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名师对话1-3-7
历史与名师对话1-5-10

第5页
专题五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二轮专题复习·课标版·历史
3.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除了关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历史进程之外,重点 应立足于不同的史观,多角度分析地理大发现对欧洲和世界历 史的深远影响。 (2)要把两次工业革命作为一个整体,对比分析其兴起的背 景条件、各自的进程特点及两者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 的多方面影响。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二轮专题复习·课标版·历史
考纲和核心考点
考纲 欧美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与 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 际工人运动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核心考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 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 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 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 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第8页
专题五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二轮专题复习·课标版·历史
5.科技文化 (1)科学发现:关于物理学,要重点关注伽利略、牛顿及爱 因斯坦在物理学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关于生物学, 重点关注18世纪中叶,生物学取得重大突破的社会背景及其表 现,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欧洲思想界和生物界的巨大影 响。
互 动 课 堂
课 后 演 练 提 升
第28页
专题五
第10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二轮专题复习·课标版·历史
(3)启蒙运动 ①背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制度与 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自然科学发展。 ②主要内容: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科学,核心 是 理性 。 ③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2923高考总复习与名师对话历史答案

2923高考总复习与名师对话历史答案1、清朝大臣胡中藻一诗当中写道:“一把心肠论浊清。
”乾隆帝看后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最后,胡中藻被处死,还祸及师友。
上述材料描述的是()[单选题] *A.焚书坑儒的暴行B.“八股取士”的危害C.文字狱的残酷(正确答案)D.科举考试的变化2、《木兰辞》是()朝民歌的代表。
[单选题] *A. 南朝B. 北朝(正确答案)C. 西晋D. 东晋3、元朝负责管理西藏的中央机构是(),标志着西藏在()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单选题] *A.西域都护肤;明朝;B.安西都护府:宋朝C.宣政院:元朝:(正确答案)D.澎湖巡检司:清朝4、B.天宝危机C.黄巢起义(正确答案)D.五代十国的建立五代十国开始于[单选题] *A.755年5、15.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
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单选题]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正确答案)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6、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许多教师私人办的大学,巴黎的教师们自发组织了教师行会,开创“教授治校”的先河,这一时期大学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单选题] *A. 西欧城市复兴,工商业迅速发展B. 社会经济日益复杂,增强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C. 封建统治者和教会对教育的支持D. 学校实行自治制度,完全摆脱了基督教会束缚(正确答案)7、86.下列对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的统治措施,描述错误的是()[单选题] *A.打击敌对官僚贵族B.减轻人民负担C.重视发展生产D.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正确答案)8、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
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单选题] *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传播了中国文化(正确答案)D.扩大了唐朝疆域9、58.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
历史二轮复习1-1-2

互 动 课 堂
第5页
专题一
第2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二轮专题复习·课标版·历史
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在一定历史时 期内曾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发展。隋 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呈 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课 后 演 练 提 升
第21页
专题一
第2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二轮专题复习·课标版·历史
3.演变 (1)“三省六部”是自魏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隋朝 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 本沿袭未改。 (2)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 集权的调整和补充。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下”、枢 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 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其实质 是强化了皇权。
自 主 回 顾
互 动 课 堂
课 后 演 练 提 升
第6页
专题一
第2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二轮专题复习·课标版·历史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 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 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国家的统 一强盛,经济发达,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宋代, 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宋 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出现了新高峰,三大发明在这一时 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并外传,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理学产生和 发展;宋词和元曲成就突出。
互 动 课 堂
课 后 演 练 提 升
历史与名师对话1-2-4

课后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解析: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而不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B、D均正确。
答案:C2.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该观点() A.基本否定太平天国B.客观地评价太平天国C.高度肯定太平天国D.片面地评价太平天国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王朝统治为“知有民族”,建立的政权仍具有封建色彩为“知有君主”,但作为旧式的农民起义没有涉及民权、民主等问题,所以孙中山先生的评价是客观的。
答案:B3.(2011·南通模拟)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解析:逐项分析,银价上涨,说明白银大量外流,这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大量倾销商品有着因果关系,故选A。
B项错在“开始”两个字,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早在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时就开始了。
C、D两项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A4.某学生分析下表得出四项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太湖流域湖丝出口欧洲情况B.1679~1833年间中国湖丝出口逐增主要得益于上海港的便利C.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湖丝出口猛增得益于五口通商的刺激D.工业革命的开展使欧洲扩大了对中国湖丝的需求解析: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其中包括上海,B项中时间不符,A、C、D三项分析均正确。
历史与名师对话1-2-4

第6页
专题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二轮专题复习·课标版·历史
4.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梳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 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 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 放的影响。 (3)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 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第5页
专题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பைடு நூலகம்
二轮专题复习·课标版·历史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把握近代以来人们物质 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梳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归纳近代中国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理解大 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对应学生用书P24)
课 后 演 练 提 升
第16页
专题二
第4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二轮专题复习·课标版·历史
1.政治方面 (1)鸦片战争 1840年,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
自 主 回 顾
南京条约 片战争。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___________》等一系 开始沦为 列不平等条约。中国________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8页
专题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二轮专题复习·课标版·历史
近代中国 社会生活 的变迁 近代中国 的思想解 放潮流
与名师对话答案电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拥有着辉煌的文化发展历程。
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③秦的统一促进了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④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的“强势文化”⑤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期,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期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解析: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萌动时期,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不是形成时期,故①错误。
②③④⑤都是正确的。
答案:D2.有一首歌唱道:“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做人堂堂正正也像它。
”“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
关于汉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是中华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④它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的发明使中华民族从此进入文明时代,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所以,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答案:D3.中华世纪坛序中“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A.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B.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特征C.神秘莫测、至高无上的特征D.一脉相承、求同存异的特征解析:从材料中的“千古”和“天地并存”等词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故选B项。
A不符合题意。
神秘莫测、至高无上、求同存异不是中华文化的特征,C、D不选。
答案:B4.从远古到近代,从昆曲到京剧,从吟诵《论语》到热唱《我和你》,从“四大发明”到“辉煌时代”……凸显“中国元素”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与名师对话》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2-5模块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二轮历史
第 一 部 分
专题复习讲座
第1页
第一部分
必修部分
通史模块
模块二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二轮历史
模 块 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2页
第一部分
必修部分
通史模块
模块二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二轮历史
第8页
第一部分
必修部分
通史模块
模块二 第五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二轮历史
经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早期殖民扩张,加速 济 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初步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批判
重 点 透 析
表 文 封建思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启蒙运动以“理 现 化 性”为武器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构建了近代资 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蓝图 科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 学 形成
第4页
古代西方 (1)15~16世纪,资产阶级产生并 逐步成长,开展了一系列反封建 斗争 (2)17~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 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 体,并不断成熟和完善 (3)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运 动从自发到自觉斗争;1871年的 巴黎公社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提 供了经验和教训
———————————专题导航—————————— 古代中国 时间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至 跨度 1949 年新中国成立 特征 农耕文明逐步走向解体 古代西方 十五六世纪新航路开辟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工业文明逐步形成
第3页
【与名师对话】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讲解课件+课后作业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拨】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是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重大 变革。把握其发展演变的历程、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有助于理 解和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规律。
课 时 作 业
要 点 导 学
第20页
第一单元
第 3课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课标版·历史·必修1
【要点】
自 主 预 习
1.演变: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建立于隋朝;发展完善于唐 朝;宋朝调整三省六部;元朝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 入中书省;明朝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
课 时 作 业
要 点 导 学
第5页
第一单元
第 3课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课标版·历史·必修1
朝代
自 主 预 习
发展状况 (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要 点 导 学
宋代
(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 判负责监督 (3)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 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课 时 作 业
要 点 导 学
答案:A
第31页
第一单元
第 3课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课标版·历史·必修1
易错盘点
自 主 预 习
易错点
不能有效掌握古代选官制度
课 时 作 业
课 时 作 业
要 点 导 学
②为制约宰相,又增设 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 宰相的 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 总揽大权 。
第13页
第一单元
第 3课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课标版·历史·必修1
5.元朝
自 主 预 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2012·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根据所学对四项说法进行分析判断,第1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说法正确;第2项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沙皇专制统治,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第3项七月事件发生,革命的和平发展被打破,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第4项新中国第一部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同纲领》在此前起了代宪法的作用。
据此本题选C项。
答案:C2.(2010·北京文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解析:最早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是194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最晚建立的是1965年的西藏自治区。
答案:A3.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
这里的“农业社”是指()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农村的基层行政组织解析:据材料信息“1957年”和“农业社”可知指的是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性质是集体所有,故A项错误,C项人民公社出现于1958年,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B4.(2011·巢湖二模)右图是1950年11月20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的反映当时某场战争的漫画(说明:①指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②指朝鲜人民军,③指美帝国主义),你认为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A.“侵略者的老路”B.“中朝人民友谊万岁!”C.“将革命进行到底”D.“冷战”的阴影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和作战双方分析,这场战争是抗美援朝战争。
①②表明中朝人民共同抗击美国的侵略,漫画体现了中朝作为正义的一方,一定能够击败美国侵略者。
答案:A5.(2011·海南单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应是亚非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A项正确,B 项于1953年提出,C项和D项属于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答案:A6.(2011·莆田检测)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
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A.1949~1956年B.1956~1966年C.1966~1976年D.1912~1927年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毛泽东主席万寿无疆”、红卫兵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文革”时期的历史,故对应时间为1966~1976年。
答案:C7.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艺术自由发展,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 A.不能宣传唯心主义错误B.不能违背科学精神C.不能违背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D.不能宣传资产阶级倾向观点解析:“双百”方针的提出,并不是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前提是不能违背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C8.(2012·浙江杭州)“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论述应出自毛泽东的()A.《新民主主义论》B.《论人民民主专政》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析: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关键信息: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新中国经济建设相关理论建设。
答案:C9.(2012·广东百校联考)右图是某同学在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时所绘制的一幅漫画,若要为该漫画配以文字说明,最合适的应该是()A.消灭剥削B.反对内战C.全民抗战D.包产到户解析:由“消灭地主”“农民翻身得解放”可知材料探究的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因此是“消灭剥削”。
答案:A10.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B.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特征的能力。
材料前半段反映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而后半段反映的是20世纪60半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
答案:B11.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场景;C项是文革时期;B项和D项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生活场景。
答案:A12.(2011·南京模拟)邮票是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见证,中国航空航天科技成就也是纪念邮票主题之一。
下列一组纪念邮票,最能反映上世纪70年代突出成就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对新中国航空航天科技成就的准确记忆。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航空航天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A、C、D均属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航空航天方面的成就。
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11·珠海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明清时期,各种题材的小说作品众多,数量庞大,出现了《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脍炙人口的名作,指出明清小说创作繁荣的原因。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相继创办,期间广东还有10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2)与古代教育相比,材料一中涉及的教育变化有哪些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孙中山的和谐社会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他对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倍加赞赏,并经常将其作为论证和谐社会的依据。
孙中山要构建的一个政治上实行全民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平等;经济上均衡协调发展,实行物产归公,人民均富,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思想上树立以博爱为核心,为众人服务的新道德的和谐社会。
——陈雪珍刘焕明《孙中山对和谐社会的探求》(3)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和谐社会思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他是如何为实现和谐社会努力的。
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到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4)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指出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第(1)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繁荣的原因;第(2)题分析此时期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原因从社会性质的变化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活动进行总结和概括;第(4)题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建设成就。
答案:(1)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思想专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级壮大。
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传统思想和观念受到挑战;印刷技术的进步;识字率上升;书坊增多。
(2)特征:带有西方特色;注重实用性;向外国求学等。
原因: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
(3)把中国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潮结合起来(答“中西结合”亦可)。
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行动纲领;领导和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创立中华民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定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奖励实业,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法令。
(4)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专制主义传统深厚;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
1982年修订宪法,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确立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十六字方针”,进一步完善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促进了民族团结;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了基层民主。
14.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请回答:(1)“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倾向的变异”。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变异的突出表现。
(2)在工业文明冲击下,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和中国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重大意义?(3)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的前十年发展“已经可观”,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基础。
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试陈述新中国在50年代中期以前是如何实现社会转型的。
解析:第(1)题分析明清时期在经济、文化上的进步因素;第(2)题将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结合起来分析;第(3)题从经济因素入手分析政治运动;第(4)题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
答案:(1)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工场手工业)、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出现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出现了《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科学巨著。
(2)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中国: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由此发端。
(3)政治: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五四运动促进国民觉醒。
(答出一个即可)经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文化: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弘扬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4)实现了民族独立;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制定社会主义宪法;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提出了“双百”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