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与德行
谈伦理道德体系中德性与德行的动态关系

人类 道 德 实践 不 是 一 种 固定 的行 为 模 式 实践 , 人类 道德 实践 的历 史 也不是 一 成不 变 的历史 。随着 道德 环 境 和 主体 价值 意 识 的转变 . 个 体对 道 德 规 范
的认 同和 把握 也在 发 生着变 化 。例 如 随着我 国市 场
一
、
德 性
从 道德 的角度讲 , 人 与动 物 的区别 , 除 了智力 之 外 ,恐 怕最 能表 现人 成为 人 的 因素 就是 作为 人 的德
[ 摘 要 ]德 性 是 一 个 人 之 所 以 为人 的规 范 的根 本 把 握 和 具 体 践 履 。德 性 作 为 一 种 内在 的 品 质 之 育 化 , 其 相 对 稳 定 性 直 接 表 现 为 个 体 知 行 合 一 的 深 切 体 验 。但 随 着 市 场 经 济 对 社会 意识 和德 性 成 就 条 件 的 改 变 , 人 们 的 道 德 行 为 常 常不 能与 我 们 所 了解 的 一 个 人 的 德 性 想 一 致 , 甚 至相 反 。因此 , 本 文 主要 阐述 德 性 与 德 行 之 间 的 动 态 关 系 , 即 一 致性 和非一致性及其原 因, 从 而 为找 出一 条提 高道 德 教 育 实 效性 , 构 建 和 谐社 会 的途 径 和 方 法提 供 理 论 上 的 支持 。
天津 商 务职 业学 院学 报
J O U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C O U正G E OF C OMME RC E 第一毒 2 0 1 3年第 3期
谈伦理道德体系中德性与德行 的动态关系
郭 彬
天 津现 代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天津 3 0 0 3 5 0
d o i n g .Ho we v e r ,a lo n g w i t h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o f ma r k e t e c o n o my o n s o c i a l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n d v i r t u e ,a p e r s o n’ S mo r a l b e h a v i o r i s lw a a y s n o t c o n s i s t e n t wi t h h i s v i r t u e o r e v e n o p p o s i t e .T h i s p a p e r m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d y n a m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v i r t u e a n d mo r a l b e h a v i o r ,d i s c o v e in r g t h e r e a s o n s f o r t h e c o n s i s t e n c y a n d i n c o n s i s t e n c y ,a n d p r o v i d e s t h e o r e t i c l a s u p p o r t s t o i f n d o u t w a y s o f i mp r o v i n g mo r l a e d u c a t i o n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a h a r mo n i o u s s o c i e t y .
何为德性

作用
•
第一、理智德性是人类区别于植物和动物的 标志。 • 对人来说 ,所有的德性没有理智就不能生成。 伦理德性看起来是天然的品质 ,但只是在有了理 智之后 ,它们才能成为德性。比如说 ,野兽具 有某些自然的品质如威猛、气血两旺等 ,但由于 没有理智 ,它们是有害的。 • 第二、理智使形成伦理德性的基础。 • 在诸种理智德性中 ,只有明智 (审慎 )与伦理 德性最为密不可分。它不是那种可证明的、抽象 的、永恒的知识 ,而是关于实践的正确原理 , 它靠经验、训练而形成。所以 ,明智在实践中的 重要作用便显而易见了。
实践理性
• 定义: • 实践理性在明智这一理智德性 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是一种实践智 慧。 • 内容: • 1、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联
•
2、明智的内涵
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联
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系十分密切 ,要理解明 智 ,必须考虑它与伦理德性的关联。 • 亚里士多德说 :“伦理德性既然是种选择性 的品质 ,而选择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欲望。 ” • 我们知道 ,伦理德性指的是灵魂的非理性部 分的优异品质 ,但是他必须经过选择,而选择有 否定和肯定,是有理智性质的。 • 从本质上说 ,实践理性思考的目的就是要使 欲望正确。动物没有理智判断能力,所以与行 为无缘,理智是人的本质所在。人从娘胎出现 在这个世界之时,就已深深陷入社会的伦理关 系之中,所以对待伦理事物必须要经过自己的 理智选择,以使自己的本然欲望正确,符合伦 理。
尼各马可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 据传由其子尼各马可编纂,约成 书于公元前335~前323年间。全 书共10卷,132章,探讨了道德 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 的各种规定等问题。该书是亚里 士多德众多著作中内容最丰富, 理论最成熟,保存比较完整的著 作,可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影 响巨大的伦理学专著,书中系统 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 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成为西方 近现代伦理学思想的主要渊源之 一。
“德行”与“德性”,敢情两码事!

“德⾏”与“德性”,敢情两码事!“德⾏”与“德性”,敢情两码事!谭汝为“德⾏”指道德和品⾏。
其中的“⾏”,读⼆声。
例如:“鲁迅先⽣的⽂章和德⾏,都为世⼈所推重。
”但是,天津⼈说的“德性”,其中的“性”,读为轻声。
“德性”是讥讽某⼈的话,含贬义,表⽰看不起他的仪容、举⽌、⾏为、作风等。
如“看他那德性,不会有什么出息!”“瞧你吓得这份德性!”“瞧她那德性,够⼗五个⼈瞅半个⽉的!”城市的年轻⼥性,有的喜欢扭捏作态,在遇到男⼦追求纠缠的时候,便把⼩脸⼀绷,娇滴滴地迸出两字“讨厌”。
有些年轻姑娘,在嗔怪男朋友时喜欢说:“腻味⼈”,“讨厌”,“你真坏”等,都带有撒娇的性质。
其实,这在修辞上属于反语,就是反话正说,明贬实褒。
这属于⼥性语汇,为⼥性所专擅。
如果青年男⼦在⾔语交际中使⽤诸如“腻味⼈”“讨厌”“你真坏”等词语,那就⼤煞风景,被认为是“娘娘腔”,⽽令⼈讪笑啦!天津姑娘遇到陌⽣男性的纠缠,也是把脸⼀沉,甩出脆⽣⽣的两⼉字⼉:“德性!”这个“德性”就是严词拒绝的表态了。
其潜台词是“瞧你那倒霉德性,边⼉呆着去吧!”那位吃了窝脖、碰了钉⼦的男⼦,如识时务,就偃旗息⿎,激流勇退了。
但有的仍不死⼼,还是嬉⽪笑脸地继续纠缠。
那么,姑娘后边的话,就不好听了:“真不觉闷,那⼉凉快哪呆着去!”旁观者就会说那位男⼦是“剃头挑⼦——⼀头热”,是“癞蛤蟆想吃天鹅⾁”,是“卖卤鸡的挎提盒,不吃卤鸡吃窝脖”了。
“德性!”在语法上属于名词性的⾮主谓句,虽然缺少主语,但表意明确⽽完整。
在语⽤上“德性”属于骂⼈的话。
“也不(此处说者为留⾯⼦,省却了“撒泡尿”三字,)照照镜⼦,瞧瞧⾃⼰那份德性!”天津⼈历来⽣性幽默,在民间,⽼⼈曾编歇后语:“宫北帽铺——德性!”原来宫北⼤街有⼀家帽⼦专营店,名“德兴帽店”。
这个歇后语,是拐着弯⼉损⼈的话。
徳字的用法

徳字的用法
1. 德行:指人的品德、行为表现,常用于描述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2. 德性:指人的天性、本质,与品德有关。
3. 德政:指政治、行政上的善治,以实现社会公正、人民幸福为宗旨。
4. 德艺双馨:指一个人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能,而且品德高尚,受人尊敬。
5. 積德:指积累善行和功德,常用于宗教、佛教语境中。
6. 勇德:指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高尚品德。
7. 大徳:指地位高、品德好、受人尊敬的人。
8. 以德服人:指用自己的品德感化、影响别人,使其顺从。
9. 德才兼备:指人才和品德兼备,是一种表彰和赞美。
10. 信德:指信仰和品德,如信心和虔诚。
说说德性与德行

说说德性与德行说说“德性”与“德行”近日~俩朋友笔谈~有意无意让我赏玩。
文中用了‚看他那德性~看我自己也这德性?。
自嘲也好~辱人也罢~但我对‚德性?一词用法还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德?实有五层含义。
一是道德:品德。
《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
二是恩德:《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心?。
三是感德:《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于我乎?。
四是事物的属性。
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实、德、业三~名不相离?。
五是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性?亦有五层含义。
一是人或事物的本身具有的特质。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则天之明》:则天之明~因地之性。
二是性别:男性,女性,雄性,雌性。
三是与生殖、性欲有关的。
如:性感,性欲。
四是在名词后面指范围、方式等。
全国性~综全性。
五是性情,脾气。
《孟子〃告子下》:动心忍性。
德性组词便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 郑玄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
? 孔颖达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
?德性亦有品性~品质之意。
《风筝误〃和鹞》:‚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止未必端庄~德性未必贞静。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初读书的时候~便教他读了《女诫》、《女孝经》之类~同他讲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
?《绅士的太太》:‚凡是一切绅士的坏德性~他们都不曾缺少。
?《厦门印象》:‚除了很好的体格以外~他们还有很好的德性。
?上述说明~‚德性?不是看出来的~是人本身特有的德的品性~能看出的只是人的‚德行?。
现汉中解释:‚德性?同‚德行?~被视为同义词~实际在用法上是有所不同与区别的~这要看句中的语言环境。
一个人有没有‚德性?~要看一个人的‚德行?。
何为‚德行?,谓道德品行。
《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
德行与德性-品格与学问

德行与德性、知识与思考谈到教育和培养人才,一般都说「品学」。
「品学」,即「品格」与「学问」,确实代表生命内涵的两大面向。
要完成「品学」的教育,其难易度及其需要的「用心」度,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学」是容易教容易学的,而「品」是较难的。
分析地看,学与品的教育,又各分两个层次。
同属于「学问」一方面,又可分「知识」与「思考」两层。
天下间最容易教成的,也最容易检测出成绩的,是各种知识和技能。
因为它们是「死的」东西,是累积起来的,看得到的学问。
所以,在一个没有智慧的时代,总是以这些成绩来做教育的指标。
因为这些是浮在人生表面的东西,最容易被看到功效。
今日中国,包括急切地想「追欧赶美」的诸东方国家,其教育体制所注重者,即此也,因为这个在这个时代里,这些国家是最没智慧的——不仅丧失了自己的智慧,同时,也没有学到西方的智慧。
如果吾人深入看一看,更会察觉欧美知识教育之所以成功,其实是因他们注重的不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测试,而是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鼓舞。
思考能力是知识之所以成就的根本能力。
西方人三百年来,知道科技的基础在数学,数学的基础在逻辑(当然,他们并不一定知道逻辑的基础在「识心」,而识心的基础在「良知的坎陷」,或者如佛家所说,「识心」的基础在「无明」,但,西方人不必懂这么多,他们只要抓住逻辑思考,就已有富丽堂皇的表现而让丧失智慧的东方人瞪目结舌了),所以,西方教育,对「算数技巧」「和课本上的科学知识」并不在行,也不注重。
而东方,如台湾、大陆、日本、新加坡,却为每年的「中学的数理成绩在世界评比中名列前矛」而沾沾自喜。
其实,这些东方诸国,充其量也只不过把「算数技巧」和「科学知识」提早的大量的硬塞给学生而已,那是不值得骄傲的。
何况如此的硬塞之结果,坏了思考的胃口,到最后,是:刻苦所来学的一大堆知识并没有大用,因为大多过时了,而一生守着死知识,没有求新求变的本领和兴致,所以都成为永远的「仿冒国家」。
教育上比较深比较难比较可贵的的是「品」的教育。
关于德性与德行关系的再思考

关于德性与德行关系的再思考作者:马梓箐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12期摘要:在中西方的伦理学中,德性与德行一直是一对有联系的概念。
德性指的是人的内在品质,德行则是指人的外在品行,德性要通过德行来表现,德行又是德性的反映。
重新思考德性与德行的关系,对于人们的行为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德行;关系《尼各马科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的经典之作,在书中,亚里士多德系统阐述了德性与德行之间的联系,对中西方近现代伦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何为德性(一)德性的内涵。
德性是古希腊伦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希腊语中德性原指事物的功能,之后德性也被用来指那些卓越的公民在城邦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逐步地演变成指任何人、生命物或者器物具有的优点。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灵魂的状态有三种:感情、能力与品质,德性必是其中之一。
”在这三者中,能力是自然赋予的,而德性不是自然所赋予的。
人们并不会某种情况下去称赞或谴责能力,而是去称赞德性和谴责恶。
感情是指愤怒、嫉妒、怜悯等一些情感,同样人们也不会去称赞或谴责感情;德性是出于主动的选择,而感情显然不是出于主动。
由此可见,德性不是能力,也不是感情,那么只剩下品质了。
但我们不能单说德性是品质,还要说明德行到底是怎样的品质。
《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说到,“每种德性都既使得它是其德性的那事物的状态好,又使得那事物的活动完成得好。
”例如,牧羊犬的德性就是使牧羊犬本身的状态好,又可以使得它可以牧羊;那么人的德性就应该是使得这个人本身状态“好”,又使得这个人能够圆满完成日常活动的品质。
(二)具体的德性。
1.勇敢。
亚里士多德认为,“勇敢是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
人们对坏的事物都是有恐惧心理的,这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所有人对同一件可怕的事物有同样等级的可怕心理,人们承受事物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一般的人在极限状态下爆发出来的勇气是不可估量的,勇敢的人在面对一样的处境时也是足够勇敢的。
德性与德行的关系——论《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德性思想

( ) 性 的 内 涵 一 德 德 性 (iu) 是 古 希 腊 伦 理 学 中 的 一 个 基 本 概 vr e , t
念 ,最 初 它 是 被 希 腊 人 用 来 指 武 士 英 勇 善 战 、 所 无 畏 惧 的 高 贵 行 为 , 如 , 荷 马 史 诗 中 , 性 概 念 的 例 在 德 含义 和 勇 敢 是 等 同 的 。 之 后 它 也 被 用 来 指 称 那 些 优 秀 的 公 民 在 城 邦 生 活 中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优 良行 为 和 品 质 , 逐 渐被 推 而广 之 , 来 指 一 切 生命 物 、 生命 并 用 非 物 所 具 有 的 突 出 优 点 和 特 长 。在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用 法 中 , 性 一 词 , “ 越 ” ec H n e 相 近 , 有 两 种 德 与 卓 ( xe e c ) 它
张 超 兵
( 南 大 学 政 治 与公 共 管理 学 院 , 庆 40 1) 西 重 0 75
摘
要: 德性和德行是德性伦理 学的两个重要 概念 , 德性 是使 一个人 成为好人 并且使 其现 实活动 完成得好 的
品 质 , 行 则是 一种 “ 乎 德 性 的 现 实活 动 ” 德 舍 。德 性 是 人 的 内在 品 质 , 行 则 是 人 的 外 在 品 行 , 者 相 辅 相 成 , 互 德 两 相
满 I(5德 性 是 “ 于 行 为 的 多 次 重 复 才 保 留下 来 ” p ) J2 由
的” ( J … I 。
德 性 究 竟 是 什 么 呢 ? 亚 里 士 多 德 认 为 。在 灵 魂 “
中 有 三 者 生 成 , 就 是 感 受 、 能 和 品 质 , 性 将 为 这 潜 德
德 性 (nelc a iu ) 如 智 慧 、 解 和 明 智 ; 一 itl t lvr e , eu t 谅 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性与德行:德育工作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摘要】本文强调了德性和德行在德育工作当中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两者在德育工作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关键词】德行德性德育工作
道德是立身之本,修身立德是伴随人的一生的重要使命。
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基于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德育工作应密切结合学生迅速“长大成人”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德性”与“德行”两个方面,以此不断夯实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础。
所谓“德性”是指人的“道德心”、“道德品性”,具体而言就是指“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精神”;所谓“德行”是指人的“道德行为”,二者恰恰是德育工作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因此,我觉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内化于“心”,即培养“德性”,另一方面要外化于“行”,即培养“德行”。
首先,德性培养是高中生德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求学过程中,除了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高考压力外,还要面对“成人的困惑”。
“成人”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意味着生理上的成熟、社会经验的丰富、社会阅历的增加,更意味着思想上的成熟和独立。
这就要求高中德育工作一定要致力于学生“道德观”的树立及“道德意识”、“道德精神”、“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就是“德性”的培养和塑造,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批判能力,加深学生对道德法则的理解和思考,增加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从而促进自己思想上的成熟。
可以说,“德性”工作是一项“人心”工程,它是关系德育工作成败的根本所在,因此不容许“放空”,必须切入人心,落到实处。
为此,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注重以理服人,又注重以情感人,努力使道德理论融入学生心中。
1、开展德性认知教育。
加强认知教育,是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曾指出:“顺道(导)其本意,调理其性情。
“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其认识,调动其自觉性,而这就需要开展德性知识学习活动,运用说理等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为何做以及怎样做,使德性知识进学生的头脑。
因为只有在学生认识提高的基础上,他们才能自觉去履行。
基于这种认识,要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三个主义”教育、“四信”教育以及“三观”教育。
例如,针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一事,我在与学生分享喜悦的同时,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以
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力图使其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2、增强学生德性完善的自我意识。
德性养成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
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
练和良好品德的强化,如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等,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性实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内比是指德性教育由他控到自控,从外化转向内化的过程。
德性养成是知、情、意在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协调,因此要引导学生培养强烈的德性养成建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