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德性与德行
德行与德性-品格与学问

德行与德性、知识与思考谈到教育和培养人才,一般都说「品学」。
「品学」,即「品格」与「学问」,确实代表生命内涵的两大面向。
要完成「品学」的教育,其难易度及其需要的「用心」度,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学」是容易教容易学的,而「品」是较难的。
分析地看,学与品的教育,又各分两个层次。
同属于「学问」一方面,又可分「知识」与「思考」两层。
天下间最容易教成的,也最容易检测出成绩的,是各种知识和技能。
因为它们是「死的」东西,是累积起来的,看得到的学问。
所以,在一个没有智慧的时代,总是以这些成绩来做教育的指标。
因为这些是浮在人生表面的东西,最容易被看到功效。
今日中国,包括急切地想「追欧赶美」的诸东方国家,其教育体制所注重者,即此也,因为这个在这个时代里,这些国家是最没智慧的——不仅丧失了自己的智慧,同时,也没有学到西方的智慧。
如果吾人深入看一看,更会察觉欧美知识教育之所以成功,其实是因他们注重的不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测试,而是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鼓舞。
思考能力是知识之所以成就的根本能力。
西方人三百年来,知道科技的基础在数学,数学的基础在逻辑(当然,他们并不一定知道逻辑的基础在「识心」,而识心的基础在「良知的坎陷」,或者如佛家所说,「识心」的基础在「无明」,但,西方人不必懂这么多,他们只要抓住逻辑思考,就已有富丽堂皇的表现而让丧失智慧的东方人瞪目结舌了),所以,西方教育,对「算数技巧」「和课本上的科学知识」并不在行,也不注重。
而东方,如台湾、大陆、日本、新加坡,却为每年的「中学的数理成绩在世界评比中名列前矛」而沾沾自喜。
其实,这些东方诸国,充其量也只不过把「算数技巧」和「科学知识」提早的大量的硬塞给学生而已,那是不值得骄傲的。
何况如此的硬塞之结果,坏了思考的胃口,到最后,是:刻苦所来学的一大堆知识并没有大用,因为大多过时了,而一生守着死知识,没有求新求变的本领和兴致,所以都成为永远的「仿冒国家」。
教育上比较深比较难比较可贵的的是「品」的教育。
德性与德行的关系——论《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德性思想

( ) 性 的 内 涵 一 德 德 性 (iu) 是 古 希 腊 伦 理 学 中 的 一 个 基 本 概 vr e , t
念 ,最 初 它 是 被 希 腊 人 用 来 指 武 士 英 勇 善 战 、 所 无 畏 惧 的 高 贵 行 为 , 如 , 荷 马 史 诗 中 , 性 概 念 的 例 在 德 含义 和 勇 敢 是 等 同 的 。 之 后 它 也 被 用 来 指 称 那 些 优 秀 的 公 民 在 城 邦 生 活 中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优 良行 为 和 品 质 , 逐 渐被 推 而广 之 , 来 指 一 切 生命 物 、 生命 并 用 非 物 所 具 有 的 突 出 优 点 和 特 长 。在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用 法 中 , 性 一 词 , “ 越 ” ec H n e 相 近 , 有 两 种 德 与 卓 ( xe e c ) 它
张 超 兵
( 南 大 学 政 治 与公 共 管理 学 院 , 庆 40 1) 西 重 0 75
摘
要: 德性和德行是德性伦理 学的两个重要 概念 , 德性 是使 一个人 成为好人 并且使 其现 实活动 完成得好 的
品 质 , 行 则是 一种 “ 乎 德 性 的 现 实活 动 ” 德 舍 。德 性 是 人 的 内在 品 质 , 行 则 是 人 的 外 在 品 行 , 者 相 辅 相 成 , 互 德 两 相
满 I(5德 性 是 “ 于 行 为 的 多 次 重 复 才 保 留下 来 ” p ) J2 由
的” ( J … I 。
德 性 究 竟 是 什 么 呢 ? 亚 里 士 多 德 认 为 。在 灵 魂 “
中 有 三 者 生 成 , 就 是 感 受 、 能 和 品 质 , 性 将 为 这 潜 德
德 性 (nelc a iu ) 如 智 慧 、 解 和 明 智 ; 一 itl t lvr e , eu t 谅 另
德性德行德政心得

德性德行德政心得德性、德行、德政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贯彻这三个方面的德之要求,从而增强自身的德性和德行,为中国的德政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将介绍我从德性、德行和德政三个方面的理解和实践心得。
德性是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品德、性格、态度等。
作为德性的塑造者,我们首先要自觉地树立良好的行为自觉,做到讲究礼仪文化、有规矩、有节度,以及有远大的志向和担当。
这样的德性表现得体,它对个人的事业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国家社会的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思路清晰、知识理性的人,我们还要自觉地拥有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善于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单身、能力和素质,为全人类的进步、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德行方面,我们需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着规定,严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有所捍卫,善良、诚实、守信、慷慨、耐心、友爱、勤奋、诚信、自尊、自强不息等品质,这些品质体现了一个人高尚的情感品质、丰富的美德特征和无穷的光芒,是一个人维持社会和谐、巩固国家安全、提升个人价值的基本保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
同时,作为一个有责任心和担当的人,我们还需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家庭、社交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放平心态,不妥协、不懈怠,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创新思维、切实可行、事业有成。
德政是社会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建设和治理的重要技术。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公民,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贯彻德政理念,尊重法制,遵守公序良俗,良性互动、忠诚敬业、打破常规,协作共创、以人为本等关键词,牢固树立“人民至上,服务先行”的公共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与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规范社会生活,加强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动力。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公民,深入学习和贯彻“德性、德行、德政”的理念,提高自身的修养,切实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品德修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和优秀的公民,为建设具有强大实力、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性视域中的“德性”及“德行”——休谟德性关于及其现实启迪

摘要作为十八世纪道德情感主义的思想先驱,休谟以自然人性为出发点,从“感性世界”的视角来谈论道德问题。
通过对人性进行深入剖析,休谟破除了西方伦理学上道德理性主义的独断特权地位,指出了人性中固有的自爱和仁爱情感倾向是德性生成的基础,并提出“道德区分是由道德感得来的”的结论。
休谟对道德的解释是与其对人性的关注紧密相联的,整个道德学说的立论基点和理论焦点是建立在他的自然人性基础和自然法则的方法论之上的。
德性作为人的一种心灵品质,在本质上属于情感问题,德性判断表明了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一种态度和情感。
当道德的视阈从抽象的思辩科学和超验的世界转向现实的人性关注后,人在道德中的主体地位与价值被确立起来。
在休谟看来,道德善恶与人的快乐、痛苦相连,善的品质或行为能引起人精神上的愉悦,恶的品质或行为则与之相反。
功能上有“效用”的品质因其有用性而引起自身或他人的愉悦情感,故而有用的品质也具有其德性价值。
人类的德性主要由它们所具有的功能上的“有用性”和精神上的愉悦性的程度来衡量。
在德行评价上,休谟以动机作为德行评价的依据,并不脱离和回避人的自然性需要,亦人性中的自私因素。
出于仁爱动机的行为固然值得我们赞美,但出于义务动机的行为也同样具有道德之美,由义务动机而做出的行为显然是一种为符合自身利益需要而设计的,这就回应了他的自然人性的理论前提。
在阐述自然德性与人为德性的问题上,休谟结合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强调了道德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生命体,自利与人的自然性基础是不可分离的,它是人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人性中还有一种自然的原则:它不以个人利益为标准的道德标准,而是以“是否有助于人性完善”为尺度,其表现为人的原始本能所产生的德性。
其理论兼具了情感主义原则与功利主义标准。
休谟的德性论以其对自然人性的回归,打破传统以理性化为标准的道德规范和价值,重新赋予现实道德人伦气息与情怀,使抽象的道德规范通过道德情感的认同进入到主体心中,充分展现了对现实生活和道德实践的本性关注。
德性

(2)职业道德修养
A.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 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 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B.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 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 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C.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 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 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 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
A.提高道德认识,道德知识即道德意识, 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 B.陶冶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以道德认识 为基础的,对社会的态度、内心的体验。 C.锻炼道德意志,这是追求道德目标的 意志、毅力与自觉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 决心。锻炼道德意志是德性形成的关键因素。 D.养成道德习惯。
第八讲 德性与德行
第八讲 德性与德行
C.诚实守信是建立社会公德体系 的基石。只有做到诚实守信,人与人之间 才能发展相互间的友谊和信任,你才能得到 别人的关怀和帮助。 D.诚信问题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只要有一个人不讲诚信,这个市场的运行成 本就会大大提高,而市场主体的利益也会受 到损害。 我国社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讲信用、 欺骗欺诈、损公肥私的行为,这不仅败坏了 社会风气,而且直接破坏了我国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运行。
第八讲 德性与德行
德谟克利特: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 谈道德。 夸美纽斯: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各人所得的给 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恳挚 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 约翰· 洛克: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 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罗素: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 爱,对穷人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公共管理者的德性

格言欣赏,体会古人、名人对诚信的认识。 1、孟子(中国古代思想家):诚者,天之道 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2、海涅(德国诗人):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 开出灿烂的鲜花。 3、裴多菲(匈牙利诗人):我宁愿以诚挚获 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意以伪善获得 十个朋友的赞扬。
正面案例:美国沃尔玛、中铁十六局 反面案例: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
美国的安然公司公布虚假信息,虚增营业额 60%,竞一时跻身于国内50强。美国世通公司, 虚造假账410亿美元,欠债35亿美元 。 美国安然,世通公司做假帐丑闻曝光后,舆论哗 然,股市道琼斯指数和纳克达斯指数下降到历 史最低点,股市资产3.5亿美元瞬间蒸发,贻害 于民,更害自己。针对安然、世通丑闻,由美 国司法部召集,美国总统布什主持美国前100 名大企业董事长举行“诚信宣誓”,向社会和 国家法律郑重宣誓:不造假帐,诚挚经营,如 实编造会计报表,担负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诚信 责任,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德性的根据(Basis )
德性的主体是人,即生活在 一定群体和社会中的个人。 虽然德性属于个人,却是 历史选择、社会或群体选大特征(characteristics)
(1) :是一般性的伦理文化和观
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具体的社 会生活和活动领域中的表现。
德性
德行
(2)德性对个人价值的意义:个人的德性
对于对于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是有积极意 义的,个人越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越 是乐意通过学习、修养等途径去获得德性 和拥有德性,他的个人利益和要求也就越 能够得到持续和长久的实现。
在公共管理领域,德性能 使公共管理者获得开展公共管 理活动的自由以及展现能力和 才干的自由。
德制是德性的客观保障
对于社会治理而言,权欲、物欲、爱慕 虚荣是诚实守信的最大障碍。
人生五性——德性、悟性、韧性、血性、记性

人生五性——德性、悟性、韌性、血性、記性第一個性是德性。
----德性也可以叫德行。
但是我覺得用德性可能和後邊的詞語相勾連得更密切一點。
----為什麼把德性德行放在第一位?有一句老話,《菜根譚》裏面的一句話,叫“修身建德,事業之基”。
修身建德,古人非常重視,認為是事業的基礎,那麼這個事業呢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事業,而是處事和為業。
司馬光曾以此標準來評判人:德才兼備是聖人,德大於才是君子,德才皆無是庸人,才大於德是小人。
還感慨:傳位授業,若不聖人君子,甯與庸人不與小人。
可見,無論做人做事,德字為先,這個是不需要我再綴述的。
這是德性,人生首要。
第二性,悟性。
----中國有句老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在18歲之前,我們的知識,很多都是字面上的東西,但是字面之後的意義,也許真的非得等到我們十八歲,開始進入社會之後,才能夠理解。
書法上有一句話講:力透紙背,講的是書者的功力。
我們生活的閱歷將告訴我們,我們除了要讀懂字面的意義之外,字後的意義可能更加意味深長。
因為一旦我們步入社會,我們接受的社會規則,除了有字面上的規則之外,還有字面下的規則。
這些是我們在中學讀書、乃至大學學習都可能學不到的,是我們老師講不到,我們家長講不到,別人無法講,必須靠自己去領悟的。
這個悟性強,悟性弱,在我們真正成人步入社會之後,會對我們在人生座標的確定,和人生價值觀的樹立以及把握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領悟人生的功力,這是第二性,悟性。
第三性,韌性。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都追逐自己的夢想。
剛才我聽我們同學在講,七歲就有了夢想,八歲已經開始試圖把握和實現自己的夢想,十七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感受到:無為的憂慮,會像紛紛細雨那樣打擾著自己的心房。
但是每個人的夢想能不能最後實現,關鍵在韌性。
因為社會的運轉,並非像我們每個人設定的夢想的軌道一樣,那麼嚴絲合縫。
總有磕磕碰碰,總有風風雨雨。
在風雨面前,在發展的軌跡和我們自身的理想不相協調的時候,甚至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是悲觀、是抱怨、是失望、是放棄,還是要鍥而不捨、堅韌不拔呢?沒有韌性,我們無法達到我們理想的彼岸。
【词句】“德性”与“德行”的区别和用法

【词句】“德性”与“德⾏”的区别和⽤法近⽇,俩朋友笔谈,有意⽆意让我赏玩。
⽂中⽤了“看他那德性,看我⾃⼰也这德性”。
⾃嘲也好,辱⼈也罢,但我对“德性”⼀词⽤法还是产⽣了浓厚的兴趣。
“德”实有五层含义。
⼀是道德:品德。
《易·乾·⽂⾔》:“君⼦进德修业”。
⼆是恩德:《书·盘庚上》:“汝克黜乃⼼,施实德于⼼”。
三是感德:《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于我乎”。
四是事物的属性。
章炳麟《国故论衡·语⾔缘起说》:“实、德、业三,名不相离”。
五是道德:是⼈们共同⽣活及其⾏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字连⽤始于荀⼦《劝学》篇:“故学⾄乎礼⽽⽌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性”亦有五层含义。
⼀是⼈或事物的本⾝具有的特质。
《左传·昭公⼆⼗五年则天之明》:则天之明,因地之性。
⼆是性别:男性;⼥性;雄性;雌性。
三是与⽣殖、性欲有关的。
如:性感;性欲。
四是在名词后⾯指范围、⽅式等。
全国性,综全性。
五是性情;脾⽓。
《孟⼦·告⼦下》:动⼼忍性。
德性组词便指⼈的⾃然⾄诚之性,《礼记·中庸》:“故君⼦尊德性⽽道问学。
” 郑⽞注:“德性,谓性⾄诚者也。
” 孔颖达疏:“‘君⼦尊德性’者,谓君⼦贤⼈尊敬此圣⼈道德之性,⾃然⾄诚也。
”德性亦有品性,品质之意。
《风筝误·和鹞》:“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未必端庄,德性未必贞静。
”《⼆⼗年⽬睹之怪现状》:“初读书的时候,便教他读了《⼥诫》、《⼥孝经》之类,同他讲解明⽩了,⾃然他就明理;明了理,⾃然德性就有了基础。
”《绅⼠的太太》:“凡是⼀切绅⼠的坏德性,他们都不曾缺少。
”《厦门印象》:“除了很好的体格以外,他们还有很好的德性。
”上述说明,“德性”不是看出来的,是⼈本⾝特有的德的品性,能看出的只是⼈的“德⾏”。
现汉中解释:“德性”同“德⾏”,被视为同义词,实际在⽤法上是有所不同与区别的,这要看句中的语⾔环境。
⼀个⼈有没有“德性”,要看⼀个⼈的“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德性”与“德行”
近日,俩朋友笔谈,有意无意让我赏玩。
文中用了‚看他那德性,看我自己也这德性‛。
自嘲也好,辱人也罢,但我对‚德性‛一词用法还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德‛实有五层含义。
一是道德:品德。
《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
二是恩德:《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心‛。
三是感德:《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于我乎‛。
四是事物的属性。
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实、德、业三,名不相离‛。
五是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性‛亦有五层含义。
一是人或事物的本身具有的特质。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则天之明》:则天之明,因地之性。
二是性别:男性;女性;雄性;雌性。
三是与生殖、性欲有关的。
如:性感;性欲。
四是在名词后面指范围、方式等。
全国性,综全性。
五是性情;脾气。
《孟子〃告子下》:动心忍性。
德性组词便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郑玄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
‛孔颖达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
‛
德性亦有品性,品质之意。
《风筝误〃和鹞》:‚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止未必端庄,德性未必贞静。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初读书的时候,便教他读了《女诫》、《女孝经》之类,同他讲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
‛《绅士的太太》:‚凡是一切绅士的坏德性,他们都不曾缺少。
‛《厦门印象》:‚除了很好的体格以外,他们还有很好的德性。
‛
上述说明,‚德性‛不是看出来的,是人本身特有的德的品性,能看出的只是人的‚德行‛。
现汉中解释:‚德性‛同‚德行‛,被视为同义词,实际在用法上是有所不同与区别的,这要看句中的语言环境。
一个人有没有‚德性‛,要看一个人的‚德行‛。
何为‚德行‛?谓道德品行。
《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
‛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早在远古殷周时代就已出现。
在《盘庚篇》中,盘庚自己一再警惕地说:
‚我并不是不顾我先祖的德行。
‛
‚我也不敢不顾先祖的德行而妄自作为。
‛
‚我们都应当同心又同德。
‛
从这几则话中,就显示了殷人对于‚德‛修养的讲究。
从远古‚德‛字造字的含义上说,‚德‛就是‚得‛,就是做事做得适宜,于人于己都过得去,无愧于心,这就是‚德‛,
也就是‚得‛。
据《释名〃释言语》云:‚德,得也,得事宜也。
‛亦有‚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之说。
其实,‚德‛是殷人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所抛出的中心骨干的内容,一个是作为内心修养的‚德‛;另一个就是作为规范行为的‚礼‛。
殷人从建国的过程中就已倡导‚德治‛和‚礼治‛,就以‚德‛和‚礼‛作为他维护统治权力的中心骨干。
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达到这作为规范‚礼‛的目的,就必得要有很好的‚德‛的修养为前提;反之,如果要完成‚德‛的修养,也必得有‚礼‛作为规范,二者在作用上虽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人们可以这样说:殷人之所谓‚德治‛是为了走向‚礼治‛,而殷人之所谓‚礼治‛也就是为了要完成‚德治‛。
换句话说,这‚德治‛就是‚礼治‛,而这‚礼治‛也就是‚德治‛这‚德治‛、‚礼治‛的完成,从殷人看来,就是殷族对其他被子奴役的种族的统治权力的臻于巩固。
周人取代了殷种族国家之后,‚德‛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挥,到后期,受现实的冲击,‚民各有心‛,局面‚不可救药‛,‚德‛观念有所动遥,便有了‚德‛的毁灭说法:
‚乃如之人兮,德间无良!‛意思是:象这样的人,真是太没有行德行了!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意思是:这人之不好,就是德行的不一致呀!‛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意思是:这男人的不正,也是德行的不一致呀!‛
说到此,我们应对‚德性‛与‚德行‛有了深刻的理解了。
与‚德‛字组成词的还有很多,其中对‚德化‛、‚德风‛、‚德操‛还是情有独衷。
德化:以德感人。
《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会乎!乃躬藉处若而民从之。
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
德风:儒家以为统治者如能用道德教化人民,人民就会像受风的草一样顺从。
固称这种作用为‚德风‛。
语出《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德操:德行操守。
《荀子〃劝学》:‚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行操。
‛王先谦解引郝懿行注:‚德操,谓有德而能操持也。
‛
‚德化‛、‚德风‛、‚德操‛乃为人、为政、行德之道。
‛正所谓‚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
人若想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的人。
就必须以‚尊德性‛为本,求仁义为善之道,行君子坦荡之举,唾小人戚戚之为。
是的,‚病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希望我的朋友明白了‚德性‛与‚德行‛,能好自为之,多行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