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何为德性

作用
•
第一、理智德性是人类区别于植物和动物的 标志。 • 对人来说 ,所有的德性没有理智就不能生成。 伦理德性看起来是天然的品质 ,但只是在有了理 智之后 ,它们才能成为德性。比如说 ,野兽具 有某些自然的品质如威猛、气血两旺等 ,但由于 没有理智 ,它们是有害的。 • 第二、理智使形成伦理德性的基础。 • 在诸种理智德性中 ,只有明智 (审慎 )与伦理 德性最为密不可分。它不是那种可证明的、抽象 的、永恒的知识 ,而是关于实践的正确原理 , 它靠经验、训练而形成。所以 ,明智在实践中的 重要作用便显而易见了。
实践理性
• 定义: • 实践理性在明智这一理智德性 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是一种实践智 慧。 • 内容: • 1、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联
•
2、明智的内涵
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联
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系十分密切 ,要理解明 智 ,必须考虑它与伦理德性的关联。 • 亚里士多德说 :“伦理德性既然是种选择性 的品质 ,而选择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欲望。 ” • 我们知道 ,伦理德性指的是灵魂的非理性部 分的优异品质 ,但是他必须经过选择,而选择有 否定和肯定,是有理智性质的。 • 从本质上说 ,实践理性思考的目的就是要使 欲望正确。动物没有理智判断能力,所以与行 为无缘,理智是人的本质所在。人从娘胎出现 在这个世界之时,就已深深陷入社会的伦理关 系之中,所以对待伦理事物必须要经过自己的 理智选择,以使自己的本然欲望正确,符合伦 理。
尼各马可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 据传由其子尼各马可编纂,约成 书于公元前335~前323年间。全 书共10卷,132章,探讨了道德 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 的各种规定等问题。该书是亚里 士多德众多著作中内容最丰富, 理论最成熟,保存比较完整的著 作,可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影 响巨大的伦理学专著,书中系统 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 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成为西方 近现代伦理学思想的主要渊源之 一。
德性为何是可欲的——德性、价值与人的现实生活

[ 英] 鲍曼、梅:《 社会学之思》 ( 第二版) ,李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第 26 页。
杨国荣:《 意义世界的生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303 页。
(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62)
[ 摘 要] 德性为何是可欲的? 对该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对德性、价值与人的生活三者
关系的理解。 德性以合乎人性需要的价值为根本内容。 无论是凝聚于主体的德性,还是
表达主体需求的价值,均生成并展现于人的现实生活。 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合乎人
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解释“ 仁” 德,此处的“ 礼” 虽然以规范、体制为形式,却以特定社会的需要为判准。 正是从这个意
义上说,“ 德性的源头在于社会价值观的内化或灌输” ,将一定的社会风俗( ethos) 或规范( 儒家的
“ 礼” ) 凝于个体,成为稳定的内在品格。
德性不仅具有道德内涵,而且也呈现出鲜明的社会意义。 人的社会性与伦理性在德性的构成中
芙·西蒙( Yves R Simon) 将德性视为一种与人的现实生存密切关联的“ 生存性品质” ( existential dis⁃
position) ①,本质上是道德主体将特定的政治 / 伦理共同体的价值规范内化而形成的惯习( babitus) 。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其中伦理德性源于社会的风俗习惯;孔子以“ 克己复礼为
围绕现实生活领域多重复杂的社会关系,德性一方面为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的稳定、有序发挥
重要的整合功能,另一方面也为个体的自身存在和自我完善提供担保。 杨国荣指出:“ 品德的多样性
德性的一般意思与德性的分类

德性的一般意思与德性的分类1. 引言德性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指代一个人或事物所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德性在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体系中有不同的解释和分类。
本文将介绍德性的一般意思以及一些常见的德性分类。
2. 德性的一般意思德性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中,最早使用该词的是亚里士多德。
在他的著作《尼科马可伦理学》中,他将德性定义为人类特有的品质和能力,旨在实现幸福和美德的生活。
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德性是一种人类的品质和能力,它包括了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德性与道德紧密相关,它要求人们以正确的行为来实现自身的幸福和美德。
3. 德性的分类德性的分类在不同的哲学体系和文化中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德性分类:3.1 道德德性与美德德性将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美德德性是亚里士多德的划分方式之一。
道德德性是指遵循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行为特征,它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美德德性是指个人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美好的特征,它强调个体自身的美德修养。
3.2 心德与行德心德与行德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德性分类方式。
心德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品质和修养,它关注个体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德行。
行德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和举止,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表现和行为规范。
3.3 直觉德性与思辨德性直觉德性与思辨德性是康德哲学中的德性分类方式。
康德认为,直觉德性是指通过直觉和直觉判断来决定行为的品质,它强调个体的道德直觉和感知能力。
思辨德性是指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决定行为的品质,它强调个体的道德判断和理性决策能力。
4. 德性的重要性德性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德性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基础。
通过培养良好的德性,个体可以提高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品质。
其次,德性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有良好德性的社会可以促进公正、互助和友善的关系,实现共同的幸福和繁荣。
5. 总结德性是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它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德性是个体实现幸福和美德生活的关键。
何为德性

1. 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在表现程度上有很大差异,德性就是人们对于出色地实现活动的称赞。
2. 在古希腊语中,德性最初指武士的高贵行为如勇敢等,后来也被用来指那些卓越的公民在城邦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公民的美德或品质,后逐步地用来指任何人、生命物显著具有的优点。
14. 德性同快乐与痛苦尤其是同快乐相关。而快乐尤其可能毁灭德性。因为,一则,追求快乐的欲望从小就伴随着人,能以从人的情感中消除;二则,对于快乐,做得正确就使人善良,做得错误就使人邪恶。
15. 德性不同于技艺。技艺只相关于对象的性质;德性还需出于一定的心态。一个人知道他要做的行为,出于意愿地、因其自身之故、并且出于一种确定的品质而选这它时的行为,才是合乎德性的。
11. 德性不同于感情。因为:(1)称赞与谴责无法适用感情。(2)德性意味着在先的考虑与主动的选择。
12. 德性作为灵魂的实现活动的品质,并不是与实现活动的目的所包含的那些性质相分离的另外一种品质。出色的实现活动与一般的实现活动是同类的。
13. 活动可生成德性,亦可毁灭德性。因为德性只生成于德性的活动。
16. 德性是使得我们在所有事物上做得适度的品质。
17. 适度有相对于对象的和相对于我们自身的。相对于对象而言的适度是技艺的目标,是我们在做事时达到对于对象而言的适度的品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8. 德性的目标则是感情与实践事物上达到相对于我们自身的适度。
7. 智慧是理论理性的德性,是人的最高等德性。
8. 明智是实践理性的德性,可由教导生成,亦离不开习惯。
9. 德性既不出自自然,也不反乎自然。
10. 人的灵魂有三种状态——感情、能力和品质。能力是自然赋予,德性并非始自自然,唯有运用它才能获得。所以我们从不称赞/谴责能力,而是称赞德性和谴责恶。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2019-08-10【摘要】德性是亚⾥⼠多德伦理学的⼀个重要概念。
亚⽒认为德性是⼀种与实践和感情相联系,以快乐和痛苦作为其表征的品质;德性是过度与不及之间的⼀种适度,即中道。
亚⽒的德性思想是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对其进⾏重新解读,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亚⾥⼠多德;德性;道德教育德性的概念,正如奥斯特沃特指出的,在所有希腊伦理学体系中都是根本性的概念i,⽽在亚⾥⼠多德伦理学中它更是重中之重的概念。
亚⾥⼠多德对德性进⾏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思想,重新解读亚⽒的德性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代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代道德教育存在着教育对象客体化,教育⽅法重理论灌输、忽视情感培育,忽视家庭教育在德性形成过程的作⽤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教育对象的德性养成及⼈格塑造,不利于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实现,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亟需从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论层⾯寻求破解之道。
本⽂通过对亚⾥⼠多德的德性思想及其蕴含的德性教育思想的论述,探讨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
⼀、亚⾥⼠多德的德性观德性的古希腊⽂是“arête”,在《利德尔―斯考特希腊⽂―英⽂词典》⾥的注释是:“善,任何类型的优秀。
尤其是男⼦⽓概的才能,刚毅、勇猛和英勇。
”ii对希腊⼈⽽⾔,德性是善和⾼尚的。
⽽且这⼀词在最初的古希腊⽤法中被⽤来指武⼠⾼贵的⾏为,例如在荷马史诗中,它的意义⼏乎等同于勇敢;后来也⽤来指卓越的公民在城邦⽣活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并逐渐⽤来指任何⼈、有⽣命的物体或器物所具有的优点。
亚⾥⼠多德秉承这⼀认识,将德性视为⼀种提供和保存善的功能。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多德依据对应的灵魂层次以及获得途径,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
理智德性对应灵魂的逻各斯(理性)部分,包括:智慧、明智、谅解等;道德德性对应灵魂的⾮逻各斯(⾮理性)部分,包括:勇敢、慷慨、节制、友爱等。
“德性”中的“德”与“性”

“德性”中的“德”与“性”作者:陈家琪来源:《中国德育》2009年第08期钱穆老先生在《晚学盲言》中专门讲到了“德”与“性”的关系,概括而言,重要的是这么两层意思。
一是我们中国人常以“德性”二字联用,即是说“德”就是“性”;但不能反过来说,不能认为“性”即为“德”,因为万物皆有其性,人性只是万物中的一种“性”。
而“德”又只是人性中的精微之处,或者说,“德”是人性中的高明之处,“德”把人性与其他万物的“性”区分开来。
对人而言,“成性即成德,失德则性亦不存”。
二是少数人(诸多圣人、君子)又是广大民众中的“精微之人”“高明之人”。
人的“少数”“多数”之别即德性之别,“性则多数所同,德乃少数之异”。
这少数人的“异”(精微、高明之处)来自哪里?来自“化”,故中国人所言“文化”,亦言“德化”,又言“教化”。
说到“文化”(德化、教化),钱穆老先生便说到了“德言”。
孔子言“天生德于予”,说的就是“德言天生,亦由性来,而又与性不同”。
这不同之处,就靠我们后人去体察,去运思。
这一体察、运思的过程,也就是“德化”“教化”的过程。
中国德育,也就是中国的德化、教化,它靠的是对先贤、圣哲们“德言”的体察与运思,靠的是对母语中的文化密码、文化基因的重新解读。
这种重新解读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相信人类自古以来所面临的问题差不多是一样的,都涉及到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而且任何语言对于领会者来说,都有足够多的隐喻性含义使我们能在不同语言间寻找到共同之处。
所以,钱穆老先生认为孟子所说的“圣人先得吾心之同然”就指的是一种“贵同”的“德言”。
我们在把“吾心”的“心”与“贵同”的“同”都理解为人类的同时,也应该知道这里依旧有少数、多数之别。
少数人与多数人的不同,就在于体察、运思的不同,或者说,就在于“性”之上的“德”的不同,在于“德言”的不同。
由“性”与“德”的不同又想到“语言”(language)与“言语”(speaking)的不同。
第五讲德性论

己的某种意图。
•
理智就是对科学中普遍原理的最初把握,就
是说理智是通过归纳而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原理。
•
智慧则是指在科学、技术、理智中的卓越,
比如那些技术娴熟的人被称为有智慧,最精确的
科学被称为智慧等。智慧在纯粹理性、思辨理性
的德性中,居于最高地位。
•
实践理性:
•
明智指处理与人有关的事务,指追求
人自身的好、善、益处。明智就是善于考
这种人是出于他们高尚、卓越的品格来自发地行
动的,因此,在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时,那些
人就成为我们的楷模。
•
德性论的主要代表有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
和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麦金太尔的伦理思想
等。
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指事物的优秀性以及有
效展现其恰当功能的特性。德性存在于一切自然
事物之中,是每一种自然存在物的固有能力。
虑,能审慎而恰当的选择。明智使人能很 好地驾驭情感,不被快乐或痛苦所左右。
•
体谅就是对平等的正确判别,就是公
正之德性。
•
伦理德性是指人的非理性灵魂获得了理
智形式,使人自我塑造,受到教化的结果,这
能使人的情感感受、欲望倾向受到正确理性的 指导,从而得到改善。
• 伦理德性是由风俗习惯而培养,它的特点 是由习惯和训练而成、要遵守中道、并使欲望 合乎理性的要求。伦理德性是实用德性,虽然 只伴随较低程度的幸福,但却是普通人都可以
•
亚里士多德看到了苏格拉底“美德即
知识”命题存在的问题。
•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离不开知识,
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美德与知识却不是
完全等同的。
德育原理课程(一)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德”古代为“惪”(悳 ),本义为“得”。 《说文解字》曰:“得即德也”。“惪,外得于 人,内得于心也。” 引申为“道德品质”或“品 德”。(善德施与他人,表现为“礼”;善念存于 己心表现为“德”)可是,一个人的心如何才能得 到正直的品德呢? 那就是必须“循道而得(德)”。因此,朱熹 才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恩之心;“德”当事人之言行表现。 目前,濮阳市委有关部门决定授予孟瑞鹏“濮阳市见义 勇为模范”称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追认孟瑞鹏为中共党员。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3、特点 (1)非强制性
在积极意义上,道德则是要促使一个人的行为利 会行为尽可能做到不去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 要依靠个体良心和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是一种非 人利己,既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平等、自由、和平,又 乃至害人害己。(即不做坏事) 有益于促进每个社会成员(包括自己)都获得幸福、 强制性规范。发掘潜力和提升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即做有益于社 会、有益于他人或自己的事) 在消极意义上,道德无非就是要促使一个人的社 与法律不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体系,主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落水儿童母亲:“良心上过不去,不希望孩子的成长受 影响”。孩子知道我说谎话了,她哭个不停。我跟孩子说 “妈妈错了,妈妈不是好妈妈,从今以后再也不违背自己良 心。”我女儿还说,老师曾教过她,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 子,不要撒谎。我听女儿说这话,难受死了。
以上案例中的“道”即知恩图报、对别人的帮助要有感
第一节 第二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德育功能与学校德育意义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纽约审判”:
古特是柏林有名的小儿科医生,他和另外两位朋友向一个爱尔兰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性得概念与内涵“德性”一词就是产生于中国古代得一个哲学概念,但中国古代各文献真正用“德性”一词表述得并不见多,也没有给予明确得定义、“德性”一词早见于《中庸》,语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就是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讨学问。
这里得“德性"在当时得儒家瞧来就就是指“人得自然禀性"①、《伦理学大辞典》则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
现代新儒学也把德性界定为道德品质,有得学者把德性与道德作为同类概念来使用。
对“德性”得直接定义与解释,在其她典籍中十分少见。
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对“德性”得理解寓于对“德”得理解、在古代,德性常常瞧作道德得同义词,这一点中外皆然。
在商代卜辞中,“德”作“循”与“直”通,到《尚书》“德”瞧作为接受天命得前提,提出了“经德秉哲”、“敬德”、“明德”得要求。
在西周之前,“德”还与“就是”相通,有“获得”、“占有”之意。
到西周时,人们体会到“尽人事”得重要,开始“惠民”,“德”成为周人治世得最高心得。
及至先秦,“德”得涵义拓展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许慎得《说文解字》对“德”得解释:“德者,得也,从直从心,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德”在各类辞书中广有解说、《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得解释为:“英语作virtue。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人间以至宇宙间一切事物得特殊属性。
”“又指德行。
道家认为德就是道得表现形式,即就是‘道’得内涵本质。
”这一解释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理论基础上得理解,就是中国道家式得理解,认为“天道”即“人道”,所以将“德”理解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得特殊属性”、《哲学大辞典》对“德”作这样得表述:“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1)指道德,品质。
……(2)指事物从道所得得特殊规律或特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基本上立足于道家哲学来解释“德"得概念,“道教义理中凡学道、求道而得道得,就是谓有德”,“凡就是符合道得准则,即可视为有德性”,“有德之身为道得显体”,因此,道教特别注重道士得个人德性品行得修行。
但“天道”最终落实在“人道”。
《辞海》对“德”得解释就是:“①道德,品德……④事物得属性……⑤中国哲学术语。
认为具体事物从‘道’所得得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而较之《辞海》不同得就是,《辞源》没有《辞海》中⑤一说,而增为“⑤五行之说称四季中得旺气”。
对“德”得认识,《语言大典》比较完备,共列20条释义。
除了其中8至20条与本文讨论得意义不就是直接相关外,前7条都就是对人之德得认识。
①〔virtue〕:道德品行得特征〈美德>〈缺德〉〈功高后毁易,德薄人存难>;②〔character〕:优良得道德品质得总体,常指道德上得坚定与卓越,加上果断、律己严谨、高尚得伦理观念、有魄力与善判断〈君子进德修业〉;③〔political integrity〕:坚定地按照政治原则办事,非常笃实、诚挚与正直,不搞欺骗、权术、虚伪与各种肤浅得手法〈德才兼备〉;④〔kindness〕:好心得行为与事实;⑤〔mind〕:一个人得思想、倾向或愿望得集中得固定得方向<同心同德〉;⑥〔morality〕:一个人或一种文化在道德上得惯例,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德行〉<德操>;⑦〔responsibility〕:道德上、法律上或精神上负有得责任<社会公德〉、从语言学得角度瞧,virtue, character,polit ical integrity,kindness, morality, responsibility等任何一个词都不足以涵盖“德”得全部内容,也就就是说,对于“德”这一概念,在英语中不能找到一个完全匹配得语词来对译,但前述每个词语都无疑又包含着“德”得内容。
由此可见,“德"主要有两个方面得理解:一就是指人得道德品质,即“人之德”;一就是从纯哲学意义上指事物得特殊属性,就是“物之德”、道家对待“人之德”又有两种态度:一就是“人含其德”,将德当成一种内在得、观念得理想境界,主要就是强调“德”得修炼与养成;另一种就是“外立其德”,将德当成外在得、实践得行为准则,主要强调“德”得实践。
道家主要思想主张在于“人含其德”。
儒家强调“外立其德”,主张人应当有符合礼仪得德行,同样也具有理想得人格性与内在道德性得卓越。
二“德性”概念在西方哲学与伦理学中则被普遍关注,也产生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得重大理论。
这里仅就其中述及得对德性概念得认识作做梳理,从中去体会与把握德性得本质。
(一)作为向善得“品质"。
大多数西方思想家把德性理解为一种向善得品质。
希腊语"aretê" 一词在荷马史诗里,被用于表达任何一种卓越,而这一词后来被译成“德性”。
就就是说,德性也就就是任何一种卓越,就是对人得一种品质得描述。
在英雄史诗所描绘得社会形态中,卓越与德性可以作为同一概念,共同描述这样一种品质:它们能够使人做到她或她得角色所要求做得事情。
赫尔曼·弗兰克尔则这样认识德性:德性就就是维持一个充当某种角色得自由人得那些品质,德性就表现在她得角色所要求得行为中。
②(二)作为确保成功得品质。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把人得德性瞧作一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得品质。
《新约》得德性观在内容上与亚里士多德得不同,但事实上与亚里士多德得德性观得逻辑与概念结构相同,认为一种德性就是一种品质,它得践行导向人得目得实现,而阿奎那糅与了亚里士多德与《新约》,但依旧把德性指向实现人得特有目得人得品质。
(三)作为去恶得品质。
作为中世纪得观点,奥古斯丁得神学德性观则认为人类生活得叙述,就就是作为主体得人负有一个使命,而完成这个使命有许多得恶为障碍,完成这个使命取决于她们对人类善得特殊占有,因此在她瞧来,所谓德性,就就是那些能够使恶被克服得一类品质,就是使人完成其使命,走完其旅途得品质。
也就就是说,德性就就是那些使人能够在她们得历史旅程中幸免于恶得品质。
(四)作为“能力”与“力量”、柏拉图在她得《美诺篇》中已经表述了德性乃就是获得善得能力得涵义,即德性并不就是善本身,而就是成就善得能力。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也认为德性就就是一种道德力量。
卢梭把德性视为“灵魂得力量",德性就是寓于灵魂之中得无价精神。
著名怀疑论哲学蒙台涅则说:“力量就是一切德行得基础。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也有同样得认识,“德性与力量我理解为同一得东西”,就人得德性而言,“就就是指人得本质或本性,或人具有得可以生产一些只有根据她得本性法则才可理解得行为得力量、”“能力”与“力量"就是这些理论学说得中心词、事实上,英文得“德性”(virtue)源于拉丁文得rirtu,本意就就是“力量"、(五)作为“手段"或“习惯”、功利主义思想观得哲人们则认为德性就是一种达到目得得手段或者就是生活中得行为习惯。
富兰克林说,德性就是达到目得得手段,它们之间构成一种外在关系,培养德性就就是最终让幸福在人间或天堂获得成功。
爱尔维修则在“个人利益就是人类行为价值得惟一而普遍得标准”③观念指导下,把德性瞧成就是一种利己得行为习惯。
而伏尔泰则说“美德就就是那些使人高兴得习惯”。
④当然,德性作为“手段”、“习惯"也就是“达到目得得”、“让幸福……获得成功得"、“使人高兴得”“手段”或“习惯"。
(六)作为“感情"或“欲望"。
道德哲学家罗斯尔这样瞧德性,“德性就就是感情,也就就是说,它就是与由一种较高层次得欲望所规范得那些气质与倾向相关联得"⑤。
甚至她还进一步强化“欲望”之说,把“基本得德性"界说为“依据正当得基本原则去行为得强烈得与正常有效得欲望"⑥。
把“德性"直接瞧作感情,这也就是一种新得视角,并且在她得认识中,我们可能更要注意其落脚得“气质”与“倾向",连同“情感”,我们感受到她对德性理解具有得心理意义。
(七)作为获得性人类品质、麦金太尔通过对历史上德性观得反思,把德性定义为“就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得拥有与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得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⑦。
她虽然说这一定义就是以“公式化形式”,“不完全得与暂时得”,但她对这一定义充满了肯定,就是一个“初步近似于适当得定义”,“它已经阐明了德性在人类生活中得位置"⑧、从上述各种德性观可以瞧出,这些观念没一个单一得、中心性得与核心得德性概念。
正如麦金太尔所言:“即使在我已粗略描述得相对一贯得思想传统内,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得、彼此不相容得德性概念。
因而不存在真正统一得德性概念,更不用说统一得历史了”⑨、三我们得认识也仍然离不开前面诸多思想家得巨大智慧,仍然要从她们得思想中得到启迪甚至直接得指导。
我们从中不难瞧出对于德性理解得一些关键词:“道德”;“自然禀性”,“本质”,“本性”,“品质”,“特殊规律”,“特性”;“卓越”,“力量”,“精神”,“手段”,“行为习惯",“感情”。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得重要术语,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德性”得理解中认识到,德性得基本内涵就就是“德”,而在西方伦理思想中,“善得理念"作为对德性内涵得普泛得核心得理解,我们可以说,“道德”就就是德性得基本内涵。
从思想家们对德性得各类定义,也不难理解到,对于德性得“卓越”,德性所蕴含得内在“力量”,就是大家共通得认识。
那么,对“德性”理解就有三个层次(而不就是三个方面):一就是德性其核心内涵就就是“道德”;二就是这个“道德”得存在形式就是人得一种内在品质(绝不就是指外在得体现道德要求得规则、律令),就是一种生命得构件;三就是这种品质就是卓越得,具有美善性,这种品质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一种生命力量(而不就是社会力量)、由此可以得到我们对德性得初步定义:德性就是指人内在得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卓越特征与生命力量得精神品质、“德性”首先就是立足于“人”得德性,不去指称世界上别得事物;“内在得”强调德性得主体性,就是人自身得生成性要求,因而区别于社会之于人得要求得所有具体得(道德)生活条例;以“道德”为核心标示着德性得伦理学基础及其主题方向,同时又区别于道德本身;“卓越特征”与“生命力量”就是其本质特征,具有卓越性与生命能动性;“精神品质”就是德性得本质,表明德性就是人得精神得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承认了德性得“卓越”及“力量”,也就就是认识到了德性得功利性特征与获得性意义,也就就是说,从本质上瞧,德性就是一种引导成功得好品质。
四德性就是一种抽象得精神品质,但德性得内涵又就是具体得。
那么,哪些东西就就是德性?《尚书》曾把“正直”、“刚克"、“柔克"称作为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