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测评内容】1.《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 ,为南朝梁 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钟嵘的《 》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古诗十九首》:“ ”。
2.①芙蓉: 。
②遗:w èi , 。
③同心: 。
【评价方式】1.学生自评:在课前分发纸质测试题,限时完成,小组长统分,学生根据分数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课上对分数较高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分数不高的学生进行鼓励和督促。
【练习内容】月夜 杜甫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②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③。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②怜:想。
③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④虚幌:透明的窗帷。
⑤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问题:“对写法”在这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评价方式】1.学生互评:根据教师的讲解,同桌之间相互打分,并给出打分的依据。
2.教师抽评:教师随机抽查一名学生的答案,当场点评并打分。
【测评内容】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①,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4分)【评价方式】1.学生估评:学生在完成练习后,先进行分数预估,给出一个预评分。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古典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诗歌中传达的真挚情感和人文精神;(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象分析;(3)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2)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知识点;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和背诵诗歌;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类似诗歌,进行对比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的内容,了解相关背景知识;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生僻字词的解释;3.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相关诗歌作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翻译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表达手法,分享学习心得;5. 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歌,加深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传达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的心境;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互动,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能力。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涉江采芙蓉》。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体会友谊、爱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难点词汇的解释。
(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涉江采芙蓉》,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难点词汇。
(2)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情况、诗歌鉴赏文章的写作水平等。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歌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深入感悟。
学生独立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涉江采芙蓉》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该诗的初步理解。
3.2 诗歌讲解分段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其表达效果和意义。
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3.3 讨论与实践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相互交流观点。
学生进行诗歌解读的实践活动,选择一首诗歌进行独立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诗歌解读作业的质量,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诗歌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涉江采芙蓉》的官方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集。
提供相关的注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利用音乐和图片等资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体验。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互动设计问答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6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6篇)《涉江采芙蓉》篇1《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痛苦的表达。
(2)理解友情和爱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讲解材料。
(3)准备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的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涉江采芙蓉》。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
(2)提问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2. 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分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
4. 应用:(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默写练习。
(2)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学生的合作和发言情况。
2. 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和发言情况的评价。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将《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唐代诗人创作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分析不同诗人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
2. 创作练习:(1)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离别诗,要求运用《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涉江采芙蓉》的基本内容及诗歌的艺术特点,掌握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欣赏诗歌解析及诗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杨慎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赏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涉江采芙蓉》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与价值。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江南山水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江南山水的美景,引发学生对自然山水的关注与情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引入主题,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杨慎和《涉江采芙蓉》的背景。
2.诗歌解析(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读诗歌,让学生体验诗歌的美感与情感。
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1)分段朗读:让学生分段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2)诗歌解析:教师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艺术特点,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情感交流(20分钟)4.诗歌创作(30分钟)根据自己对江南山水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可以给学生几个写作方向的提示,如描写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色、描写一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经历等。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一篇个性化的诗歌创作。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并进行点评和赏析。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让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讲述与谈话:通过讲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
3.朗读与欣赏: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4.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意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能准确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多角度探究诗歌主人公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一、导语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
同学们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知识积累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三、读
(多形式朗读,初步感悟诗歌内容及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审美能力。
)
读准字音:遗读wèi 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
读出节奏: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格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1、自由诵读,扫除字音障碍,整体感知。
2、整体诵读,把握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
3、点名诵读,因声求气,体悟情感。
4、老师诵读,品味诗歌美感。
(学生闭目聆听)
四、析
谈谈你喜欢诗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意象分析:“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有着香气清幽、品质高洁的特点,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摘花欲赠送亲人。
可花没送出去。
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
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写主人公由眼前的忧愁想到今后的生活。
两人彼此相爱,感情深厚,却万里相隔,天南地北,不能相聚相守,只能带着对彼此的思念,忧伤地终老一生。
•“忧伤”是全诗的诗眼。
五、探
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多元解读:
A. 是女主人公。
前四句是家乡的女人在采莲;后四句则是女子在想象自己远在他乡的丈夫思念他的情景。
故前实写,后虚写。
(女生诵读)
B.是男主人公。
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乡的情人在采莲,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则是他自己在想心事。
故前虚写,后实写。
或本诗为实写,写男子采花送花,望乡思人。
(男生诵读)
C.两者皆有。
前四句是家乡女子在采莲并思念丈夫的情景。
后面是在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远在家乡的妻子。
均为实写。
(男女分角色诵读)
六、赏
欣赏示范诵读,再次品味诗歌带给我们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七、小结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
情、爱情的缩影。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
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不改变,永不消失。
八、拓展迁移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训练拓展迁移,对比阅读的能力)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备注】:此诗是高考浙江卷试题。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将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百余字的散文。
(训练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