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教学计划[全]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五单元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教案(2)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五单元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教案(2)

第十五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的内容,讲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以及由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的建立。

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国共双方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出彩表现,尤其是叶挺的独立团所向披靡,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

1928年国民革命军进行了二次北伐,随着东北易帜的发生,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爆发,标志着国共合作初步破裂,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大肆屠杀革命人士,大革命彻底失败。

二、学情分析对于这一课,孩子们普遍比较陌生,因为农村教育本来就有很多的局限性,孩子们能够接触的知识,没有城里的孩子多。

通过孩子们的预习,可以看出大家是非常有兴趣的。

大家对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不了解其原因;以及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国民革命却失败了也不能理解。

因此我们要慢慢引导,仔细分析。

三、教学策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利用自学、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意识;度《北伐战争形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的人文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伐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

六、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

在桥
教师: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为国捐躯。

今天北京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
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937年7月底北平和天
教师:七七事变的爆发有着怎样的影响?
学生: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
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

须知若干华军器械
教师:战后日本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并多次篡改历史其首相也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我们应怎样认识?
各抒己见)
作为中国人,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事实不容否认
日本应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精选]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精选]

第15课北伐战争中国工人运动是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为了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行住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反帝反封恩来担任政治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一是北伐学生回答:蓬勃发展。

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大量增加,农民运动发展急速;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重大发展。

北伐战争的进行有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由此来看,工农群众的支持应是北伐胜利进军的一个原因。

6.教师过渡:然而,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时,统一战线却破裂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呢?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及原因? 学生回答: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原因:蒋介石与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只掌握有一小部分武装,还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力量弱小。

2.教师讲述: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

3.教师提问: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统一中国。

最终结果是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五)练 一、选择题 1.这张毕业证上显示,总理:孙文;校长:蒋中正;主任:廖仲恺。

可以判定这张毕业证是哪一学校颁发的( C )A .福州船政学堂B .京师大学堂C .黄埔军校D .北京大学 2.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哪些是他的丰功伟绩( D ) ①建立民国 ②制定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创建黄埔军校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3.孙中山说:“今天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这个“军官学校”位于( A )A .广州B .长沙C .武汉D .上海4.1924年11月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的是( A ) A .周恩来 B .蒋介石 C .廖仲恺 D .叶挺8分钟多媒体展示学生答、互批年令,通缉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共产党员。

有关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

有关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

有关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有关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发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每个教师都会经常接触到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篇1一、学生现状分析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年级一至六班的政治课教学工作,从初一的学习情况看,学生整体水平一般,学生自身对政治课不太重视,忽视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联系当前的教育形式,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本书的基础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为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制定如下计划。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

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

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互动活动蕴涵着人文关怀,在学生的互动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突出探究式学习,主题探究是每一个单元的灵魂,如何组织主题探究。

3、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

4、搞好教学还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教学的基础。

第二、分析透彻活动和材料,这是传授概念、观点的前提。

第三、组织好体验活动,这是促进学生内化的手段。

第四、指导好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是实践学生良好行为的途径。

二、主要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针对学生的现状,进一步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联系实际使其加深印象,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的现实性,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贯彻知行统一,可读性和可教性相结合,通过课文中所设置的各种栏目,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和生理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熟悉教材,通过观看录像和听课等方法吸取经验,把握每节课学生互动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动起来,2、课堂上注意调控,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发表见解,教师从中点拔,。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国共合作的起始、发展、破裂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国共合作的具体过程、重要事件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共合作的起始、发展、破裂过程,掌握国共合作的重要事件,理解国共合作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到国共合作与对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部分,理解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国共合作的起始、发展、破裂过程,国共合作的重要事件,国共合作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内在原因和外部因素,国共合作与对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国共合作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国共合作的重要事件,理解国共合作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国共合作的内在原因和外部因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资料、图片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回顾七年级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国共合作的初步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合作的相关图片、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国共合作的起始、发展、破裂过程,了解国共合作的重要事件。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国共合作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共合作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共2课)(2022秋)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共2课)(2022秋)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骞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缓慢发展的原因,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通过比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依据历史资料及视频、等材料,利用小组演讲、短剧等多种方式,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全聚德烤鸭、同仁堂药业、张裕葡萄酒等)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在近代却被西方列强欺压蹂躏。

伴随着列强入侵的一步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发展。

全聚德烤鸭、同仁堂药业等企业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曾被认为是“奇技淫巧”的各项发明,如火车、电话、电报等,也纷纷涌入中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去感受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新课讲授(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教师解释: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提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主要的发展阶段: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3.出示:《张謇》《大生纱厂》。

4.教师提问:张謇原来的人生目标是金榜题名,后来为什么又转向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提示: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实业家张謇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以挽回中国的利益。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主义革命的开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主义革命的开始》,教材从五四运动开始,讲述了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本单元内容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认识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知识,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新主义革命的历史事件,可能还存在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明确革命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主义革命的兴起,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主义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2.教学难点: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新主义革命的阶段特征。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新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总结新主义革命的阶段特征。

3.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革命发展的过程。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2.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主义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部编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部编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程标准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和主要罪行,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认识帝国主义凶恶的本质。

难点:《辛丑条约》的历史影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八国联军侵华》教师: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人还没有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一场新的灾难再次降临到了中国人的头上。

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瓜分中国的狂潮展示:漫画列强瓜分中国教师: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加快争夺中国的步伐,争先恐后掠夺在华权益,强租海湾,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