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讲课解析

合集下载

高二文科语文暑假补课《报任安书》解析

高二文科语文暑假补课《报任安书》解析

报任安书1(节选)司马迁本文是了解司马迁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

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

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昂交织。

太史公牛马走2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3辱赐书4,教以慎于接物5,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6,若望7仆不相师8,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请略陈固陋9。

阙然久不报10,幸勿为过11。

仆之先12,非有剖符丹书13之功,文史星历14,近乎卜祝15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16,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17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18能死节者比,特课文注释1.节选自《昭明文选》卷四十一。

这是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

西汉荥阳(在现在河南荥阳市东北)人。

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征和二年(前91年),戻太子发兵杀江充。

当时任安收到戻太子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戻太子事平之后,任安以“坐观成败”的罪名被汉武帝下狱,判处腰斩。

任安入狱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利用在武帝身边任职的条件“尽推贤进士之义”。

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道任安获罪临刑之前,才写了这封回信。

2. [太史公牛马走]太史公,汉代史官太史令的通称。

牛马走,供驱使的人,如牛马一般。

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3. [曩(nǎng)者]从前。

4. [辱赐书]委屈你给我写信。

这是古代书信中的客套话。

辱,犹言降低了对方的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

5. [慎于接物]待人接物要慎重。

6. [意气勤勤恳恳]情意诚挚恳切。

7. [望]怨望,埋怨。

8. [不相师]不效法。

相,这里指对对方。

9. [固陋]固赛鄙陋(的意见)10. [阙然久不报]意思是拖了很久没有回信。

阙然,(时间)隔了很久。

11. [为过]见责。

过,责备。

12. [先]先人。

13. [剖符丹书]皇帝发给功臣特殊待遇的契券。

剖符,竹制契约,分剖为二,皇帝与功臣各执其一,上写誓词表示永保功臣封爵。

《报任安书》课件解析

《报任安书》课件解析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 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我国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如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国语》¸ 《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件 ,如《史记》; 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通史:不间断的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一.司马迁和《史记》(复习)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
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
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
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初任郎 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 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 与唐都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教学目标:
1.复习作家作品,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文言知识:通假字(9个)、古今异义(9个)、一词 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虚词等。(重点) 3.能翻译全文和能背诵第四段。(重点) 4.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 意义。(难点) 5.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难 点)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词句难度较大,很难弄清句意,需要多 下功夫。 教学时数:6课时左右。
二.文体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给谁的信,信
题多为“报……书”、“答……书”、“与…… 书”、“上……书”、“寄……书”等。例如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 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报任安书》的完整解读

《报任安书》的完整解读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是我们现在仅见的除了《史记》以外的司马迁的作品;也是我们唯一能见到的司马迁直抒胸臆披露心声的作品。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

任安下狱后,司马迁给他回信,诉说衷肠。

信中他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此外,作者在信中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和有所追求的良苦用心。

因为是给朋友的书信,在当时作者并没有想到过它会流传,换句话来说,他不是把它当文章写,不会想到读者、时论和后世的评价,所以《报任安书》写得更真切、更自由、更动人。

作者长久郁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是我们现在仅见的除了《史记》以外的司马迁的作品;也是我们唯一能见到的司马迁直抒胸臆披露心声的作品。

报任安书详细注释

报任安书详细注释

报任安书详细注释《报任安书》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辞章,也是他对朋友任安临行前的劝告和祝福。

这篇文章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娴熟的文笔,成为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将对《报任安书》进行详细注释解读。

文章的第一段是作者表达对朋友任安的思念之情。

他说:“山陵寂寞暮,风庭日暧春。

暮去朝来意,忧来风雨云。

”这里,作者以寂寞的山陵和温暖的春日来描述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通过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厚意。

接着,文章中的第二、三段是作者对朋友任安的劝告。

作者说:“以我心安,思君令人老。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期盼,希望他能够保重身体,保持内心的平静。

接着,作者又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这句话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流转的不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嘱托,希望他能珍惜时光,抓住当下。

然后,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对朋友的祝福。

作者说:“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真诚祝福和对他们之间友谊的珍视。

接着,作者又说:“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这句话借用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以情境化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朋友的告别和祝福。

作者说:“自我谁为者,行路难逢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告别和祝福,并表达了行路不易的艰辛之处。

接着,作者又说:“当时只道是寻常,回首才分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珍惜,同时也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事情的真相只有在回首之时才能明了。

通过对《报任安书》的详细注释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的深厚内涵和娴熟文笔。

作者通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关怀和祝福。

同时,通过运用寓言和比喻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整篇文章内容丰富,语句通顺,既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情感,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可以说,《报任安书》是一篇文学艺术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的佳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三语文第13课《报任安书》人教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第13课《报任安书》人教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第13课《报任安书》人教知识精讲高三语文第13课《报任安书》人教知识精讲一。

教学内容第13课《报任安书》二。

教学目标1。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 理解本文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三. 文章简析〔一〕解题1.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2。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全文把握:全文共分6段。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可分为二层。

第1层,从“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

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

第19课《报任安书(节选)》精讲课件

第19课《报任安书(节选)》精讲课件
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古义:_说__话__。____ 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7.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古义:_孤__单__无__助__。______ 今义:不相互联系。

【答案】 1.动词,怨恨 动词,远望,望见 名词,视野 动词,盼望, 希望 名词,声望,名望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2.动词,效法 名词,老师 动词,从师学习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军队 3.xiāng,副词,表 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 xiāng,副词,互相,交互 xiàng,动词,帮助,辅助 xiàng, 名词,辅助君主的地位最高的大臣 xiàng,名词,相貌,容貌 xiàng,名词,赞 礼官,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4.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 指示代词,这,这样 动 词,像,似 动词,及,比得上 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形容词词尾,相 当于“……的样子”、“……似的” 5.介词,用 连词,表结果 介词,因为 表目 的连词,来 介词,用 6.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代 词,它






阶 段
19 报任安书(节选)
阶 段



阶 段 三
业 分 层 测

本课话题 ——理想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 不表于后世也。” 受刑之后,司马迁曾因屈辱痛苦而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 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历时 18 年,终于完成《史记》,这全靠理想信念的支撑。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曩.者( )
恶.死( )
缧.绁.( )( )
倜.傥.( )( )

校本课程教案《报任安书》

校本课程教案《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经历。

2.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报任安书》的文意。

3. 培养学生对忠诚、坚韧、正直等品质的认同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读并理解《报任安书》的文意,领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对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经历。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关于《报任安书》的问题。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报任安书》中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经历。

2. 讲解:详细讲解《报任安书》的文意,解释生僻字词。

3. 问答:提问学生关于《报任安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报任安书》中的主题和情感。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的品质和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熟读《报任安书》,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 写一篇关于《报任安书》的读后感,表达对作者品质和情感的理解和认同。

3.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读后感,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3. 读后感质量: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作者品质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报任安书》的文意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的组织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教师应反思作业的设置是否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能够提高他们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八、课程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司马迁的其他作品,如《史记》,以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风格。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报任安书》,这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课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司马迁陈述了自己忍辱负重,继续完成《史记》的决心;他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他向朋友倾诉了自己的苦闷和无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报任安书》。

2.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念。

3.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报任安书》。

难点:理解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依然坚定信念,继续完成《史记》的决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报任安书》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司马迁的画像,让学生对司马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报任安书》,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为何还能坚定信念,继续完成《史记》。

5. 小组分享: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7. 背诵课文:让学生集体背诵课文《报任安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报任安书》1. 忍辱负重,完成《史记》2. 思念朋友,表达情感3. 倾诉苦闷,无奈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将课文《报任安书》背诵给家长听,并请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课文《报任安书》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较好,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司马迁为何能忍受宫刑的痛苦,继续完成《史记》的原因分析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念,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下阅读《史记》的其他篇章,了解司马迁的史学成就,感受他的史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大意。
导我与他人交往
要谨慎,应把推
方法:换、删
荐贤士当作自己 的事务。
重点文句翻译
2、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 非敢如此也。(4分)
得分点:望、 师、相、大 意
方法:换、 调
译文:好像埋怨 我没有遵从您的 劝告,而是附和 了世俗之人的意 见。我是不敢这 样做的。
重点文句翻译 3、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5分)
得分点:阙然、 幸、过、句子 大意
方法: 换、增
译文:拖了 很久没有回 信,希望您 不要怪罪我 。
二部分重点句子
1、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 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
所不得已也。(5分)
2、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
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
5分)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 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 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5分)
生 难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 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 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 箠楚受辱, 其次鬄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 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肠一日而九回,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出则不知其所往。每 念斯耻,汗未尝不发 背沾衣也。
立德
三 不 立言 朽
立功
《左传》说的三种不朽是:一、立德的不朽,二、立功的不朽, 三、立言的不朽。“德”便是个人人格的价值,像墨翟、耶稣 一类的人,一生刻意孤行,精诚勇猛,使当时的人敬爱信仰, 使千百年后的人想念崇拜。这便是立德的不朽。“功”便是事 业,像哥仑布发现美洲,像华盛顿造成美洲共和国,替当时的 人开一新天地,替历史开一新纪元,替天下后世的人种下无量 幸福的种子。这便是立功的不朽。“言”便是语言著作,像那 《诗经》三百篇的许多无名诗人,又像陶潜、杜甫、莎士比亚、 易卜生一类的文学家,又像柏拉图、卢梭、弥尔顿一类的文学 家,又像牛顿、达尔文一类的科学家,或是做了几首好诗使千 百年后的人欢喜感叹;或是做了几本好戏使当时的人鼓舞感动, 使后世的人发愤兴起;或是创出一种新哲学,或是发明了一种 新学说,或在当时发生思想的革命,或在后世影响无穷。这便 是立言的不朽。
得分点:所以……者、被动、 方法:换、
鄙陋、文采、句子大意
调、增、减
我之所以忍辱偷生, 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 牢狱之中 而不拒绝 的原因 ,是因为我痛惜 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 如果平平庸庸 了 结一生,我的文章就不能显扬于后世。
第三部分重点句子
1.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 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nǎng qūe zāng léixiè tìtǎng bìn xuānyuán yùn
music
课文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 就答复迟表示歉意。(1)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自己的荣辱观和生 死观,揭示自己受辱不死是为了完成《史 记》。(2-4)
第三部分: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 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5)
第一部分重点句子
1、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 推贤进士为务。(4分)
2、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
言。仆非敢如此也。(4分)

3、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5分)
译 方

指 点
重点文句翻译
1、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 贤进士为务 。(4分)
得分点:曩者、 辱、接物、句
译文:从前委屈 您给我写信,教
写给任少卿 发其哀

重 解
写给汉武帝 舒其愤

写给天下人 述其志
死 易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 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 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 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 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 湛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 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 得已乎!
写作背景
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 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 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 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 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 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 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字词读音
? 曩者辱赐书 ? 阙然久不报 ? 且夫臧获婢妾 ? 沉溺缧绁之辱 ?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 孙子膑脚 ? 上计轩辕 ?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5分)
2.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5分)
译 方

指 点
重点文句翻译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 称焉。(5分)
得分点:富贵、 倒装句、倜傥 非常、被动句, 句子大意
方法:换、 调、删
古代拥有财富、尊 位而姓名埋没的人 , 不可胜数,只有 卓 越超群、洒脱不拘 的特殊人物 才能被 后人所称道。
方 法 指 点
重点文句翻译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5分)
得分点:人情、妻子、被动句、方法:换、
乃……也、句子大意。
增、调
按人之常情,没有不贪生厌死的,(难免要)
怀念父母和妻子儿女;至于被正义和公理 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他们 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
重点文句翻译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5分)
得分点:去就、沉溺、缧绁、 方法:换、
被动句、句子大意。
减、调
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 舍生取义 的道理,何至于甘心 遭受被 绳捆索绑 的侮辱呢 !
重点文句翻译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 于后世也。(5分)
报任安书
司马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 “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 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 为 “报……书”、“答 ……书”、 “与 ……书”、“上 ……书”、 “寄……书”等。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上 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 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 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 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 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 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 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 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 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