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油组成及熔点
棕榈油产品理化指标

从棕榈果(Oil Palm Fruit)的果肉和果仁榨出的原油经精炼、除臭和漂白后制成棕桐油产品是各种甘油脂的混合物。
作为油脂的一个种类,是比较完整的能量来源,它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较饱和脂肪酸高,棕榈油所含的亚油酸适中,它不象其它氧化油样有反式脂肪酸异构体。
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500—700ppm)和维生素E(500~800ppm),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在食品、化工、医药、轻工、纺织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比如可造人造奶油、起酥油和代可可脂,还可以生产化妆品、肥皂等,棕榈产品一般分为棕榈软脂(Palm olein)、棕榈油(Palm oil)、棕榈硬脂(Palm stearin)和棕榈仁油(Palm kernel oil)等,其中进口最常见的、最多的是前三种。
1、棕榈油产品理化指标透析在进口合同中,棕榈油系列产品所列合同指标都有水分和杂质、熔点、色泽、游离脂肪酸、碘价、密度等多项理化指标。
1.1 熔点所谓熔点是指物质由固态转为液态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纯物质的熔点应该是一定的,而天然油脂是混合物,它没有固定的熔点,仅有一定的温度范围。
棕桐油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三酯,成分比较复杂,并且还具有多晶型及导热性能等特点,因而对测试熔点的要求十分严格。
通过测定棕榈油产品的熔点,可以判断所检油的质量成分,对掺假检验有很大的帮助。
通常熔点随着油脂中脂肪酸不饱和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在精炼之后的一般情况下,棕榈软脂的熔点为24℃max、棕榈油的熔点为33~39℃、棕榈硬脂的熔点为44℃min,棕榈仁油的熔点为25~30℃。
如果我们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所检的产品其熔点不在范围内,则可以判断此种油脂混有其它油,一般情况下。
棕榈油产品的熔点越低,其价格就越高,因此在价格上,棕榈软脂>棕榈油>棕榈硬脂。
我们通过不同的温度试验,发现在不同的温度下各种油的固体成分有所不同,具体见表1。
表中可见棕榈软脂在25℃时已全无固体成分。
棕榈油的品质特性及用途

精品文档棕榈油的品质特性用途及营养价值棕榈油的主要成分是甘三酯,同时含有少量或微量非甘三酯成分。
正是棕榈油的化学组成决定了棕榈油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及营养价值。
棕榈油以甘三酯为主要成分,其中还含有大量的甘油化合物以及少量的非甘三酯和甘二酯。
这些物质都是在制取过程中带入的。
棕榈油的理化性质主要取决于脂肪酸链的长度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棕榈油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约各占50%,这种平分状态决定了完整的棕榈油的碘价(约53),并且赋予棕榈油较其它植物油具有更好的氧化稳定性。
棕榈油复杂的甘三酯组成决定了它具有复杂的物理性质:不同的温度下具有不同的固体脂肪含量,天然棕榈油在室温下呈半固态等。
棕榈油含有一些数量较少的次要组分,主要是类胡萝卜素(约500—700PPM)、维生素E(600—1000PPM)、甾醇、磷脂、三萜烯醇等。
尽管上述成分占总量不到1%,但对棕榈油的营养价值和稳定性又很大的作用。
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三烯生育酚都具有先油脂而氧化从而保护油脂的作用,加上50%的饱和酸的存在,致使棕榈油较其它油脂具有更好的氧化稳定性。
就甾醇来说,棕榈油中的胆固醇含量远比很多其它植物油少,毛油中胆固醇含量单位mg/kg棕榈油产品的甾醇组成单位mg/kg可以看出,经精炼的棕榈油和棕榈软脂中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且含具有抗凝血性和抗癌作用的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三烯生育酚,使得棕榈油有很好的营养价值。
一.棕榈油的理化性质。
1.棕榈油的物理性质见下表:平均值(215个样品)范围密度(50℃)/(g/cm3) 0.889 0.888~0.889 折光指数(50℃) 1.455 1.455~1.456固体脂肪含量5℃ 60.5 50.7~60.810℃ 49.6 40.0~55.215℃ 34.7 27.2~39.720℃ 22.5 14.7~27.925℃ 13.5 6.5~18.530℃ 9.2 4.5~14.135℃ 6.6 1.8~11.72精品文档40℃ 4.0 0.0~7.545℃ 0.7熔点(℃) 34.2 31.1~37.6密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结算时通过密度把体积换算成重量,并且密度还可以用来推测一种油脂的纯度。
palm oil分子式

棕榈油是一种从油棕树果实中提取的食用油,因其独特的气味和风味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棕榈油分子式为C44H80O6,其化学结构由甘油和三个棕榈酸分子组成。
棕榈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约为44%,主要包括棕榈酸、硬脂酸和肉豆蔻酸。
这些饱和脂肪酸在常温下呈固态,赋予棕榈油稳定的化学性质和良好的耐热性。
棕榈油还含有少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包括油酸和亚油酸,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益,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棕榈油的熔点较高,约为33-39℃,因此在常温下呈固态。
棕榈油的凝固点也较高,约为20-25℃,因此在冰箱中冷藏后也不会凝固。
棕榈油的粘度较大,流动性较差,常温下呈半固体状态。
棕榈油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氧化,因此具有较长的保质期。
棕榈油的热稳定性也很好,在高温下也不容易分解,因此非常适合用于油炸等烹饪方式。
棕榈油的应用非常广泛,在食品工业中,棕榈油常被用作人造奶油、沙拉酱、饼干、面包等食品的原料。
在化妆品工业中,棕榈油常被用作乳液、面霜、香皂等产品的原料。
在医药工业中,棕榈油常被用作药品的辅料。
棕榈油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和出口量在全球植物油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棕榈油的种植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其中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棕榈油的主要生产国。
棕榈油的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棕榈油种植园的扩张导致了热带雨林的砍伐,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
棕榈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因此,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可持续棕榈油的生产,以减少棕榈油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棕榈油分子式为C44H80O6,其化学结构由甘油和三个棕榈酸分子组成。
棕榈油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和出口量在全球植物油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棕榈油的应用非常广泛,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棕榈油的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也一直备受关注。
因此,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可持续棕榈油的生产,以减少棕榈油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棕榈油知识简介.

二、棕榈油加工流程
( 4)
• 冷冻分提 直接从棕榈果提取出来的棕榈油为我们俗称的半固体棕榈油, 其他棕榈油均是由其通过冷冻分提出来的. 1、原理:棕榈油甘三酯中脂肪酸链长度各异,同时不饱和程 度也不同,这就使得棕榈油含有相当数量的低熔点及高熔 点的甘三酯.通过控制棕榈油的冷却结晶过程并进行分离, 把棕榈油分成低熔点软脂和高熔点硬脂. 2、影响棕榈油结晶工艺的因素有: a、油脂的组成。 b、同分异构体。 c、冷却条件。
与油脂组成有关,由此可定性的了解油脂的品质/纯度及掺杂。
• 棕榈油比重(x℃)范围 液体棕榈油: 0.896~0.898(40℃) 半固体棕榈油: 0.881~0.885(50℃) 固体棕榈油:0.889~0.895(60℃)
19
一、特征指标
( 5)
• 皂化价 与脂肪酸分子量有关,可用以推断油脂脂肪酸C链平 均长度,可结合用以评定油脂品质。
136—160颗/公顷
每串果产油
每粒果中的果核
20—25%
5—8%
7
棕榈油的类别
代码 SOL ROL palm super olein refined palm olein 熔点范围 ≤18℃ 约22℃ 碘价范围 ≥58 56~58 习惯叫法 低熔点棕榈油 24度棕榈油
PMF
POF CPO
palm mid fraction
3、煎炸油 棕榈油使用最广泛的是用做煎炸油, 由于它具有较好的气味,较好的抗氧 化性,不易与酸质聚合,有营养的脂 肪酸组成(50%不饱和脂肪酸,无反 式酸)。
30
五、棕榈油产品的用途
(4)
4、专用油脂 棕榈油和棕榈仁油都是生产专用油脂的理想原料,通过 分提、氢化等得到各种化学组成的甘三脂,特别适用于糖 果(如巧克力)的生产。
棕榈油知识简介

棕榈油知识简介,希望对这里的朋友有帮助从棕榈果(Oil Palm Fruit)的果肉和果仁榨出的原油经精炼、除臭和漂白后制成棕桐油产品是各种甘油脂的混合物。
作为油脂的一个种类,是比较完整的能量来源,它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较饱和脂肪酸高,棕榈油所含的亚油酸适中,它不象其它氧化油样有反式脂肪酸异构体。
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500—700ppm)和维生素E(500~800ppm),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在食品、化工、医药、轻工、纺织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比如可造人造奶油、起酥油和代可可脂,还可以生产化妆品、肥皂等,棕榈产品一般分为棕榈软脂(Palm olein )、棕榈油(Palm oil)、棕榈硬脂(Palm stearin)和棕榈仁油(Palm kernel oil)等,其中进口最常见的、最多的是前三种。
1 棕榈油产品理化指标透析在进口合同中,棕榈油系列产品所列合同指标都有水分和杂质、熔点、色泽、游离脂肪酸、碘价、密度等多项理化指标。
1.1 熔点所谓熔点是指物质由固态转为液态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纯物质的熔点应该是一定的,而天然油脂是混合物,它没有固定的熔点,仅有一定的温度范围。
棕桐油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三酯,成分比较复杂,并且还具有多晶型及导热性能等特点,因而对测试熔点的要求十分严格。
通过测定棕榈油产品的熔点,可以判断所检油的质量成分,对掺假检验有很大的帮助。
通常熔点随着油脂中脂肪酸不饱和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在精炼之后的一般情况下,棕榈软脂的熔点为24℃ max、棕榈油的熔点为33~39℃ 、棕榈硬脂的熔点为44℃ min,棕榈仁油的熔点为25~30℃ 。
如果我们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所检的产品其熔点不在范围内,则可以判断此种油脂混有其它油,一般情况下。
棕榈油产品的熔点越低,其价格就越高,因此在价格上,棕榈软脂>棕榈油>棕榈硬脂。
我们通过不同的温度试验,发现在不同的温度下各种油的固体成分有所不同,具体见表1。
肥皂原材料之棕榈油

肥皂原材料之棕榈油棕榈油是做手工皂的必备油脂之一,常说的有:棕榈油、红棕榈油、白棕榈油、软棕油、硬棕油、棕榈仁油、棕榈核油等,现在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
棕榈油VS棕榈仁油棕榈油(Palm oil)是从油棕树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来的,主要来源是非洲油料棕榈,它原产于热带非洲,亦产于中美洲、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
其主要产地为马来西亚,该国棕榈油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0%。
棕榈果由外果皮、中果皮(成熟的中果皮又称果肉)、内果皮和果核仁组成。
由果肉压榨出的油称为棕榈油( Palm Oil);由果仁压榨出的油称为棕榈仁(核)油(Palm Kernel Oil)。
两种油的成分大不相同。
棕榈油主要含有棕榈酸(C 16)和油酸(C 18)两种最普通的脂肪酸,棕榈油的饱和程度约为50%;棕榈仁油主要含有月桂酸(C12),饱和程度达80%以上。
棕榈油是一种色泽常呈发红的黄色油脂。
使用棕榈果油的手工皂作品我们发现稳定性相当不错, 因为其本身含有相当高的抗氧化成分,由于未分离硬脂肪酸, 因此非常容易冬化, 即使夏天, 也会有脂肪酸沉淀以致形成两层. 但加热后会变回深红黑色液体。
使用量 20%-40% 均可, 比例越高, TRACE 速度越快. 颜色越深 , 成品的硬度也会高。
传统上所说的棕榈油仅指棕榈果肉压榨出的毛油(Crude Palm Oil, CPO)和精炼油(Refined Palm Oil, RPO),不包含棕榈仁油。
棕榈油的理化特性:比重: 0.921-0.925皂化值: 190-202碘价: 5l-55棕榈油在秋冬气温下降时会呈现固态,可隔水稍微加热使之融化。
主要成份:其甘油酯中的脂肪酸组成大致如下:饱和酸: (%)月桂酸 0.3肉豆蔻酸 3棕榈酸 43硬脂酸 3花生酸 0.5不饱和酸:油酸 39亚油酸 10棕榈油酸 0.2亚麻酸 0.5◇棕榈油(硬油)入皂特性:建议使用比例:不超过20%~30%。
棕榈油简介

[1]棕榈油是一种植物油,又名,是从树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来的,是续大豆色拉油之后的第二大食用油。
除此之外,棕油也被作为生物柴油使用。
马来西亚和印尼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棕油生产国。
棕榈油是世界油脂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它在世界油脂总产量中的比例超过30%。
油棕是一种四季开花结果及长年都有收成的农作物。
油棕的商业性生产可保持25年。
受全球棕榈种植面积扩张以及成熟棕榈油面积提高等因素影响,2013年全球棕榈油产量继续增加,或创下历史新高。
棕榈油是世界油脂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它在世界油脂总产量中的比例超过30%。
棕榈油棕榈油是从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来的,果肉压榨出的油称为棕榈油( Palm Oil),而果仁压榨出的油称为(Palm Kernel Oil),两种油的成分大不相同。
棕榈油主要含有(C 16)和油酸(C 18)两种最普通的脂肪酸,棕榈油的饱和程度约为50%;棕榈仁油主要含有(C 12),饱和程度达80%以上。
传统上所说的棕榈油仅指棕榈果肉压榨出的毛油(Crude Palm Oil, CPO)和(Refin ed Palm Oil, RPO),不包含棕榈仁油。
它被人们当成来使用已超过五千年的历史。
棕榈油的原产地在西非。
1870年,棕榈油传入马来西亚。
油棕是一种四季开花结果及长年都有收成的农作物。
油棕的商业性生产可保持25年。
油棕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产油植物。
在马来西亚,目前每公顷油棕最多可生产大约5吨的油脂,每公顷油棕所生产的油脂比同面积的花生高出五倍,比大豆高出九倍。
一般的马来西亚已到成熟期的油棕,每年每公顷平均产量是3.7吨毛棕榈油。
棕榈油是植物油的一种,能部分替代其它油脂,可代替的有、花生油、向日葵油、、猪油和牛油等。
由于棕榈油与各种油脂的相互关系,棕榈油的价格也是随着世界一般油脂价格的游走而浮动,同时,棕榈油价格的波动幅度也很大。
棕榈油用途

一、棕榈油简介棕榈油是从棕榈的果肉中提取出来的油脂,其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约各占一半。
它含有39%油酸、10%亚油酸、45%棕榈酸和4.5%的硬脂酸,富含胡萝卜素和生育三烯酚。
棕榈仁油是从棕榈果仁中制取的,组分与棕榈油有很大的差别。
它的组分和特性与椰子油非常相似。
棕榈仁油的脂肪酸组成范围是C6-C20,脂肪酸类型以月桂酸为主,大约占总组分的46%-51%。
CH3—(CH2)14—COOH棕榈酸CH3—(CH2)16—COOH硬脂酸CH3—(CH2)4—CH=CH—CH2—CH=CH—(CH2)7—COOH亚油酸CH3—(CH2)7—CH=CH—(CH2)7—COOH油酸CH3—(CH2)10—COOH月桂酸H2COHHC OHH2OH甘油棕榈油加工工艺流程:1.精炼物理精炼:脱色白土蒸汽↓ ↓毛油→预处理→脱色、过滤→脱臭→RBD油(精炼脱色脱臭油)↓ ↓废白土脂肪酸蒸馏物和挥发物化学精炼:磷酸碱溶液脱色白土蒸汽↓ ↓ ↓ ↓毛油→预处理→碱炼→离心分离→脱色过滤→脱臭→NBD油(中和脱色脱臭油)↓ ↓皂脚杂质挥发性气味↓酸化↓棕榈酸油(主要组成:游离脂肪酸中性油部分甘油酯如单甘酯甘二酯)2.分提干法分提:适用于中和、脱色或完全精炼后的棕榈油,不需化学试剂。
油温控制在70℃,通过控制冷却水温度来得到不同熔点的组分,结晶,过滤分离。
棕榈(仁)油→加热→冷却结晶→过滤→软脂、硬脂表面活性剂法分提:适用于棕榈毛油。
20℃时,0.5%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硫酸镁电解质溶液↓毛油→结晶器→离心→水相(硬脂晶体)→破乳→热水清洗→真空干燥→硬脂↓轻相(软脂)→热水清洗→真空干燥→软脂溶剂法分提:为得到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如类可可脂或其他特殊的脂类而可以采用的唯一方法,所用溶剂为己烷和丙酮。
棕榈(仁)油→溶剂稀释→冷却结晶→分离→蒸发溶剂→软脂、硬脂二次分提:主要应用于碘价大于60的棕榈油或棕榈油分提的中间馏分,含有较高比例的软脂酸、油酸二甘油酯,可用来生产类可可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棕榈油主要含有棕榈酸(C 16)和油酸(C 18)两种最普通的脂肪酸,棕榈油的饱和程度约为50%;棕榈仁油主要含有月桂酸(C 12),饱和程度达80%以上。
52度棕榈油:
质量指标::(1)比重:(70℃/25℃水)0.875(2)硬价,gI/100g:51(3)皂化价,mgKOH/g:189(4)透明度:65℃澄清透明(5)气味、滋味:气味、口感良好(6)色泽(罗维朋比色槽133.4mm):Y30、R3.0(7)水分及挥发物%:0.07(8)杂质%:0.09(9)熔点℃:52(10)酸价,mgKOH/g:0.40(11)不皂化物%:1.0(12)过氧化值,meq/kg:10,碘价(韦氏法):40gI/100g。
质量符合GB15680-2009标准要求,可广泛面向化工行业,可作为生产肥皂、洗衣皂、透明皂、生物柴油、润滑剂、造纸助剂,工艺蜡烛,氢化油,硬脂酸,甘油等生产原料。
44度棕榈油:
质量指标:(1)比重:(60℃/25℃水)0.880(2)硬价,gI/100g:53(3)皂化价,mgKOH/g:187(4)透明度:55℃澄清透明(5)气味、滋味:气味、口感良好(6)色泽(罗维朋比色槽133.4mm):Y30、R3.0(7)水分及挥发物%:0.06(8)杂质%:0.05(9)熔点℃:44(10)酸价,mgKOH/g:0.28(11)不皂化物%:1.0(12)过氧化值,meq/kg:10。
质量符合GB15680-2009标准要求,可广泛面向化工行业,可作为生产肥皂、洗衣皂、透明皂、生物柴油、润滑剂、造纸助剂,工艺蜡烛,氢化油,硬脂酸,甘油等生产原料。
33度棕榈油:
质量指标:(1)比重:(50℃/25℃水)0.893(2)硬价,gI/100g:54(3)皂化价,mgKOH/g:184(4)透明度:45℃澄清透明(5)气味、滋味:气味、口感良好(6)色泽(罗维朋比色槽133.4mm):Y30、R3.0(7)水分及挥发物%:0.04(8)杂质%:0.04(9)熔点℃:33(10)酸价,mgKOH/g:0.18(11)不皂化物%:1.0(12)过氧化值,meq/kg:10 。
符合国家食品新标准要求,可广泛面用于食品行业。
24度棕榈油:
质量指标:(1)比重:(40℃/25℃水)0.902(2)碘值gI/100g:56(3)皂化值,mgKOH/g:180(4)透明度:35℃澄清透明(5)气味、滋味:气味、口感良好(6)色泽(罗维朋比色槽133.4mm):Y30、R3.0(7)水分及挥发物%:0.03(8)杂质%:0.03(9)熔点℃:24(10)酸值mgKOH/g:0.16(11)不皂化物%:1.0(12)过氧化值,meq/kg:10 。
符合国家食品新标准要求,可广泛面用于食品行业。
棕榈油含有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均衡,大约有44%的棕榈酸,5%的硬脂
酸(两种均为饱和酸),40%的油酸(不饱和酸),10%的亚油酸和0.4%的α-亚麻酸(两种都是多不饱和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