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区地质调查

合集下载

地质勘探方法

地质勘探方法

地质勘探方法地质勘探是通过对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调查、钻探、坑探、采样测试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来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变历史,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依据。

一、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研究地球物理场的变化规律,来推断地下岩层的分布、性质和状态的方法。

常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等。

这些方法可以利用各种物理参数(如岩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等)的差异,来识别地下的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

二、地球化学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是通过系统测量地球中元素的分布、含量和变化规律,来寻找矿床和指示地质信息的方法。

常见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包括岩石测量、土壤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等。

这些方法可以利用元素在各种介质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来发现异常地段,进而寻找矿产资源。

三、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通过系统的野外实地勘查、采样和分析测试,来研究地质构造、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的分布、特征和演化历史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和矿产资源的形成条件,为进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四、钻探钻探是通过钻孔的方式直接获取地下岩芯样品,来研究地下岩层分布、岩性特征和含矿情况的方法。

钻探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岩层的地质特征和钻孔深度分为浅钻、中深钻和深钻等。

钻探是直接获取地下信息的重要手段,对于确定矿体形态、规模和产状具有重要意义。

五、坑探坑探是在地表或地下挖掘坑道或巷道,直接观察和研究地下岩层和矿体的方法。

坑探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矿体的形态、产状和规模,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的采矿工程提供基础资料。

常见的坑探方法包括平硐、竖井、斜井等。

六、采样测试采样测试是在野外或实验室对各种样品进行分析测试,以获取样品中的各种信息,包括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

采样测试是地质勘探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岩层和矿产资源的成分和性质,进而评估其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沉积岩薄片鉴定报告

沉积岩薄片鉴定报告

沉积岩薄片鉴定报告一、样品信息:样品名称:沉积岩样品编号:XXX-XXX采样地点:XXX采样时间:XXXX年X月X日二、鉴定目的:本次鉴定旨在通过对沉积岩薄片的观察、测量和分析,明确该沉积岩的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岩石组织等性质,并据此判断其岩石类型、分析沉积环境等地质信息。

三、鉴定方法及仪器:鉴定方法:野外采样、薄片制备、显微镜观测、测量和分析鉴定仪器:显微镜、摄影设备、标本夹等四、鉴定结果:1.泥岩:该沉积岩薄片呈黄灰色,呈均质细粒质,颗粒间无孔隙。

显微镜下可见粒度细小的石英砂粒,呈无光泽。

岩石结构为层状结构,各层之间接触良好。

岩石组织为均质细粒质,微结构中包含的颗粒间无孔隙或孔隙极小。

根据显微镜下的观察,泥岩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

2.砂岩:该沉积岩薄片呈灰黄色,呈均质颗粒状,颗粒间有少量孔隙。

显微镜下可见不同颜色的石英砂粒,部分砂粒呈圆形或半圆形,有少量角砾石粒。

岩石结构为层状结构,各层之间接触良好。

岩石组织为均质颗粒状,微结构中包含的颗粒间有少量孔隙。

根据显微镜下的观察,砂岩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和长石。

3.石灰岩:该沉积岩薄片呈灰白色,呈均质细粒质,颗粒间无孔隙。

显微镜下可见颗粒细小、均匀分布的方解石晶体,呈无光泽。

岩石结构为均质细粒质,各颗粒之间接触良好。

岩石组织中无孔隙。

根据显微镜下的观察,石灰岩的主要矿物组成为方解石。

五、鉴定结论:根据对样品的观察、测量和分析,鉴定结果如下:1.泥岩:该沉积岩属于泥岩,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

2.砂岩:该沉积岩属于砂岩,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和长石。

3.石灰岩:该沉积岩属于石灰岩,主要矿物组成为方解石。

六、鉴定分析:1.根据鉴定结果,可以判断该地区存在泥岩、砂岩和石灰岩三种沉积岩类型。

不同类型的沉积岩可能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地质背景,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

2.泥岩与砂岩可能存在着侵蚀过程,通过砂岩中的角砾石粒可以推测该地区可能存在着山地侵蚀作用。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612026课程名称: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与方法英文名称: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开课学期:四学时/学分:48/3(其中实验学时:16)课程类型:选修开课专业: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学选用教材:自编主要参考书:1. 地矿部直管局. 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2. 周维屏、陈克强等. 1:5万区调地质填图新方法.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3. 地矿部直管局. 花岗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4. 地矿部直管局. 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指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19915. 李超岭等.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操作指南. 地质出版社,2011一、课程简介区域地质调查传统上被称为区域地质测量或区域地质填图,是一项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并具有独特的技术方法的综合性基础地质研究工作。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与方法是每个从事地质学或与之相关专业学习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主要介绍区域地质调查的原理与方法,并重点介绍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新技术方法以及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如何捕捉新的前缘课题。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并让每个学生学习一个地质工作者(包括生产、教学、科学研究)必须掌握的基本工作方法。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traditionally called 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is one involving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has a unique technical approach of integrated basic geological research work.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techniques and methods is a basic skill that each students engaged in geology or related professional learning must master.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and highlights the new technology and method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as well as how to capture the leading edge of new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ability and allow each student to learn a basic working methods that a geologist (including production,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ust master.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课程性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所有地质工作的基础,通过这项工作的展开,方能建立测区的基本地质框架,了解测区的地层、构造形态、矿产资源分布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更专业的普查(例如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调查)提供基本研究背景。

沉积岩的深度解析

沉积岩的深度解析

沉积岩的深度解析沉积岩是指由各种颗粒物质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而成的岩石。

它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河流和陆地等地区。

沉积岩的深度是指岩石层在地下的深度,它对于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岩石层的深度分布、探测方法等方面对沉积岩的深度进行解析。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岩石层的形成源于河流、湖泊、海洋等地区的物质堆积。

河流中的泥沙、湖泊中的泥泞、海洋中的贝壳等物质在水的作用下沉积,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厚度不等的沉积层。

随着地壳的运动,这些沉积层逐渐埋藏在地下,形成了沉积岩。

沉积岩的深度分布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岩石层的分布特点,沉积岩的深度可以分为浅层和深层两个部分。

浅层沉积岩一般位于地表以下几十米到几百米的深度范围内。

这些岩石层通常由细粒颗粒物质(如泥沙、泥泞等)沉积而成,属于较为松散的沉积物。

浅层沉积岩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和海洋沿岸等地区,对于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浅层沉积岩中的含水层可以作为地下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而其中的砂石层则可能富含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深层沉积岩一般位于地表以下几百米到几千米的深度范围内。

这些岩石层通常由较大颗粒物质(如砂石、碎屑岩等)沉积而成,属于较为致密的沉积物。

深层沉积岩主要分布于海洋盆地和陆地内部等地区,对于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深层沉积岩中的页岩和煤层可以作为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而其中的砂岩层则可能富含金属矿床等重要矿产资源。

为了研究沉积岩的深度分布和性质,地质学家采用了多种探测方法。

地震勘探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观测地震波在不同岩石层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特征,可以推断出岩石层的深度和性质。

此外,电磁勘探、重力勘探、地热勘探等方法也可以用于沉积岩的探测。

这些方法在石油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地下水资源调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地质勘查工作介绍

地质勘查工作介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地质勘查工作介绍
地质勘查是地质勘查工作的简称。

广义地说,一般可理解为地质工作的同义词,是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

按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地质勘查工作。

例如,以寻找和评价矿产为主要目的的矿产地质勘查,以寻找和开发地下水为主要目的的水文地质勘查,以查明铁路、桥梁、水库、坝址等工程地区地质条件为目的的工程地质勘查等。

地质勘查还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地热调查与地热田勘探、地震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等。

地质勘查必须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本着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工作量,获得较多、较好地质成果的原则,选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如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钻探、坑探、采样测试、地质遥感等等。

这些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或施工过程,也属于地质勘查的范围。

狭义地说,在我国实际地质工作中,还把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5 个阶段,即区域地质调查、普查、详查、勘探和开发勘探。

地质勘查资质业务范围:
(一)区域地质调查
本资质规定的区域地质调查, 是指通过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等方法,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

包括按标准图幅进行的区域地质调查和对选定区域进行的综合性或专项性区域地质调查。

(二)固体矿产勘查
本资质规定的固体矿产勘查,是指以调查评价区域矿产资源潜力和寻找及探明固体矿产资源为主要目的的地质工作。

包括各种工作程度的固体矿产资源调。

地质图岩层厚度计算及相关方法

地质图岩层厚度计算及相关方法

2 野外作业野外作业阶段包括区域地质路线踏勘、地质剖面测制一、区域地质路线踏勘踏勘的主要目的是对测区地质状况有一个根本了解,统一生疏,明确填图单位及划分标志等。

地质路线踏勘的主要容包括:1.地形、地貌、地质体露头特征、河流、交通、人文活动等;2.主要地质体类型、时代、总体分布、主要岩性、构造样式、土壤、矿产和环境类型;3.选择实测剖面位置;4.选择重点工作和解剖的区域二、地质剖面测制以沉积岩区地层实测剖面为例赐予介绍:〔一〕实测剖面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地层的岩石组分、层序、厚度、沉积特点、含矿层位、赋存的生物化石准时代、地层间接触关系;合理划分地层层序并确定填图单位;系统采集各种标本、测试样品和化石;对沉积相和古地理进展争论,以提高地层争论的程度和精度;通过该项工作提高和统一全队地质人员的生疏水平,从而为地质填图工作打下良好的根底。

因此实测地层剖面是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不行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剖面选择原则及要求1.要尽可能选择露头良好且连续、穿越条件较为便利的区段。

在地质上则要求层序完整、顶底界面完全、构造简洁、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丰富、岩性组合和厚度具有代表性。

假设有可能则尽量避开侵入岩体和受其它破坏影响的地段。

2.实测剖面线的方位应根本上垂直于地层走向,二者之间的夹角不宜小于60°,尽量选择一条直线,避开拐折太多。

3.为使基岩露头连续程度良好,应充分利用沟谷自然切面和人工采掘的坑穴、壕堑或铁路、大路旁侧的崖壁等作为剖面通过的位置。

4.当基岩露头不连续时,应布置一些短剖面进展拼接,但需要留意层位拼按的准确性,防止重复和遗漏层位,最好确定明显的标志层作为拼接剖面的依据。

5.剖面的某一段因浮土掩盖,且在两侧确定围无明显标志层可进展比照,难以用短剖面拼接或平移剖面导线时应考虑到用槽探等工程予以揭露。

尤其是地质界限、接触关系、岩性或产状变化等因掩盖而不清时更应如此。

粉砂岩勘察报告范文

粉砂岩勘察报告范文

粉砂岩勘察报告范文1. 引言本次勘察报告是针对某地区的粉砂岩进行的详细调查和分析。

粉砂岩是一种常见的沉积岩,由细粒的砂颗粒和细粒的粉状物质组成。

粉砂岩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路基填料和园林景观等领域。

2. 勘察方法本次勘察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2.1 田野调查在勘察区域进行了详细的田野调查,包括地质地貌、岩层分布、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实地观察和记录。

2.2 取样分析在勘察区域选取了多个标本点位进行了取样分析。

采用标准取样方法,将粉砂岩样本通过岩芯钻进行取样,保证了样本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3 实验室测试对取得的样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测试。

测试包括物理性质测试(密度、抗压强度、可塑性等)和化学成分分析(主要成分、矿物组成等)等。

3. 地质特征分析通过田野调查和实验室测试得到的数据,对勘察区域的粉砂岩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

以下是主要结果:3.1 岩层分布粉砂岩主要分布于xx山脉的东侧斜坡,以及某条河流沿岸地区。

岩层呈现倾斜状态,厚度约为xx米,由上至下分别为x岩层、y岩层和z岩层。

3.2 物理性质经实验室测试得知,粉砂岩的密度为x g/cm³,抗压强度为y MPa,可塑性较好。

这些物理性质使粉砂岩在建筑材料和路基填料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

3.3 化学成分化学成分分析显示,粉砂岩主要由二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和氧化钙等成分组成。

此外,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也以微量存在于粉砂岩中。

4. 工程应用评价基于粉砂岩的地质特征和物理性质,进行了工程应用评价。

以下是评价结果:4.1 建筑材料粉砂岩密度适中,抗压强度较高,可塑性好,因此在建筑材料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

可以作为砌块、砂浆和装饰材料等方面使用。

4.2 路基填料由于粉砂岩透水性和透气性较好,可以有效排水,具备了作为路基填料的条件。

其稳定性和耐腐蚀性也使得粉砂岩成为一种适合道路建设的材料。

4.3 园林景观粉砂岩质地细腻,颜色多样,可以制作出各种造型的雕塑和景观石。

沉积岩区的构造特点简介

沉积岩区的构造特点简介

沉积岩区的构造特点简介当我们在沉积岩发育地区作地质旅行时,并把地层的层序关系、地层的地质年代、地层的岩石性质及其名称等大体上搞清楚以后,紧接着就应该研究穿越剖面时所遇到的地质构造的特点了。

所谓地质构造,实际上就是观察褶皱、节理、断层这三项主要的项目。

不言而喻,这些构造现象在层状岩石中是表现得最为清楚的了。

(1)褶皱:岩层受力的挤压而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几乎在任何沉积岩区都能见到的一种极普通的构造地质现象,只是其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大者长达几十千米,甚至几百千米,小者在标本上就能观察到,甚至在显微镜下可见。

不过,在野外视野所及者,几百米、几千米的规模居多。

真正特大的褶皱,在距离较短的剖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必须通过长距离的剖面穿越,或通过填绘地质图以后才能分析出来,而本书所谈的褶皱,主要是指视野范围之内能观察到的褶皱。

研究褶皱的基本要点,不外乎褶皱的形态、产状、类型、形成的方式以及分布的特点。

①褶皱的基本形态,只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标志是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是老岩层,两侧为新岩层。

向斜的标志是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为新地层,两侧翼部为老地层。

如果岩层被侵蚀风化,在地表暴露出来(以平面图形式表示的话)时,从中心到两侧,岩层的排列,由老到新,对称出现,是为背斜。

相反,从中心向两侧的岩层,自新到老,对称出现,则为向斜。

认识背斜和向斜构造以后,就可以按照褶皱要素——核部、翼部、转折端、轴向、倾伏等进行具体的描述了。

例如某背斜构造,核部由志留系地层构成,两侧由泥盆系至石炭系地层构成,轴向东北,向西南倾伏。

然后,再将观察的褶皱进行分类,最常用的褶皱分类是根据褶皱轴面的产状分为:直立褶皱、歪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一般说来,这些褶皱的形态都反映了岩层受力程度的不同。

或者说,从直立褶皱到翻卷褶皱,受力越来越强,因两侧受力的程度不同,轴面向受力较弱的一侧倾斜。

另一种褶皱形态分类,根据岩层弯曲的形态而定,也是野外观察剖面时常用的,有圆弧褶皱、尖棱褶皱、箱状褶皱、扇形褶皱及挠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岩区地质调查【沉积岩区填图方法体系】:运用现代地质学理论建立的在沉积岩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和填图的全套研究工作方法。

它以现代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以沉积地层多重划分为基础,通过研究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较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结构、变化和单位的识别特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图,查明并具体标石其时-空存在状况(包括形态、几何关系与排列规律)、三维方向变化与年代单位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和模型;探讨或阐明和预测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住院的分布规律。

【产状】地质学的通用术语:1构造地质中指构造面或构造线在空间的位态、线与水平参考面及地理方位的空间关系来表示,表示这种空间位态的数据称为产状要素;2泛指地质体如层状岩石、岩株、岩墙、矿床、矿体的形成环境、形状及其在空间中的产出状态。

【产状要素】平面的产状包含三要素,即走向、倾向和倾角。

直线的产状要素主要为指向和倾伏角当考虑其包含它的斜面的关系时,则可用侧向和侧伏角来描述。

【走向】构造倾斜面与水平参考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的延伸方向即为走向。

一个面的走向可用两个地理方位角数值表示,如NW282°或SE102°。

也有人习惯用象限角来表示,如N78°,或S78°E。

层状、似层状、长轴状地质体的延长方向也称走向。

【倾向】在某一倾斜构造面上,具有最大坡度的直线称倾斜线,它与倾斜面的走向线垂直。

倾斜线在水平参考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斜面倾斜的方向称为倾向。

倾向一般用地理方位角表示,数值与走向相差90°。

【倾角】某一倾斜构造面的倾斜线与其水平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即在垂直倾斜面走向的横剖面上测定的倾斜面与水平参考面之间的夹角,又称真倾角。

【视倾角】称假倾角。

在倾斜面上斜交走向线所引起的任一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如在任一斜交岩层走向的露头端面上所见),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参考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叫视倾角。

真倾角与视倾角之间的关系(见附图),可由下列公式表示和换算:tanβ=tanα·cosw。

其中β为视倾角,α为真倾角,w为剖面方向(即视倾向)与倾向之间夹角。

【指向】又称倾伏向。

表示线状构造的倾伏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参考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此倾斜线下端延伸的方向,一般用方位角表示。

【倾伏角】线状构造倾伏的角度,即在包含线状构造的铅垂参考面上此斜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在某一斜面内时,此线与其所在面走向线之间所夹锐角,称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侧伏角所朝的方位称为侧伏向。

侧伏角的记录方法如60°S,表示侧伏角为60°、侧伏向朝南。

【水平岩层】产状呈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层。

即同一层面上的各点大致具有相同的海拔高度,地质图上的地质界线大致平行于地形等高线。

水平岩层是沉积成岩后只有整体升降而未经倾伏和褶曲的原始水平产状的地层,也包括经过构造变动,但仍具有近水平产状的地层,如大型平卧褶皱两翼的岩层。

【倾斜岩层】层面和水平面有一定交角,且倾向基本一致的岩层。

倾斜岩层绝大多数是原始水平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变成的,是各种构造变形的组成部分。

根据组成倾斜岩层的岩层面向,可分为正常层序的倾斜岩层和倒装层序的倾斜岩层。

有些在沉积盆地边缘沉积的岩层具有原始倾斜产状。

【单斜岩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向同一方向倾斜而倾角大致均一的一套岩层。

在文献中曾有人指在水平岩层或缓倾斜岩层中出现的阶梯状挠曲。

【正常层序】水平岩层或倾斜岩层当期保持岩层顶面在上、底面在下,即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的地层顺序。

【倒转层序】因构造变动而造成的岩层底面在上、顶面在下、即老岩层在上、新岩层在下的反常顺序。

凡具有倒转层序的地层,其产状就是倒转产状,如倒转褶皱的倒转翼的产状等。

【整合接触】简称整合同一地区的上下两套岩层,若其产状一致,在沉积上和在生物演化上都是连续的,则这种关系就称整合接触。

它说明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相对平静且没有褶皱发生,所以上、下两套地层是沉积间断的构造运动。

【不整合接触】简称不整合。

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在同一地区的上线两套岩层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在古生物演化顺序上也不连续。

岩层的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呈不整合接触的两套岩层的产状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不一致的,一致的称为平行不整合,不一致的称为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上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岩层的产状有明显差异的接触关系,代表下伏岩系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岩层经构造变形产状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当剥蚀面上再度接受沉积时,上覆新岩层与下伏老岩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

具有明显沉积间断面的,上下两套产状一致的岩层的接触关系。

代表下伏岩系形成后,地壳均匀上升,发生较长时期剥蚀作用,致使地层缺失,其后再度均匀下降重新接受沉积。

【异岩不整合】是角度不整合的一种特殊类型。

新岩层直接覆盖在深成侵入体或结晶变质岩系的剥蚀面上,表明上覆岩系沉积前地壳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上升,被剥蚀的深度也较大,以致下伏岩石的盖层已完全剥去。

【嵌入不整合】由新沉积物充填于侵蚀凹地中形成的不整合,看起来好似新地层嵌入下伏老岩层中。

这时在嵌入地段的不整合面与上、线两套岩层都相斜交。

根据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又可把它分别为平行嵌入和不整合嵌入两类。

【毗连不整合】新岩层在横向上与不整合面接触。

对于毗连不整合,可由不整合面具有的风化、侵蚀特征与断层接触相区别。

毗连不整合多发生在某些同沉积断陷盆地的边缘。

【隐蔽不整合】角度不整合被强烈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得不整合现象不清楚,故称隐蔽不整合。

正确鉴别隐蔽不整合对于阐明构造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构造整合】不同时期岩层的构造形变彼此协调同步的现象。

即不仅构造方位相同,而且褶皱形态一致,中间又不存在“构造脱顶”或上下构造不符合现象。

它表明这些不同时期岩层的形变是同期的,同属于一个构造体系的构造成分。

构造整合是就构造形变而不是从地层接触的关系来说的,一般新、老岩层构造整合时未必地层整合,也可以代表为地层平行不整合式的构造不整合;反之,地层整合也不是一定是构造整合,因为后期构造形变中也可以使新、老岩层产生上下构造不符或“构造脱顶”现象。

【构造不整合】新、老岩层的形变彼此不协调,上下构造走向不同,褶皱形态不相一致的现象。

其形成原因可能为:①新老岩形变的时期不同,它们的构造应力场状态也不一样,各属不同的构造体系的组分;②在后期构造形变中,新、老岩层间产生的上下构造不符合,及“构造脱顶”现象。

构造不整合是从构造形变而言,不是指地层接触关系。

一般说来,前者地层不整合往往伴随着构造不整合发生;后者尽管构造不整合十分显著,却没有地层不整合存在。

【地层不连续】上下两组岩层之间出现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则两组岩层的层序关系为地层不连续,简称不连续。

【似整合】为假整合的一种不明显类型,与假整合不同之点是它没有清楚的侵蚀面,间断面之上和以下的岩层产状又都是平行的,因而较难鉴别,只有通过精细的区域地层工作,才能确定下来。

它所代表的沉积间断时限要比小不连续或小间断长的多,可达一个纪的延续时间,例如中国华北的青白口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连续(蓟县运动)关系应为似整合。

此名词现已不用。

【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可观察到并呈现总体一致的岩性(或岩性组合、变质程度)或结构特征,以及与相邻地层间关系所定义和识别的一个三维空间的岩石体,是地质填图的基本单位。

沉积岩层、喷出的层状火山岩层及其变质岩层,都可作为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由一种或多种沉积岩、喷出岩或变质岩组成。

单位的鉴别要求是区域、整体、宏观岩性特征的一致性,而不是以岩石为单位的地球物理性质(电性、磁性、放射性和其它物理性质)、时间属性、地质事件、成因等。

因此,在岩石地层单位的定义中不考虑时间、成因、气候、环境或事件等因素。

化石作为岩石的一种物质成分,对于识别一个岩石地层单位有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般情况下岩石地层单位不应根据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种类或名称定名。

【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严格遵循地层单位命名与修改程序划分、定义、命名与修改、出版的岩石地层单位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其等级单位术语为:群——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组的组合或行将划分为若干组的岩石地层序列;组——组内正式命名的岩石实体;层——组内或段内正式命名的标志层,或火山岩序列中最小的独特层状岩石体——岩流层。

【组】岩石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用于地质填图、描述和阐明区域地质特征。

组是野外宏观岩类或岩类组合相同,结构类似,颜色相近,呈现整体岩性和变质程度特征一致,空间上有一定的延展性,并能据以填图的地层体。

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沉积岩、火山岩或变质岩)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间有重复出现的其它岩石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的互层所构成;还可能由很复杂的岩石组分或独特的结构所构成并与其它组相区别。

对于一个独立的组所要求的岩石变化程度,没有严格的规定,主要视一个地区的地质复杂程度,并能较为准确地描述其岩石组合特征和阐明地质历史为原则。

关于组级单位的厚度,无标准限制。

其厚度大小主要取决于能最好的阐述该地区岩石发育所需要的地层单位规模的大小。

【群】比组高一级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群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或相关的具有共同岩性(或岩性组合)特征的组组合而成;有时也可能是一套尚未经深入研究,暂未分组,一经详细研究后有可能划分成若干个岩石系列。

必要时,群可以再分成几个亚群,或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并具有共性岩性(岩性组合)特征的群组建成一个超群。

群的单位层型,就是它所包容的各个组的单位层型。

组不一定要合并为群,只是为了更有效的地在大范围内进行对比研究,或为编制小比例尺图件的需要可以并组为群。

【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未正式命名,或无需正式命名,并依附于某一正式单位的岩石地层单位。

其常用单位术语有:带、层(局部性标志层)、段(岩性段)、凸镜体、岩楔、岩舌、岩丘、礁、杂岩等。

这些术语之间无等级和大小之分。

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无统一规则可循,其划分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单位的特殊性,如特殊成分、形态、标志、成因、含义(如一定的年代、生物、事件地层含义等);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如划分含矿层、含水层、隔水层、地球化学或放射性异常层等。

在新区工作初期,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尚未确立前,划分临时性的非正式单位也很常见。

此外,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用于填图,还能有效地提高地质图的实用性和灵活、客观、具体地表现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研究,是对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必要的补充。

【特殊岩石地层单位】特殊岩石地层是相对于正常岩石地层提出的。

正常岩石地层的形成,符合地层学的地层叠覆律、化石层序律和瓦尔特相律,其岩石(或岩石组合)特征与结构、层序与地层关系在实地地层剖面上易于识别和纵、横向追索;而特殊岩石地层,主要是原始层状或非层状岩石体(地层)遭后期不同程度和其次的构造作用、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等的强烈影响与改造后形成的一套岩石体(地层)其原始地层的顺序受到严重破坏,岩石特性、结构与构造部分或全部遭受明显改造与重组,或发生大幅度构造推覆与位移,致使难以用正常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由一种或多种原始层状或非层状岩石(地层)体经构造、变质、岩浆活动等改造重组而成;也可以是由一种原始层状或非层状岩石(地层)体经构造、变质作用等改造重组成多个特殊岩石地层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