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笔记

绪论一、名词解释1. 课程①一般来说,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②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课程论①课程论侧重研究的是“教学什么”或“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

②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学校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4. 教学论①教学论侧重研究的是“怎样教学”或“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

②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5、《中学国文教学概要》《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是王森然于 1925 年在讲授“中学国文教学法”时的讲义,后经补充和修订,于 1927 年编成。

全书共 6 篇 27 章。

6 篇分别是绪论、目的与价值,教学与材料、教学与方法、作文与试验,结论。

这是讨论中学国文教学的一部最有系统的,最详尽的著作。

二、论述题1.试分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研究对象(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即是一门研究中学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问题的课程。

(2)这些问题是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等方面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3)比如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什么?又如什么是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有哪些功能?再如如何分析初中记叙文阅读教材,如何开发语文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等。

2.试分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研究任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探究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它结
合了地球和人类的历史文化作为实际的实践。

中学地理课程的标准是
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未来地理学科发展需要为基础,强调地理学科
知识与地理实践技能的培养。

此外,也强调对形变系统洞察力,引导
学生在地理学科教育与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和综合实践,创新语言,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学地理课程教材应体现全面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础技能,突出重点,融入交互学习等各种学习环节,经过有效的知觉-机能-言语的学习路径,对地理的深层拓展,开发以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学习教材应采用真
实性突出的地理课程教学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背景,分阶段引
导学生探讨深层次的地理知识,并以实际活动为指导,实现创新活动
和地理知识的深入融合。

中学地理课程还要注重对孩子地理知识信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环
境责任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充满趣味的学
习活动,结合实践课程的背景,以引导孩子们发现地理现象,认识文
化人性之美,以获取真正的健康发展。

湘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

本文旨在分析解读湘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并分析相应教材。

新课程标准解读
湘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分为五个部分:(1)总则;(2)
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4)课程标准;(5)学生能力要求。

其中,总则包括了教学理念、教学任务和基本原则;课程目标包括
了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知识和价值观;课程内容包括了历史学科性质、扩展课程和历史领域的基本课程模块;课程标准包括了知识、
技能、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学生能力要求包括了认识历史、历史研
究和历史价值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
理设置教学目标,结合不同课程模块和学生能力要求来教学。

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主要由《湖南历史与社会》、《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历史朝花夕拾》4个部分组成。

其中,《湖
南历史与社会》设置了湖南历史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体现了本地历
史与地方文化的特色;《中国古代史》涉及了远古、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等历史时期,突出了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
《世界史》包括了人类文明史、亚欧非历史、美洲大陆和大洋洲历
史等方面的内容;《历史朝花夕拾》则通过生动的语言、轻松幽默
的情节呈现了中国历史中的趣闻轶事,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全面而深入地解读教材,灵活掌握教学方法,
确保教学质量。

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
学目标,结合不同课程模块和学生能力要求来教学。

同时,在教学
过程中,应全面而深入地解读教材,灵活掌握教学方法,确保教学
质量。

湘教版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引言本文旨在对湘教版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同时对教材进行分析,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教授美术课程。

新课程标准解读湘教版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是根据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要求制定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

具体来说,课程标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培养审美能力。

2. 创造与鉴赏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学生应该通过自主创作和欣赏他人作品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鉴赏能力。

3. 文化与传统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绘画传统的了解与认同。

通过研究和欣赏经典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艺术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心。

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美术教材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旨在满足学生研究美术的需求。

1. 内容丰富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基础绘画技法、色彩运用、构图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教材还注重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2. 研究资源丰富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包括绘画范例、名家作品等。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欣赏这些作品,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

3. 知识与实践结合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创作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总结湘教版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和分析对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美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全面发展,在美术研究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乐趣。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1.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
2.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
3.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4.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1.尹少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大根.《美术教案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4.尹少淳.《初中美术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5.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美术课改新视野丛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
7.《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学习课程标准撰写本学期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分析

学习课程标准撰写本学期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分析

学习课程标准撰写本学期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分析本学期教材分析:本学期的教材以《高中语文教材》为主,涵盖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教材内容丰富。

教材涵盖了经典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实际应用文和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样的多样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同时,教材的内容也有很好的年级性,每一个单元的选择都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能够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其次,教材的难度适中。

根据学科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内容和难度进行了合理的设计。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讲解,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支持。

而对于一些拓展性和深入理解类的内容,教材提供了相关的思考问题和练习,以便学生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最后,教材的教学设计综合性强。

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注重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教材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如课堂讲授、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一些思维导图、实验设计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本学期教学策略分析:针对本学期的教材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首先,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确定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求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拓展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检查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有效达到目标。

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小组合作等。

通过讲授,我能够系统地介绍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知识框架。

通过讨论和实验,我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我将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研究与教材分析》教学大纲

《英语课程标准研究与教材分析》教学大纲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研究与教材分析模块一: 课程标准研究基础教材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下列课程标准和外语能力指标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 20112.美国TESOL 2007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Standards, TESOL, 2007. (WIDA Version)3.《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3)外语能力指标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The Council of Europe, 2001.第一章: 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1.本课程的主要内容2.课程标准和课程大纲的关系3.课程标准的作用4.课程标准的读者对象5.作为教师的课程标准的解读方法本章参考读物《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教育部。

邹为诚,“外语教学的基本原理”,邹为诚、程晓主编《外语教师职业技能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出版,第1-22页。

邹为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评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六期,第44-50页。

第二章:课程标准中的语言能力和能力指标1.能力的概念2.总目标和分级目标3.能力指标和指标内部的要素本章参考读物第1、2、3部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

The Council of Europe. (2001). Illustrative descriptors, in 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pp. 25-31).WIDA. (2007). The sampl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Pre-K – 12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Standards. (pp. 30).第三章:课程标准的能力指标对教学设计的作用1.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2.教学设计的例子3.使用课程标准的能力指标(PD)CAAS结构来设计教学目标4.学会使用ABCD模板写出“教学目标”(Objectives)本章的参考读物Short. D. J. (2000). Using the ESL standard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now M. A. (ed.). Implementing the ESL Standards for Pre-K – 12 Students Through Teacher Education. Alexander, VA: TESOL. (pp. 103-136)Nunan. D. (1988). Objectives. Syllabus Desig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61-71)第四章:材料特点和能力指标1.以”能做…”作为课程标准的基础的意义和教学价值2.教学材料特点分析(找出Teachable thing)(以Preparing for a trip to the USA为例)本章的参考读物邹为诚,(2013),帮助困难学习者,邹为诚、程晓主编《外语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71-193页。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近年来,中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学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完善。

其中,中学化学课程的标准及其对应的教材也经历了多次的修订与完善。

本文以《2012年颁布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对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材进行详尽分析,以期为完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提供参考。

一、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简介2012年颁布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一部由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共同起草的文件,旨在推动中国中学教育发展,保证全国中学学生的统一的学习水平。

《标准》于2012年3月正式颁布,根据《标准》,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应包括实践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分为三个阶段:初中、高中一年级、高中二、三年级。

1.初中阶段在初中阶段,要求通过实验、实践、研究与发现、分析与思考等教学形式,系统认识化学知识和原理,培养“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探究”的基本思维方式,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在具体的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相关知识,如气体的性质、溶液的构成等。

2.高中一年级阶段在高中一年级阶段,要求学生从物质的本质和反应的本质入手,进行更深入的化学学习,能够认识到化学有机系统,掌握更加系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关分子构成和化学反应机制方面的知识。

3.高中二、三年级阶段在高中二、三年级阶段,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能够理解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能够结合实验来揭示物质的性质,能够运用和探究化学规律,能够操作一些现代化学分析仪器,能够从各个方面探究化学现象及其本质。

二、中学化学教材分类根据《标准》要求,中学化学教材分为两类:通用性教材和专业性教材。

1.通用性教材通用性教材是指涵盖化学知识全面、覆盖范围广泛的教材,主要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熟悉实验中常用的仪器方法,并习得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2.专业性教材专业性教材是指重点针对某一领域的专业性教材,主要用于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及无机化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3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并且提出了活动意见: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开展一次模拟活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主题,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新课标中指出地理课程应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节课正是以这一理念为指导,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为切入点,力图通过活动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学生创造分析、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角色扮演、辩论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地理知识,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地理教育之中,使之认识到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第一课时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1.森林的作用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⑵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

此外,还具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

2.世界森林现状⑴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

⑵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图2.17)。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制约于地形、气候与水文状况,除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寒地区可能出现沙漠、寒漠或草原之外,陆地的大部分面积皆为各类森林所布满。

可是自从有了人类,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他们对森林的破坏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中纬度的平坦、湿润半湿润地区,人口密布,森林受到的破坏更加突出,甚至有不少地方变成了无林区。

⑶森林急剧减少现状及危害①现状:a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b作为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受到破坏。

②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都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并试绘一幅联系框图加以说明。

淹没沿海低地两极冰川融化森林面积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大气CO2含量增加海低地。

同学也可以绘成不同的框图形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分布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由南北纬15°一25°。

?其分布有什么特点?2.作用:——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⑴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⑵亚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着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热带森林,其全球生态环境效应尤为显著。

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

它的一呼一吸,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图2.19).雨林对当地的水循环有什么影响?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2.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当地气候和全球气候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具有重要价值的物种,在还没有被人类充分研究之前就已遭灭绝,有些物种甚至还未被发现就已永远消失了。

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财富的巨大损失。

1.人类的健康与幸福直接依赖于生物的多样性。

雨林生物基因库是人类药品原料的重要来源和医学研究的宝库。

2.亚马孙雨林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其影响可谓至关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亚马孙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也为全人类所共有。

而保护好亚马孙热带雨林,则是当地对于全人类所作的最大贡献。

?2.对这些争论你有什幺看法?有没有消除分歧的方法?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亚马孙流域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过程分析(图2.21)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

植物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

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

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沙漠”,这是为什么??为什幺?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

土壤中养分有两个来源,一为岩石风化释放养分,另为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但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很少回归土壤,而是在地表就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强烈的地表径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都比较贫瘠。

如果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被水一冲,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

这就是其脆弱性的关林的影响。

(1)读图2.22,说说迁移农业的过程。

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大约需要多少年?15年。

2.23,解释迁移农业从A—B—C—D土壤肥力的变化及其原因。

A表示原始森林情况土壤肥力状况;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点;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3)结合图2.24,评价迁移农业的休耕期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不同影响。

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捉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又会对热带雨林产生怎样的影响?15年为界限),对雨林恢复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特别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相对土地面积减少,耕作的频率将随之加大,这必将加速了雨林的衰亡和土地肥力的衰退。

第二课时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⑴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⑵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①过度的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③商业性伐木: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④开辟大型农牧场: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

⑶开发的背景:①当地发展中同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2.亚马孙地区开发过程⑴从历史因素看,对雨林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大。

本区开发较晚。

周围国家都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落后,人口、城市、工业等主要集中在狭窄的大西洋沿岸地带。

亚马孙地区则因丛林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

当地印第安人以渔猎、采集和传统的迁移农业为生。

且因人口很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影响逐渐加大。

随着人口急增,土地需求膨胀,巴西政府大规模建造公路,加快对西部疆土开发;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把首都从沿诲迁往内陆高原。

3.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⑴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从大西洋沿岸横跨亚马孙地区,延伸到秘鲁边境。

全长达5 500多千米(包括支线总长超过20 000千米)。

随着公路铺设,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随之出现,伐木公司的运输更为方便,沿线还新建了城镇居民点,河川沿岸也建起了造纸厂、炼铝厂等。

区居民的增加、开发公司蜂拥而至,响应的工厂也乘虚而入,雨林的受损程度也日益加大,甚至会加速雨林的毁灭,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若从“利”的方面看,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当地的经济建设将会随之突飞猛进,巴西国内的经济压力将会得到缓解。

至于公路该不该修的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认识到修与不修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⑵移民亚马孙平原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而与雨林区相邻的巴西东北地区却集中了全国1/4的人口,这里也是全国最为干旱和贫困的地区,而且因为贫民集中,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数以百万计的东北部难民迁移到亚马孙地区。

2.28中可以看到,地处巴西西部的郎多尼亚地区,自1970年至1988年的18年间,人口由10万增长到100万,毁林面积也由不足10万平方千米增长到180多万平方千米,占雨林总面积的7.5%。

进而让学生分析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

⑶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①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的生态利益考虑,坚持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却提供巨额投资来开发亚马孙等地区的雨林。

几十年来,雨林优质硬木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②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的做法—度盛行。

所产的牛肉主要销往北美和欧洲。

这些牧场的规模达数万公顷,经营3~5年以后终因地力下降而被废弃。

这些大块土地被废弃,便很难再恢复森林植被,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2.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同样不容乐观。

虽然有迹象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毁林速度有减缓的趋势,但是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1990~2000年南美洲共损失热带雨林面积32万多平方千米。

在过去的30年间,巴西境内约15%的雨林被毁,面积相当一个法国。

3.开发与保护?⑴三种方案①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