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合集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一 一
学们 , 我们刚 刚学 完了 《 翠 鸟》 这一 课 , 谁能 说说为 什么作 者能 把翠鸟 写得这样 生动 、 可爱 ?” “ 因为作 者把它 当人写 了。” “ 因
当我第二 次给 另一批 学生 教这 篇课 文时 ,从学 生对 翠鸟
的议论和 赞美 中得 到启 示 ,当即 引导学 生结合 自己的生 活感
听着 孩子 的赞 叹 , 我灵机 一动 , 心想: “ 何不 把孩子 们对 翠 鸟的 而 止 了 , 虽然课堂 上也有 学生举 手 回答 问题 , 但 没有 第二 次 另 认识 提高 一个层 次 ,让 他们 结合 自己的生活 经验 去 阅读感悟 批 学生学这 篇课文 时那么投入 , 那 么兴趣盎 然。自己觉 得第 理解 , 对 翠鸟形 象的理解 不更真 实 、 透 彻了 吗?” 于是 问道 : “ 同 次上《 翠鸟 》 这课 教得不够 “ 味” , 学生 也学得不够 “ 味” 。
为作者 观察仔细 !” “ 因为作 者爱它 !” “ 因为 ……” 孩 子们把手 受 去阅读感悟 理解 想象 ,加深 这些在 平 实生活 中很 少见 到和 举得高 高的 , 纷纷抢 答 。“ 那你们 爱翠鸟 吗?” “ 爱! ” 孩子们异 接触 到翠鸟 的 、 在城 市里 长大的孩子 们对翠 鸟特 点的认识 。他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 中的亮点
云 南 省 凤 庆县 鲁 史 镇 永新 中心 学 校 ( 6 7 5 9 1 4 )李 洪 昆
“ 多漂 亮的 翠鸟呀 !” “ 多像 一个 美丽 的小姑娘呀 !” “ 它的 非常喜欢 这篇文章 。 动作 可真快 呀 !” ……在一 幅幅色彩 明丽 、 敏捷 机灵 、 从不 同角 记得几 年前 我第 一次教 这篇 课文 时 ,只是按 照教 材的要 度捕捉 到 的翠鸟不 同的画面 前 , 学生喷 啧赞叹道 。这是我 第二 求 让学生 把课文 读 通读懂 , 了解课文 有四个 自然 段 , 各段 分别 次给 另 一批 学 生教 学 《 翠鸟 》 一课 时让 学 生再 次 回顾全 文 , 品 介 绍 了翠 鸟的 外形特 点 、 活动特 点 、 捕捉 小鱼 的过程 和家 在 陡 赏 画面 。“ 像一个 美丽 的小姑娘 ? ! 这个 说法多 贴切多形 象呀 ! ” 峭的石壁 上 , 并 懂得表达 了 ” 我们 ” 对 翠乌 的喜 爱之情 就嘎然

小学一年级语文学科亮点剖析与总结

小学一年级语文学科亮点剖析与总结

小学一年级语文学科亮点剖析与总结一、引言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展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有一些亮点值得深入探究和总结。

本文将从意义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来剖析和总结一年级语文学科的亮点。

二、意义培养1.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又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和书写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课堂上的朗读、课外的阅读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理解文本内容,并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持久性兴趣。

三、教学内容1.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教学为主线,将识字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

教师通过教学故事、绘本、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积累并掌握更多的汉字,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采用趣味性和练习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语文知识及技能的培养除了识字教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听说能力和基础文化素养。

教师通过听力训练、口语表达、诵读、语文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现代化手段来辅助教学,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所不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组合作、个别辅导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研工作亮点特色汇报

小学语文教研工作亮点特色汇报

一、引言小学语文教研工作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现将我校语文教研工作亮点特色汇报如下:二、教研工作亮点1. 教研氛围浓厚我校语文教研组注重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如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每月一次的公开课展示、每学期一次的教学研讨等。

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 教研内容丰富我校语文教研组在教研内容上注重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一方面,关注国家教育政策、课程标准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3. 教研方法创新我校语文教研组在教研方法上不断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如“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等;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升自身素质。

4. 教研成果显著近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我校语文教师多次获奖;学生在各类语文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三、教研工作特色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校语文教研组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重视阅读教学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语文教研组高度重视阅读教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竞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注重跨学科融合我校语文教研组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音乐、美术、体育等。

通过跨学科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校语文教研组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成语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成语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成语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作者:夏超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8期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它一般由四字构成,结构匀整,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教师运用成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成语的一般常识,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

运用成语教学很多的优势作用:一、通过成语感受古典文化的熏陶绝大多数成语是从古代演变而来的,因而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古代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典籍作品都包含有大量的成语。

教师运用成语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许多古典文化知识:1.古代的神话传说。

“女娲造人”、“愚公移山” 、“牛郎织女”、“嫦娥本月”、“夸父逐日”、“弈射九日”、“八仙过海”、“精卫填海”……这些神话里包含的成语,将我们带入了一片神幻世界。

这里有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和幻想;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对纯真爱情矢志不渝的追求。

2.寓言故事,化深邃为简易。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叶公好龙”、“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拔苗助长”、“越俎代庖”、“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画龙点睛”、“买椟还珠”、“塞翁失马”、“一傅众咻”、“与虎谋皮”、“一夔已足”……数不胜数的寓言故事,闪耀着智者的光芒,点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3.中国纷争的历史典故。

“一国三公”、“三足鼎立”是分裂;“司马昭之心”、“祸起萧墙”是祸起;“二桃杀三士”、“七擒七纵”是谋略;“三顾茅庐”、“千金市骨”是求贤;“揭竿而起”、“同仇敌忾”是奋起;“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是坚持;“四面楚歌”、“风声鹤唳”是危境;“一败涂地”、“无颜见江东父老”是失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是蛰伏;“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历史的车轮渐渐驶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逡巡于成语的丛林中,感觉古意迷漫,如沐秋风。

语文作文备课检查亮点和不足

语文作文备课检查亮点和不足

语文作文备课检查亮点和不足前几天,学校组织了一次语文作文备课检查,我有幸参与其中。

这一经历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探险,让我看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亮点,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先说亮点吧。

不少老师的备课真的是下足了功夫,那认真劲儿,就像是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

比如说,有位老师在备“人物描写”这一主题的作文课时,她的教案简直就是一本“人物宝典”。

她详细地列举了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到动作、心理,每一种方法都配有生动的例子和详细的讲解。

不仅如此,她还找来了好多名家名篇中的精彩段落,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老舍先生书中的祥子,把这些段落细致地拆解分析,告诉学生们大师们是如何通过寥寥数笔就把一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的。

这还不算完,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实践,她还设计了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同学们分组互相观察,然后当场描写,再互相点评。

你能想象到那个热闹的场景吗?同学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仔细观察着小伙伴的一举一动,笔下刷刷地写着,那认真的模样,就好像自己是个大作家。

还有一位老师,在备课“写景作文”时,那叫一个用心。

他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怎么描写景色,而是自己亲自去了好多地方,拍了一大堆美丽的照片。

什么春天的花园、夏天的池塘、秋天的稻田、冬天的雪山,应有尽有。

在课堂上,他通过这些照片,带着学生们一起“走进”了不同的季节和场景。

他会指着一张照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朵花,它的颜色是不是特别鲜艳?那我们要怎么形容这种鲜艳呢?”然后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去描述。

而且呀,他还准备了一些小道具,比如五颜六色的树叶、小巧的石头,让学生们亲手触摸、感受,这样写出来的景色就更加真实、生动了。

这些亮点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们为了让学生们写好作文,可真是绞尽了脑汁。

不过,在检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有的老师的备课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缺乏系统性。

比如说,在讲解议论文写作的时候,一会儿讲论点怎么提出,一会儿又跳到论据的选择,然后又回到论证方法,整个过程有点杂乱无章,学生们可能会听得云里雾里,抓不住重点。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及需要重视的问题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及需要重视的问题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及需要重视的问题作者:石超斌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7年第03期【摘要】本文提出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是普遍重视学生的品读感受和情感体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多彩;但仍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强化语文课“语文”味、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性等问题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问题【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06-02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一)学生的品读感受、情感体验受到重视反复诵读品味是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和领悟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阅读体验,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

不过一些语文教师教学时急功近利,在课堂上往往只注重琐碎的分析、机械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品味,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语文课堂枯燥化,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近几年,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最大转变就是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诵读品味。

例如,柳州市的玉珊老师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文时,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品味课文:先让学生听多媒体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文本;再通过自由朗读、个体展示朗读、全班齐声朗读、相互点评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感受、体验文章的情感,最后再引导学生品读玩味文章中清新优美、富有哲理性的语句,体会作者倾听大自然的感受,领悟文章语言之美和大自然之美。

这节语文课,玉珊老师以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品读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分析。

通过品读,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和领悟文本,想象文本中描绘的优美画面,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文本品读的美妙感受。

(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得以突出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近几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明显体现,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只考虑“教”的问题,还考虑学生“学”的积极性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几个亮点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几个亮点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几个亮点作者:吕秀颖来源:《现代教师论坛》2013年第06期在实施“双案导学”的课堂改革以来,在课堂教学流程以“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自主展示”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自己有了多方面的思考和体会,逐渐感悟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亮点所在。

学生自主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之一,也可以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并非独行其事,而是指学生不盲从老师,在课堂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热情参与,课后及时查漏补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感。

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自己才是学习的管理者。

不管采用何种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最关键是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所有课堂教学的环节、流程和节奏都应该是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理念。

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但应该追求一种自然。

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不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

”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亮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上千种、上万种,最终都是为了四种能力,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可能更多的是注重听和写的训练,忽视了说的能力的训练,而现代社会恰恰对说的能力要求很高。

我们的高效课堂改革中自主展示的环节很好的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

让学生有了表达观点,有条理的分析和阐述自己见解的机会。

在这样的教学中,善于表达的学生成了展示明星,侃侃而谈的“范儿”,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赞赏;内向腼腆的学生也变得大胆和大方了。

板演和倾听也综合了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但我们也要谨防“光说不练”情况的发生,以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朗读:语文课堂上的一道亮点

朗读:语文课堂上的一道亮点

朗读:语文课堂上的一道亮点摘要:纵观当下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轻视、忽视甚至无视朗读教学的现象,重新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让课堂上书声琅琅已成为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探求实现高效朗读教学的策略,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朗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关键词:朗读语文课堂教学重要性一、书声琅琅,培养学生朗读的良好习惯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一些高中学生因为没能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在朗读过程中话不成句,词不达意,完全丢失了原作的灵魂。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自由阅读的时机,对那些尚未养成良好朗读习惯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对待个别朗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当在规范其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引导,纠正学生的不良朗读习惯,如断字、不含感情、不自信、声音小等情况,力求让学生达到吐字清晰、准确流畅的规范化阅读境界。

朱光潜先生说:“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

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

”中学课文中有不少是上乘之作,有很高的语言表达技巧。

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实际上是学生用自己的喉舌说作者的话。

作品中准确、华美的用词,生动的语法修辞等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而且积累了一些写作材料和作文技法,一举多得,为提高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课堂上多创造让学生朗读的机会,其实也是一个掌握、落实字词的有效方法。

譬如经常举办朗诵比赛,不同的学生读同一篇文章总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因为他们有各自的诵读方法。

抑扬顿挫,哪里停,哪里开始,其实朗读断句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有时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

如果学生通过多次朗读熟练掌握了最佳的朗读方法,对知识能够活学活用,相信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所以这样通过朗读掌握重要字词的基础知识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远远比单纯地教学生记住字词的活用知识的方法的教学效果要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
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他们本人(不教书的理论家除外),似乎也
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包括我自己。为什么把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
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我何尝不是这样想!
“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
这是很可怕的评价。
以往,我的许多徒弟(我有时也这样),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
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
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有“多元解读”,
如此等等。企图以旁门左道来掩饰自己的肤浅和浮躁,以花架子哗众取
宠。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前不久,我在西安苏教版语文教材培训会上执教了《第一次抱母
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老师们的好评。如果说获
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
它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
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
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
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
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
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
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
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
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
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
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
为确保每个人达到读正确、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
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
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
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做任何事情
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
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
“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
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
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的作用。小学生只有读出声音(包括听别人读),自己听到,才能
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离开了朗读的
中介,往往难以理解课文。其实成年人读出声音来,或边看边听别人朗
读,对书面的文字的理解也远比默读理解得好,因为朗读是活的。因此,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
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
就是‘跟我读’。”我说:“对的,记得台湾的一位教授也这样说的。”
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
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
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
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
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
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
本身。”(引自吴忠豪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
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
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
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中的护士见作者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
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
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
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
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
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那一份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
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
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是写母亲辛劳的:“在我记忆中,母
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
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
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因为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
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
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
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
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
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
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
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黑板上板书的“翻山越岭”说:“那
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
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这就是品味。语文课本中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
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味同嚼蜡的语文教
学,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兴趣的培养也无从
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
——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
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
理解后的朗读里。
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写字。我先请学生“读帖”(苏教版语文每课
的生字都是请书法家书写、并用红色印的),“读”完后,描红,然后
“临帖”。临写完了,我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
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越”字的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
字里边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且没有“脚”。于是,我
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
学生这才发现,它在左边“走”字的第二横处起笔。接着,我边讲边在
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学生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课老师也静静
地听,静静地看。当我范写完了,师生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只是赞叹
我写的字漂亮吗?
指导学生把字写好,学生们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是不是也是语文教
学的亮点?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
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所以,我现在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
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
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
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徐州市老特级教师李梦钤先生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
材就没有法儿。”确实如此。当我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
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较简单了。
最后要说的是,我这样说,绝不是否定多媒体、否定表演等手段。
如果运用的恰到好处,自然会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现在,该用我也照
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