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全)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全)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注意加减号,不要混乱。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五)根小棒。

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

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

三.表内乘法(一)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5+5+5+5 表示:5×4或4×5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3 ×4 = 12(乘数)×(乘数)= (积)6.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8.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9.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10.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学生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一、连加计算方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列竖式直接把三个数相加。

注意数位对齐,满十进位。

二、连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差,再去减第三个数。

注意数位对齐,退位。

三、加减混合从左到右计算,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两个竖式连写。

可以口算的,不用列竖式。

四、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多边形含义:由几条边首尾顺次相接围成的图形就是几边形。

注意必须是直线、首尾顺次。

几边形必须用大写的汉子如:四边形不能写4边形。

二、平行四边形:形如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具有不稳定性,易变形,如家里用的推拉门。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一、乘法的含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计算。

注意是相同数。

二、各部分名称2 x 5 = 10 读作:2乘以5等于10乘数乘号乘数积两个乘数分别表示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位置是可以互调的。

(乘法算式中一个乘数既可以表示相同的加数,又可以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4x3=4+4+4 4x3=3+3+3+3三、1-6的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一五得五一六得六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五一十二六十二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三五十五三六十八四四十六四五二十四六二十四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1.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

书写口诀时,不能用阿拉伯数字,要用汉子小写数字。

2.为了使口诀念起来更顺口,积不满十的,就加“得”字;积满十的,就不加“得”字。

3.一个口诀一般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如:三四十二,3x4=12或4x3=12。

四、乘加、乘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一、平均分的认识1、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平均分时,无论怎样分,每份都要分得同样多)2、方法:(1)先确定每份的个数,再看平均分成几份;(2)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再看每份分得多少。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5.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注意加减号。

不要混乱。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根小棒。

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边形,也可能是()边形。

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

三.表内乘法(一)知识点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5+5+5+5 表示:5×4或4×5(用电子图表示出一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如2×6∶∶∶∶∶∶,横看是2个6,竖看6个2)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 3 × 4 = 12(乘数)×(乘数) = (积)6.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7.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8.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注意加减号,不要混乱。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五)根小棒。

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

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5+5+5+5 表示:5×4或4×5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3 ×4 = 12(乘数)× (乘数)= (积)6.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7.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8.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9.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10.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学生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自然数和整数1. 自然数的认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大于等于1的数,这些数就是自然数。

自然数的特点是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并且遵循结合律和交换律。

2. 整数的认识在生活中,我们不仅会使用自然数,还会遇到比0更小的数,这些数就是整数。

整数包括自然数、零和负数。

3. 整数的比较整数的比较是通过数轴上的大小关系来确定的。

数轴的左侧是负数,右侧是正数,零位于原点。

二、数的拆分与合并1. 数的拆分与组合数的拆分就是将一个数分成几个部分,数的合并就是将几个数合并为一个数。

通过拆分和合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的结构和运算法则。

2. 数的进位与借位在数的拆分和合并中,我们会遇到进位和借位的情况。

当位数增加时,需要进位;当位数减少时,需要借位。

3. 位置与位的认识数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位置,包括个位、十位、百位等。

每一位都代表了不同的数值。

三、加法与减法1. 加法的认识与运算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在一起的运算。

加法的结果叫做和。

加法运算中,我们需要遵循交换律和结合律。

2. 减法的认识与运算减法是通过求差来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差距。

减法的结果叫做差。

减法运算中,我们需要注意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3. 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加法和减法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运算法则。

通过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解决问题,计算结果。

四、乘法与除法1. 乘法的认识与运算乘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的运算。

乘法的结果叫做积。

乘法运算中,我们需要遵循交换律和结合律。

2. 乘法口诀表乘法口诀表是用来帮助我们记忆乘法的。

通过乘法口诀表,我们可以更快地计算乘法。

3. 除法的认识与运算除法是通过求商来确定两个数的比例关系。

除法的结果叫做商。

除法运算中,我们需要注意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

五、数的序数表示1. 数的序数表示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顺序、排序等概念。

为了表示数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使用序数。

2. 序数的写法序数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带单位的写法,如第一、第二、第三;另一种是不带单位的写法,如一、二、三。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 100厘米 100厘米= 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 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 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 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数学学习方法一、看课本补基础基础很差,那就不要总想着有什么捷径,不要给自己找理由去偷懒,积累的过程从来就没有捷径,看课本补上基础,是一个缓慢但却最实际最靠谱的方法,特别是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对于概念,公式,如何推导公式等一定要重点弄懂,还有每个知识点后面的例题,至于有同学会问那些课后习题需要做么?我觉得应该没有那么多时间,而且那些针对性也不强,毕竟有些必修课本是面向全部学生,没有分文理科的。

二、跟着老师步骤去看课本补基础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很多同学会觉得很多知识点都不懂并且还会有不知从哪里去看课本好,这时老师复习节奏很重要,你就不要自己计划今天要复习课本哪里,第一轮复习可以跟着老师步骤,老师讲到哪,就去看这部分知识点的内容,具体按照上一步骤。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各单元知识点及错题整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各单元知识点及错题整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及易错题整理第一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一、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二、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三、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定要检查。

四、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第一行拿走( 4 )个,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第二行添上( 4 )个,就和第一行同样多。

从第一行拿( 2 )个摆到第二行,两行就同样多。

(要看清要求:第一个填空是“拿走”,就把多余的4个拿走;第三个填空是“拿()个摆到第二行,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4÷2=2,拿2个摆到第二行。

)2、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解题思路:要先弄清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易错题:灰兔采了48个蘑菇,比白兔少采15个,白兔采了多少个?(“比白兔少采15个”说明“白兔比灰兔多采15个”,也就是“比48多15”,求白兔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

)练一练:小兔、小猪和小羊一起拔萝卜。

小兔拔了36个,小猪拔得比小兔少8个,比小羊多9个。

①小猪拔了多少个?②小羊拔了多少个?3、解决实际问题(易错题)(1)小华上午在饲养棚里拾了28个鸡蛋,下午拾了25个鸡蛋和37个鸭蛋。

①小华这天一共拾了多少个鸡蛋?②拾的鸡蛋比鸭蛋多多少个?(2)一根电线长40米,第一次用去13米,第二次用去18米。

①这根电线比原来短了多少米?②还剩多少米?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

二、从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

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个、6个……双数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四、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⑴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变成平行四边形:⑵用四根木条做成的长方形,可以拉一拉变成平行四边形。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米和厘米1、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3、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4、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c5、测量时:把尺的“ 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6、1米=100厘利100厘米=1汞。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

1米=100厘米1 米-40厘米=60 厘米1-40100厘米-40厘米=60厘米7、在带单位加减法中,先看单位是否一样。

单位不同要先把单位化成相同单位再加减。

单位相同则直接相加减。

96厘米<1米解析:做这种比较大小的题时不能单单比较数的大小,还要看后面的单位,先转换成相同单位后在比较数的大小。

练习:1、1米=( )厘米 300 厘米=( )米 8 米=( )厘米2、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 做单位。

3、在下面的(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棵树高25 () 数学书厚约7 () 小明身高1( ) 22 ()4、在()里填上或“=”。

3 米() 3 厘米30 厘米() 29 厘米1 米() 100 厘米 3 米()2 米 75 厘米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 米- 8 米 =() 40 厘米+ 26 厘米=() 60 厘米- 16 厘米=()30 米+ 15 米 =() 1 米- 12 厘米=()6、正确的在()里画,,错误的在()里画X。

( 1)、小明今年读二年级了,他的身高是128 厘米。

()( 2)、爸爸的身高有 178 米。

()7、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8、量一量。

我的手掌宽约()厘米。

我的一拃长()厘米。

我的身高是()厘米。

我的一步长()厘米。

9、游泳池长50 米,小明游了一个来回,一共游了()米。

二、线段1 、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丨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
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注意加减号,不要混乱。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五)根小棒。

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

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

三.表内乘法(一)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
数×相同加数。

如:5+5+5+5表示:5×4或 4×5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
3 ×
4 = 12
(乘数)×(乘数)=(积)
6.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7.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8.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9.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10.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学生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
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四、表内除法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
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比较熟练地运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
有关的除法。

2.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分法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分法2:按每几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几份。

如:有10个苹果,分法1:平均分成5份,每份分得2个;分法2:按每2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5份。

五、米和厘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

如:
1米-40厘米=60厘米(100厘米-40厘米=60厘米)
5.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的。

6.画线段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

比如:要求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就从0开始,画到5结束。

例题:
(1)从刻度0到7是(7)厘米。

就直接用7-0=7厘米。

括号就填7厘米。

(2)2到8是(6)厘米。

就直接用8-2=6厘米。

括号就填6厘米。

7.画一条比6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就是求比6厘米短3厘米是多少?
6-3=3厘米。

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8.例题:
任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六、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2.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3.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
3 ×
4 = 12
(乘数)×(乘数)=(积)
4.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5.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6.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7.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8.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9.用表内乘法求商。

七、观察物体
1.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不一样。

2.根据立体图形判断平面图形,根据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