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瘫痪症病例分析
瘫痪原因总结报告模板

瘫痪原因总结报告模板背景介绍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为肢体无法自主运动或感觉缺失,常见的原因有脑卒中、脊髓损伤、神经肌肉病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瘫痪发生的原因,对瘫痪病例进行原因总结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档将提供一份可供使用的瘫痪原因总结报告模板,帮助医生和病人更好地理解瘫痪的成因。
病例信息请在此列出涉及到的病例信息,包括病人姓名、年龄、性别、病史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瘫痪原因根据病例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列出可能的瘫痪原因并进行说明。
比如:•脑卒中:脑血管意外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大脑血管出现阻塞或破裂,从而导致脑萎缩和瘫痪;•脊髓损伤:由于交通事故、运动伤害等流行病学因素引起的脊髓部位损伤,导致神经系统失衡,从而引起瘫痪;•神经肌肉病:肌肉萎缩、运动神经元无功能、肌电原性病变、肌无力等病理特征,导致肌肉和神经的电子信号中断,从而引起瘫痪。
影响因素在研究瘫痪原因时,还需要注意到可能的潜在影响因素。
这方面的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
比如:•年龄:老年人更容易患上脑中风,同时脊髓损伤、神经肌肉病也可能与年龄有关;•饮食:高胆固醇饮食不仅影响心血管疾病,同时也可能导致脑球相关疾病;•危险性生活:过多的饮酒、吸烟以及危险的性行为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同时可能引起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诊断和治疗对于瘫痪病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请在此列出针对不同瘫痪原因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措施,帮助医生和病人更好地了解这些因素与措施。
结论瘫痪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于病例进行原因总结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程度。
本文档提供了可供使用的瘫痪原因总结报告模板,帮助医生和病人更好地理解瘫痪的成因和控制。
病例讨论消化溃疡性结肠、直肠炎

为明确诊断,需进一步做哪些辅助检查?能否行钡剂灌肠,为什么?
患者目前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血钾3.11mmol/L,考虑存在中毒性巨结肠可能,此种情况下应禁忌应用钡剂灌肠,以免诱发或加重中毒性巨结肠。 注:患者连续3次行便培养检查,均未查出病原菌,血沉明显加快,CRP升高明显,白蛋白轻度降低,患者行腹平片见结肠扩张,结肠袋消失。患者应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明确病变,但在该病例应暂缓进行,以防穿孔。
该病例的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该病例的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克罗恩病 一种消化道的慢性、反复发作和非特异性的透壁性炎症, 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其中以末端回肠最为常见,结肠和肛门病变也较多。腹泻一般无肉眼血便,本病还可伴有皮肤、眼部及关节等部位的肠外表现。 大肠癌 多见于中老年,经直肠指检常可触及到肿块,结肠镜与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
根据病史、查体及检查所见,初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直肠炎,合并下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考虑存在中毒性巨结肠可能。
该病例的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该病例的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诊断依据:①中年女性,慢性病程,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②间断排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并出现腹部隐痛,以下腹部为著,便后疼痛缓解,间断鲜血便1天。③查体:轻度贫血貌,腹膨隆,下腹部压痛,肠鸣音减弱。④结肠镜(2月前):距肛管7cm以下直肠黏膜充血,水肿及糜烂,并见点条状浅溃疡,覆白苔,齿线上黏膜充血,水肿;血清离子:钾 3.11mmol/L;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隐血阳性;血常规:WBC16.16是什么? 对该病例应如何治疗?
高位截瘫的一份病历分析

南京瑞海博康复医院最近收治了一位高位脊髓损伤患者。
现把他康复治疗的经过介绍给大家。
由于下面的内容是采用实况连载的方式,因此很有可能一些治疗过程会出现反复。
这也是我发布此帖的初衷,让他们共同参谋康复方案,也可以让大家借鉴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如果各位网友有不同的意见,请尽管发表。
为了保护患者的权益,本材料不包括任何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患者男,46岁7月6日14时10分车祸,当时四肢瘫痪,医院诊断C4-6骨折,颈脊髓损伤,四肢肌力均为0级,损伤分级“Frankel:A 级”。
当地医院无法处理;7月7日13时由飞机转入某市大医院。
7月10日上午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
术后感觉和运动无特殊改善,生命体征平稳,但是体温持续较高(38-39度),腹泻10多次/日,食欲差,能进食但量少,保留导尿,定时放尿,尿色清亮。
每日帮助他运动四肢关节,每两小时翻身一次,现将床抬高约15-30度,戴颈托,每天输液治疗仍用激素、抗生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用药:二丁酰环磷腺苷钙针(力素)40mg qd;疏血通注射液4ml;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针40mg;鹿瓜多肽注射液(松梅乐)8mg;甲基强的松龙针80mg)。
血象最高时2.3万。
7月19日腹泻次数10--15次/日,黄色稀水样便,进食极少量面条及炒面糊,口渴,少量多次饮水,体温37----38.2℃,精神尚可,C5平面以下感觉减退,T4以下无感觉,钾3.2、钠130,白蛋白25(正常35--55),白细胞25000,N77%,今11时体温38.2度,上午腹泻3次,请消化内科会诊,给灭滴灵静点、静脉补钾,前天用斯密达,今天加谷参肠安胶囊,医生考虑是术后神经功能紊乱,大便常规无异常,今天做培养。
7月21日停止使用激素,增加静脉营养。
患者主诉口渴。
尿常规Wbc1+,高倍镜下10--14,Rbc2-4,血常规Wbc1.7万,N77%,血糖7.98。
静脉给胰岛素8单位,白蛋白24。
大便次数每日仍十余次,主要为黏液及水无臭,进食少,吃不下,夜间睡眠差,诉全身有过电感,尤其是四肢至手、足,前臂有触觉感,但手及下肢无,夜间体温38度,白天基本维持在37.5度以下。
一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的病例讨论

一年后患者再次出现腹痛、脓血便,每日6次以上,再次
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给予抗感染、灌肠、调整免疫、抑 酸等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患者好转后未再服药。2月 前患者再次出现腹痛、腹胀,伴脓血便,每日6次以上,
伴里急后重感,无发烧、寒战,无恶心、呕吐。在当地小 区诊所给予抗炎、对症支持治疗10余天,症状无改进,遂 到当地人民医院就诊,行肠镜检验示:进镜40cm狭窄,未
一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的病例讨论
D7
D10
D11
便血显著降低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 0.5g po
大便常规示潜血弱阳性 家眷要求出院
第10页
该患者入院美沙拉嗪经验选药是否合理?
一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的病例讨论
第11页
• 1、诊疗依据
溃疡性结肠炎缺乏诊疗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和病 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它非感染性结肠炎基础 上作出诊疗。
第17页
全身用药
氨基水杨酸制剂:是治疗轻度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药品。包 含传统柳氮磺胺吡啶(SASP)和其它各种不一样类型5-氨基 水杨酸(5-ASA)制剂。SASP疗效与其它5-ASA制剂相同,但 不良反应远较这些5-ASA制剂多见。没有证据显示不一样 类型5-ASA制剂疗效上有差异。
一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的病例讨论
一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的病例讨论
第13页
• (2)临床严重程度分级:轻度、中度、重度。
分级
排便 (次/d)
便血
脉搏 (次/min)
轻度
<4
轻或无
正常
体温 (℃)
正常
血红蛋白 (g/L)
血沉 (mm/h)
正常
<20重度≥6来自重>90
Altemeir术治疗重度直肠脱垂1例病案分析

Altemeir术治疗重度直肠脱垂1例病案分析Altemeir术(会阴部直肠乙状结肠切除、肛提肌折叠术)通过切除多余肠管,保留直肠周围组织治疗重度直肠脱垂对于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重度直肠脱垂的患者疗效确切,本文详细介绍该手术过程及相关经验总结,术后短期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大数据支持。
标签:重度直肠脱垂;Altemeir术;老年患者直肠脱垂是指直肠粘膜或全层及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根据我国2002年制定的诊断标准,直肠粘膜的脱垂为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直肠全层的脱垂成为完全性直肠脱垂[1],两者最直观地区别在于脱垂物形状,前者呈球形,后者一般呈圆锥形并以直肠腔为中心的同心圆,该型根据其脱垂的程度又分Ⅲ度,直肠内套叠(Ⅰ度)、直肠全层脱出(Ⅱ度)及直肠并乙状结肠脱出(Ⅲ度)[2]。
单纯的直肠粘膜的脱出临床一般采用直肠粘膜注射、结扎或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伴有直肠全层脱出临床手术方式又分为经会阴和经腹部手术[3],经腹手术创伤较大,临床应用较少,经会阴比较常用的手术方式有直肠粘膜袖状切除肠壁折叠术(Delorme术)、会阴部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Mikulicz术)、会阴部直肠乙状结肠切除、肛提肌折叠术(Altemeir术)[4]。
老年患者往往病程较长,体弱且合并有程度不同的慢性疾病,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较高,但Altomare等[5]则认为,虽然经会阴部手术有较高的复发率,但其风险较小,是高龄及手术高危患者的采用术式[6]。
本例病案介绍的是部分简化的Altemeir术治疗重度直肠脱垂(Ⅲ度),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63岁,“因肛门肿物反复脱出10余年”于2017年8月10日门诊以“直肠脱垂”入院,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1年余,平素口服阿司匹林、硝苯地平,自诉血压控制良好,就诊时已停用阿司匹林1月余,20年前因直肠粘膜脱垂曾行直肠粘膜的部分结扎术。
临床技能考试结肠癌病例分析

临床技能考试结肠癌病例分析快速记忆: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便潜血+CEA=结肠癌试题编号:26病历摘要女性,38岁。
腹胀、乏力、消瘦3个月。
患者3个月前开始出现腹胀、乏力,近2个月来偶有右侧腹部隐痛。
发病以来食欲减退,逐渐消瘦,无鲜血便,但有时大便色黑,小便正常,体重下降约5kg。
既往体健,月经规律,量正常。
无烟酒嗜好。
无遗传病家族史。
查体:T36.4℃,P88次 /分,R22次/分,BP120/70mmHg。
贫血貌,睑结膜和口唇略苍白。
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8次/分,律齐。
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侧腹扪及一 5.5cm×3cm纵行肿块,无压痛,活动度小,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直肠指诊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90g/L,RBC 3.5x1012/L,WBC 4.5x109/L,N 0.68,Plt 210x109/L。
大便隐血阳性。
尿常规(—)。
要求:根据以上病历摘要,请将初步诊断、诊断依据(两个以上诊断,应分别列出各自诊断依据,未分别列出扣分)、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原则写在答案纸上。
时间:15分钟评分标准总分22分一、初步诊断4分结肠癌4分二、诊断依据(初步诊断错误,诊断依据不得分)4分1.腹胀伴乏力,右侧腹部隐痛,体重下降。
2分2.右侧腹部扪及纵行肿块。
1分3.大便隐血阳性。
1分三、鉴别诊断3分1.炎症性肠病1分2.阑尾周围脓肿1分3.肠结核1分四、进一步检查6分2分1.结肠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
(答“X线钡剂造影”得1分)2.腹部B超或CT。
1.5分3.血清癌胚抗原(CEA),PPD试验。
1.5分4.胸部X线片。
1分五、治疗原则5分1.结肠癌根治性手术。
1分2.化疗。
2分3.其他治疗,如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
1分4.必要时输血。
1分试题编号:31(2015年以前版本)病历摘要:男性,71岁。
大便习惯改变3个月,便血1周。
患者3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由原来1次/2~3日增多至1~3次/日,成形便,无腹痛及里急后重。
病理学病例分析

患者,男,61岁,退休工人。
突然呕血1小时入院。
患者去年7月份在某医院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于1小时前进食晚餐后出现恶心,呕出鲜红色血液,量约300ml,无血凝块。
伴头晕、心悸、口干。
入院后又呕鲜血约500ml,头昏、乏力,次晨共解柏油样便2次,每次约150g。
患者有乙肝病史多年,确诊“肝硬化”1年余。
入院体检:体温℃,脉率80/min,呼吸22/min,血压105/70mmHg,慢性病容,颈侧见2处蜘蛛痣,巩膜清,有肝掌、腹膨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3cm,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总蛋白L,白蛋白L,球蛋白L,A/G ,总胆红素μmol/L,直接胆红素μmol/L,谷丙转氨酶120U/L,尿素氮L,肌酐120μmol/L,葡萄糖L。
乙肝标志物测定(ELISA法):HBsAg 阳性、HBcAg阳性、抗HBc阳性。
胃镜:食管中下段静脉中-重度曲张。
B超: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中等量腹水。
腹水常规为漏出液。
腹水病理:未见癌细胞。
住院后因再次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1、根据提供的病史及检查结果,你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
2、肝硬化的概念,了解发病机制?3、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如何叙述其临床病理联系。
答:1诊断:门脉性肝硬化(晚期)依据:1呕鲜血约500ml: 上消化道出血;2 两处蜘蛛痣,巩膜清:激素代谢障碍;3脾肋下3cm,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脾肿大和腹水4肝肾功能:总蛋白48.1g/L,白蛋白27.6g/L,球蛋白20.5g/L,A/G ,总胆红素μmol/L,直接胆红素μmol/L,谷丙转氨酶120U/L,尿素氮L,肌酐120μmol/L,葡萄糖L:物质代谢障碍;5乙肝标志物测定(ELISA法):HBsAg阳性、HBcAg阳性、抗HBc阳性:大三阳;6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肝硬化失代偿期;7未见癌细胞:排除肝癌2肝硬化:指由于反复交替发生的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而导致的肝结构改建,肝变形、变硬。
临床经典病例

4:胃癌病例分析[病例摘要]男性,52岁,上腹部隐痛不适2月2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进食后明显,伴饱胀感,食欲逐渐下降,无明显恶心、呕吐及呕血,当地医院按"胃炎"进行治疗,稍好转。
近半月自觉乏力,体重较2月前下降3公斤。
近日大便色黑。
来我院就诊,查2次大便潜血(+),查血Hb96g/L,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既往:吸烟20年,10支/天,其兄死于"消化道肿瘤".查体:一般状况尚可,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皮肤无黄染,结膜甲床苍白,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肝脾未及,腹部未及包块,剑突下区域深压痛,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直肠指检未及异常。
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造影示:胃窦小弯侧似见约2cm大小龛影,位于胃轮廓内,周围粘膜僵硬粗糙,腹部B超检查未见肝异常,胃肠部分检查不满意。
[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一)诊断胃癌(二)诊断依据1.腹痛、食欲下降、乏力、消瘦2.结膜苍白、剑突下深压痛3.上消化道造影所见4.便潜血2次(+)二、鉴别诊断(5分)1.胃溃疡2.胃炎三、进一步检查(4分)1.胃镜检查,加活体组织病理2.CT:了解肝、腹腔淋巴结情况3. 胸片四、治疗原则(3分)1.开腹探查,胃癌根治术2.辅助化疗2.防治脑水肿、改善脑组织代谢3.对症治疗:保证气道通畅,防止误吸,预防感染4.防治并发症和预防迟发性神经病变5:梗阻性黄疸:胰头或壶腹周围癌病例分析[病例摘要]男性,53岁,无痛性、进行性皮肤黄染伴皮肤瘙痒半月入院半月前,患者自觉全身皮肤瘙痒,数日后,偶然发现皮肤发黄,伴尿色深,但无明显纳差、腹痛及发热等表现,因既往有胆石症病史,故自行服用消炎利胆片及头孢拉啶胶囊,黄疸未见消退,并有加重趋势,遂来院就诊传染科,门诊检查:ALT 145IU/L,AST 105IU/L,ALP 355IU/L,GGT 585IU/L,Tbil 80μmol/L,Dbil 68μmol/L,Glu 7.80 mmol/L,B超提示肝内胆管扩张,胆囊13×8×6cm3,肝外胆道受气体影响显示不清,发病以来体重下降3kg.否认既往肝炎、结核、胰腺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查体:T36.8℃,P70次/分,Bp110/79mmHg,发育良好,营养中等,全身皮肤黄染,有搔痕,无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黄染,颈软,无抵抗,甲状腺不大,心界大小正常,心律齐,未闻杂音,双肺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平软,全腹未及压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右上腹可触及鸡蛋大小肿物,压之不适,肠鸣音3-5次/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后旷置结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以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治疗28例结肠瘫痪症患者。
结果:28例病人中痊愈25例(89.3%),缓解3例(10.6%),出现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后旷置结肠综合征4例(14.3%)。
结论: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治疗结肠瘫痪症术式简化,术程缩短,安全有效,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部分病人术后出现轻度粪便返流引起的旷置结肠综合征,说明结肠瘫痪症病人结肠的蠕动和排空功能严重障碍,非手术治疗无效。
以下为成都肛肠专科医院解析:
内容:
顽固性便秘尤其是结肠慢传输便秘一直是临床治疗上的难题。
在著名肛肠病专家王玉成和曹吉勋教授的指导下,2003年初,我们提出了结肠瘫痪症和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升-直或盲-乙吻合术,术后配合中医药、针灸、心理的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是史料不及的是部分病人竟然出现了腹胀、烦躁等旷置结肠综合征的现象。
今报告如下。
1 案例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女18例,男10例。
年龄20~75岁,病程2~32年。
纳入条件:①症状:顽固性重度排便障碍持续2年以上,无便意或便意差,并有由此继发的各系统并发症。
如消化系统系列症状;神经精神系统系列症状等。
②经长期的(至少半年以上)并且正规系统的中医、西医、针灸、理疗、气功、体育锻炼等方法治疗无效者。
③均排除结肠器质性疾病④放射学检查:结肠慢传输试验显示结肠传输障碍;钡灌肠提示结肠形态异常或肠管排列异常;排粪造影排除出口梗阻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术前早期充分肠道准备:因其排便障碍,故肠道准备较之普通肠道疾病的手术要提前进行。
通常要提前5d以上,用刺激性泻药逐日加量,并在术前一天再结合其它肠道清洁方法达到肠道清洁的目的。
手术方法:开腹后,首先观察结肠在腹腔内大体位置摆布,再提起结肠逐段探查各段结肠充盈扩张、肠壁厚薄等状况,结合病史、钡灌肠和结肠运输试验结果,决定患者结肠的取舍,分别采取升-直或盲-乙吻合。
在决定取舍的位置切断肠管,先将远端肠管之切口封闭,旷置远段肠管再将近端肠管与乙状结肠下段或直肠上段或直肠中下段行端侧吻合,从而使结肠成为一个Y状结构旷置的结肠。
术后处理:①按照结肠术后常规输液预防感染、营养支持治疗。
②辅以中医中药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排毒解郁等为法则,给予辨证施治。
常用处方:党参50g,柴胡15g,当归15g,枳壳15g,香附15g,川芎12g,陈皮12g,桃仁50g,红花15g,郁金15g,神曲15g,甘草10g。
术后次日,煎汤从胃管灌入,一次50mL左右,一日3至6次。
③针灸理疗:主要选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神阙等穴位于手术后立即进行针刺、热灸或按摩。
④心理治疗:病人在整个围手术期中都要不断地给与心理治疗,从结肠的生理病理和排便的生理,从思想上尽可能解除其对便秘的种种疑虑,增强战胜疾病,恢复生活的信心。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排便恢复或接近正常。
每日排便1~3次,且大便成形、排便通畅。
②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偶有腹部不适或轻度胀、痛,但不需用药。
③好转: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但经常腹胀腹痛,有时排便不畅,需要借助药物。
④无效:症状体征基本无
改善,经常需药排便。
2.2 治疗结果:痊愈25例,占89.3%;显效2例,占7.1%;好转1例,占
3.5%,总有效率100%。
并发症:术后1周发生盲-直吻合口漏1例,经局部引流后痊愈。
术后8d发生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1例,行粘连松解术后治愈。
1例女性术后便意强但排便不畅,经放射检查提示为骶直分离,经肛门行骶直硬化注射粘连术,术后恢复正常。
术后1~3月内发生不全性小肠梗阻9例,其中女性6例,男性3例,经中西医保守治疗痊愈。
术后有4例(1
4.3%)病人出现类似术前的症状,如腹胀,尤其以左侧腹为甚;情绪烦躁;甚至呃逆频频,恶心欲吐等。
如果使用泄剂排泄之后上述症状则减轻或消失。
经肠镜检查发现,旷置的残余结肠段有不同程度的干便积留,甚至有的形成粪石状。
对此4例病人行再次旷置结肠切除后痊愈。
3 专家评论
在消化科中,我们已习惯把无机械性梗阻因素存在时胃的排空极度延迟称为胃瘫。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临床观察发现,重度结肠慢传输性便秘其整个结肠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其中不仅有结肠形态学的异常,更重要的是结肠神经与肌肉的功能降低或退行性改变导致结肠的蠕动和排空功能障碍。
限于现代结肠排便生理、病理的认识,对其诊断、治疗尚缺乏切实有效的方法,部分或全结肠切除术术后疗效不满意且存在诸多并发症。
根据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现有的一些认识,我们将其称为“结肠瘫痪症”。
1908年Arbnthnot Lane[1]首次提出经腹手术治疗慢性顽固性便秘,1911年Chapple[2]也报道了50例慢性顽固性便秘的外科治疗,虽然成功率都不高,且有诸多并发症,但给慢性顽固性便秘的外科治疗奠下了基础,并且至今全结肠切除、回直吻合仍然是治疗慢性顽固性便秘的经典术式。
国内外文献报导较多[3],疗效差异很大在50~100%之间,但约10%的病人术后便秘复发, 30%术后有顽固性腹泻,此种顽固性腹泻往往比顽固性便秘更难让病人接受。
此外由于该手术方式须切除的肠段较多,使得手术过程相对复杂,手术时间长,创面大,损伤组织较多,既增加了手术风险,又使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据报道粘连性肠梗阻是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7%~50%[4][5]。
由于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并不构成对病人的生命威胁,病人求助于手术是希望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为此2003年初,在著名肛肠病专家王玉成和曹吉勋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提出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术后配合中医药、针灸、心理的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在结肠瘫痪症患者手术中,我们可以发现病变结肠段充气、扩张明显,管壁菲薄透明,刺激(指叩)肠段均蠕动反应不启动或明显蠕动缓慢。
送病理检查可以发现肠壁肌层变簿、有断裂现象,神经结细胞减少,嗜铬细胞沉着等,结合病史、钡灌肠和结肠运输试验结果,决定患者结肠的取舍,分别采取升-直或盲-乙吻合。
因此,本术式尽可能正确地保留了功能肠段,并且由于对病变肠段实行旷置,而不是切除,将低了手术的难度,手术创面小,出血少,损伤组织少,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缩短,术后恢复快。
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不仅规避了相当一部分手术风险,而且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此术式虽然阻断了近端肠管内容物的通过,但由于肠管本身的功能并未尚失,这段肠道的分泌、吸收等功能依然存在,其内的分泌物、粘液等可从远端流出。
当粪便进入直肠,在其产生的压力尚未达到排便的反射压时,直肠与旷置结肠间就存在一定压力梯度差,此时直肠压力大于结肠的压力,故少部分粪便返流至旷置结肠,也正因如此,增加了重吸收水分的粘膜面积以及扩宽了贮存粪便的空间,故不易发生严重腹泻并发症,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们在本组28例病人的观察中发现有4例(14.3%)出现了类似术前的症状,如腹胀,尤其以左侧腹为甚;情绪烦躁;甚至呃逆频频,恶心欲吐等。
如果使用泄剂排泄之后,上述症状则减轻或消失。
经肠镜检查发现,旷置的残余结肠段有不同程度的干便积留,甚至有的形成粪石状。
我们把这一系列症状称为“旷置结肠综合征”。
有人对旷置的结肠行钡灌肠结果显示[6],3d内旷置结肠钡剂基本排空,腹部透视亦无异常,说明旷置的肠管在缺乏小肠节段性蠕动张力的推动下仍存在自身运动,不会因“废用”而丧失其运动功能。
对此4例出现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后旷置结肠综合征的患者,我们分析认为这些返流的粪便在进入结肠后,由于水分的吸收,虽然粪质变干,但是毕竟量少,主要还是归因于其结肠本身的病变。
此4例结肠瘫痪症病人的结肠神经结、肌肉等病理改变,而导致肠道动力的减弱甚至瘫痪,致旷置肠段的内容物无法被排除,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干便积留,甚至是形成粪石,由于内容物长期滞留以及细菌的毒素作用,易损伤肠上皮,导致肠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等,从而术后病人出现左侧腹胀,长期则出现情绪烦躁,呃逆频频,恶心欲吐。
因此我们认为,旷置结肠综合征从临床上说明重度慢传输便秘病人结肠的蠕动和排空功能严重障碍,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故将其称为结肠瘫痪症更为接近临床实际。
对于此类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显然是徒劳的,就目前来说任何保守治疗都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