数量是最多的,由此说明帘蛤科的生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相反我们小组只找到很少锉蛤科,说明锉蛤科的环境适应力比较差。
实习讨论部分 经过实习过程中的学习探究和鉴定结果可知,生活在大亚湾珍珠岛(青少年宫训练基地和杨梅坑都可视为珍珠岛)上数量较多的种类有扇贝科、牡蛎科、马蹄螺科、骨螺科、玉螺科、贻贝科、蚶蛤类、蝾螈螺科、榧螺科、海鞘、海胆、水母、面包蟹等;数量较少的种类有蛇螺科、帽贝科、笠贝科、宝贝科、江珧科、蟹守螺科等。其中在实习的最后发现,海鞘、水母、扇贝科、牡蛎科、马蹄螺科等多种螺科种类主要分布于青少年宫训练基地的海区域内,而玉螺科、蝾螈螺科、海胆几乎都是在杨梅坑被发现的。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这些动物都会受环境影响,但各科动物适应环境程度不同。 分析了各自的地理环境我们发现,青少年宫训练基地的海域和杨梅坑的海域环境有不同的地方。杨梅坑位于大亚湾,据称是深圳最美丽的溪谷。海水清澈、水清沙细,沿海两侧树木茂盛,鸟雀争鸣,周围风景秀丽迷人。沿海底质有沙、沙泥、石砾等,礁石、岩礁、珊瑚礁也有分布,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是多种水生物栖息、生长和繁殖的良好场所。海胆,棘皮动物们,营固着生活,因此它不能很快地移动自己。水底或泥沙里通常是它们栖息的场所,喜欢盐度高的地带、海藻丰富的潮间带以下的海区、礁石间及石缝中。它们喜欢水质清新的生活环境,会躲在礁石间、泥沙及珊瑚礁中。显然,杨梅坑可以提供给它们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在杨梅坑的实习中我们惊奇地不断发现它们躲在岩礁缝间的身影。蝾螈螺是草食性的水生种类,它们喜欢栖息在岩礁上,石缝中;玉螺科和榧螺科生活在沙质的浅海中,潜入沙中摄食,这些种类在杨梅坑中比较常见。 实习的时侯正好赶上青少年宫训练基地的海区退潮,海风舒心,海平面时而平静,时而层层波浪,水质不及杨梅坑,时而还看到海面有浮游物,海水盐度高。沿海泥沙质丰富,有很多礁石,珊瑚礁,礁石上有很多锋利的贝壳躯壳,表面上吸附着多种生物。海鞘,尾索动物亚门,海鞘纲,又称被囊动物。海鞘营固着生活,大多数海鞘生活在深度百尺以内的海底,它们在海底可附着于任何适当的物体表面,沿岸的动植物残屑及深水浮游生物是它们的主要食料。所以这里的海域环境非常适合海鞘的生活要求,因此我们在这里的岩礁表面上发现比较密集分布的海鞘种类,在杨梅坑几乎没有发现。沿海区泥沙质丰富,少有淤泥,饵料丰富,有利于贝类生长和繁殖,是扇贝、牡蛎、马蹄螺、翡翠贻贝等贝类、螺类、贻贝类的适宜生活区,也是面包蟹的适宜生活区。所以我们能在这里发现数量较多的扇贝科、牡蛎科、马蹄螺科、骨螺科、贻贝科、蚶蛤类、面包蟹和少数其它蟹类。 近年来,青少年宫训练基地的海域环境出现了珊瑚白化的现象,局部海域已经出现了富营养化的趋势,海藻生物增多,N/P的平均值上升,这就是水母数量增多的原因。因为水母大多存活于死水区,生命力极度顽强,几乎不需要氧气,因此水目的出现不是环境改善的现象,而是环境恶化的现象。实习中我们在不大的活动范围无意抓获了几只水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