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五单元简单机械基础知识梳理第14课斜面1.像这样垫起板子的一端而形成的斜坡,就是一种简单机械——斜面。
2.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但越费距离。
3.完成研究斜面作用的实验后,思考用测力计拉动小车是否匀速、读数是否准确等,就是在反思。
4.斜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很多工具都应用了斜面,如刀、斧、螺丝钉等。
房屋建筑、交通道路中也经常能看到斜面的身影,如自动扶梯、无障碍通道、盘山公路、引桥等。
5.像螺丝钉上的螺纹这样的形状叫螺旋,螺旋是一种变形的螺旋。
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其他条件相同时,螺丝钉的螺纹越密,越省力。
6.上陡坡时,走“之”字形路线会更省力。
第15课杠杆1.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杠杆原理的记载。
直到现在,杠杆的应用依然很广泛。
2.一根硬棒被用来撬重物时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杠杆3.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点,起支撑作用的固定点叫支点,人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动力点,承受物重的点叫阻力点。
杠杆都可以在力的作用下绕着支点转动。
4.杠杆的作用(1)省力: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动力(拉力)小于阻力(物重)。
(2)不省力也不费力: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动力等于阻力。
(3)费力: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动力大于阻力。
5.重物固定不变,杠杆尺平衡时,动力点距离支点越远,悬挂的钩码的个数越少(拉力越小)。
6.生活中的杠杆:跷跷板、镊子、剪刀、筷子、核桃夹、天平、船桨、开瓶器、钓鱼竿等。
第16课滑轮1.升国旗的装置上有能转动的轮子,那就是滑轮。
2.边缘有槽,可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叫作滑轮。
3.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移动的滑轮叫作定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作动滑轮。
4.使用定滑轮能改变用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5.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6.生产和生活中用到滑轮的有塔吊、升降晾衣架等。
7.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滑轮组。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复习-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 苏教版

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第一节各种各样的能量1、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或发声的现象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2、能量:(1)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到它;(2)空气流动也是自然界中的能量;(3)能量中的能不是能够的意思;(4)一切运动都需要能量,地球绕太阳转也需要能量。
3、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被储藏和运用。
4、生活中常见能量的作用:风能:可以使植物生长。
热能:可以将水烧开,能使热气球飞上天。
电能:可以使电灯发光。
声能:可以使纸片振动。
食物中的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运动。
5、人类和自然界如果没有能量,人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6、人类可以运用各种能量,也可以控制各种能量的大小。
7、骑自行车时用力蹬踏使力加速的能量是机械能。
8、连线光能—光合作用机械能—汽车飞驰化学能—马匹拉车第二节能量的转换1、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2、生活中,能量的转换如:A 、打开电视,电能转换成了声能和光能。
B 、搓一搓手,化学能转换成了声能和光能。
C、我们吃的食物是把化学能转化为我们运动所需要的动能。
D、电风扇是把电能转换成风能。
E、风力发电机是把风能转换成电能F、电池是把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
G、锯木头会发热是因为机械能转换成热能。
H、阳光下的植物是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
I、电脑工作是把电能转换成光能、声能、机械能。
3、能量转化是无法人工控制的。
4、煤中贮的能量是热能和光能。
第三季能源1、能源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不可再生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3、可再生能源是可再生的,如:太阳能、风能、水能。
4、家中和工业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5、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总能量中,矿物燃料所点的比重相当大,这些能源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随着人们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这些不可再生性能源的消耗速度极快,并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素材-第五单元知识总结梳理青岛版

第五单元20、蚯蚓找家1、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2、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21、变色龙1、保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
如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
举例:壁虎、蝗虫、豹子2、警戒色: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捕食者不要吃它。
举例:胡蜂、孔雀蝶、毒蛾幼虫3、拟态: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颜色和外型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侵袭,这是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形态的模仿。
举例:竹节虫、叶虫、尺蠖(huò)4、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还有哪些?22、植物向哪里生长1、向日葵的“头”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转动,这种受光刺激引起的生长弯曲现象叫向光性。
2、植物的根向地下生长的现象称为向地性。
植物的根还有几种生长反应:向着有肥的地方生长,即向肥性;在干旱土壤中也会向有水处生长,即向水性。
3、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水性统称植物的向性运动。
23、密切联系的生物界1、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一条食物链往往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2、如果不采用农药,怎样防止植物遭受虫害?生物防治:“屎壳郎”出国24、珍稀动植物1、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的原因:内因:①繁殖能力低下。
②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
③栖居环境发生了严重的自然条件变化。
外因:①人类的捕杀。
②人类的开发活动破坏了它们的生活环境。
2、国家为了保护珍稀动植物都采取了哪些措施?①实行人工养殖。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④就地保护、迁地保护。
25、生物的启示1、葱叶的启示:筒形的纸比平铺的纸承受压力大,承重能力强。
这就是葱叶筒形结构的性能。
2、仿生: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出了筒形的物品,这就是仿生。
3、许多重大发明都受到了生物的启示。
大自然中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特性,观察它们会得到很多启示。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五单元《假设与试验》知识点整理1

第五单元假设与试验1、假设1、(好奇心)总是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试图找出答案。
找答案的过程很像侦探破案---先做出一些(猜测),然后寻找(证据)来验证(猜测)。
2、(提出假设)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科学史上,很多重要的结论都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
(如果……那么……)是提出假设的常用句式。
3、科学家收集证据的过程是一个十分漫长艰苦的过程,这需要(坚强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和(足够的耐心)。
4、(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假设的依据往往来自(已有的经验),但经验并不完全可靠。
5、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调查研究两个大陆的生物,发现都有一种叫做(中龙)的爬行动物的(化石)。
6、通过观察和测量,魏格纳发现(格陵兰岛)每年都在漂离(欧洲大陆)。
7、(魏格纳)在一次偶然中发现(南美大陆)东海岸的突出部位,恰好可以和(非洲西部)凹进部位吻合在一起……因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8、“恐龙”是怎么灭绝的?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假设。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①小行星撞击地球给恐龙带来了厄运;②饥饿的哺乳动物吃掉了恐龙的蛋;③一些新的、有害的植物毒死了恐龙;④自相残杀;⑤气候变化;⑥大陆漂移。
2、实验1、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它主要有两种类型:(模拟实验)和(对比试验)。
2、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的实验是(模拟实验)。
3、(对比试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
是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与(实验结果)的关系的实验。
4、从三年级到现在,我们做过的模拟实验有:模拟雨的形成、模拟昼夜的形成、模拟火山爆发、模拟地震、模拟食物的消化运动等。
做过的对比试验有:种子萌发的实验、水蒸发快慢的实验、食物发霉的实验等。
5、同一个实验,可能既具有(模拟实验),又具有(对比试验)。
比如: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形成、模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
6、做科学对比实验时,应注意什么?答:做科学对比实验,要学会控制。
科学六下第五单元探索宇宙笔记

196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1970 年,“东方红” 1 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 着中国人昂首跨入航天时代。 1975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成为世界 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5年,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参与国际市场,为 其他国家发射卫星。
光年是距离单位,在太空中,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 传播, 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走的距离,约为 9.5万亿千 米。 利用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我们能够看到离我们上百亿 光年的星系。
银河系侧视图
旋 阳 臂 系
太
旋 臂
银核
22.探索宇宙
我们知道的星系的形状有: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车轮星 系。 美国第一艘载人运载火箭是宇宙神号。 1961 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 1 号飞船进入 太空,度过了108分钟,成为在太空旅行的第一人。 1969年,美国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11号飞船顺利登月, 阿姆斯特朗走下舷梯,在月面上留下第一个脚印。 “和平号”空间站在太空运行了 15 年,创造了航天史上的一 大奇迹。 1986 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将要载着 7名宇航员进 行它的第 25 次“挑战”,在它升空 73 秒时突然发生爆炸, 7 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7. 天王星、海王星距离太阳较远,温度很低,被称为远 日星。
21.神秘星空
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在天空中看到繁星点缀下的一条 淡云溥雾般的白色光带,那就是银河。 银河系是由恒星、星云、星团及其它星际物质组成的巨 大的盘状天体系统。银河系的直径约7万光年,太阳系位 于距银核2.3万光年的旋臂上。
六年级科学第五单元总结

六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17课走进科学家
知识点:
1、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科学家,如哥白尼、达尔文、李四光、袁隆平......他们取得的科学成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在这些科学家中,有些热衷于探索生命世界上的神奇现象,有些致力于发现物质世界的规律,还有些用毕生的经历揭示地球与宇宙的奥秘;也有些科学家同时在几个领域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2、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3、1976年法国人制造的第一辆三轮蒸汽汽车。
4、1886年德国人制造的四轮汽车。
5、1908年美国人制造的T型福特汽车。
18课科学学习回顾
1、从学习科学课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发现一些科学知识,并尝试着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我们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2、从三年级到现在,我们在科学课中进行了许许多多的科学探究活动。
这些活动可分为观察与实验、计划与实施、阅读与思考、设计与制作。
3、在科学课上,我们通过各种活动,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如观察、记录、预测、分类、对比实验、设计与制作、建立模型、信息搜集和整理、表达与交流等。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总结
本文将对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纯净水的制备
- 纯净水的制备方法:蒸馏法、过滤法、离心法等。
- 纯净水的用途:实验室研究、医疗用途等。
2. 水的溶解性
- 溶解的定义:物质在水中能够均匀分布。
- 溶解的影响因素:温度、搅拌、物质的形态等。
- 溶解的现象: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等。
- 溶解度的大小: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3. 溶液制备和分离
- 溶液的制备方法:固体溶解、液体溶解等。
- 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定义和区别。
- 溶液的分离方法:结晶法、蒸发法、过滤法等。
4. 溶酶效应
- 溶酶效应的定义: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加速化学反应。
- 溶酶效应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5. 饮用水的检测和处理
- 饮用水的检测项目:PH值、溶解性、浊度、有机物等。
- 饮用水的处理方法:沉淀、过滤、消毒等。
以上是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这份总结能够帮助你复和理解相关内容。
新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新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五单元科技改变生活15.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1.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地进行科技发明,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有些发明的影响特别大,例如轮子、蒸汽机、互联网等。
2.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轮子的发明:车轮的最伟大作用是使人可以搬动大大超过自身重量的物体。
有了轮子,彻底改变了人类的运输方式,进而为以后的机械时代奠定了基础。
蒸汽机的发明:传统的马力或者水力无法提供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动力,蒸汽机车比马车快,而且载人载物多,使人和货物的流通速度大大加快。
蒸汽机能量的开发为各个领域带来了一种有效而强大的动力。
互联网的发明: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人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来共享海量信息。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印刷机的发明:使得人类传播精确快捷,它的对外传播更使全世界受益匪浅。
电话的发明:使人类的沟通能力加强了,使社会的运转效率大大提高,不仅节约了沟通的成本,而且节省了沟通的时间。
飞机的发明:为人类交通运输开辟了一个新坐标,催生了航空运输业,是人类交通运输史上一次重大革命,从此人类真正插上了“翅膀”,完成了飞翔天空的夙愿。
青霉素的发明:青霉素的发明凿动了抗生药家族的诞生,人类进入了合成药的新时代,终结了人类的大敌之——瘟疫。
青霉素的发明结束了细菌性传染病无法治疗的时代。
化肥的发明:人类打开了从生物圈获取能量和物质的一个通道,使人类的温饱和营养问题得到解决,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口快速增长。
飞机。
飞机的发明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自从飞机发明之后,飞机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运载工具,他深刻的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纸。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也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
纸张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电。
电是蒸汽时代之后最伟大的发明,电的应用成就了工业的第2次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课:蚯蚓找家
主要知识点:
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北
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鲸鱼生活在大海中,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大象生活在热带雨林。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防止水分的丧失是蚯蚓生
存的关键。
喜欢的食物主要是: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
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形,以减少水分蒸发。
蚯蚓的生活习性:六喜:喜阴暗、喜潮湿、喜安静、喜温暖,
喜甜,酸味、喜同代同居;六怕:怕光、怕震动、怕水浸泡、怕闷气、怕农药、怕酸碱。
第二十一课:变色龙
主要知识点:
1、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2、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
护色。
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
例如:变色龙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3、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
例如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捕食者不要吃它。
4、动物依靠体态、颜色模拟不可食的物体或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的
动物,借以保护自己,这种现象叫做拟态。
例如: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生物对另5、一种生物形态的模仿。
假死是动物躲避天敌的捕食时,外表看
起来好像已经死亡,实际上还活着的一种状态。
6、动物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保护色:变色龙改变身体的颜色;
警戒色:如毒箭蛙、黄蜂;
拟态:如竹节虫、尺蠖、枯叶蝶;
冬眠:如青蛙,蛇;
断尾:如壁虎断尾逃生;
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要穿迷彩服?它是根据什么设计的?
答:迷彩服与周围的环境相似,可以伪装自己,不被敌人发现;这是根据动物的保护色的原理设计的。
第二十二课:植物向哪里生长
知识点总结:
各种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
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2、向日葵的“头”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转动,这种受光刺激
而引起的生长弯曲现象叫做向光性。
例如:一般说来,北半球树木的南侧比北侧长得好。
植物的根向地下生长的现象称为向地性,也是地心引力作用的
结果。
植物的根总是向着土壤肥沃的地方生长,因此植物具有向肥性。
在干旱土壤中根会向着有水处生长,因此植物具有向水性。
例如:河边的大树,向水一面的根比背水的一面长得长而多。
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水性统称为植物的向性运动。
(注意:植物的向水性和向肥性是对植物的根而言的)
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后,怎样能让植物长得更好?
答: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利用植物生长的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水性等特点保护和利用害虫的天敌,防止病虫害的侵袭;防止杂草争夺营养物质等。
8、实验题参照课本64页。
(必须记熟)
第二十三课: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主要知识点:
1、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之间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
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每条食物链的源头都在植物,终点在凶猛的肉食动物,食物链
的箭头指向猎食者,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至少由三种生物组成。
3、植物在食物链中称作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
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在食物链中称作消费者,分为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
和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屎壳郎被称为“草原的清道夫”。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自然界里的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它的生存价值,只有保护好
每一种生物,与生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保持生态平衡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
如果不采用农药灭虫,怎样防止植物遭受虫害?
答:(1)用可以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天敌(细菌和病毒),当然这
些天敌对人必须无害。
(2)从药用植物体内提取一些天然物质,既能杀虫又对人无害。
(3)养些捕食害虫的动物,去消灭害虫。
生物界是怎么构成的?
答:生物界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构成的大系统和许多可以相对独立的小系统构成的。
在这些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由相互形成的生物链(包括食物链)和生物网(包括食物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相互依存的生物界。
第二十四课:珍稀动植物
主要知识点:
1、我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水杉、银杏等大量珍稀物种在我国都能看到。
被誉为“茶花皇后”的我国珍稀植物是金茶花,被誉为我国的“国宝”的珍稀动物是大熊猫。
3、造成珍稀动植物频临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答:(1)自身原因:有些动植物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绝;
(2)自然原因:栖息地被破坏;
(3)人为原因:不法分子的乱捕滥杀以及乱砍滥伐使珍稀动
植物的数量不断减少;
国家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有哪些?
答:(1)颁布法律制裁危害珍稀动植物的人;
(2)建立自然保护区;
(3)人工养殖动植物;
(4)宣传教育让全人类都去保护身边的珍稀动植物;
(5)利用先进的技术,把现在即将灭绝的动植物克隆等等
5、什么叫自然保护区?说出我国关于珍稀动植物的几个自然保护区。
答: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
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国家划出一定区
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区叫做自然保护区。
例如:湖北利川水杉
保护区,海南长臂猿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辽宁大连蛇岛蝮蛇自然保护区等等
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
主要知识点:
1、人们根据葱叶的特性,设计、制造出了筒形的物品,这就是仿
生。
2、仿生的过程是:
研究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模型检测开发产品
常见的仿生产品:锯子(鲁班受边缘有齿的树叶的启发)、雷
达(受蝙蝠启发)、挖掘机(受人手的启发)、伪装衣(受动物保
护色的启发)、水泥电线杆(受葱叶的启发)。
能自我复制的机器人会不会失去控制?为什么?
答:不会。
因为不管是智能机器人,还是能自我复制的智能机器人,都是由人设计的,机器脑永远不会像人脑意一样复杂,永远不会超
过人脑智能。
人能设计它,就能控制它、毁灭它。
所以,能自我复
制的机器人不会失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