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精品试题(含答案):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精品试题(含答案):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台儿庄战役1.背景(1)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同时,一部日军从山东半岛登陆,沿胶济线西进,企图与津浦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再合攻徐州。

(2)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2.经过:1938 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日军冲入台儿庄内,被中国军队主力包围。

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

3.意义: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知识点2 保卫大武汉4.概况:1938年6月,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

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

日军在空军、海军的协助下猛烈进攻。

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

5.主要战役: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给以重创。

这次战役,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000余人。

6.结果:由于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日军从不同方向攻击前进,武汉陷入三面包围之中。

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武汉保卫战后期,日军趁机占领广州。

在优势日军的疯狂进攻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7.意义: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知识点3 第三次长沙会战8.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9.经过:1941 年12月,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以空军为掩护,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

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

在长沙城下,中国军队与日军鏖战肉搏,分别击退增援长沙的三路日军,迫使进攻长沙外围的日军突围北撤。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 新文化运动-章节测试习题(5)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 新文化运动-章节测试习题(5)

章节测试题1.【答题】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A. 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B.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C. 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D. 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活动【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

2.【综合题文】阅读下列图片:【答题】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领导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运动?【答案】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人物是陈独秀。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故陈独秀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答题】图二是《青年杂志》,该杂志从第二卷即改名为什么?它在这场运动中具有怎样的地位?【答案】《新青年》。

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平台。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来从第二卷即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平台。

【答题】图三中的人物给这场运动添加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色彩,他是谁?【答案】李大钊。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热情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故图三人物是李大钊。

【答题】从整体来说,这场运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认为主要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重庆市永川区红炉初中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练习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区红炉初中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练习题附答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练习题附答案一、选择题。

1、“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B)A.清政府的统治腐朽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C.贪官恶霸横行乡里D.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2、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C )A.镇压义和团运动B.维护清王朝统治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D.迫使清政府妥协3、1841年英军占领了香港岛;1851年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01年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B) A.西方侵华史B.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C.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D.中国人民探索史4、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该条约是(D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纪录片《百年中国》中提到:“1900年,路灯开始在北京出现。

灯光映照着景山前的牌楼上‘弘佑天民’四个大字。

而此时慈禧太后正行进在西逃的途中,只留下京师的子民们直面战争的苦难。

联军成了北京城的主宰,日本兵在城里大肆搜刮财物,美利坚的军队在紫禁城里阅兵以炫耀武力,法兰西的官兵在进行马球比赛,只是坐骑换了中国的毛驴。

”材料中的“战争”是指(D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2019年1月,中国海军访问英国。

有英国网友感慨道:“三艘巨大的军舰……真遗憾,这是中国军舰,不是英国的。

记得我们国家曾经侵略过中国”。

近代史上,英国发动或参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有(B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近代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耻辱和灾难,其中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条约内容是(C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8、“舞动的北京”是和平、友谊、进步的象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答案见后)一、选择题1.右图是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宣誓仪式,会场设在() A.广州B.武昌C.南京D.北京2.小明家中藏有一枚印着“民国十年”字样的硬币,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枚硬币发行于公元()A.1920B.1921C.1922D.19233.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

这里的“欢呼”主要来自()A.清朝统治结束 B.武昌起义胜利C.列强宣布“中立” D.中华民国建立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其标志为()A.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B.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C.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袁世凯派人南下同革命党人进行谈判5.“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它”指的是()A.《清帝退位诏书》B.《中华民国约法》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大总统誓词》6.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该规定颠覆了()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也”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天下为主,君为客”7.孙中山指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这体现了三民主义的()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扶助农工8.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陈旭麓先生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揖美追欧的结果,也是五四以前八十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取得的最富深远意义的结果。

”下列能体现“揖美追欧”精神的是()A.宋教仁遇刺身亡B.北洋军阀混战割据C.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9.清帝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里,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由材料中可以看出清帝退位的原因是()A.以退为进,等待时机B.表面接受,实为揽权C.无可奈何,静观其变D.顺应民心,接受共和10.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结束了‘朝代国家’,而代之以‘共和国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 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学案(部分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 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学案(部分答案)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学习目标】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2.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重点难点】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南京大屠杀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自主学习】知识点1 七七事变知识点2 第二次国共合作1、背景:日本全面侵华后,国共两党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2、军事合作:(1)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2)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3、政治合作:(1)时间:1937年9月(2)标志:的发表,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3)意义: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知识点3 淞沪会战1、爆发:1937年8月13日,日军借口一名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在上海挑起事端。

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2、结果: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

3、影响: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4 南京大屠杀1、时间:年月2、概况: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达人以上。

3、评价: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郊上空,弯月高悬,星光点点。

突然,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1)“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是日本民族一贯手法。

回顾80多年前,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的借口是寻找失踪士兵遭到中国守军拒绝,这是偶发事件吗?日军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说起“卢沟桥”,老人浑浊的眼中立刻闪烁着泪花,深邃的目光将我们带入他记忆中的1937年7月7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九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九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同盟会成立后,组织第-次武装起义的领导人是( )A.刘道一B.徐锡麟C.孙中山D.黄兴2.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

”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A.变革统治政策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有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据此,他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B.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4.下列事件由广西起义的领导人直接发动的是(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黄花岗起义D.武昌起义5. 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该挽联写给()A.邓世昌B.谭嗣同C.孙中山D.秋瑾6.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

”日记所反映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A.1910年B.1911 年C.1920年D.1921年7.“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文。

她是为策应下列哪一位革命志士领导的武装起义而被捕遇难的()A.徐锡麟B.刘道--C.蔡绍南D.黄兴8.下面是近代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反映了( ) A.太平天国进人鼎盛时期B.义和团运动席卷全国C.维新变法得到全国支持D.武昌起义后各地积极响应9、“辛亥春雷,义起粤中,碧血飞溅,寡不敌众,忽焉殒命。

”该祭词纪念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武昌起义C.黄花岗起义D.辛亥革命10.参加过平亥革命的吴玉章说过:“从前皇帝自称无子,如果有人说望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批一个被人家看他看作疯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图表题专项练习1 .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能力,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往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图中胡人的服饰汉化以及汉人的饮食胡化,说明图片反映的主题是民族之间的交往,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族交往,不是中外交往,排除B;图片也不是反映的国家统一,排除C;经济发展不符合材料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D。

故选A。

2 .如图展示的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朝代更替,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开放与科技进步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所展示的是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政权分立,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B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在秦汉时期,繁荣开放与科技进步是在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在明清时期,ACD排除。

故选B。

3 .下图是某同整理的学考笔记,它相关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经济重心南移B.王星改革C.八王之乱D.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迁都洛阳……改用汉姓;”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D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指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

A不符合题意;王星改革说法不正确,B不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

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 .历史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普遍性是说任何历史现象都有它发生的客观原因,而一切历史现象又必然地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练习题(含答案)

2019年秋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 )A. 维新变法运动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五四运动2.1919年6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

”这主要是因为( )A. 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B.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C.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D. 巴黎和会促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3.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谱写了一曲激昂向上的青春乐章。

五四运动中最能体现其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是( )A.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B. “废除二十一条”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 政治漫画将过去的人、事以精妙的艺术形式进入人类记忆的空间。

对下面这幅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 号召各界联合起来打倒卖国贼B. 准确揭示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C. 表明五四运动取得了最终胜利D. 揭示五四运动是反帝的爱国运动5.下列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副对联,其中反映五四运动取得一定胜利的是( )A.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B.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D.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6.五四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主要变化是A.运动中心变化B.斗争主力变化C.斗争任务变化D.斗争方式变化7.“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

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

”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习题答案第1课鸦片战争【材料研读】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鸦片走私带来的严重危害。

(P4)答:白银外流,威胁政府的财政;摧残人们的体质,导致政治腐败。

【问题思考】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P6)答: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鸦片战争失败的具体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者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课后活动】 1.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P7)答: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略。

(P7)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问题思考】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不会发生?(P9)答: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法等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只是对中国开战的借口,即使没有这两个事件,英、法也会找其他借口开战。

【材料研读】谈谈你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受。

(P10)答:火烧圆明园无疑是历史上最为恶劣的文化毁灭行径之一。

一代名园圆明园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也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

愤英法联军的暴行,恨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叹一百五十年的积聚随火而逝,再也无法恢复。

【课后活动】 1.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

(P12)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表2.略。

(P12)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材料研读】这段话说明了什么?(P14)答: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清政府猝不及防;清政府的腐朽,官员遇有民变,纷纷逃走。

【材料研读】《天朝田亩制度》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P15)答:它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课后活动】思考太平军为什么进展这么顺利。

(P18) 答:军事进军路线较为正确(沿江东下);领导集团团结一致;广大战士革命热情高涨;广大人民的拥护;清军传统军事力量(八旗、绿营等)的腐朽。

第4课洋务运动【材料研读】这段话反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说法?(P23)答:观点:洋务运动仅仅单纯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而不从根本上变革制度,就像是纸糊的老虎,无法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最终难免破产。

评价:在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一些近代化的改革,试图以此维护封建统治,自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其改革也不可能取得质的飞跃。

李鸿章似乎也深知这一点,故此一说,是有其道理的。

但洋务运动毕竟走出了中国近代化的实质性的第一步,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推动中国生产方式的变革等很多方面还是具有许多“开拓性”的地方。

【课后活动】 1.A(P23)2.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哪些有益的启示?(P23)答: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变革生产力;在变革生产力的同时也要变革生产关系,要进行全面的革新。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材料研读】试结合旅顺屠城的史实,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P26)答:日本帝国主义凶残、野蛮,它已经加入了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帝国主义阵营。

日本所进行的明治维新固然取得了国富兵强的成绩,但军国主义特点极其浓厚,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

在这一点上,它和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是有明显区别的。

【问题思考】说说加强海洋防卫的重要性。

(P26)答:无论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是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都是从海上来侵略中国的。

长期以来,我国只重视陆防,不重视海防,列强的侵华带给我们刻骨铭心的伤痛。

因此,我国要加强海军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

【课后活动】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P27)答:有本质不同。

前者是中国在已经丧失主权的前提下,被迫让帝国主义在华设厂。

帝国主义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各种资源,破坏或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

后者是中国在主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

第6课戊戌变法【问题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P29)答:观点:变法图存。

影响:在社会中广泛宣传变法图存的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即将到来的戊戌变法造势。

【课后活动】 1.略。

2.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P31)答:同意第一种观点。

戊戌变法的目的就是救亡图存。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因此,C观点不对。

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地学习技术,戊戌变法是变革制度,二者虽然都是学习西方,但学习的方向不一样。

因此B观点片面。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材料研读】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P32)答:扶清灭洋,笼统排外等。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问题思考】想一想,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驻军,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P35)答:《辛丑条约》中划定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界内是禁止中国人居住的。

而且列强可以派兵驻扎,可以控制北京、天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毫无主权可言。

这时的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控制中国的工具。

【课后活动】 1.填充。

(P36)答:《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P36) 答: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 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原因: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看到帝国主义并没有把她当成“祸首”惩办,电告李鸿章对条约全部接受,并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实质反映了清政府的媚外,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材料研读】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P40)答:孙中山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于1894年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895年筹划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继续发展革命组织,不断进行革命斗争,逐渐树立了威望,其主张也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课后活动】1.请你查阅相关资料,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P41)答: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他们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2.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P41)答: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

第9课辛亥革命【材料研读】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P43)答:进一步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它与武昌首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课后活动】答:1.B。

(P45)2.略。

(P45)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材料研读】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P47)答:中国与各国平等友好;要洗刷清朝时代的辱国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