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道胜思想doc
《孙子兵法》的谋略制胜思想及现实启示

《孙子兵法》的谋略制胜思想及现实启示军事谋略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和基本条件,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简要过程和主要方法,体现了原始唯物思想和朴素辩证思维,其思想或思维对当前我们备战和作战均有强烈启示意义。
标签:理想目标;哲学思考;人文情怀;《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军事谋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探讨了战争制胜的目标、条件和策略问题。
一、提供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和基本条件“兵者诡道”“兵以诈立”,有人习惯性地依此认为《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主要是隐真示假、以迂为直之类的狭义的军事谋略,玩弄技巧,擅长示形,甚至将“美人计”“走为上计”之类的也罗列其中。
其实,无论制胜目标还是用谋条件,《孙子兵法》的见解均非同寻常。
(一)树立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筹划战争、运筹作战,目的是取得战争的胜利。
但《孙子兵法》并不满足于此,其《谋攻》篇认为“百战百胜”也不过如此。
唯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才是“善之善”。
可见,在《孙子兵法》看来,力争以最小代价获取战争最大胜利才是最理想的目标。
“善之善”“利可全”,这其实也是给军事家、谋略家甚至政治家等制订了一条谋略制胜的理想标准。
《孙子兵法》的真正意图是倡导慎战、备战和善战,反对穷兵黩武、耀武扬威和仓促应战。
这无论以往还是当今,无论中国还是世界,仍然是惊世鸿论。
(二)提供了战争制胜的基本条件谋略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也是一种思维结果,故强调智商。
而军事谋略作为战争领域的克知制胜的思维活动,尤其强调高智商。
因此,“将者,智、信、仁、勇、严”,《计》篇将“智”作为将领的“五德”之首。
“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智将务食于敌”“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是故智者,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视,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胜之形,而莫知我所以胜之形”,《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指出,能否用好高智商的间谍,能否很好地解决境外作战的后勤保障问题,能否在作战过程中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能否围绕作战目标任务并根据战场变化“因敌制胜”,能否隐藏自己的作战意图却能洞察敌方的作战企图,这才是“大智”。
孙子兵法.道胜思想doc

《孙子兵法》道胜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特殊价值来源:山东孙子研究会作者:姚振文发布时间:2012-07-30 13:27:53 查看次数:1718《孙子兵法》中的道胜思想有三层基本内涵:其一为具有政治内涵的仁义之“道”;其二为包含战略战术内容的规律之“道”;其三为揭示辨证哲理的哲学之“道”。
本文所要分析的是其仁义之道的基本内涵及现代价值。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人把“仁”和“义”嵌入“道”的内涵之中,或者说用“仁”和“义”去解读“道”的思想价值,使“道”充分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了明显的社会属性。
孙子讨论战争问题,虽强调“兵者,诡道”,但并未忽略以民为本的仁义之“道”的份量,二者并行不悖、融合并用,是孙子军事思想创新的重要体现。
在当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社会竞争已从最直接、最表层的角逐延伸到最深层次的较量,“仁义之道”或曰“政治之道”才是对抗取胜中最深层次的关键因素。
所以,面对社会上利润至上、利己主义、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迷失的不良竞争风气,探讨与借鉴孙子在战争环境下形成的道义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道”居于战略要素的首位道胜是孙子战略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庙算思想中,孙子将“道”置于五大战略要素(道、天、地、将、法)之首;并在七计中,将“主孰有道”作为具体比较双方力量、判断战争胜负的第一条基本要素。
很明显,孙子首先强调的是战争战略的基本性质,并由此规定了战略追求的最高目标。
孙子所讲的“道”是什么呢?《计篇》给予了明确的回答:“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
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不诡,就是“不违”,注重的是以“仁本”或“道义”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共赴国难。
“道”表面上看来是很虚的东西,有没有无所谓,但实际上“道”作为一个吸引民心的愿景,一个政治追求,可以形成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从民众中汲取无穷的战争力量。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的走向可以改变战争的力量对比,也可以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格局。
最新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与当代启示-精品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与当代启示《孙子兵法》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46年,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华夏与周边民族冲突与融合不断发生。
公元前546年---公元前476年,“尊王攘夷”的旗帜已经黯淡,中原大国争霸战争进入尾声,出现陪臣执国命。
所以说,《孙子兵法》的产生与当时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定阶级社会发展的产物。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中华民族演进到一定阶段在理论方面的结晶。
春秋时期是人才辈出、学术兴盛的一个重要阶段。
管子、孔子、老子等都是春秋时代着名的思想家。
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他们之间既共同学习与探讨、又相互攻击与批判。
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得治”和“仁政”来保持国家的稳定。
所以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春秋时期长期战争和军事实践孕育的结果。
“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
”根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时期,共有200多个国家,春秋时期前后长达240多年,这个时期,各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在这240多年中,就有483次大的军事行动,平均每年两次以上。
任何一种重要的军事理论,都是来自最现实的战争实践之中。
因此,《孙子兵法》这种非凡的历史巨着的产生,与当时的那种极其频繁的兼并战争实践是分不开的。
一、《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一)重战、备战、慎战的战争观战争决定着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政治、民心对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段话既是《计》篇的纲领,也是《孙子兵法》全书的纲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孙子同样把战争看成国家大事,把战争看成是是国家行为,是政治行为,不是个人行为,不是国君、更不是将领的个人行为。
“兵着,国之大事”决不能把战争看成个人行为,战争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决不可不慎重,“不可不察”.对于战争的发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敌我双方状况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和准确无误的判断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的基本条件,总之,孙子提倡把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倡重战、备战、慎战,要求明君、良将时时刻刻将“国家安危”、兵民生死系于心上,对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孙子兵法思想2“胜”的思想【定稿】共76页

一、“胜”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客观要求
印度尼西亚爪哇猿人距今60-80万年;陕 西蓝田猿人距今100万年;云南元谋猿人距今 170万年;非洲坦桑尼亚猿人距今175万年; 肯尼亚猿人距今260万年;埃塞俄比亚猿人距 今300万人。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人类VS大自然 人类VS人类
《谋攻篇第三》:19段,此五者,知胜之道 也。
《用间篇第十三》:111段,“相守数年,以 争一日之胜”。
第一层次为“险胜”。
第二层次为“小胜”。
第三层次为“大胜”。
第四个层次为“全胜”。
在《谋攻篇第三》中,孙武强调“全 胜”思想。在《形篇第四》中,孙武强调 “胜于易胜”思想
在《谋攻篇》14段,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 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 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 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 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五声,即宫、商、角、徵、羽,加上变宫、变徵
三、《孙子兵法》的“胜”的思想
(一)取胜、战胜是《孙子兵法》的 终极追求目标
《计篇第一》:2段,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吾以此知胜负矣。
3段,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 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5段,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6段,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1、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谋攻篇》15段,(3)故善用兵者,屈人之 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 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 攻之法也。
战例1:布拉格机场的噩梦。
战例2:曹操不费一兵一卒获袁氏兄弟头颅。
例证3:管仲不费一兵一卒降服四邻。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有三个:能不战则不战,如果一定要战,要先保证自己不败,然后创造必胜的态势一战而胜。
一、能不战则不战
1、战争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能不打就不打
2、明知打不赢的战争,不打
3、能打赢,但是代价太高的战争,不打
4、能打赢,也能打得起,先不打,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能不能先通过外交手段使敌人屈服
二、先立于不败之地
1、不要追求胜利,而要最求不败
2、要以不败为目标,不以打胜为目标
3、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敌人犯错,如果敌人不犯错就一
直等下去,绝不开战
三、胜了才战
1、创造必胜的态势
2、要以强胜弱,不要妄想着以弱胜强;要以多胜少,不要妄想着以少胜多。
总之要避实击虚
3、敌人不犯错,可以创造态势让他犯错
4、等创造好了必胜的态势再开战,开战只是最简单的一步,一旦开战则必胜
用一句话来概括孙子兵法所追求的战争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行胜之道”四字概括——。

孙子“行胜之道”四字概括——。
孙子“行胜之道”四字概括——处,道,精,统。
《孙子兵法》被尊为“百代谈兵之祖”,名列“武经七书”之首,虽说只有六千余字,但是传承千年仍然历久弥新、光彩夺目,依旧是各国军事家研习的“兵家圣典”,字字珠玑、深蕴制胜之道。
一、得道者胜。
《孙子兵法》开篇《始计》中指出“兵者,国家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提出了“道、天、地、将、法”的“五事”。
“道”即为民心民意,是根基、是大略、是方向,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政治决定战争,战争一旦违背政略方向、民心民意,必然失败。
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因其“道”之不义,导致民心向背,一打十年,使其由盛转衰。
为此,指挥员应从政治高度思考问题,不能只考虑军事需求、军事意义和军事目的,不然会“失道寡助”。
二、速决者胜。
《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中指出“故兵胜,不贵久”,告诫指挥员“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更是如此,高精度、高强度、高烈度的武器装备造价不菲。
据统计,海湾战争美军日均耗资14亿多美元,科索沃战争仅空袭就耗资240亿美元,阿富汗战争日均耗资也达2亿美元。
巨大的战争消耗,迫使作战时间越来越短,指挥员在筹划作战时,应着眼快速决定性打击,力求一击制敌,防止陷入战争泥潭,无法自拔。
三、伐谋者胜。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中指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告诉指挥员“伐谋”的重点是把握作战规律和制胜机理,灵活运用作战力量、技术手段、战场环境、敌情弱点等取得战场优势,为赢得战场主动提供保证。
中途岛海战中,尼米兹正是发现了山本五十六盲目崇尚战列舰的“重炮”,忽视航母的空中优势对夺取“制海权”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大败日军,奠定了美军的“海上霸主”地位。
为此,指挥员要盯着手中装备、瞄准敌情,创造适宜的作战理念和战法,才能发挥出最大效能。
四、善算者胜。
《孙子兵法》第四篇《军形》中指出“是故胜兵先胜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揭示了“度”“量”“数”“称”“胜”的关系—“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结合地形、兵力等方面细精算综合实力,制定应对之法。
《孙子兵法》智胜之道

一、用兵之道与企业经营战略
5、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兵不顿而利可全。
——《谋攻篇》
完全
双赢
⑴ “全胜”的实质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含义是: A.不经过交战就向敌人屈服
B.不经过交战,通过谋略运用和外交斡旋使敌人屈服
C.通过谋略运用、外交斡旋和军事打击使敌人屈服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慎择谋略思路
“诡道十二法”: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 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 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之。
——《计篇》
一、用兵之道与企业经营战略
3、兵以利动 决 策 “三非” 原 则 拒绝小利诱惑,紧紧瞄准核心利益 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 非危不战 慎重决策
伐交,就是通过资源的组合, 1、形成对企业有利的力量 格局和竞争环境;2、孤立 分化对手,使其陷入不利局 面,从而限制对手的选择和 行动;3、使对手的对抗关 系转化为合作关系,使对手 不再成为对手。
⑵ “全胜”的途径
全 胜 五 法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最好伐经
有主有次 相互配合
1、从观念上竞争 2、从联盟上竞争 3、从市场上竞争 4、从项目上竞争
全胜的途径全胜五法全胜五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有主有次相互配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伐经1从观念上竞争2从联盟上竞争3从市场上竞争4从项目上竞争英特尔与微软三十多年的合作奠定了任何行业对手都无法超越的英特尔与微软三十多年的合作奠定了任何行业对手都无法超越的wintel标准标准it产业中几乎所有竞争者都不得不遵从这一标准否则就只能出局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周强060210043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
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
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
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
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敌一军,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破敌一旅,使敌人一军投降;再次,破敌一卒,使敌一旅投降;乃至破敌一伍,使敌一卒投降。
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
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
他已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但对如何实现全胜,讲得不够具体,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
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
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话;《孙子兵法》中也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道胜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特殊价值来源:山东孙子研究会作者:姚振文发布时间:2012-07-30 13:27:53 查看次数:1718《孙子兵法》中的道胜思想有三层基本内涵:其一为具有政治内涵的仁义之“道”;其二为包含战略战术内容的规律之“道”;其三为揭示辨证哲理的哲学之“道”。
本文所要分析的是其仁义之道的基本内涵及现代价值。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人把“仁”和“义”嵌入“道”的内涵之中,或者说用“仁”和“义”去解读“道”的思想价值,使“道”充分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了明显的社会属性。
孙子讨论战争问题,虽强调“兵者,诡道”,但并未忽略以民为本的仁义之“道”的份量,二者并行不悖、融合并用,是孙子军事思想创新的重要体现。
在当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社会竞争已从最直接、最表层的角逐延伸到最深层次的较量,“仁义之道”或曰“政治之道”才是对抗取胜中最深层次的关键因素。
所以,面对社会上利润至上、利己主义、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迷失的不良竞争风气,探讨与借鉴孙子在战争环境下形成的道义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道”居于战略要素的首位道胜是孙子战略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庙算思想中,孙子将“道”置于五大战略要素(道、天、地、将、法)之首;并在七计中,将“主孰有道”作为具体比较双方力量、判断战争胜负的第一条基本要素。
很明显,孙子首先强调的是战争战略的基本性质,并由此规定了战略追求的最高目标。
孙子所讲的“道”是什么呢?《计篇》给予了明确的回答:“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
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不诡,就是“不违”,注重的是以“仁本”或“道义”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共赴国难。
“道”表面上看来是很虚的东西,有没有无所谓,但实际上“道”作为一个吸引民心的愿景,一个政治追求,可以形成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从民众中汲取无穷的战争力量。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的走向可以改变战争的力量对比,也可以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格局。
孟子有一个突出的思想是“仁者无敌”。
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①]《淮南子·兵略训》一书中也谈道:“兵之所以强者,民也,民之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能得者,威也。
是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至强。
”这种“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观念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在冷兵器时代,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不发达,双方的力量对抗主要是人力的对抗。
所以在这一时期,人多战胜人少、资源多的战胜资源少的、大国战胜小国是个基本的规律,也是基本的胜负之道。
因此,此时的战争战略指导,首先要建立在冷兵器时代对人力的绝对依赖的前提上,它要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变双方实力对抗,而非纠缠于武器装备、战术训练、赏罚尺度等枝节末叶的表面。
值得强调的是,“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观念不仅具有功利导向,也具有价值导向。
《史记》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供事于戎狄的晋人由余受戎王派遣,出使于秦。
秦穆公让他参观秦国的宫室和积聚,向他炫耀秦国的富有。
由余说,这些东西,“使鬼为之,则劳神矣。
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穆公感到奇怪,问他说,“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着回答他,“此乃中国所以乱也。
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
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阻法度之威,以责督於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於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於灭宗,皆以此类也。
夫戎夷不然。
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②]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孙子以“道”为首的战略规划思想对当今社会竞争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个好的“道”构成了一个企业团体真正区别于对手的独特资源,它可以为每一个成员明确前进的目标,使个体的能量集中起来并释放到同一个方向上,形成突破性的力量,进而构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说,“道”是成功的企业与不成功的企业、能做大的企业和不能做大的企业、基业长青的企业和昙花一现的企业的真正区别。
商业史上,惠普公司有著名的“惠普之道”——以员工为导向的企业价值、追求高品质的企业目标、不断进取与精益求精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高科技与顾客导向的企业文化。
宝洁公司有著名的三大准则——只雇佣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支持公司员工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个人专长、提供支持和奖励员工个人成长的工作环境。
类似的企业之道,还可以在可口可乐、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优秀公司中不同程度地看到,尽管其表现形式有可能复杂多样,但绝对没有本质内涵的不同。
这种本质内涵用中国话来说就是“道”。
这种“道”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组织的内耗,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使企业上下形成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同舟共济,生死与共,最终为了组织的远大目标而忘我牺牲,无私奉献,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或诱惑,都不离不弃。
在战争中,军事力量再强大,也难以弥补“失道”所带来的人心大去。
在竞争中,再大的企业,再强的资源,再优秀的管理者,一旦失去民心,也会在一夜之间被打回原形,输得一败涂地。
孙子所讲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要素中,在“天”、“地”、“将”、“法”等方面出了问题,还是可以弥补的,但在“道”上一旦出了问题,就无法挽回。
从这个意义上说,最终决定战争与竞争结局的,就是这个“道”字。
二、精英阶层具有至高的社会责任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孙子》,会发现十三篇原文处处对精英阶层(将帅)提出了至高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要求,这是孙子落实其“道胜”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战篇》讲:“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又说:“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九变篇》在论述“将有五危”之后,强调“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地形篇》在论述“兵有六败”之后,亦强调“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火攻篇》最后做出总结:“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 这些内容都是把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将帅的唯一宗旨,强调其指挥的一切战争行动必须以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孙子对将帅的责任要求,不仅有谆谆的告诫和警示,而且还把它提升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
《形篇》有言:“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在平常的对抗和竞争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方非常轻易地战胜了另一方,没有激烈对抗的场面,显得平淡无奇;一种是双方拼杀得异常激烈,场面十分壮观,最终一方十分艰难地战胜了另一方。
平常人往往对前者不屑一顾,却会给后者很高的褒奖。
而在孙子看来,这是大错特错的,真正应该奖励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这因为,前者要比后者更高尚、更高明,因为他没有为自己的名利而过多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因此造成的损失最小。
孙子在《地形篇》还说:“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这就直接把社会责任问题与将帅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从历史上看,如果将帅严格执行君命,打了胜仗自然有功,而打了败仗也不至于有致命的罪责,反之,如果将帅在作战中违背君命,打了胜仗不一定有功,而打了败仗则一定是人头落地。
所以,平庸的将帅总是唯君主之命是从,从不敢说一个“不”字。
结果呢?是民族遭殃,国家受难。
可见,在孙子关于将帅的道德思想中,社会精英阶层是否具有保国安民的远大理想,能否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并以“道”规范和指引自己的行动,将从根本上决定战争的胜负结局。
近代史上,国共两党长期较量和胜负结局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共刚刚成立的时候非常弱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波折,但中共的核心团队从来就没有散过。
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道”,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的信仰。
中共在创立的时候,参与共产党创建的大部分人,家庭背景都是非常优越的,但建设新中国的理想和愿景使他们甘愿放弃舒适的生活而投身到革命的大潮之中,并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生死与共,至死不渝,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反观当时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虽然掌握着比共产党占更多优势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资源,但终因“道”之缺失,党魂已散,最终还是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下,失去了政权。
以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反思当代,孙子对道义的重视及对将帅的社会责任要求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由于贫富差距、就业压力等新矛盾的出现,公众对于精英群体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身居社会高层,拥有众多资源和较大影响力的精英群体,应负有远比普通公众更多、更重的社会责任。
然而,从现实来看,中国精英群体从社会上获取的好处太多,而承担的责任太少,他们还缺乏宏大的信念和理想,也因此未能在成就自己的同时培养出回报社会、造福人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狂言迭出的任志强说过一句话:“我是一个商人,我不应该考虑穷人。
投资者让我去赚钱,而不是救济穷人。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精英阶层对社会责任的淡漠。
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或成功商人,除了赚钱生存,还必须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古人尚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精英,为了民族未来和子孙福祉,多一点诚信,少一点欺瞒;多一点博爱,少一点自私;多一点勤俭,少一点奢靡……难道不是最起码的做人的道德底线吗?。
三、共同愿景与民众实际利益结合《孙子兵法》道胜思想,从本质上说,是以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为前提的,否则就谈不上“上下同欲”或“与众相得”。
难能可贵的是,孙子不是空洞地提出这一共同理想,而是在战争的特殊条件下,巧妙地实现了共同愿景与民众实际利益的结合。
首先,孙子把国家和人民的生死存亡问题放在养兵用战的首位,孙子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计篇》)这明显是强调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是第一位的,“重视集体的价值,重视集体性的生存权利的实现和保护,是孙子兵法军事人道主义最合理的内核。
”[③]这就实现了战争道义与民众“大利”的有机结合。
其次,孙子所谓“唯人是保”,是把保护人民群众具体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军队和军人的唯一宗旨,一切军事决策与行动均应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基点上,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
尽管孙子兵法中讲的全句是“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但春秋战国时期,军人的安国保民观念是高于忠君的,如果君主不能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个“主”是否值得保?按照孙子的逻辑,似乎应该是否定的。
第三,孙子也提倡关照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实际应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