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一、背景介绍城市地区地质调查工作是为了解城市地下地质构造、地质背景情况、地质灾害隐患等,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而城市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二、技术要求1.地质调查方法(1)野外地质调查方法:包括地质剖面观测方法、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地质调查实验方法等;(2)遥感和GIS技术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对城市地区进行野外勘察前的信息筛查和初步分析,并进行地质线划、剖面控制等工作;(3)无人飞行器技术(如无人机):利用无人飞行器技术进行城市地区的航测、摄影测量,获取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
2.地质调查项目(1)地层调查:对城市地区的地层进行详细调查和描述,包括地层分层、岩性、粒度、矿物成分等;建立地层柱状图及岩石野外标本;(2)构造构造调查:研究城市地区的构造构造,包括断层、褶皱、岩浆岩体等的形成和分布情况,分析地质构造对城市地区的影响;(3)地震地质调查:调查城市地区的地震特征,包括地震活动性、断层活动性、地震灾害隐患等;建立地震灾害地质图;(4)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城市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地下水位、水文地层、地下水动力特性等;建立水文地质图;(5)地质灾害调查:调查城市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包括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震液化等;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影响范围;建立地质灾害图。
3.实验室技术要求(1)地质样品分析:采用各种实验和测试手段,对野外采集的地质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岩石学等分析,获取样品的矿物组成、粒度分布、物理力学性质等数据;(2)遥感与GIS数据处理: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野外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行地理信息提取、图像处理、空间分析等。
4.安全技术要求城市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因此要求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具备一定的安全技术意识,包括但不限于:(1)了解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2)熟悉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护目镜、防护服等;(3)熟悉地质调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
论城市地质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论城市地质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地质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在首先强调了城市地质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城市地质调查对城市规划建设、灾害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
概述了当前城市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研究目的在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在详细介绍了城市地质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包括城市地质调查方法、灾害预测与防治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措施。
结论部分再次强调了城市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城市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指出城市地质工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意义。
本文为城市地质工作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技术支持,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城市地质工作,基本思路,技术路线,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预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城市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城市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作为人口密集、资源集中的地区,其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质量。
城市地质工作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更好地了解城市内部的地质情况,避免选择不适合建设的地点,降低城市建设的风险。
城市地质工作还可以为城市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城市的安全和稳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挑战,如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等。
城市地质工作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城市地下结构,及时发现和预防地质问题,保障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地质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不断提高城市地质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地质基础。
1.2 城市地质工作的现状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城市地质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城市地质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城市地质工作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不够全面深入。
部分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地质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导致地质灾害频发,影响城市稳定发展。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篇一:区域地质调查行业标准-资源勘探常用资料目录区调队法律法规及技术性文件(2006年4月27)质量技术类区域地质调查1、《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2、《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3-01)3、《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1—02)4、《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5、《火山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1-1998)6、《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7、《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3-1998)8、《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万)》(DZ/T0179-1997)9、《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1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万)》(DZ/T 0158-95)11、《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T 0094—1994)12、《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万)》(GB/T 14158-1993)13、《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91)14、《1:5万区域地质图图例》(GB/58-89)15、《沉积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6、《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7、《变质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8、《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四川省地矿局,1992矿产勘查19、《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D 2004—04)20、《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21、《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22、《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 2000—01))2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8—93)24、《固体矿产普查总则》(GB/T13687—92)工程地质勘查25、《1:10万~1:20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6-1994)26、《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7-1994)矿山资源储量核实27、《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DD 2002—01)28、《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2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0、《对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31、《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32、《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有关章节内容和附图要求的说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3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环发[2000]27号文34、《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35、《土地复垦规定》区域矿产规划36、《关于开展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3]108号文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编制37、《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98号文38、《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调查39、《关于建设项目压履矿产资源审批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27号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40、《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3-141、《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42、《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区域地质灾害规划4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3-344、地质遗迹景观调查与地质公园建设45、《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1995-5-446、《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附件:<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表>、<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组织和工作制度>、<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国土资厅发[2000]77号文47、《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2002-448、《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2-10-149、《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1150、《关于做好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通知》(附件:<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书>、<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综合报告>、<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文本>、<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世界地质公园的画册>、<世界地质公园的光盘>、<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科学内容展示方案>、<世界地质公园景区(点)说明及标示集<、<遵循的法律及参考标准>),国土资厅发[2003]4号文51、《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工作指南及附件:<国家矿山公园申报书>、<国家矿山公园综合考察基本要求>、<国家矿山公园总体规划工作要点>、<国家矿山公园评价标准>),国土资发[2004]256号文,2004-11-1952、《四川省地质公园申报、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045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5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55、《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测量56、《城市测量规范》(CJJ8-99)5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58、《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01-93)59、《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信息工程60、《GIS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DDB9702 )61、《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DDZ9701 )62、《国土基础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13923-92 )63、《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9649-88 )人力资源64、《工人考核条例》,劳动部65、《四川省地矿局人才引进教育培训暂行规定》66、《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及有关实施意见》环境类67、《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68、《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69、《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3-2070、《国家危险物名录》1999-10-17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72、《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73、《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7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1996-4-175、《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7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7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78、《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1992-10-179、《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7-180、《环境保护法》1989-12-2681、《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8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篇二:区域地质调查国家标准目录区域地质调查国家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1-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3-19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 1 ∶ 500000 ~、 1 ∶ 1000000 )( GB6390-198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 1 ∶ 50000 )( GB 958 )区域地质调查行业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250000 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200000 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 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 ∶ 50000)(DZ/T 0001-1991)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 0246-2006)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1000000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 0247-2006)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DZ/T 0151-1995)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 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 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国家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1993)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地质术语(GB/T 14498-199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溶地质术语(GB/T 12329-199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4538-199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2328-199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58-93)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T 14497-1993)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15218-94)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1988)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1989)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 5084-1985)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1985)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行业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T0224-2004)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T0225-2004)4.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 ~1∶1000000)(DZ/T0095-1994)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 ~ 1 ∶ 200000)(DZ/T0096-1994)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 ~1∶50000)(DZ/T0097-1994)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 ~1∶500000)(DZ/T0059-1993)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DZ/T0060-1993)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DZ/T0061-1993)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DZ/T0062-1993)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 )(DZ/T0063-1993)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219-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布地质环境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1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032-1992)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0223-2004)1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 0227-2004)1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4-1994)1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2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2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2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1-2004)《地质调查项目调查技术标准与要求及工作指南应用实务全书》【目录浏览】:《地质调查项目调查技术标准与要求及工作指南应用实务全书》书籍详细目录:第一篇地调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与工作指南(24项)1、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1)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冲刷总则(DD2004-02)3、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DD2004-03)4、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4)5、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技术要求(DD2005-01)6、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DD2005-02)……第二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与工作细则(18项)1、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5、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6、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第三篇固体矿产调查技术要求与勘查标准(34项)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大洋金属结核矿产勘规程(GB/T17229-1998)4、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5、钨、锡、汞锑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6、铜、铅、锌、银、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第四篇水工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与实施细则(37项)1、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2、工程地质术语(GB/T14498-1993)3、岩溶地质术语(GB/T12329-1990)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第五篇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标准规程(25项)1、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2、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词3、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4、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5、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000(DZ0004-1991)6、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DZ/T0171-1997)……第六篇遥感技术方法与规定(9项)1、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14950-1994)2、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1995)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6962-1986)4、1:5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1995)5、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1994)6、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1995)篇三:地质规范目录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行业标准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7.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 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固体矿产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固体矿产普查总则 (GB/T13687-92)行业标准1.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2.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3.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4.铝土矿、冶金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5.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6.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7.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8.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9.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10.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11.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12.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13.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14.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15.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16.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2002)17.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18.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19.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20.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21.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1994)22.地质矿产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DZ/T0032-1992)23、《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24.固体矿产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DZ/T0222-2004)25.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02)26.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0、1∶10000、1∶50000)(DZ/T0175-1997)2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年颁布实施)28.国土资源部发文矿区矿产资源出量规模划分标准29.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2-1994)30.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3-1994)31.1∶50000和1∶200000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6-1994)32.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DZ0130.13-1994)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2.工程地质术语(GB/T14498-1993)3.岩溶地质术语(GB/T12329-1990)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7.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14158-93)8.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T14497-1993)9.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10.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1988)1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1989)12.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5084-1985)13.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1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行业标准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T0224-2004)3.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T0225-2004)4.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5.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1∶1000000)(DZ/T0095-1994)6.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1∶200000)(DZ/T0096-1994)7.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000)(DZ/T0097-1994)8.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1∶500000)(DZ/T0059-1993)9.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0-1993)10.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1-1993)11.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2-1993)12.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3-1993)13.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219-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布地质环境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15.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032-1992)1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17.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18.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4-1994)19.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2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2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2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1-2004)地球物理勘查国家标准1.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2.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行业标准1.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2.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3.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000)(DZ0004-1991)4.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DZ/T0171-1997)5.1:500000海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编图规范(DZ/T0237-2006)6.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7.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1997)8.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1994)9.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1994)10.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1993)11.1:500000海区磁力异常(△T)平面图编图规范(DZ/T0234-2006)12.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1993)13.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1993)14.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DZ/T0081-1993)15.地面甚低频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084-1993)16.时间域激发激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1993)17.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DZ/T01086-1997)18.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087-1997)19.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73-1997)20.井中激发激化法技术规程(DZ/T0204-1999)21.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217-2006)22.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T0080-1993)23.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地球化学勘查国家标准1.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GB/T14839-1993)2.地球化学勘查术语(1∶200000)(GB/T14496-1993)行业标准1.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75-1993)2.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011-9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167-2006)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5.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6.汞蒸汽测量规范(DZ0003-1991)遥感技术方法国家标准1.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14950-1994)2.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1995)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6962-1986)4.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1995) 行业标准1.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1994)2.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1995) 3.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90-1997) 4.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DZ/T0203151-1999)5.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1997)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
DD2001-02 1比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DD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二00一年六月八日前言"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地质调查报告编写、评审验收和最终成果提交办法。
考虑到我国西藏大部分和新疆、青海、内蒙古尚有部分地区未开展过中比例尺(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其它省、市、自治区虽均己全面进行过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 但随着近年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原我国中比例尺填图成果和相关技术方法已显陈旧,亟需更新; 我国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已由过去的1:200000改为按国际1:250000分幅进行;又考虑到国土资源部将1:250000比例尺地质图定位于我国新一轮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的实际情况, 特编制此"技术要求",其目的是使不同调查程度、不同地域的1:250000图幅,按统一要求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确保达到相应的地质调查研究水平。
本技术要求是在原地质矿产部1976年颁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200000)》、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GB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等规范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1996-2000年启动的多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自生效之日起,作为我国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附录A ~ D是标准的附录;其它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起草。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技术导则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
建成区
规划区
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区 1∶5万城区地质灾害测绘区 1∶2000~1∶1万
隐患点勘查1 ∶ 2 0 0 ~1 ∶ 2 0 0 0
第15页/共78页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
第16页/共78页
4 总则
技术手段:宜采用地形测量、遥感调查、地面调查、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和实验测试等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采用遥感、地理信息、快速测量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工作的主要内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调查、致灾体调查、承灾体调查、防灾减灾能力调查。工作精度: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应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比例尺1∶50000)》,了解区域地质环境条件,查明可能危及城镇安全的潜在远程地质灾害隐患点,精度不低于1∶50000比例尺草测的要求;城区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测绘宜在三维地形激光扫描、无人机航空摄影或高精度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采用比例尺为1∶5000~ 1∶10000的地形图,测绘精度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严重程度采用正测、简测或草测;地质灾害隐患点(除泥石流之外)勘查宜采用比例尺为1∶200~1∶2000的地形图,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勘查精度达到规划前期勘查并满足地质灾害稳定性和风险评价的要求。
第24页/共78页
第12页/共78页
4 总则
4.1.3 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地质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的可能性和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复活性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建议。4.1.4 开展山区城镇1∶5000-1∶10000比例尺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区划,提出地质灾害减缓措施,从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提出山区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建议。4.1.5 协助当地政府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协助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4.1.6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空间数据库。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主题内容与合用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1 ∶50000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合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辟重点地区的1 ∶50000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工作。
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T 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 ∶50 000)DZ 44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 ∶25000—1 ∶50 000)DZ 55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 总则3.1 1 ∶50000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 ∶50 000 综合勘查) 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
应在1 ∶200000 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 ∶50000 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研究程度。
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辟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 ∶50000 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界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 ∶50 000 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辟区,农业综合开辟区。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区调)设计书是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任务书并参照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测区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经审查认定后的设计书(附有审查认定) 是开展野外地质调查、质量监控、任务完成状况和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1:250000区调的基本任务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制订的《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以下简称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1:250000区调是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其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250000比例尺的地质图件,查明区内地层、古生物、岩石(含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及混杂岩等)、构造以及其它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的普查,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的勘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推动国际地学前缘学科发展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性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区域地质信息。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以往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各地也不尽相同,要在有限的资金保证和统一质量要求下完成上述任务,必须对1:250000区调进行分类指导。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以往研究程度,对当前安排的1:250000区调工作分为三类:(一)对青藏高原、大兴安岭等中、大比例尺填图空白区或对原仅进行过中比例尺填图,但原填图资料已显陈旧(指迄今约二、三十年前的填图成果)的地区,为实测区;(二)对80年代所完成的1:200000区调,或己有部分大比例尺(主要指1:50000)填图成果(一幅1:250000图幅中己完成约1/3以上1:50000填图面积)的地区,为修测区;(三)对一幅1:250000图幅中己完成约3/4以上1:50000填图面积,并作过1:50000片区总结工作的地区,在片区总结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图幅中的主要问题,采取片区——修测。
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新一轮1:25万区调的第四系调查,应当以全球变化学、地球表层学理论和地质环境系统论、人-地关系协调观等新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重地层学填图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为重点,本着“远略近详”的原则分层次有序地进行工作布置和展开重点调查研究,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古环境古气候变化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鉴于第四系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特分为一般调查技术要求和分区调研两部分。
L 1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技术要求第四纪沉积物调查L1.1.1 沉积物岩性调查重点调查沉积物的粒性(岩性成分、分类和命名),粒径(粒度特征、分选性和粒级组成等),粒态(磨圆度和颗粒形态)、颜色(原生色、次生色、干色、湿色)、结构构造(区分原生和次生)、固结程度和风化特征(强、中、弱、未)等;对于砾石层要详细观察:砾性(岩性成分)、砾径、砾向(AB面的倾向和倾角定向性程度)、砾态(球度和磨圆度)、表面特征、风化程度、充填或胶结方式与程度;对意义重大的砾石层还应进行砾石统计测量;对于土状堆积物还要注意观察岩性的可塑性、坚硬程度、土层的风化程度(如古风化壳和古土壤层),野外调查时常将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分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
在第四纪岩性沉积物调查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特殊的岩性夹层的调查和描述,如:文化层(灰烬层等)、火山灰层、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泥炭、古土壤层、含砂矿层等。
对于具有区域分别特征这些岩性夹层,应以一个地层单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在地质图上标出。
第四纪地层调查与研究L1.2.1 地层序列的建立重点开展第四纪地层序列建立和地层单位划分。
第四纪地层形成序列的建立,需经过:野外→野外与室内→室内三个阶段,分别完成三个层次的地层划分:地层相对顺序的建立→地层地质时代序列→地层地质年龄序列。
1) 地层相对相对序列即第四纪地层形成先后序列的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ZB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ZB/T D10 004—89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1989—12—11发布 1990—0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ZB/T D10 004—89技术要求(1∶50000)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主要阐明了城市地区1∶50000区调的性质、任务、部署原则、选区范围、调查内容与作法。
具体地规定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调查的内容、工作程度、工作方法及其精度要求。
适用于大中城市、开放城市、新建城市、沿铁路干线和沿海、主要江河两岸的港口城市以及重要经济开发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2 引用标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3 总则城市区调是一项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性很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
其任务是从基础地质调查入手,提高城市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同时要对城市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及环境地质进行调查研究,着重调查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地质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及其治理、矿产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性的地质背景资料。
城市区调的内容,一般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含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b、矿产地质调查;c、环境地质调查;d、旅游地质调查。
城市区调的选区范围,应以城市的行政区划为主,并结合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来考虑,同时亦要顾及一比五万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大城市一般以2—4个图幅为宜,中等城市以1—2个图幅为宜,必要时可适当扩大范围。
城市区调的作法,原则上采用实测为主的方式,在资料较多、研究程度较高的城市,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编测结合的方式。
为满足某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急需,可采用编制一比五万城市地质系列图件,作为第一代城市区调图件。
城市区调中对环境地质评价、矿产资源和某些基础地质的调查,应根据城市地区的地质与地貌特点及城市建设的具体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解译等方法技术的作用,以提高工作效率、成果质量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本标准只规定了城市区调工作的总要求,在实施本标准时,应结合各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区调工作设计。
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设计是检查工作质量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4 调查内容与要求基础地质调查基础地质调查内容与方法,应根据不同地质条件,有不同的要求,特别要注意对与城市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构造地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调查。
沉积岩发育区应进行多重地层单位划分,以岩石地层单位填制地质(组)图(一般要求划分到组或段)。
在填制地质(组)图之前,应在剖面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岩石地层单位。
填图中应注意地层学和沉积学相结合,收集沉积相资料,进行沉积环境分析。
火山岩发育区,一般应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填图方法(即双重填图方法)。
查明火山地层层序、火山构造、各类火山岩产出的特征、分布规律、喷发旋回、喷发时代和喷发类型,恢复古火山机构,探讨火山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
对侵入岩发育区要查明各类主要侵入岩的分布、规模、形态以及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岩石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特征、接触关系、侵入时代和顺序,阐述岩浆作用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与区域构造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在花岗岩类出露较好的地区,宜采用单元—超单元(序列)填图方法,查明花岗岩类的岩石结构序列或岩浆成分演化序列,划分花岗岩的岩石单元(或岩石谱系单元),建立花岗岩的超单元(或序列),并进行花岗岩的结构调查,有条件时,探讨花岗岩类的定位机制。
变质岩发育区,可采用构造—地(岩)层填图方法,查明变质岩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以及变质作用与变形构造的关系,尽可能划分变质相带。
浅变质岩区,要结合地层学和沉积学方法,划分构造—地层单位;中深变质岩区划分构造—岩石(岩性)单位,尽可能恢复原岩。
有条件时可建立变质构造热事件及其演化顺序。
构造地质调查,应查明各类构造的基本要素,主要构造形态与样式,并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以及构造演化作出分析。
应查明区内主要断裂的性质、产状、规模、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有条件时,可采用综合方法和手段,对断裂的活动性作出初步评述,对隐伏断裂进行分析。
在新构造运动活跃区,应注意调查各种新构造活动现象。
有灾害性地震活动记载的城市,应收集历史地震资料,并结合构造地质调查资料,对地震灾害作出初步分析,有条件时,要收集大地形变资料及古气候资料,并可综合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对区内地壳稳定性作出初步评价。
地貌调查,应查明区内各类地貌景观和地貌形态、成因及其形成时代,划分地貌成因类型与形态类型,进行地貌分区。
必要时研究地貌与成矿的关系。
山区城市,应划分出主要单体地貌形态。
有条件时,要收集地貌动态变化资料。
第四纪地质调查,应查明区内沉积(或堆积)物的种类、物质成分与结构、厚度、接触关系及其分布范围,划分成因类型及其与地貌的关系。
有条件时,可建立相当于岩石地层单位的“组”以及年代地层单位,并研究其相互关系。
对第四系发育的城市地区应填制第四纪地质图或编制基岩地质图(solid map)。
第四系年代划分方案及采用的符号见附录A。
矿产地质调查城市区调的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应基本查明区内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成矿地质条件,作出区域矿产资源的远景评价。
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作出区域矿产资源的评价,提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建议。
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4.2.2 矿产地质调查的重点是为城市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矿产,特别是建材类矿产以及采、选条件好的矿产。
其工作程度一般作到矿点踏勘,对有远景的矿床(点)或少数易采并能很快发挥出经济效益的矿点要进行地表检查或评价。
在某些矿业城市,还要对配套资源进行调查并了解城市建设的各种工程设施压矿的情况。
环境地质调查本标准规定的环境地质调查主要是对以自然因素为主导所形成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背景条件调查。
其内容包括土壤与岩石的地球化学和放射性调查以及灾害地质调查,查明测区内的环境地质背景条件,为防治地质灾害与地方病,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以及为农业区划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应选择适宜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安排有关调查工作。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目的是了解不同类型土壤中对人体有益有害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
按区内土壤类型划分的程度确定采样单元的密度。
同时按不同土壤类型分别选一剖面(采样深度为一米左右)以土质类型分层取样。
为查明土壤中各元素的物质来源,应在地质剖面中校不同地层单元和岩性段分别采取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岩石地球化学样品,进行无污染加工至200目。
分析元素和精度可根据不同地质地貌特点和任务要求选定,一般应分析下列元素,Hg、Sb、Cd、Pb、Co、Ni、V、I、Mn、Fe、Zn、Cu、Mo、se、As、Si、K、Ca、Mg、S、P、B、F等,元素的检出限不高于国内外已制定的各元素在土壤中的允许浓度标准。
见附录B。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土壤中对植物生长有利的营养元素及有害元素能被植物所吸收的量—即有效态含量,来评价土壤对不同植物生长的有利与污染程度,结合土壤地球化学资料,划分有利与不利于某种植物生长的环境地质分区。
一般应选择分析下列某些元素的有效态:N、P、K、Ca、Mg、S、Si、Cu、Fe、Mn、B、Mo、Ag、W、Sn、Co、Ni、V等。
地面放射性调查,主要调查区内放射性强度的背景值与异常值,研究放射性污染状况及其来源,进行区域放射性强度分区,指出污染区及其范围,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合理布局和防治放射性污染提供资料依据。
有条件时,可采用能谱测量。
灾害地质调查,主要调查以地壳内外营力为主导因素所引起的地壳不稳定现象形成的灾害,如地面沉降、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地裂缝、水土流失、风砂以及地震等的分布范围、规模和程度,分析其形成的机理,尽可能对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与地方病有关的环境地质调查,主要收集了解区内各种地方病类型、发病率及其分布范围,分析引起地方病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背景条件以及可能存在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提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建议和防治污染的措施。
旅游地质调查地质旅游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a、典型地质现象;b、具旅游意义的水文、工程地质现象;c、天体地质现象;d、风景地貌等。
同时对人文旅游资源作顺便了解。
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一般与地质调查同时进行,对重点的地质景观要了解其分布和形成条件,对区内旅游资源进行区划,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和保护措施。
5 区调报告编写和成果验收出版城市区调报告是城市区调成果的系统总结,可按绪论、区域地质、矿产资源、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和结语等部分分章编写。
字数一般不超过15万字(含插图与附表)。
文字尽可能大众化,便于不同专业人员阅读和使用。
如编制城市一比五万地质系列图件,则应分图件编写说明书。
5.2 城市区调成果图件应根据城市地质特征和城市规划建设要求以及批准的设计,编制下列图件:必编图件:地质图(第四纪发育区应编制第四纪地质图)。
选编图件:矿产图、构造地质图、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图、基岩地质图、旅游地质图及环境地质图类(包括灾害地质图、放射性强度分区图、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图、区域稳定性分区图、土地利用图与环境地质分区图等)。
必编图件的比例尺必须是1∶50000,选编图件的比例尺根据具体情况可选为1∶50000—1∶200000。
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详见附录C。
城市区调成果必须经野外验收才能进行最终验收。
由设计批准单位主持最终验收,经最终验收合格后方能交付印刷出版。
城市区调图件一般以国际分幅出版;多图幅联测的图件,为便于使用,应以城市为中心国际分幅为基础矩形图幅出版。
必编图件应彩印出版,选编图件可彩印亦可素色印刷出版或复制。
报告应铅印或胶印出版,图件说明书根据需要可铅印出版或复制。
附录 A第四系年代划分方案及采用的符号(参考件)A1 第四系年代划分及采用的符号以地矿部新编1:250万比例尺“中国第四纪地质图”为参考。
Q上34全新统 4Q 中24Q(h Q ) 下14Q第四系Q 上3Q更新统 中2Q(p Q ) 下1QA2 上新世/更新世界限(N/Q),以磁性地层松山/高斯(M/G)至凯纳事件为主,年限为— BP 。
A3 第四系内分层时限Q 1/Q 2磁性地层BM 至哈拉米洛事件年限为~。
Q 2/Q 3以布莱克事件至吉曼卡事件为准,时限为—万年BP 至19.8—万年BP 。
Q 3/Q 4哥德堡事件,距今—万年。
A4 全新统的划分上全新统Q 43……2000—2500a .BP(包括孢粉期的亚大西洋期及亚北方期)中全新统Q 42……5000—7500a .BP(包括大西洋期)下全新统Q 41……约l 一万年(包括北方期,前北方期)上更新统Q 3附 录 B各国使用的土壤人体健康元素容许浓度(参考件)附录 C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参考件)C1 地理底图的编制按地质矿产部Dz 4l一86《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及地质图清绘规程(1:50000)》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